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些食物消失了。
秋之時節(jié),嶗山北九水蜿蜒的山路上,涼風習習,清溪潺潺。一輛“微面”停在山蔭道旁,一位中年山民正在一棵老樹上摘果子。車門大開的車廂里,有多半籃無花果、小半籃黑色的果子,忍不住伸手摸了一顆黑的,放進嘴里。是軟棗!久違的滋味!嶗山的軟棗個頭大,甜度高,若擱在四五十年前,此物多串成糖球沿街售賣,價格比山楂糖球要便宜,比山藥蛋糖球略貴。小孩子們都買得起,也愛吃。如今,軟棗糖球和山藥蛋糖球都難覓其蹤了!
小時候常吃一種炒面,現(xiàn)在很少見到有人家食用了。
炒面,并不是炒的面條,是炒面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面粉也分等級,特一粉、特二粉、標準粉、普通粉種種。平民百姓一般炒的是普通粉,有時還加一點黑面,即是等外粉。炒面用一口八印大鐵鍋,燃柴,面中會添上一點紅糖,干炒,火候比較難把控,炒至七八成時,面香彌漫廳堂。那是童年的家的味道。炒面炒熟后,用開水沖著吃,糊糊狀,極黏稠,噴噴香。奶奶尤精此道。
我自小跟著奶奶爺爺長大。奶奶原籍膠州,嫁至青島。她生于清末,長相清秀,手極巧,亦擅女紅。奶奶的強項,是會做各種民間面食,饅頭卡花棗餑餑,包子餃子搟面條自不必說,五月端午包粽子,七夕節(jié)烙餑餑,槐花餅、單餅、發(fā)面餅,等等。她的拿手好戲是烙蔥油餅,奶奶叫“瓤子餅”。瓤子餅兩面起焦,餅心抹上油鹽,撒把蔥花,煿熟烙透后,層次分明,空口吃,味極美,連掉在桌上的焦屑也不浪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糧油憑票供應。普通人家能吃上白面,實屬不易,每月總要摻上幾頓粗糧,黑面、地瓜面、苞米面都有。黑面蒸成饅頭,地瓜面蒸成窩窩頭,苞米面貼在鍋邊,糊成餅子,也可熬成苞米面粥,都挺難吃!改善生活時,奶奶會包上一頓糖包,白面,三角形,中間起三個面褶,也叫糖三角。糖三角,顧名思義,餡兒是紅蔗糖,偶爾也包頓白砂糖餡的,更金貴。小孩子對甜蜜的食物尤其依戀,凡是甜食,皆當美味,吃一頓糖包,高興得像是過年一樣。
和糖三角差不多光景的,是甜豆包。豆包,餡心是紅豆,但不是如今的豆沙包。甜豆包個頭和大包子差不多,形狀更圓,紅豆餡兒是顆粒狀,未碾成細沙,吃起來滿口貨,既香又甜,也瓷實。甜豆包餡中要添一點糖,糖供應緊張時,也可添一點糖精。很好吃!糖三角和甜豆包這對老朋友,我已多年不見。
中秋佳節(jié),朋友圈中曬出各色美食。冷不丁的,一位畫家朋友曬出來一個火燒,一瞧,是久違的名吃杠子頭火燒,朋友還幽默地注釋道:不帶餡的月餅。
