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首古詩都有獨特的意境表達以及情感流露,學習賞析古詩的關鍵是通過古詩的對比、夸張、比喻、暗喻等手法來體會詩中傳達的情感,引起思想與情感的共鳴?!斗耆刖┦埂肥且皇椎湫偷倪吶监l(xiāng)詩,結合其背景,此詩念來其情可見“真”,思之真切,念之真切。教學本詩,教師應抓住情感關鍵詞“思”開展教學,通過“思”的情感提煉,慢慢鋪墊背景、詩文內容,從“思”的理解中去剖析詩文是怎么體現(xiàn)“思”的,是如何描寫“思”的。如此,學生才能更加清晰地感知古詩傳達的意境以及描寫的獨特之處。本文以《逢入京使》為例,詳細闡述如何抓住古詩的情感關鍵詞開展教學。
一、核心概念解釋:古詩的情感關鍵詞
古詩的情感關鍵詞就是詩文所表達的主要情感基調,凝結為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達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如“明月何時照我還”,凝結情感的主基調,情感關鍵詞就是“相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表達的是對友情的贊頌,對離別的不舍,如“西出陽關無故人”,其情感關鍵詞就是“友情”。通過提煉情感關鍵詞,學生能夠提前一步鋪墊情感的基礎。以情感關鍵詞去開展詩文的賞析,學生能夠代入情感去誦讀詩文,如學生誦讀《逢入京使》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在情感關鍵詞“思”的鋪墊下,能夠大體感知“故園東望”的情感,在大概念上能夠了解“路漫漫”的寫法是如何突出感情的。
二、如何通過情感關鍵詞開展教學
(一)提煉情感關鍵詞
在一首詩的教學中,情感關鍵詞并不是讓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誦讀、翻譯、背景介紹來自我感知。筆者常用的方法是把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生平介紹放在第一位。我會像講故事一樣,對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寫作目的和寫作內容進行梳理,以故事的形式去呈現(xiàn)。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到作者作此詩時正在經歷什么,為什么要作此詩,從而分析此詩可能表達的主要情感。然后筆者才會讓學生正式開展第一次的詩文誦讀。在分享作者創(chuàng)作的故事中,學生已然有了情感的鋪墊,在誦讀過程中,更能體會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從而提煉出情感的關鍵詞。
(二)基于關鍵詞分析情感是如何呈現(xiàn)的(字詞、手法分析)
情感關鍵詞就是全文的情感主基調,主基調其實比較容易理解和總結,但是古詩非常善于寫景喻情,大多采用暗喻、比喻、伏筆等多種手法進行表述。如何吃透這個情感關鍵詞,就要從此詩的寫作手法、表達意境、字詞句等的分析上去感知。在《逢入京使》一詩中,情感關鍵詞是“思”,圍繞“思”是如何體現(xiàn)的,進一步對本詩的情感表達和寫作技法進行剖析。
①“路漫漫”:形容路途已經非常遙遠。這一句結合作者背景進行分析,為后續(xù)的“出關”與“思念”做鋪墊。
②“龍鐘”:是一個神態(tài)的描述,運用了夸張及比喻手法,龍鐘指的是作者的神態(tài)與形象,三十余歲已然是老態(tài)龍鐘,運用夸張、比喻,表現(xiàn)的是出關后,回頭望,凄涼與思念之情涌上心頭,思念之心催人憔悴。
③“憑”:因為馬上相逢,不曾帶有紙筆,如水潺潺的思念之情頓時無法抑制,可悲、可嘆,無奈和感慨之心交錯。無奈之舉就是“憑”口信捎去平安。其中的思念之情無比濃烈。
(三)以關鍵詞為主線剖析詩文(情感分析)
