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2022年9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成效,明確了中國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特別強調了“緊扣時代脈搏,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高考目標,提到了“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時代主題”“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助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別了,不列顛尼亞》和第4課《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涉及“香港回歸”和“抗疫”這兩個對于學生具有特殊教育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兩篇課文又都是新華社的經(jīng)典新聞類作品,具有很多相通之處和可供研讀的特點,為比較閱讀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于是我在兩篇新聞的聯(lián)讀教學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學情分析】
1.從本單元開始,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必修過渡到選擇性必修,單元學習任務過渡到單元研習任務,這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探究性學習要得到進一步加強。
2.初中和高一階段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新聞類作品的學習,本課的教學力圖使學生在深入的比較閱讀中加深對新聞文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方法】
1.布置任務清單,有方向性地將閱讀、梳理、圈注等任務交給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完成。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本,培養(yǎng)對新聞類語言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2.通過比較閱讀,學習文章選材和組織材料的方法,認識和了解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報道手法。
3.利用演繹法和歸納法,把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文學性,理解兩篇新聞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責任擔當意識和愛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從文本出發(fā),辨識消息與通訊的區(qū)別,理解新聞的真實性和文學性。
學習難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課段一:“探源”“憶舊”,文本初讀——做好課前預習
學習任務一:搜集資料羅背景,文本初識拓眼界
1.“探源”:利用課外時間搜集相關背景資料(參考下文“學習資源”部分),了解中華民族由苦難走向復興的光輝而艱難的歷程,了解香港回歸、抗疫階段性勝利等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和意義。
2.“憶舊”:回憶初中學過的兩篇新聞和高一上學過的新聞單元,回顧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學習資源:1.文本材料:劉敏《談香港回歸的歷史必然性》[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影音資料:央視五集紀錄片《紫荊花開》、中國國際電視臺紀錄片《武漢戰(zhàn)疫記》。
學生活動:在獲取背景資料的基礎上,快速通讀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指導和《別了,不列顛尼亞》和《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兩篇課文(注:兩篇篇名以下簡稱“《別》”“《在》”),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單1”中前三列內(nèi)容的填寫。
設計意圖:為課堂上深入探究文本做好準備;在預習過程中培養(yǎng)獨立閱讀思考的習慣,建構認識文本的能力;以舊知帶新知,考察新聞類文本閱讀知識儲備。
課段二:“循章”“摘句”,文本對讀——課堂閱讀實踐
學習任務二:演繹推理找不同,文體特征初辨識
新聞導入:回顧“神舟十三號升空”的新聞,出示《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6日的三幅照片。(關鍵詞:跨越半個多世紀、三張“同一天”“號外”、歷史、復興、新聞媒體價值。)
教師板書課題,提問學生對兩篇課文的文體認識。(教材28頁和38頁有明顯提示。)
學生活動:利用學習任務單1的成果,明確消息和通訊兩種文體的不同,利用演繹法比較兩篇新聞中體現(xiàn)的不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單2。
各小組對照整理的學習任務單1,快速總結出消息與通訊的區(qū)別,并用兩篇文章的對比完成對自我總結的論證,并派代表上黑板板書結論。
參考示例:學習任務單2
設計意圖:教材明確指出《別》文是消息,《在》文是通訊,原教材中將《別》文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人物通訊的文體區(qū)別做了強調,要求學生把握,這里可以靈活處理成與《在》文這一事件通訊的區(qū)別,相信也能殊途同歸,起到同樣的效果。
學習任務三:思路整合繪“鐘”“表”,內(nèi)容細節(jié)顯真實
學生活動:
1.分別完成老師出示的“香港回歸計時鐘”和“抗疫紀實大事表”,在此基礎上交流完成學習任務單1中關于行文思路的整合結果。
(1)“香港回歸計時鐘”(請在時鐘上依次標注文中出現(xiàn)的時間及對應的場景事件):
(2)“抗疫紀實大事表”(請結合文本把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內(nèi)容填寫出來。)
參考答案:①黨的堅強領導②生命至上,人民至上③科學防治,效果顯著
2.課堂討論:
(1)從計時表上可以明顯看出《別》按時間順序報道,《在》是用節(jié)號的方式來安排行文順序的,這給我們理解《在》文的內(nèi)在邏輯帶來了困難,有沒有同學通過梳理的“抗疫紀實大事表”發(fā)現(xiàn)它的內(nèi)在邏輯呢?
