我國根據憲法,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實施),該法指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而這些內容所屬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方面,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是最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內容。然而,校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當前很少有專門性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教育內容在各科教材中體現(xiàn)得較為豐富和深刻的也就是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科目,且在課堂中的規(guī)訓與教化已經不滿足于所處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青少年,如何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得青少年在愛國主義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理想信念乃至愛國言行層面均得到提升是關鍵。對此,本文在本地學校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提出以下符合新時代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策略。
一、挖掘校訓、校史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增強青少年愛國文化認同
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充分挖掘校訓校歌校史中愛國主義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教育內容方面,教師主要是挖掘校園里的紅色資源、傳統(tǒng)文化資源、學校英雄烈士與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以及學校杰出的愛國校友事跡等,傳承校園里展現(xiàn)出的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弘揚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教育策略上,教師要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使學生知意、動情和體驗,即讓他們有愛國主義認知和意識、有愛國主義情感和情懷和自覺踐行愛國主義的言行。如,本地東山中學秉承“勇敢、節(jié)儉、愛國、誠信”的校訓,用好校史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校在近期開展了“訪葉帥母校東中,尋紅色歷史記憶”為主題的校內紅色研學活動,挖掘校內葉劍英元帥銅像、蕭向榮將軍玉雕像、革命烈士紀念亭等紅色資源,讓學生通過追尋學校先輩足跡,探究校園里八大紅色印跡,讓學生們聽紅軍先輩的事跡,摘野菜、制作艾粄、吃紅軍餐、體驗紅軍的精神,設計校園紅色旅游路線等活動,讓學生成為學校紅色文化的參與者、講述者與傳播者,使學生對學校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增強學生對學校紅色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二、營造班級、社團愛國主義濃厚氛圍,厚植青少年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融入班級文化。在班級集體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要符合青少年的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尤其要發(fā)揮青少年的主體性,把愛國主義文化基因如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注入到每一位學生心中。例如,在開展愛國主題班會上讓學生結合他們感興趣的新時代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內容、與愛國精神進行聯(lián)系,展示她們喜愛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的漢服藝術作品、感受中華文化永恒的魅力等;愛國主義教育還要有親和力,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多贊美與展示學生為理想而努力學習的成果、藝術的佳作,多贊賞與激勵學生的愛校愛國言行,讓學生感恩學校的同時也浸潤了學生愛國之心、激發(fā)了學生愛國之情,沉淀和創(chuàng)設有班級特色的愛國主義文化。愛國主義融入社團活動。在社團集體活動中,愛國主義教育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舉辦隆重的愛國主義典禮、組織校園愛國主義歌舞快閃、微視頻評比活動,開發(fā)體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的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作品并舉辦展演活動等。如東山中學通過多項深入、持久而生動的社團活動,包括充分利用筆書香節(jié)、科技創(chuàng)展節(jié)、社團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等開展校園文化系列活動;做好新生軍訓、十八歲成人禮、高考百日誓師、紅色研學、校園廣播、志愿服務等活動;在舉辦心理情景劇大賽、中英文話劇大賽、校園歌手大賽、科技小創(chuàng)新比賽和校際辯論賽等中融入愛國主義元素,讓各大社團在愛國主義的光芒中熠熠生輝,從而更好地讓學生深入感悟愛校、愛國、愛黨的情懷。
三、愛國主義法治教育和榜樣教育相結合,促進青少年愛國言行養(yǎng)成
學校要把學法納入學校文化建設之中,如在師生中發(fā)放憲法、民典法、國防安全法等知識手冊,常規(guī)化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組織法律講座和知識挑戰(zhàn)賽等;又如深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規(guī)范師生言行,特別是要對其中第三十七條的五類不得行為進行警示教育,簽訂“拒絕五不得行為”承諾書,自覺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學校還要利用榜樣的力量,校友、教師都應成為學生愛國的榜樣,讓愛國榜樣激勵學生。如東山中學歷來有愛國愛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老校友葉帥開始,到現(xiàn)在的年輕校友,都以他們的方式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同時也不忘回報母校,他們的事跡深深影響著學子們。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