《逢入京使》中“故園東望路漫漫”是一個動作的描述,故園指的是家鄉(xiāng),東望則是動作,指回頭望,路漫漫形容路途已經非常遙遠。這一句結合作者背景進行分析,為后續(xù)的“出關”與“思念”做鋪墊;“雙袖龍鐘淚不干”是一個神態(tài)的描述,運用夸張及比喻手法,龍鐘指的是作者的神態(tài)與形象,三十余歲已然是老態(tài)龍鐘,運用夸張、比喻,表現(xiàn)的是出關后,回頭望,凄涼與思念之情涌上心頭,思念之情催淚落,雙袖擦淚卻也不曾擦干思念的淚水;“馬上相逢無紙筆”是一個場景的描述,結合背景可知其心懷壯志,去邊塞任職實現(xiàn)抱負,但是就得離開家人,產生一種不想離家卻又想實現(xiàn)抱負的無奈與糾結之感,作者出塞,京使入京,兩者在馬上相逢,在這荒無人煙的邊塞,還能偶遇故人,欣喜之情結合思鄉(xiāng)之感無法言表;“憑君傳語報平安”是一種期望、一種無奈、一種思念、一種急切,這一句含有太多的復雜情感,表達的是思念的柔情,報平安和報近況,兩者適用情景一樣,但是報平安更顯柔情與無奈,其目的是讓家人不必過多擔憂,“平安”一詞傳遞出太多的情感。整首詩傳達的主要情感就是“思”,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如圖1)。
三、《逢入京使》教學案例
★第一階段:背景故事教學,凝結情感關鍵詞“思”
師:今天讓我們走近唐代詩人岑參,接下來老師先分享一個故事,大家再去閱讀詩文。
背景故事:唐代詩人岑參出身于官宦世家,卻家道中落,因此,岑參便下定決心恢復家道榮光,并立下報效國家功成名就的壯志。在天寶三年,他考取進士,天寶八年,他開始了前往西域的旅程。他在西域之行中,遠離家鄉(xiāng),地處人煙稀少之地,不免會感嘆起自己離別親人、背井離鄉(xiāng)的現(xiàn)實,引發(fā)了無盡的思念之情。
師: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岑參去往西域邊塞所作,同學們請開始誦讀,并體會詩文的主要情感。
學生閱讀后,大多學生經過背景故事的學習,有了比較清晰的情感體會。
★第二階段:“思”的賞析教學,體會思的“緣由、鉤子、傳語”
1.緣由——“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師:岑參寫此詩時已在西域任職的路途中。回顧作者當時的人生經歷,可以發(fā)現(xiàn)在經歷家道中落后,又取得進士,作者胸懷壯志是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而現(xiàn)階段,西域重任在即,一邊是理想與抱負,一邊是家庭親情,在兩者的取舍中,作者想要兼顧顯然不能,因此,內心產生了糾結與無奈的復雜情感,回頭望著來時走過漫長的路,他心中有什么樣的情感呢?
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且越加強烈。
師:回頭望是故鄉(xiāng)路,往前看是前程路,無論作者怎么看,在一片大漠的掩蓋下,都顯得遙遙無期、路途漫漫,這思念之情愈濃,不禁讓人聲淚俱下,在思念與傷心之際,兩袖連擦,淚水卻也不見擦凈,在邊塞外的沙漠中“龍鐘”兩字,更顯憔悴容顏,讓人升起同樣的感慨之情。
2.鉤子——“馬上相逢無紙筆”
師:在這西域的大漠中,黃沙漫天,不曾見人蹤跡,這一路的思念無法釋懷,也不曾與人相說,只能感受到孤獨與無奈。而就在此時,見到故人去京,恰逢相識,作者心中會有什么感受?
生:一定是激動、開心、喜悅的。
師:詩人心中似乎泛起了浪花,故人西去長安,與作者相識,可為作者帶去書信,以解思念與親人的擔憂。陌路相逢的故人最解鄉(xiāng)愁,見到故人心中滿是感慨,縱有千言萬語也不一定能夠道清。但作者也知敘舊不可久,故人也有重任,因此便想著捎封書信帶回,可匆匆相逢未備筆墨紙硯,這可讓作者千言萬語的掛念之情僅變成一句話。這個時候的作者是不是一定很無奈和悲哀?
生:這其中蘊含著無奈與現(xiàn)實的感嘆,這是多么的無奈和沮喪啊!