參考分析:《在》文看上去沒什么順序,每一個部分都是從不同角度寫的。有的講抗疫英雄,有的講要科學抗疫,有的講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但經(jīng)過節(jié)號的提示,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看上去不是依次展開,但是從歌頌黨的領導力、制度優(yōu)越、中國精神(這都是依靠的力量)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和“科學抗疫”(這都是正確的理念、路線)到后面幾點都是講我們還會負起責任,為世界抗疫工作和未來作出貢獻(這都是世界影響和歷史意義)。這樣看來,《在》思路有層次的。
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完成學習任務單1的最后一列內(nèi)容。
參考示例:學習任務單1
(2)《別》的時間軸很清晰,時間加上地點的轉換,讓我們對香港回歸儀式的全過程有了如臨其境的感覺,體現(xiàn)了新聞的真實性。相比之下,《在》如果也按時間細數(shù)羅列這半年多的抗疫歷程,是不是會顯得更加真實些呢?
參考分析:《在》并沒有遵循時間順序,因為抗疫的過程很長,時間節(jié)點太多,如果不分大小輕重都按時間去記,反而大家記不住那些事實。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一方面在記錄抗疫歷程,另一方面也是用這種高屋建瓴的方式在回答另一個事實:為什么我們能經(jīng)受住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zhàn)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財富?這些其實也是新聞人在思考的事實,也是他們要告訴我們的事實。
課堂小結:新聞的使命首先是真實,所以兩篇新聞都秉承著真實的原則。新聞的真實既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最基本事實的真實,也包括原因與經(jīng)過、歷史與現(xiàn)實、宏觀與微觀、現(xiàn)象與本質等一系列復雜的元素真實。作為新聞中的不同文體,兩篇課文在真實的呈現(xiàn)上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但是它們都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完成了面向大眾的報道,都具有新聞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具有高度的觀察力和寫作力,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細細品味。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對文本基本內(nèi)容的把握,對兩篇新聞思路的初步梳理,理解新聞的基礎是真實性。
學習任務四:披文挖掘析語言,歸納總結品意蘊
學生活動:
1.品讀兩篇新聞標題,認識新聞標題的文學性——生動、醒目、別致、深刻。
討論示例:
《在》運用比喻,高度評價了這次抗疫的歷史意義——會記錄在中華復興的歷史豐碑上,而且有一種抗疫勝利的自豪感。
《別》的標題運用了雙關,擬人,化用(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等修辭手法,巧妙而鮮明地概括出了香港回歸儀式這一富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和事件,同時又傳達出了一種難以克制的民族自豪感?!皠e了”而不是“再見”,用詞準確而且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永別”意味。
2.在活動一的基礎上,賞析新聞語言的文學性,討論兩篇新聞有沒有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開放性問題)。要求:找找文中還有沒有體現(xiàn)語言的生動、深刻的地方,體會其中的情感和意味(開放回答),填寫記錄表單(如果都喜歡可以填寫兩張表),記錄你的收獲和體會。
活動成果示例:
(1)“停泊……背景?!边@里有象征和對比,耐人尋味。
(2)“4點30分,……降下旗桿。”這里用“面色凝重”生動地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tài)??坍嬋宋锖芗氈?。
(3)“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用了對比,高度概括了英國百年的殖民歷史,特別用了“帝國”“海上”,讓我們想到當年日不落帝國利用航海優(yōu)勢稱霸全球,到處推行殖民主義,現(xiàn)在它又從海上去了,就意味著這一切都結束了,但是不直接諷刺挖苦他們,寫得有力又含蓄。
PPT補充示例(生可齊讀):(“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這句話神光精銳,……這“來”“去”對比喚醒了讀者對于帝國興衰的直覺反應:“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只此一念,歷史滄桑感與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3]
(4)《在》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古代名言和詩句,第3部分中的一段話就很有代表性,這樣寫能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5)《在》中,“災難是關照一個民族靈魂的鏡子”“抱團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難關”“一個國家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最有說服力的文明標尺”“沒有生而英勇,只有選擇無畏”。這些都很形象,表達了一種對國家和人民贊美。
