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古代農耕圖中的老者形象與禮俗觀念表達

        2024-10-21 00:00:00解樹明
        民俗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中國古代農耕圖中的老者身兼數職,既擔負勸農使官之職,又是農業(yè)生產經驗的指導者,還是農業(yè)祭祀的主持者。農耕圖中的老者往往手持拐杖,或行走在田埂之上,或站立于場院、祭祀場所之中,從而構成了老者在農耕圖中的空間位置。看似以“旁觀者”形象出現的老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農業(yè)生產,卻時常處于農耕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指導農業(yè)生產、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歷代農耕圖中的老者形象,還承載了中國古代重農、勸農的政治理念,傳達出“興教化、厚風俗”的禮俗觀念,以及尊老敬老的儒家孝道思想。

        關鍵詞:農耕圖;老者;孝道;禮俗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農耕圖像的搜集、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0ZD21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青年基金項目“漢碑所引五經及相關今古文問題綜合研究”(項目編號:23YJC751009)的階段性成果。

        農耕圖中的老者形象,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無法直接參與繁重的體力勞動,卻在農業(yè)生產中擔負著多種職責,他們既是勸農使官,又是生產勞動經驗的傳承者,還是農業(yè)祭祀的主持者??梢哉f,老者身兼數職,對推動中國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維護國家長治久安起到重要作用。我們在研讀中國歷代農耕圖時發(fā)現,自漢代農耕畫像石(磚)出現以來,老者已經成為農耕圖中必不可少的形象,尤其是南宋樓璹創(chuàng)作的體系化《耕織圖》中,在農業(yè)生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祭祀儀式中都有老者形象出現,老者身份的多元化為農耕圖的繪制奠定了脈絡基礎。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在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的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除了依靠經驗搶抓農時,更多時候是靠天吃飯,因此農業(yè)祭祀就顯得非常重要。老人不但是農業(yè)經驗的傳播者還是農業(yè)祭祀的主祭人,他們帶著兒孫參與祭祀活動,其實是在潛移默化地傳授這些禮儀習俗。

        目前,學界對中國古代農耕圖的研究,多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圖像之外”的研究,即對農耕圖創(chuàng)作者、農耕圖版本流傳,以及農耕圖創(chuàng)作的背景、功能和意義的研究。其中有王潮生、日本學者渡部武、臧軍、肖克之等人對農耕圖的版本流傳及對日本等國家影響的研究。①另外還有王加華從創(chuàng)作的意義、功能等方面對農耕圖背后所隱含的勸農、重農的多樣化意義表達的研究②;二是“圖像之內”的研究,即對歷代農耕圖中所繪人物的研究,其中有解丹對清康熙年間焦秉貞所繪制《耕織圖》中人物空間關系的研究,及耕織活動中人物行為重組起到的教化作用:《織圖》中女性家庭倫理關系的強化及《耕圖》中男性宗族關系的強化。①另外還有英國學者白馥蘭從帝國政治角度研究耕織圖中的女性問題,強調耕織圖的“男耕女織”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所主張的陰陽平衡、政通人和②,還提出“男耕女織”既為家庭提供衣食所需,又體現民眾與國家間的道德契約,從帝國統一之前及至晚期帝制時代,男性與女性在繳納賦稅、維護國家穩(wěn)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而國家也為民眾提供了某些福祉。③巫鴻則側重于耕織圖中的女性空間問題,認為中國早期采桑和紡織圖像,以及宋代樓璹所創(chuàng)作《耕織圖》隱含了三個基本含義,分別為“一是養(yǎng)蠶和紡織作為女性勞作的經濟意義,二是養(yǎng)蠶和紡織作為女性禮儀的象征意義,三是養(yǎng)蠶和紡織作為培養(yǎng)女性道德的教喻意義”④。而杜新豪則改變以往耕織圖研究者“將耕織圖中出現的人物統統視作農夫、蠶婦,圖中出現的老人和孩童也被視作其他家庭成員,他們共同辛勤勞作來為國家創(chuàng)造稅收與財富”⑤的看法,而是以元代程棨本《耕織圖》為研究對象,認為站在田埂上手持傘柄且穿著講究的人士,極有可能是租給農民土地的地主或地主派來的監(jiān)工。而從明代日用類書中頻繁出現的老者身上能看到些許地主的身影,說明了地主階層是日用類書的主要讀者群體,通過其樂融融的圖像來緩和當時普遍存在的主佃矛盾。⑥