師:此情此景猶如鉤子一般,勾起作者無限的悲涼與無奈之感,思鄉(xiāng)之情越來越強烈,好似海面平靜,但是海下已然波濤洶涌。
3.傳語——“憑君傳語報平安”
師:偶遇故人是激動的,但是卻不能長久地把酒言歡。作者第一時間想到了書信報平安,可沒有紙筆,多么無奈。因此,思念之情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的阻礙。但是作者的思念之情強烈,無奈之下只能要求故人幫忙捎句口信報平安。
此句中“報平安”幾個字有待深究,緣何不將自己想說的話盡數(shù)告知呢?其實,塞外任職,多是抵制賊寇,戍衛(wèi)邊疆,戰(zhàn)爭是難免的,縱有千言萬語的思念,mxWmy3bRIHMYahGAGGV6aA==但更擔心家人們對自己的擔憂,因此,平安勝過于近況轉達與思念傾訴,與其長篇大論而言,又恐故人無法盡數(shù)轉達,又不想勾起家人對自己的擔憂與思念,因此,僅憑傳語報平安就是最好的方式。當然,這也需要考慮當時的情況,沒有筆墨紙硯,因此,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有無奈,也有心酸?!皯{君傳語”表達了作者無盡的心酸和思念,“報平安”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牽掛。整首詩最后的七個字,凝結了無盡的思念,沒有過分的修飾和雕琢,用最樸實的表述方式,寄予了一片深情和柔情。
★第三階段:深度剖析,巧設問題,“思”之情更上一層樓
1.“望”“路漫漫”這兩個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望”是一個動詞,也代表看,為何不用“看”呢?這就是古詩詞意境與審美的獨特之處。首先,“望”更多地表示遠眺、遙望的意味,它通常用于描繪遠方的景物或目光所及范圍較廣的情境。如“望穿秋水”“望眼欲穿”等。而“看”則更偏重于近距離觀察、凝視,著重于目光直接接觸到的對象,或者描寫目光聚焦某一特定事物時的情景?!办o看峰巔云起時”“看紅塵俗世間”等描寫景物和情境的句子中,使用了“看”這個詞。本詩中“故園東望”“路漫漫”更能表達作者的不舍,“望”在這里還有凝視、駐足思考之感,對不舍和思念有著動態(tài)化的呈現(xiàn)?!奥仿备袷恰巴┣锼钡母杏X,路迢迢不可看清,也表示故園東望,已然太遠,故鄉(xiāng)很遠,前方也很遠,像是進退不可一般的無奈,思鄉(xiāng)之情便生,意味悠長。
2.“雙袖龍鐘淚不干”這句使用了什么手法?鋪墊了什么情感
這句詩中包含了一個動作、一個神態(tài)、一個情感。“雙袖”含有擦淚的動作,“龍鐘”形容作者神態(tài),因為域外的蕭瑟與風沙,加上只身塞外任職,無邊的思念催人淚下,思念之情斷不絕,淚水打濕了衣袖,“淚不干”,可以想象作者用雙袖擦拭了多少次思念的淚水,快速催人老,當然這是夸張和比喻,但是無一不透露出作者的思念之情。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下,恰逢后面的故人,引出情緒的高漲,從而為下文“憑君傳語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情感鋪墊。
3.“馬上相逢”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無紙筆”又是一種什么感受?探討一下你的內心感受
陌路相逢一定是美妙的緣分,何況這是與故人陌路相逢,在歷經長途跋涉之后,一片荒漠之中偶遇故人,這是多么的喜悅?!榜R上相逢”這也代表著兩人均未下馬,這或許是由于兩人都有重任,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作者想到的是書信傳情,可無筆墨,這種悲涼與懊惱的情緒油然而生,因此只能匆匆交代幾句,以報平安。此時的作者一定是非常著急但又不能久待,因此引出了下文的“憑君傳語報平安”。
4.“憑君傳語報平安”中的“憑”用得如何,有什么深層含義
此處如果使用“借”字,少了一種強烈的思念情感,特別是在現(xiàn)實無法見面的情況下,更多地凸顯出無奈和心酸,要將這份思念之情寄托起來。僅憑“借”無法引發(fā)情緒上的共鳴。那么,如果換成“讓”字呢?依然平凡無奇。唯獨這個“憑”字,襯托了深沉的心酸。作者無能為力,只能通過傳話傳達自身的安好,將這份思念融入更多的深情和眷戀之中,給予故事豐富的意味。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第十三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