(6)《在》中,看清“樣子”、找到“方子”、走對“路子”口語化,“甩鍋”作為一個網(wǎng)絡流行語,也被用在了這篇通訊中,既接地氣又有時代感。
課堂小結示例:
1.利用歸納法把握這兩篇新聞的共同特征——真實性與文學性兼?zhèn)?,這也是這兩篇新聞社論在眾多相關報道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也是新華社集體智慧的體現(xiàn)。
2.新聞不同文體是有各自的特點的,我們盡量要能辨識這種文體上的區(qū)別。消息和通訊相比更傾向于“零度寫作”,但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可以有自己的情感傾向,如《別了,不列顛尼亞》在尊重事實、體現(xiàn)真實的基礎上體現(xiàn)了新聞媒體人應有的風范和立場。
3.新聞是要保證真實性的,這種真實可以是事件的真實,細節(jié)的真實,也可以是真相的真實,媒體人有責任保證、保護這份真實。
4.新聞是允許有情感、有溫度、體現(xiàn)文學性的,我們要多讀人民日報、新華社的高水平的新聞,關心國事的同時提升語文水平。
設計意圖:以標題為抓手,引發(fā)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探究興趣,學會用圈注法自主賞析精彩語句,體會其中的情感意味,對新聞的表達層面有更深的理解,同時激發(fā)愛黨愛國的熱情。
延伸拓展:情境呈設激共鳴,感悟思考續(xù)華章
學生活動:
1.觀看“神舟十八號”的新聞圖片,感受中國百年發(fā)展的光輝而艱辛的歷程,在朗讀課文中激蕩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信心、激發(fā)責任擔當意識。
2.齊讀38頁課文最后8段:“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堅船利炮擊碎了‘天朝上國’的迷夢;……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課堂總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艱難的,是漫長的,也是充滿榮光的、催人奮進的,正如開頭所示的那張圖片,我們向所有流血流汗流淚的先輩致敬!我們也向每一代人的拼搏致敬!
設計意圖:完成單元教學任務的核心:在了解內(nèi)涵豐厚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獲得崇高的情感體驗,健全人格,堅定信念,立志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力量。
課段三:課下聯(lián)讀,以寫促學——課后讀寫實踐
1.拓展學習:中國精神再重溫,成如容易卻艱辛
學習資源:
文章著作: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節(jié)日》[4],李存山《張岱年:將愛國之心轉化為求真之志》[5],2023感動中國頒獎詞。
視頻資源:視頻《全國抗疫表彰大會》,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父輩》。
設計意圖:進一步強化課堂的感性體驗,認識偉大中華民族的波瀾壯闊的發(fā)展史,致敬偉大的抗疫精神,為如何傳承中國力量、復興、強國提供精神指引。
2.反饋訓練:慧眼巧筆寫新聞,我以我筆添光彩
回憶剛剛過去的校慶期間發(fā)生的新聞,試著擬寫一篇消息或通訊,經(jīng)過小組評價后優(yōu)秀者推送到學校的公眾號或校園網(wǎng)上。
設計意圖:鞏固課堂知識,鼓勵學生通過具體的寫作去體會新聞寫作的特點,自主發(fā)現(xiàn)、體認實用類文本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及掌握它的必要性。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有些環(huán)節(jié)設計時不夠嚴謹。比如關于兩篇的文體特征對比是準備用演繹法,和后面的歸納法形成呼應。但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填表就會又變成了歸納法,所以將它臨時改成直接出示對比表,讓學生利用文本體會,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效果就不是很明顯。
2.教學流程不夠流暢。整理思路環(huán)節(jié)看似簡單,但學生在分析第二篇時有卡殼,說明學生對行文的內(nèi)在邏輯還不是很熟悉,在以后的議論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要重視這個問題,遇到內(nèi)容豐富的文章要重點關注思路的整理。
3.時間控制不夠精準。要說明的是,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分析是比較出彩的,生成和預設之間也比較吻合,最后的情境算是創(chuàng)設起來了,但是時間緊張,沒有充分展開,是一處遺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考內(nèi)容改革進展及成效[EB/OL].(2022-09-15)
[2024-01-21]http://www. moe. gov. cn / fbh / live / 2022 / 54835/sfcl/202209/t20220915_661168.html.
[2]劉敏.談香港回歸的歷史必然性[J].理論學刊,1997(5).
[3]蘇寧峰.意味的生發(fā)時間的隱喻——《別了,不列顛尼亞》新聞敘事藝術賞析[J].中學語文,2016(3).
[4]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節(jié)日[J].人民文學,1949(10).
[5]李存山.張岱年:將愛國之心轉化為求真之志[N].人民日報,2015-08-13(8).
(作者:徐藝榮,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校對: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