杠子頭火燒,小時候經(jīng)常見,時不時也吃,特點是面緊且硬,耐貯存,越放越結實,不易壞。女人走夜路時,揣上一個杠子頭火燒,或可用來防身。青島人形容某人又犟又杠又硬,便叫他“杠子頭”,人和火燒,不知誰的名字享用得更早些。杠子頭火燒不獨是青島的特產(chǎn),鄰近的濰坊和煙臺都有。有一年去外地出差,路上中巴車里,一位煙臺朋友取出一袋杠子頭火燒分給大家解饞?;馃切湔浒娴?,比普通的杠子頭火燒小三分之一,有嚼勁兒,有新麥香,也頂饑。一行人吃得不亦樂乎,共憶起舊時往事趣事。如今,正宗的杠子頭火燒很少見了。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舊時,每至此季,我家鐵路宿舍東南頭的上莊糧店門前,地瓜堆得山高,市民從家里拿了麻袋,趕來糧店排隊買地瓜。整個秋冬季,地瓜是主要的副食,其身百變,成為小時候的一個不小的念想。冬天家里生了爐子,挑幾個細而尖的地瓜,扔到爐膛里,烤熟時,地瓜會流油,撲去爐灰,剝開皮,細甜,噴香。一種叫“沙巴金”的地瓜品種,瓤是深橘紅色的,口感更甜,是地瓜中的皇后,萬里挑一,偶爾才能遇到。沙巴金佳瓜難覓,不小心中了獎,會歡呼雀躍。那時候,快樂來得真是容易。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偶然發(fā)現(xiàn)八大關武勝關路臨街的一處偏房里,有位老嫗專門售賣烤沙巴金地瓜,生意很好,同事們時不時去買回一點兒解饞。后來,不知何故烤地瓜不賣了,再后來,老太太也走了。一晃眼,一別沙巴金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的事。
地瓜棗兒,并不是棗。地瓜煮熟了,切片切條,晾在蓋墊上,或晾在院里的墻頭上,借陽光曬至半干,即是地瓜棗兒,老青島人都這么叫。地瓜棗放置一段時間,表面會生出糖霜來,似一層白布,更可口,也更搶手。地瓜棗兒是零食,不當飯。
地瓜生切片曬干,叫地瓜干,粉白色,是補充主食的副食,當糧食吃。最簡單的食法是蒸地瓜干,空口吃,吃多了易脹氣。地瓜干切成丁,在糖精水里泡一泡,可包成地瓜干包子,味道說不上好與孬,充饑而已。我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地瓜干的影像在腦海里像過片一樣,我開始有些懷念它們了。
靠海吃海。小時候印象中的海貨,是各種冰魚,以帶魚鮐鲅小雜魚居多。有一年國營菜店后院里進了一卡車對蝦蝦頭,售價僅三分錢一斤,少有人問津。對蝦頭沒油水!那時一年到頭,常吃一種鹽漬小魚干,叫“青板兒”,至多一拃長,樣子扁平,細刺多而密,極咸,空口吃不得,太齁人。家里多是將魚干蒸著吃,熥上一遍又一遍,很下飯。到了冬天,將魚干支在爐圈上,烤著吃,烤出魚油,烤干烘焦,連刺也能下咽。如今生活好了,咸青板魚干也隨之遁跡于市。
六七年前的一個重陽節(jié),我隨文聯(lián)大沽河采風團行至膠州少海老城,在友人的一戶農(nóng)家小院吃晚餐,朋友端上來一笸籮飄著蔥油香氣的面食,香氣直抵肺腑。瓤子餅!我忙不迭地抓起一塊塞進嘴里,全然不顧吃相。這是一張真正的瓤子餅,雖時隔四十多年,但完全是熟悉的奶奶的味道!一剎那,我的眼淚跟著就要流出來了。
我們是失去故鄉(xiāng)的一代人,只能把出生地當作桑梓地。奶奶勤巧的手藝,成就了我對故鄉(xiāng)的味蕾記憶,成就了有跡可循的家鄉(xiāng)味道、家鄉(xiāng)小吃、家鄉(xiāng)念想,不然,我們的靈魂將如何安放是好?