        前人時賢對耕織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多集中于耕織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功能意義、版本流傳等方面,也就是圖像之外的研究。即便有學者已經深入到圖像內部,并對人物與空間組合關系展開研究,但對農耕圖中老者的研究仍著墨較少。雖然解丹對焦秉貞《耕織圖》男性勞動者有所研究,并認為焦秉貞本《耕織圖》中的老者只是作為旁觀者,或勞動指導者出現在農耕圖中⑦,但是對歷代農耕圖中老者身份、形象、人物空間關系,以及老者在農耕圖中的作用和意義的研究甚少,更遑論對歷代農耕圖中老者形象作全面系統梳理和研究的論著了。

        一、農耕圖中老者形象的多重性

        在南宋樓璹繪制的體系化《耕織圖》之前,戰(zhàn)國時的青銅器紋飾上就有關于農桑的圖像內容,至漢代畫像石(磚)出現后,農耕題材的圖像內容多繪刻于喪葬建筑物之上,并成為后世喪葬圖像內容不可或缺的題材之一,甚至影響到石窟壁畫、宮廷壁畫,以及南宋以來的體系化《耕織圖》。⑧尤其自漢代以來,老者形象便經常出現在農耕圖及體系化《耕織圖》中。近年,有學者將清康熙年間焦秉貞所繪制的《耕織圖》中的老者分為旁觀者及勞動指導者兩類,并且認為:“畫面中處于旁觀者角色的老者,與任何農耕活動均沒有太多聯系,他們或是在田埂間欣賞景色,或是參與祭拜活動,亦或是領著兒孫游玩,他們的出現給忙碌的田間勞作帶來輕松愉快的氣氛,體現出宗法社會中對老年群體所表現出的尊老、恤老的社會制度?!雹徇@種分類是否合理,值得商榷。焦秉貞《耕織圖》中的老者,看似與農耕活動沒有太多聯系,實則與農桑生產密切相關:他們并非只是在田埂間欣賞景色,而是隨時隨地深入田間觀察墑情,以便及時指導農業(yè)生產,代表的是勸農官和農業(yè)生產指導者的身份;他們也并非只是參與祭拜活動及領著兒孫游玩,祭拜活動中的老者代表的是儒家祭祀禮儀傳播者的身份。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農耕圖中的老者身份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勸農官,一類是富有農桑生產經驗的指導者,一類是祭祀的主持者。每一種身份類型的老者都不可或缺,都對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 勸農使官

        中國自古重視農業(yè)生產,而有關勸農官員的相關文獻,早在西周時期,豳地就有“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①的記載,婦人帶著孩子到向陽的田地里給農夫送飯,作為勸農田官的田畯感到非常欣慰,看到農民辛勤勞作,珍惜農時,夫唱婦隨,家庭和睦,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穩(wěn)定安寧,長治久安。這正是勸農官在保障農業(yè)生產、穩(wěn)固基層治理等方面的職責所在。正如英國著名中國農業(yè)科技史家白馥蘭所說的那樣:“勸農,是中國歷代帝王公卿的大任。統治者集團還要全面實施這個重任,建立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管理的安全責任保障系統。在這個責任系統的背后,起到思想支撐作用的,是統治階級所奉行的宇宙觀和道德倫理觀。在他們看來,政府官員要以民為本,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勤政‘利民’?!雹诠賳T為提高農業(yè)生產力,增加國家稅收,一方面需要鼓勵農民勤于勞作,積極生產;另一方面還要帶領農民抵御自然災害,興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以確保糧食的豐產增收。中國古代基層官員擔負勸農使官之職,對于踐行國家勸農儀式,推行國家重農政策,維護國家安定團結起到重要作用。

        在南宋樓璹創(chuàng)作體系化《耕織圖》之前,中國古代的農耕圖主要作為喪葬壁畫、佛教壁畫出現在墓室和石窟中,但是這些畫作的創(chuàng)作與中國傳統經典密切相關,二者在文本上具有互文性。美國學者葛平德認為,中國古代農耕圖的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尚書》和《詩經》兩部經典作品的啟發(fā),這兩部作品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農業(yè)方面的基礎文獻。其中《尚書·無逸篇》的主旨為勸誡帝王不要貪圖安逸享樂,并且提醒上至皇帝下至官員要對農村人口負起責任,尤以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為要。而中國古代農耕圖通常出現在官員的辦公場所和住所里,“地方官員在其住所的東西墻壁上張掛農桑畫,這一做法甚至已經是一個相當悠久的傳統。米澤嘉圃認為這樣的繪畫在漢代臻于巔峰。其后的衰落很可能與儒家思想在漢代以后的數個世紀影響式微有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③。至南宋,由政府頒布《耕織圖》,作為指導地方官員勸課農桑的依據,已然成為一種傳統,并非如米澤嘉圃所說的在漢代之后的歷朝歷代中衰落和式微。

