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爆紅,很多從來不關(guān)注中國游戲的人也買來體驗,甚至有玩家不惜斥巨資升級電腦裝備,誓要在游戲世界里享受盡情舞棍對抗妖魔的樂趣。與此同時,與《黑神話:悟空》相關(guān)的信息一再被挖掘,得到廣泛傳播與復盤,比如游戲內(nèi)復現(xiàn)的山西古建、原著中的強敵和人們在“妖怪小傳”里深挖到的走心故事。
但所有這些都無法解釋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回是悟空?
如果憑的是悟空的武力值,為什么不是《黑三國:關(guān)羽》?如果憑的是悟空的跳脫與活躍,為什么不是《黑水滸:時遷》?如果憑的是悟空身為妖物的出身,為什么不是《黑聊齋:狐精》?如果憑的是悟空最終修仙得道的造化,為什么不是《黑封神榜:姜子牙》?
這是我瞎掰的游戲名字,一看就不靠譜,所以我們更需要去探究——為什么這回是悟空?
“猴子”一種不可替代的符號
談到符號,大家可能想到標點,也可能想到男女廁所的分辨標識——有些標識以裙子代表女性,領(lǐng)帶代表男性,如果有不認識本國文字的外國人來到機場,這樣的符號更方便他選對廁所。
在一定的文化范圍內(nèi),能夠激起某種共識的信息,都算符號。在我們的文化中,“猴子”,以及被綁定為猴子的“孫悟空”,都是屬于中國文化的獨特符號。
如果你剛好出生在猴年,在你調(diào)皮的時候肯定聽家長說過:“你可不愧是個屬猴的!”此時此刻,“猴”就在發(fā)揮它的符號性——猴就該是活潑的、靈動的,甚至有點不守規(guī)矩,還不服管。生在猴年的你,剛好綁定了這一符號,甚至連你的調(diào)皮都有了歸因。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悟空之所以是一只猴子,或者說中國游戲里的中wfGXllohQlCvNzKuLTxv9F9mwrTh1K1QQn4KfWY9dL4=國悟空之所以是一只中國猴子,那一定不是偶然。
在我們的文化中,猴子本身就是聰慧、機敏、靈活的符號,與此同時,它也帶著反叛和頑劣的特點。所以你看,縱然是石頭里蹦出來的石猴子,孫悟空也具有學東西快、武術(shù)功法身形靈動的特點,猴生的高光時刻,是砸了玉帝老兒的桌案大鬧天宮。為了在符號意義上匹配“變化與靈動”,悟空有著七十二變的神通,甚至從《西游記》原著到《黑神話:悟空》,都有一手吹毛變化的本領(lǐng)。
若是不了解孫悟空所具有的符號性,便認不清游戲里的深意。游戲中有這樣一句來自魔物的臺詞:“既見未來,為何不拜?”其中的“未來”對應著佛教中的“如來”,這“不拜”也呼應了孫悟空這個符號的默認特點——這猴頭,不拜是正常,若拜了,那才是不正常。
悟空也在尋找“金羊毛”
縱然悟空身上有著這樣或那樣與自身符號屬性對應的特點,也需要劇情發(fā)展的加持來給予角色獨特的弧光。
如果悟空的行為模式只有一味地忤逆,那基本上只能成為蒼茫的中華文化中的一粒煙塵。事實上,不管是《西游記》里求取真經(jīng)的悟空,還是《黑神話:悟空》中追問“天命人”究竟是誰的悟空,都在經(jīng)歷著尋找“金羊毛”的敘事歷程。
游戲中的一句話,直接點破了悟空的“金羊毛”之旅:踏上取經(jīng)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
所謂“金羊毛”,其實是一種自希臘神話中就有的經(jīng)典敘事結(jié)構(gòu),在人類的文藝作品中頻頻出現(xiàn),可謂百試不爽。
在這個敘事框架中,主人公往往需要啟程去追求某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目標——可能是一件法寶,也可能是考上心儀的大學——于是開啟了旅程。在追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主人公會經(jīng)歷類似于九九八十一難的種種艱難險阻,會碰到外部的挑戰(zhàn),比如惡劣的環(huán)境、難纏的敵人,也會碰到內(nèi)部的挑戰(zhàn),比如對自我的懷疑和不期而遇的惰性。在克服一系列挑戰(zhàn)的過程中,主人公會經(jīng)歷自己內(nèi)心的成長和人生的蛻變,逐漸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強大。
此時,“金羊毛”雖然仍然是出發(fā)時的目標,但對于主人公已經(jīng)不甚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他在求取“金羊毛”的歷程中獲得的全新自我。
《黑神話:悟空》的游戲文案和劇情設(shè)計中,充滿了對角色的拷問,海量的矛盾、反轉(zhuǎn)、掙扎與糾結(jié)蘊含其中,究其本質(zhì),都是在追求“金羊毛”過程中的困局。
這些話,哪里是臺詞?分明是力道足以穿越屏幕的拷問。解決得了這些問題,過得了這些關(guān),才能真正見到屬于自己的“金羊毛”。
在文化框架中理解悟空
對于《黑神話:悟空》,中國玩家和外國玩家雖然在游戲里碰見的BOSS一樣,使用的招數(shù)一樣,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一樣,但游戲體驗一定是不一樣的。
這是因為,悟空不僅僅是悟空,還是“悟空宇宙”的代名詞。有太多跟悟空有關(guān)的設(shè)定和信息,早就成了文化模因,深深印刻在了中國玩家心里,卻不為外國玩家所擁有的。
毫毛變身,縮地成寸,用耳朵眼收納金箍棒,只用棍子不用劍戟……當我們作為中國人去扮演悟空時,這些設(shè)定早已成為默認的共識,構(gòu)成了一個無需多言的文化框架。
這種文化框架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加豐富且復雜:
步履不停,
便是得救之法。
—— 敢問路在何方?
路在腳下。
在游戲中看到這句話,每個有點年齡的中國人都會會心一笑。畢竟“路在腳下”的表述通過一首主題歌,跟師徒四人的西行已經(jīng)有了將近四十年的強綁定。對于這款游戲的外國玩家來說,也許棍法可以通過練習變得精純,但若想真正讀懂悟空,恐怕還有不少中國文化課需要補上。這么一講,《黑神話:悟空》的出圈不僅僅是游戲的出圈,更是文化的傳播。
的確,“孫悟空”是一塊金字招牌,但作為文化符號的解讀者,我們須從更深刻的角度理解悟空?!逗谏裨挘何蚩铡返某錾?,當然有其素質(zhì)本身出色的原因,同樣也有超越游戲的文化深度與哲學思考的影響力。我們應該成為那個能解讀悟空、理解悟空、欣賞悟空的文化傳承人。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