二
在青島乃至膠東半島,刀魚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尋常海味,喜食者眾。刀魚屬無鱗魚,按照舊俗,雖上不了大席,卻是過春節(jié)時每家必備的年菜。其實,本地人所說的刀魚,應稱帶魚。不知何故,一直以來,青島土著皆稱呼帶魚為刀魚,約定俗成,習以為常。像帶魚那樣細長的刀,該是種什么樣的冷兵器?此命名著實令人費解。
帶魚為野生海捕,鮮美細嫩,魚刺呈上中下狀排列,分布有序,易食用。在冰鮮的魚類之中,帶魚憑其口感多處于“領鮮”的地位,島上人家?guī)缀鯚o人不愛。過去春節(jié)置辦年貨時,有兩種魚類忙年時必會提前加工制作好,其一是五香熏鲅魚,再者即是煎(炸)帶魚,青島方言稱之為“煿刀魚”。煿,有兩面煎之意。
煎帶魚,應屬吾家餐桌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菜品,沿襲彌久。島上傳統(tǒng)的煎帶魚,須先用生抽、輕鹽和五香面腌鹵,再掛上干面粉,下煎鍋慢煎至兩面金黃。煎魚比炸魚更講究火候,口感亦佳。先煎后蒸的帶魚,風味尤殊,喜者如我,常年食來樂此不疲。據(jù)聞同好煎蒸帶魚者,絕不在少數(shù)。
“刀魚頭,鲅魚尾?!边@句出自島城關于吃魚的民諺,舊時廣被傳誦。除了煎、炸、熏等常規(guī)烹調方法之外,新鮮的帶魚,多與應季的韭菜或茼蒿一起下鍋帶湯烹制,青島人稱之為“熬刀魚”。菜取魚之鮮美,魚吸菜之清香,互相成就,相得益彰。尤其個中的魚頭,食之鮮美無出其右者。
二十年前舟山漁港路邊的海鮮大排檔,正如火如荼在城市中蔓延。消夜明檔里偶遇一種類似大砍刀狀的海魚,長約半米,肉白質嫩,味道佳絕。當?shù)厝私苑Q其為刀魚。僅從外觀來看,倒是恰如其分。由此可見,海洋中之刀魚,的確另有其身。
“溶溶晴港漾春暉,蘆筍生時柳絮飛。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碧K東坡這首《寒蘆港》詩中所詠的鮆魚,古人又稱為鱭魚、鮤魚等,江南人如今皆稱之為刀魚,多出自淡水的江河湖泊之中。
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記載:“鱭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狀狹而長,薄如削木片,亦如長薄尖刀形……肉中多細刺?!惫湃藢a(chǎn)于江河中的刀魚,稱為江鱭;出于湖泊里的刀魚,叫作湖鱭。江鱭貴于湖鱭。而產(chǎn)于黃梅季節(jié)的刀鱭,又稱為梅鱭。其肥腴鮮香,與白蝦、銀魚共稱為“太湖三寶”。
江南流域春季應市的刀魚,前些年價格之巨令人咋舌。揚州近郊、瓜洲沿江即盛產(chǎn)刀魚,味極鮮美,李笠翁譽之為“春饌妙物”。據(jù)聞刀魚身價鼎盛時,每斤可售七八千元,是名副其實的“黃金魚”。近年價格雖有所回落,但一兩千元每斤總要有。長江刀魚單尾重逾二兩者,已屬上品,價格更高。
依北方人的性格,似乎注定食不來淡水刀魚,無關價格之高低。其肉寡刺多是主因,另外也的確沒那個耐心。吃一小口魚肉,要吐三四口魚刺,實在有些劃不來。江南人對此卻情有獨鐘,引為春季食之盛宴,多用紹酒和火腿等合而蒸之。據(jù)聞舊時江南之大戶人家,亦有在此季取刀魚肉而成餛飩者,費工費力費銀子,嘆為奢侈之舉。
所謂不時不食。刀魚的最佳品鑒期,以清明節(jié)為分界線。清明之前,魚肉之美自不必說,魚中大刺且皆柔軟,可清炸后蘸椒鹽食之,酥香脆鮮。過了清明節(jié)氣的刀魚,大骨立馬變得生硬,肉質亦大打折扣,價格也一落千丈了。