        首先,從現有圖像資料來看,最早關于勸農官的圖像出現在東漢時期,也就是1933年出土于山東滕縣黃家?guī)X的《耕耱畫像石》,該圖收在《漢代農業(yè)畫像磚石》一書中,該書曾對此圖介紹稱:“畫面中間有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耦耕者前方有三人持鋤耘地,一人端著水罐似在澆水。畫像左側有一婦女挑著擔子,帶著兩個小孩朝田間走,似為送飯而來。值得注意的是,畫像右側大樹下有一人,持杖而坐,當為監(jiān)督農民勞動的監(jiān)工?!雹艽私榻B稱畫像石右側大樹下持杖而坐者為監(jiān)督農民勞動的監(jiān)工,漢畫像中的監(jiān)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擔負著勸農官的作用。

        其次,從體系化《耕織圖》來看,勸農官成為《耕織圖》中必不可少的的關鍵性人物,甚至可以說是體系化《耕織圖》的立論之本。歷代王朝的勸農使官是貫徹施行政府重農政策的踐行者,并且這一職務往往由地方官員擔任。而“中國古代有定期對地方官員進行巡查考課的行政制度,以對官員‘政績’進行評定,而農桑墾殖、水利興修等又是考課的最重要內容之一”①。南宋時,擔任於潛縣令的樓璹正是這些地方官員中的佼佼者,他重視發(fā)展當地農桑生產,并親自繪制作為重農、勸農產物的《耕織圖》,最后將此圖上呈宋高宗。因此樓璹繪制的《耕織圖》有了官方的身份,此時再由朝廷頒布此圖,傳之四方,對于地方官員來說《耕織圖》在勸課農桑的實踐中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央王朝要求地方官員如《耕織圖》中的勸農使官一樣,要深入到田間地頭,參與到農業(yè)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確保年年豐收,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基礎保障。樓璹不僅在《耕織圖·耕詩》以勸農官口吻稱“我銜勸農字,杖策東郊行。永懷歷山下,此事關圣情”②,而且在《耕織圖·收刈圖》中專門繪制了勸農官這一人物形象。雖然不同時代繪制《耕織圖》中勸農官所著服飾與所持傘具不同③,但是勸農官均是左手持傘,右手抬起,似乎在與農夫、農婦交談,勸導農人搶抓農時,加快稻谷的收割。清代焦秉貞所繪制的《御制耕織圖》中,焦氏則根據樓詩“我銜勸農字,杖策東郊行”一句,以創(chuàng)造性的手法在《耕織圖·耕圖》中增加一名老者,老者手持拐杖,行走在田埂之上,指導農夫耕地。雍正帝則在康熙《御制耕織圖》的基礎上重新繪制《耕織圖》,不僅增加了持杖老者,而且在《耕圖》中題詩曰:“原隰春光轉,茆茨暖氣舒。青鳩呼雨急,黃犢駕犁初。畎畝人無逸,耕耘事敢疏。關心課東作,扶策歷村墟。”④詩文最后二句,正是官員關心農耕、田間巡視農業(yè)生產狀況的寫照。此外,擔任勸農官的老者,還會出現在農業(yè)生產的多個場景中,如《灌溉圖》中左手提水壺,右手持扇,頭戴布帽,在田埂上指導農業(yè)生產的老者,以及《登場圖》中持杖指揮青年勞力將稻捆碼放在木架之上的老者。

        (二) 富有生產經驗的指導者

        擔任勸農官的老者同時又是農業(yè)生產的指導者,體現出老者“身兼數職”的特點。前文提到的漢代《耕耱畫像石》中的老者,《漢代農業(yè)畫像磚石》介紹稱大樹下持杖而坐的老者為監(jiān)工,可備一說。此外,我們也可以將老者解釋為富有生產經驗的指導者。仔細觀察樹下老者可以發(fā)現,老者手持拐杖席地而坐,背部凸起,說明老人已經駝背,需要拄杖而行,不能從事農業(yè)生產。老者目視前方,注視著正在勞作的青壯年,以便隨時指導。⑤這種持杖而坐指導年輕人農業(yè)生產的老者,不僅出現在漢畫像中,南宋樓璹創(chuàng)作的體系化《耕織圖》同樣繼承了前人尊敬農耕經驗豐富老者的傳統,如《耕圖》第一幅《浸種圖》中,老者手持拐杖站在房舍前,指導青壯年如何浸種。而“浸種”環(huán)節(jié)為什么設置一位持杖而立的老人呢?

