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天生都有一顆審美的心。
他們以自己的感官探索率先踏上認知世界的美的歷程,行無羈,思無邪,看山山青,看水水綠,天上的星星眨著眼,耳邊的風兒會唱歌,就連原野上的一蓬花草,豆架間的一串蟲鳴,都能撥響一根根纖細敏感的心弦。
如何呵護孩子們對美的熱切的向往與追尋?
學科中的美育,常常被納入技能化、程式化、應試化的套路,甚至演變?yōu)楹⒆觽冃碌膶W習負擔。無論春日踏青郊游、假期結伴旅行和參加社團文藝活動,老師們總是習慣性地要插入一些學習任務:或撰寫命題作文,或留下觀察日記,或提交活動成果,而且,一律納入考評。如此這般,試問有多少學生還能葆有輕盈的心境和蓬勃的興致,去投入審美的場景、享受忘我的愉悅?
這審美的愉悅從何而來?正是來自主體對審美對象整體性、超越性、共情性的覺知。
生活本身并沒有細分什么專業(yè),也不局限于什么學科?;貧w生活,把握生活的全貌,以整體視角打開自我生命的圖景,恰是兒童美育的深刻意蘊。審美也是對功利和私欲的超越。它呈現(xiàn)的是個體與世界的相遇,直覺對形象的發(fā)現(xiàn),情感在場景的迸發(fā),生命和生命的對話。在擺脫sCex7rCkOHwhlI5QspISnBq7hqj0NBCDuijSdMxx+xA=了碎片化、功利性、工具性的自由觀照中,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行為,實現(xiàn)欣賞者美的享受、美的表達。共情,也是審美體驗的重要一環(huán)。在因緣巧合的遇見中,在真摯溫熱的碰撞中,主體靈光乍現(xiàn),開啟了意念穿越時空的想象和精神澄明通透的悟覺。筆者曾在一位作家的隨筆中讀到:“當下一簇野花出現(xiàn)在路旁,……我經(jīng)歷了它們——看著它們,感受它們,隨著它們一起在風中搖擺?!闭窃谶@種情感的同頻共振中,人們更深入地沉浸于那一份豐足的美妙和感動。
教育的意義在于成人,成就一個完整的人。審美的修習,恰是教育意義最堅實的承載。童年與世界的最初相遇,個體化與社會化的先天鏈接,生命成長與心靈成長的初始方式,恰是在自然的美的感知、濡染中生成的,恰是從審美的體驗、教育中奠基的。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審美教育便成了兒童心智、情感發(fā)育的第一段學程,成了兒童認知世界、形塑自我的第一座航標。而擁有審美自由,是孩子們認知世界時不可剝奪的權利和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支持。
放手吧,請尊重這一自由,別擾了孩子們審美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