刀魚另有鳳鱭和刀鱭之分。年紀稍長一點的北方人,大都食過鳳鱭,其多以五香罐頭的形式面市。在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此是絕好的下酒菜。鳳鱭俗稱鳳尾魚。
三
谷雨到,鲅魚跳,丈人笑。
春季鲅魚上市,女婿要給老丈人家送鲅魚禮,是青島地區(qū)獨有的民間習俗。從何時源起,已不可考。故鲅魚時節(jié),亦是考驗青島女婿孝心之時。手里拎的鲅魚個頭越大,老丈人的臉上越有光。而這些年本地春鲅魚價格的一路上揚,也讓年輕的女婿們著實有些吃不消了。
鲅魚,學名藍點馬鮫,屬近海溫水性洄游魚類,產(chǎn)于我國東海、黃海和渤海海域,舟山、連云港和山東沿海等漁場最為多見。習慣上認為,嶗山近海出品的鲅魚,品質尤佳。
幼時,五香熏鲅魚是過年時的一個不小的念想。青島本土菜系的構成,傳統(tǒng)上既少辣,又少甜。而口味偏甜的熏鲅魚卻是個例外,其風味更接近于淮揚菜。蘇幫菜的傳統(tǒng)熏魚,食材是淡水青魚,與島城的五香熏鲅魚,雖屬一南一北,熏制口味上卻如出一轍,出人意料。
鲅魚的做法頗多,最接地氣的是土法家常燒。以嶗山漁家出品為正宗,多佐以應季的蒜薹同燒,雙鮮!烹調時,若選用柴燒大鐵鍋,可在鍋沿邊貼上玉米面餅子,風味尤殊。我獨偏愛掛糊少許的煎蒸鲅魚。將鲅魚切成厚片,先兩面煎至焦黃,再回鍋蒸熟,以自家出品為上選。訣竅是加少許生抽和五香面腌制,百食不厭,是舌尖上的鄉(xiāng)愁味道。
肉質鮮美,少刺無鱗,是鲅魚招人喜歡的原因。故鲅魚水餃和鲅魚丸子亦是島城獨特的地方風味,湯鮮餡美,人皆愛之。尤以巴掌大個頭的鲅魚水餃,最顯漁家風情。
鲅魚多在春秋兩季為汛期,而春鲅魚之口感,明顯優(yōu)于秋鲅魚。袁枚在《隨園食單·時節(jié)須知》中講:“有先時而見好者……所謂四時之序,成功者退,精華已竭。”即是說,有些食物提前食用,則更顯美味,旺盛期已過,精華則盡。故鲅魚以春季為貴,春鲅魚又以體大者為尊。鲅魚出水即含恨而逝,亦不能人工養(yǎng)殖,這是其價格逐年走高的重要原因。
鮮鲅魚略施輕鹽水,風干后,嶗山漁家人稱其為“一鹵鮮”。保存得當,可貯藏數(shù)月之久。其可蒸可炒,可煎可烤,深受島城吃貨們的青睞,亦是眾多海鮮土菜館里的必備家常菜。
春鲅魚的魚籽是無上妙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曾在母親單位的公共食堂里吃過一飯盒紅燒鲅魚籽,大快朵頤,滿嘴留香,給幼年味蕾留下終生印記。那時,鲅魚籽是下腳料,不受待見,價賤如泥。如今,鲅魚籽卻鷂子翻身般,儼然成為稀罕物,身價亦不可同日而語。
每年春夏之交,嶗山漁家都會在臨海的院里,自然風干一些鲅魚籽,青島人稱其為“甜曬”。甜曬后的鲅魚籽,最宜支在鐵爐子上炙烤,鮮得流魚油,香得流口水,是最本味的海洋美食。加上蔥姜后隔水蒸食,風味亦佳。我一直認為,甜曬蛤蜊肉、金鉤海米和風干鲅魚籽,可稱之為淡干海鮮類的“島城三寶”,品質上乘,又可獨自成肴,更是下酒的妙配。
四
膠東菜和濟南菜,花開兩朵,撐起了八大菜系之魯菜。濟南菜,如敦厚樸實的山東大漢,沉穩(wěn)內斂,以烹制內陸菜見長;膠東菜,如靈慧可人的山東小嫚,輕松活潑,以烹制海鮮為強項。而青島菜是膠東菜中的旗艦、風向標,亦好比是山東小嫚中的時尚女郎。
青島原住民對本地所產(chǎn)的各色海鮮,有著自己獨特的分類方式。傳統(tǒng)上歸為兩大類:一類稱之為“小海鮮”,價格親民,最接地氣,以貝類為主打,約涵蓋了蛤蜊、毛蛤蜊(毛蚶)、扇貝、蟶子、刀蜆、海虹(貽貝)、海蠣子(牡蠣)、小海螺、香螺、辣螺、泥螺等,以及八帶蛸(章魚)、蠣蝦、蝦虎、海星、海膽、海蜇、末貨等。其他的雖都歸為“大海鮮”范疇,但本地人卻并無此種叫法。“大海鮮”一般是指海參、鮑魚、對蝦、螃蟹、大海螺以及各種海魚等相對高檔的海鮮。餐桌上,大海鮮支撐場面,小海鮮滿足味蕾。