        浸種是農業(yè)生產的第一步,浸種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年的收成,因此樓璹在《浸種》詩中寫到:“溪頭夜雨足,門外春水生。筠籃浸淺碧,嘉谷抽新萌。西疇將有事,耒耜隨晨興。只雞祭句茫,再拜祈秋成?!睆慕N開始,農業(yè)生產者就需要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有一點馬虎,以祈求秋天的豐收。而何時浸種,浸種多長時間,都需要有經驗的人嚴格把控,具有豐富農業(yè)生產經驗的老者恰恰在此時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①正如明代鄺璠《便民圖纂·浸種竹枝詞》所言:“三月清明浸種天,去年包裹到今年。日浸夜收??垂?,只等芽長撒下田?!雹诙角宕赫邸陡棃D》題詩中,則明確指出了老者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百谷遺嘉種,先農著懋功。春驚二月入,香浸一溪中。穜穋他時異,筠籠此日同。多知聽父老,占候識年豐”③。當然,此詩在收入《授時通考》時,后兩句則改為“每多賢父老,占節(jié)識年豐”。“多知聽”改為“每多賢”,文辭上較“聽父老”更顯雅致,但是“多知聽父老”恰恰體現出老者具有豐富的農業(yè)生產經驗。青壯年勞力要多向老者請教,而“每多賢父老”則更多的是要求人們尊敬老者,關愛老者。

        由此可以看出,每當在農業(yè)生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都會有老者出現,如“浸種”“初秧”“三耘”“收刈”“登場”等,這些關鍵的生產環(huán)節(jié),貫穿農業(yè)生產的始終,這就充分體現出老者在農業(yè)生產中的重要指導作用。

        (三) 祭祀的主持者

        宋元時期的《耕織圖》中,僅《織圖》部分有祭祀蠶神的《祀謝圖》,老者帶著家中的男丁女眷共同祭祀蠶神,而《耕圖》中并無祭祀農神的圖像。直到明代的日用類書中,《耕圖》部分才開始出現有關祭祀和慶豐收內容的《田家樂圖》。明代鄺璠的《便民圖纂》在樓圖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增加通俗易懂的竹枝詞,并且對個別圖幅進行增刪處理,鄺璠曾在《題農務女紅之圖》中稱:“宋樓璹舊制《耕織圖》,大抵與吳俗少異,其為詩又非愚夫愚婦之所易曉,因更易數事,系以吳歌。其事既易知,其言亦易入,用勸于民,則從厥攸好,容有所感發(fā)而興起焉。”⑦《便民圖纂·農務圖》第十五圖為增加的《田家樂圖》,加之《便民圖纂》的日用類書的性質,其傳播階層多為下層百姓,通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鄉(xiāng)賢將《便民圖纂》的相關意旨傳遞給農民,而從《田家樂》一圖的竹枝詞“今歲收成分外多,更兼官府沒差科。大家喫得醺醺醉,老瓦盆邊拍手歌”來看,豐收的喜悅與“銷過倉由方是了,別無私債掛心腸”①,讓辛苦一年的農民對生活充滿了期待,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日益突出的地主與佃農的階級矛盾。②當我們細品《田家樂》一圖時,還可以發(fā)現老者端坐在桌子的上首位置,背后是供桌,面前放著豐碩的食物,與大家一起慶祝一年的豐收。在這里,老者實際上是擔任祭祀農神的主祭者角色。

        到清代,康熙皇帝命焦秉貞根據樓璹本重新繪制《耕織圖》,相較樓圖,康熙本《耕織圖》于《耕圖》部分增加《初秧》和《祭神》二圖,并仿照樓詩增補五言詩二首。《織圖》部分刪去《下蠶》《喂蠶》《一眠》三幅圖,增加《染色》《成衣》二圖,相應的配補五言詩二首。③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康熙本《耕織圖》中的《祭神圖》從明代日用類書《便民圖纂》中的《田家樂》而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康熙本《耕織圖》進一步完善了樓璹創(chuàng)作的體系化《耕織圖》,使得耕織生產環(huán)節(jié)均有祭祀農神和蠶神的儀式。參與農神、蠶神祭祀的成員,均在老者的帶領之下進行,如《耕圖》中的“祭神”儀式,除了繪制老者帶領全家老小一同祭拜農神外,還增加了五言詩一首:“一年農事周,民庶皆安逸。歌謠遍社村,共享升平世。五風君德生,十雨蒼天濟。當年后稷神,留與后人祭。”④《耕圖》部分增加了《祭神圖》,平衡了耕織二圖的祭祀環(huán)節(jié)。主持祭祀的老者,已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與農耕活動緊密聯系的一員,祭祀時有青壯年、孩童、女性,而老人作為祭祀主持者,體現了老人在家族中的宗法地位及儒家以長者為尊的思想。

        由此可見,老者在中國古代農耕圖中,不僅是農業(yè)生產的指導者,還是勸農使官、農業(yè)祭祀的主祭者。老者貫穿農業(yè)生產的整個環(huán)節(jié),并在關鍵時刻對青壯年的農業(yè)生產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此外,最重要的是老者是儒家祭祀禮儀的傳播者,孫男娣女簇擁一老者來祭祀,體現出老者是儒家禮法的傳播者,青壯年、孩童則是繼承者。

        二、老者在農耕圖中的空間位置及特點

        中國古代農耕圖中的老者通過扶杖、持傘、持扇、提壺、攜童等動作,常常出現在房舍、樹木之下,或行走在田埂之上,或立于場院之中,或出現在祭祀現場,動作多樣,場景多變,共同構成了老者在農耕圖中的空間位置。老者在農耕圖中的空間位置,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老者身兼數職的身份特征。老者既與參與農業(yè)生產的青壯年保持一定距離,并不直接參與農業(yè)生產,又時時出現在農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

        (一) 老者出現在具有庇護性的場所之中

        在歷代農耕圖中,對老者起到庇護作用的場所,主要為房舍和樹木。首先,老者時常出現在房舍、屋檐之下。如南宋梁楷本、元代程棨本、日本狩野永納本《耕織圖》中的《浸種圖》,以及明鄺璠《便民圖纂》本《浸種圖》中的老者均持杖站立在房檐之下,指導青壯年浸泡稻種。其實繪者在繪制《浸種圖》時是頗具匠心的,無論將老者置于房檐下還是門前大樹之下,繪畫者都考慮到老者行動不便,將浸泡場所選擇在靠近老者住所附近的溪流、池塘之中,便于老者隨時觀察種子的浸泡情況。其他比較重要的場所是祭祀農神和蠶神的房舍,擔任祭祀主祭人的老者帶領一家男女老幼在豐收之后祀謝農神和蠶神,并祈求來年的豐收。

        其次,老者經常安坐于大樹之下,如前文提及的《耕耱畫像石》①,畫像的右側有一老者扶杖坐在大樹之下,觀察青年勞力在田間勞作,并及時給予生產指導。又如出土于四川成都曾家包的《養(yǎng)老圖》②,該圖位于曾家包一號漢墓左后室后壁上,由三塊畫像石構成:“上部為雙羊嘉禾圖,均為祥瑞的象征。下部為莊園圖,表現莊園內的各種情景,上部左側為一谷倉,上有兩個通空氣用的天窗。倉側一棵棕樹,樹下跪坐一持鳩杖的老人,正準備接受從房中走出者捧送的谷物。這是表現的漢代‘養(yǎng)老’的習俗。”③老者坐在樹下手持鳩杖,而鳩杖與漢代的尊老敬老習俗有關,《后漢書》中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雹茉跐h代向七十老人贈送鳩杖,體現出國家對老者的尊重,也是漢代帝王提倡“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對于維護封建王朝統治至關重要。

        到南宋樓璹創(chuàng)作的體系化《耕織圖》,以至清代康雍乾等朝的《耕織圖》,無不將拐杖這一極具象征性的器物繪入勞動生產環(huán)節(jié)當中,并且成為塑造老者多種角色的象征性標志。老者手持拐杖,不直接參與勞動生產,但是他們與勞動生產始終聯系在一起。如元代程棨本《耕織圖》中的《浸種圖》,老者持杖立于房檐之下,到清代康熙《御制耕織圖》則改變以往老者站在房檐之下的空間位置,而是將老者移到了庭院門前的大樹之下,門前有溪流,正可以用來浸種。后來的雍正《耕織圖》和乾隆《耕織圖》均仿照康熙本將《浸種圖》中的老者置于門前大樹之下。但是在《采桑圖》中,雍正和乾隆本《耕織圖》則改康熙本倚樹而坐的青壯年為白發(fā)蒼蒼的老者,老者倚在樹下,指導年輕人忙采摘,因為《采桑圖》之后是《大起圖》,蠶大眠之后大起,此時蠶食葉量大,需要蠶農及時布桑葉。如樓璹《大起》詩所言:“盈箱大起時,食葉聲似雨。春風老不知,蠶婦忙如許。”⑤蠶婦在室內喂蠶忙得不可開交,而此時負責采桑的任務則落在男子身上,老者雖然不能攀高采桑,但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或輔助作用。