青島人請客,講究以大海鮮點睛,小海鮮鋪底,原則上要有一整條海魚,以示隆重。若要上檔次,可再加海參或鮑魚、對蝦等,也基本算是常態(tài)。
冷菜,在席中熱菜上桌間隔時,起調劑緩沖作用。在島城,海鮮類冷盤中會有幾個熱門選項,分別是:凍菜涼粉、菠菜拌毛蛤蜊、白菜拌海蜇皮、黃瓜拌海螺片、小蔥拌八帶、臘八蒜拌扇貝和五香熏鲅魚等,最顯島城地方特色。
俗話說,冷水蠣子熱水蛤。隆冬時節(jié)牡蠣最肥,初夏時節(jié)蛤蜊最美。小海鮮的烹制,多以蒸食和白灼為主,最能保留其本味。熟能生巧,技術含量似乎并不高?!肮【?,吃蛤蜊”,已成為島城市井百姓飲食的標配,外地人至此,多也十分樂意嘗試一下漁島風情。
青島菜的經(jīng)典名品,無一例外出自“大海鮮”。傳統(tǒng)的代表菜如蔥燒海參、煎■大蝦、扒原殼鮑魚、清蒸加吉魚、百花釀蟹鉗和油爆螺片等。此類菜品烹制精良,但口味和形式上過于傳統(tǒng),多見于正式場合。如“煎■大蝦”,色澤鮮亮、裝盤美觀,但口味偏甜,制作費時費力。本地海鮮餐館,多將此改良為“大蝦燒白菜”替代。用大白菜鎖住大蝦流出的蝦油和鮮汁,使之成為最接地氣的改良版本幫特色菜。
另有一類海鮮,因其小眾和高端,難見于大眾餐桌,卻在美食江湖上留有神話般的傳說。
烏魚蛋,為海洋美食名品。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有專門介紹的短篇《烏魚錢》。只不過梁實秋先生將其誤以為是墨魚的子宮了。其實烏魚蛋是墨魚的纏卵腺。水發(fā)之烏魚蛋,外表似山雞蛋,其內呈薄片狀粘連在一起,須人工將其一片片剝離。漂在湯中的烏魚蛋薄片,如浮起之古錢,故雅稱“烏魚錢”。酸辣烏魚蛋,既是魯菜的經(jīng)典名品,亦是國宴的首選湯菜,歷時久矣。
傳統(tǒng)上,烏魚蛋宜用高湯煲之,配料首推優(yōu)質的酸黃瓜,再是上乘的胡椒粉,可解腥提鮮。缺一,味道即失之于平淡。另佐有米醋、香菜末等,用淀粉勾薄芡而成。其酸辣可口,亦營養(yǎng)開胃。
“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玉盤中?!边@是清代鄭板橋在做濰縣縣令時所詠的《濰縣竹枝詞》中的詞句。西施舌,應稱為青島地區(qū)海鮮中的貴族。其形如大蛤,上尖下圓,光滑飽滿,肉質潔白軟韌,入口爽滑,鮮美異常,儼然美婦之舌,故名。其實,若按其出身,西施舌應歸之于小海鮮家族。但因其對水質要求苛刻,亦不能人工養(yǎng)殖,且季節(jié)性強、產(chǎn)量少等因素,遂物以稀為貴了。大眾餐桌上幾乎難見其蹤。
《本草從新》記載,西施舌“補陰、益精、潤臟腑、止煩渴”。島城原膠南縣泊里鎮(zhèn)所出,殼大薄脆,食之微甜,品質上佳。其秋季多產(chǎn),以深冬所采挖者,尤為肥美。
芙蓉西施舌,是魯菜的經(jīng)典名款。一九七二年八月,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訪問青島時,其為歡迎菜單上的第一道熱菜。同年九月,日本時任首相田中角榮到訪中國,亦曾慕名品嘗了高湯汆西施舌,食材即是原膠南縣泊里鎮(zhèn)所出。
西施舌最講究的吃法,是只選取西施舌大半個舌尖之肉,以高級清湯和原汁煨之。余下內臟等皆棄之,方達味之極致。另多佐以野生竹蓀增鮮,小菜心點綴。此亦是國宴中的經(jīng)典菜式之一。