        (二) 老者出現在田埂之上或場院之中

        農耕圖中的老者出現最多的地點就是田埂之上、場院之中,這也是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場所。老者或持杖、持扇、持傘,或攜孩童深入田間地頭,觀察莊稼生長、收獲情況??此啤芭杂^者”形象的老者行走在田埂之上、場院之中,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農事活動,如系統化《耕織圖》中的《收刈圖》,老者持傘來到正在收割莊稼的田埂上,指導青壯年收獲莊稼。當然這里的老者也可能是勸農官,如元程棨本、日本狩野永納本、明鄺璠《便民圖纂》本中都描繪了一位穿著講究、表情嚴肅、持傘而立的老者,正在地頭對肩扛稻捆的婦女“訓話”,意在勸告農人要搶抓農時。當然,農人在此時是十分辛苦的,正如樓璹所言“:田家刈獲時,腰鐮競倉卒。霜濃手龜坼,日永身罄折”⑥,但是他們仍要堅持不懈,以確保不誤農時。只有趁著天氣晴朗,才能更有利于稻谷的收割晾曬,正像鄺璠所說的那樣:“無雨無風斫稻天,斫歸場上便心寬。收成須趁晴明好,柴也干時米也干?!雹叨搅饲宕滴?、雍正、乾隆本《耕織圖》中的《收刈圖》,勸農官則被繪制成肩扛折傘的駝背老者,與老者對話的婦女則換成了正在收割稻谷的男子。這種改變拉近了老者與農民的距離,使緊張忙碌的農民獲得心理上的慰藉。

        走在田埂上的老者,不僅關心莊稼的生長狀況,對于在田地里忙碌的青年人也給予關心和愛護,如元代程棨本、日本狩野永納本《耕織圖》中的《三耘圖》,老者左手持扇,右手提水壺來到田埂上給地里耘籽的青年人送水,此時天氣炎熱,農人需要趴伏在地里除草,辛苦異常,而老者出現在田間地頭,一方面可以指導青年人如何耘草,另一方面還表現出老者對青年辛苦勞作的同情與關愛。正如清乾隆帝在《題耕作蠶織二圖即用程棨書樓璹詩韻》中所說:“三耘諺曰壅,加細復有籽。漚泥培苗根,嘉苗勃生薿。老農念力作,瓦壺挈涼水??酂釙骋伙?,畢功戒半委。”①老者行走在田埂上觀察田間墑情、莊稼長勢,有時還會手攜孩童,如康雍乾三朝《耕織圖》中的《初秧圖》,老者持杖攜孫走在田埂上,觀察初秧的情況。康熙本《初秧圖》為后來新增,并配有五言詩一首,云:“春工正當時,下種看期度。乘閑攜子游,策杖臨堭路??此何骱R風方日暮。農家事可知,應費心無數。”②這里的“攜子游”,應該是老者攜孫游,而到了雍正《耕織圖》中則被理解為老者攜兒游,附詩云“珍惜占城稻,攜兒上隴來”③,并且將老者手中所持拄杖刪除,乾隆本則承襲之。繪畫者之所以將老者與孩童安排在一起,一方面說明老者雖然不能參加體力勞動,但是可以幫助年輕人照看孩子,另一方面還體現出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傳承性。孩子和老人來到田埂上,其實是在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農業(yè)生產技術,也是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勞作的辛苦。如樓璹在《二耘》詩中所言:“要兒知稼穡,豈曰事攜幼?!雹?/p>

        (三) 老者在農耕圖中的空間特點

        老者在農耕圖中主要出現在田埂、房舍、場院等地,繪者則將老者繪制在畫面右側或上部,有時還將老者繪于眾人勞作、祭祀的中心位置,從而形成“以右為尊”“居高臨下”和“眾星捧月”的空間特點。

        1. “以右為尊”與“居高臨下”

        老者在農耕圖中往往出現在畫面右側或上部,從而形成“以右為尊”和“居高臨下”的空間特點。如在漢代《耕耱畫像石》中,老者就位于畫面右側的大樹之下,并且南宋以來中國體系化耕織圖多以卷軸裝幀形式出現,最先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便是位于畫面右側的老者的形象。以元代程棨本《耕織圖》為例,《耕作圖》中的前14幅圖,從《浸種圖》到《收刈圖》,農民的勞動場所以大田作業(yè)為主。雖然程棨本在畫法上為散點透視法,但是《耕作圖》前14幅中農田的角度均聚焦于左下方,每塊農田呈現出菱形的形狀,農民的視角也朝向左下方。而《浸種》《三耘》《收刈》三圖中的老者主要居于圖幅的右側,甚至偏上的位置,老者的視角則朝向右下角,與右下方的農夫形成一上一下的對話視角。到清代康雍乾三朝《耕織圖》,在老者空間位置的處理上,《浸種》《三耘》《收刈》等圖均采用了“以右為尊”的構圖方法。