經(jīng)年之秋,曾在海濱某地吃過“原汁西施舌”,連殼帶肉浸在湯盅里,黑乎乎的內臟令人望而止箸。不但可惜了一碗鮮湯,還白白唐突了西施美人,實在是暴殄天物,大煞風景。
仙胎魚有“嶗山中華鱘”之美稱。清《即墨縣志》記載:“仙胎魚出白沙河,從九水來,山回澗折,其流長而清湛不染泥塵,魚之游泳于清泉白石中者也,大可五六寸,鮮美異常?!逼渖L極富個性,幼時游至海中以藻類為食。及長,重回河流。即是青島人所說之“兩合水”。仙胎魚有嫩黃瓜般的清香氣,湯汁潔白,比泰山赤鱗魚更為珍稀。
五
北宋時,高郵籍婉約派詞人秦觀有《鵲橋仙》一詞廣為流傳。詞曰:“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農(nóng)歷七月初七,稱為七夕節(jié),是民間紀念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風俗記》亦記載:“七夕,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秦觀之詞,無疑是眾多詠七夕之詩詞中的經(jīng)典。
古代,女子在七夕日有向織女乞巧之風俗,故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等,在民間亦幾乎是婦女們的節(jié)日了。此日,北方風俗有:設香案擺瓜果供奉織女,穿針引線巧手比賽,在瓜棚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等。江南民俗則有:庭中露臺拜雙星,穿針引線測目力,搭“乞巧樓”于庭院等。
而南北方趨同的食俗,即是食自制之巧果。
著名的百年老字號糕點店稻香村,每年七夕節(jié)來臨之際,皆會制作精美的巧果應市。其多以模子成型,烤箱中烘焙而成。此當屬現(xiàn)代之巧果,亦成為時令點心的一種了。
沈朝初《憶江南》詞曰:“蘇州好,乞巧望雙星。果切云盤堆玉縷,針拋金井汲銀瓶。新月掛疏欞?!苯系那晒瑐鹘y(tǒng)上多以面和糖制作,或以麻花形,或以飛禽形,油炸令其脆,亦謂之巧果。《姑蘇志》亦記載:“七月七日以油面作巧果,蓋以吃巧葉,乞巧也?!?/p>
北方之巧果,舊時多用面粉干烙而成。據(jù)說七夕節(jié)吃了巧果,女孩子會變得心靈手巧。
小時候,膠州籍的奶奶,亦是做巧果的好手。每至七夕前日,老人家會用兩種四格老榼子,做出各種形狀的榼花小餑餑來,青島人稱其為“卡花”。一般將面粉中加入雞蛋、糖精和面,用一口十人大鐵鍋,下燃柴火松球。把翻榼的面團,兩面反復翻烙至熟。熟后之卡花,面餅呈淡黃色,面皮微焦,香甜而有嚼頭??ɑ词乔晒?。奶奶還會用一條細彩繩,穿上小籃子、小桃子、小元寶和小雞等造型的袖珍卡花,套在我脖子上。在外邊玩餓了,咬一個吃,既富童趣兒,也是童年片刻的甜蜜幸福所在,亦是年中的一個念想和盼頭。源于此,青島話還衍生出一個專用的詞匯“卡花”來,形容父母和孩子長得像。此是七夕節(jié)不經(jīng)意間的又一貢獻了。
據(jù)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七夕節(jié)始于漢代,至今已兩千余年。斗轉星移,歲月更替。撫今追昔,諸多民俗文化中的傳統(tǒng)民俗和節(jié)食,早已隨著那個時代或消失殆盡,或演變成為快餐文化??樟粢豢|余香,令人唏噓感嘆。
(選自2024年第6期《北方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