        此外,乾隆石刻本《耕織圖》以程棨本為底本雙鉤摹刻,其中《登場圖》中,程棨本的老者處于畫面中間位置,而乾隆石刻本則將老者安排在了畫面的右上角,這種改變主要是因為元程棨本《登場圖》比其他農耕生產環(huán)節(jié)所占圖幅要長,甚至是其他生產環(huán)節(jié)圖幅的兩倍之多,而乾隆石刻本要將所有的耕織生產環(huán)節(jié)刻于相同尺寸的石板上,因此不得不壓縮元程棨本《登場圖》的尺幅,以適應石刻版面。由于《登場圖》中的主體為農夫碼放稻捆的“黃云滿高架”部分,因此乾隆石刻就選取了此部分,并把老者安排在了石刻版本的右上角,與《浸種》《三耘》《收刈》圖中的老者處于相同的位置。老者居于畫面的右上角或右側,從而形成老者居高臨下的空間特點,便于老者隨時指導青壯年勞動,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以右為尊、尊重老者的傳統。

        2. “眾星捧月”的空間特點

        古人在繪制農耕圖時,還將老者繪于眾人勞作、祭祀的中心位置,從而呈現出“眾星捧月”的空間特點。如四川漢畫像磚《養(yǎng)老圖》、元代程棨本《耕織圖》中的《登場圖》及康雍乾三朝《耕織圖》中的《耕》《登場》《祭神》等圖,均將老者置于突出位置,老者或居于田埂之上,或處于畫幅中心。田埂不僅是稻田之間的分界線,更是老者與青壯年的分界線,將“旁觀者”的老人與辛勤勞作的青壯年區(qū)分開來。畫面中人們都在認真傾聽老者講話,并沒有因為老者沒有從事勞作而責怪。在農耕圖中,不論在慶豐收儀式還是農神祭祀場景中,老者均受到格外的尊敬,這體現了繪者以老為尊的觀念。雍正本《耕織圖》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雍正《耕織圖》在康熙《御制耕織圖》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而成①,二者最大的不同是雍正《耕織圖》將圖中主要人物全部改繪成胤禛及其福晉的形象②,二人的身影時刻出現在田間地頭、蠶室織房。很顯然,雍正本《耕織圖》中的老者,也無一例外被繪制成了胤禛本人,老者出現在《浸種》《耕》《初秧》《三耘》《收刈》《登場》《祭神》(《耕圖》與《織圖》中均有《祭神圖》)等畫幅之中,與其他生產環(huán)節(jié)中胤禛形象相同的是:始終是以京劇“亮相”式的手法突出胤禛(或為老者)這一形象,并且成為這32幅圖中的主角。雍正一人飾演多個角色,可以說是囊括了老者的所有身份,無時無刻地“在場”參與農耕活動,恰恰體現了老者角色的多變。

        以上主要從圖像的空間關系來探討老者在中國古代農耕圖中的位置,無論是中國早期畫像石(磚)農耕圖中的老者,還是體系化《耕織圖》中的老者,中國古代繪畫者(或刊刻者)對于老者空間位置的安排,無不匠心獨運,并且很好地展現出老者身兼數職的形象特征。老者雖然不能親自參與體力勞作,但是他們在農業(yè)生產中仍然可以指導生產、照看幼童、參與祭祀。同時,老者受到青壯年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這也充分體現出中國自古以來的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

        三、老者書寫的意義和禮俗觀念表達

        農耕圖中的老者雖然不參與農事活動,但他們時常出現在農耕生產的關鍵時刻。老者在農耕圖中身兼數職,既擔任勸農官的職務,又扮演農業(yè)生產經驗指導者的角色,同時還是農業(yè)祭祀的主持者。無論是政府主導下的農耕圖繪制,還是個人出于裝飾、賞鑒等方面的需要,老者這一形象經常被繪制在歷代農耕圖中。古人將老者繪制在農耕圖中,除了傳達中國古代重農、勸農的政治理念,還有助于禮俗教化觀念以及儒家孝道思想的傳承。

        (一) “興教化、厚風俗”

        老者掌握著農耕生產經驗與宗教祭祀儀式的方法,他們擔負著“興教化、厚風俗、敦孝悌”的責任,并且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孫后代的言行舉止。如樓璹《耕織圖·祀謝》一圖,此圖為一老者帶領家族中青壯年、婦女、兒童共同祭祀蠶神,以此祈求來年蠶事的豐收,故樓詩言:“春前作蠶市,盛事傳西蜀。此邦享先蠶,再拜絲滿目。馬革裹玉肌,能神不為辱。雖云事渺茫,解與民為福?!雹倏v觀《耕》《織》二圖,可以清晰地發(fā)現,《耕圖》之中,以青壯年男性為主,女性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蠶織圖》中以女性為主,青壯年男性則輔助女性從事蠶織生產的體力活動。同時,我們注意到,在《耕》《織》二圖中,并不承擔耕作、蠶織生產的孩童,卻屢屢見諸畫面,且孩童常常與老者處在同一畫面之中。兒童出現在農耕圖中的例子,自漢畫像中就有出現,而且頻次較高,直至宋代樓璹創(chuàng)作體系化《耕織圖》。老者與兒童相伴出現,老者既會帶領孩童到田間地頭觀察墑情,如康熙本《耕織圖·初秧》一圖中,老人帶著孩童行走在田埂上,《初秧》五言詩即云:“乘閑攜子游,策杖臨堭路?!雹谶@里攜童走在田間小路上的老者,看似悠閑自得,實則起到了教育孩童知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老者還帶領孩童參與祭祀農神的活動。孩童在中國古代農耕圖中,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類人物形象。我們統計康熙《御制耕織圖》有《耕圖》23幅,其中17幅出現兒童的身影,《蠶織圖》23幅,其中4幅出現兒童的身影,可見整套《耕織圖》中,兒童出現的頻次是非常高的。

        《耕織圖》中的孩童,既是被老者教導的對象,也為畫面增加了生活氣息,注入了生機?;盍M滿的孩童,正如地里生長的莊稼一樣,在精心地培育下,蓬勃向上,生生不息。以康熙本《耕織圖·祭神圖》為例,此圖由老者、青壯年、婦女、孩童構成,老者和青壯年在叩拜農神時,畫面左側跪坐在地的孩童,轉頭看向右側老人,觀察老人祭拜的姿勢,并模仿得有模有樣。此類活動對于孩童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進而影響其一生。這也就是明天順六年(1462)廣西按察使致仕王增祐《耕織圖記》所說的,農耕圖具有教化作用:

        圖畫有關于世教,足以垂訓后人者,是不可不傳也,故士君子著之以示人,豈但適情于玩好哉。蓋欲使人覽之,有以感慕而興起,其于治化有所輔也。江西按察僉事宋公宗魯《耕織圖》一卷,可謂有關于世教者矣……民生由是而富庶,財帛由是而蕃阜,使天下皆然,則風俗可厚,禮義可興,而刑罰可以無用矣。是圖之作有補于治化是不淺淺也。嗟夫!法以治民者非難,教以化民者為難。宋公居憲臺之職,所掌者法爾,錄此圖以示人者以教化及民,知為政之本也……今宋公知此圖有關世教著之于永久者,真可謂得其理矣。③

        王增祐言《耕織圖》具有治世教化之功。圖中的老者正是教化子孫、傳承禮儀的真正踐行者,他們身兼數職,既勸誡青壯年勤于耕作,又傳授給子孫后代寶貴的生產經驗。他們還是宗教禮儀的傳承者,帶領兒孫參與祭祀農神、蠶神,祈求來年豐收。

        (二) 傳承儒家孝道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孝道思想的傳承。首先,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宣傳孝道思想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而老者在傳遞宗教禮儀、文化知識、生產經驗等方面是年輕人所取代不了的;其次,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如何表達對老人的孝敬之情,良好的經濟基礎才是最為關鍵的。早在《孟子》中就提道:“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雹芊€(wěn)定的經濟基礎是實現孝道思想的物質保障,是小家和諧安定的關鍵,只有無數個小家衣食無憂,孝親養(yǎng)老,整個國家才能安定團結,興旺發(fā)達。元代翰林學士王磐在《農桑輯要序》中曾對《孟子》這段話給出了很好的詮釋:“讀《孟子》書,見其論說王道,丁寧反覆,皆不出乎‘夫耕、婦蠶,五雞二彘,無失其時;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數十字而已。大哉,農桑之業(yè)!真斯民衣食之源,有國者富強之本。王者所以興教化、厚風俗、敦孝悌、崇禮讓、致太平,躋斯民于仁壽,未有不權輿于此者矣!”①中國古代農耕圖中的老者,雖然時常出現在農業(yè)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且他們并不直接參與農業(yè)勞作,但是卻對農業(yè)生產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在農耕圖中繪制看似“旁觀者”的老者形象,主要表達了中國古代對老者的尊重,對具有智慧和豐富生產經驗老者的敬重,其本質是儒家孝道思想在農耕圖中的表現。

        當然,這種農業(yè)生產中對老人孝道的表達,早就存在于漢畫像石中。②漢代“以孝治天下”,舉孝廉成為人們仕進的重要通道。生以養(yǎng),死以葬,孝子為表現對父母的孝道,往往不惜傾家蕩產厚葬父母,大量的畫像石題記多有記載。③由漢代及至南宋樓璹創(chuàng)作的體系化《耕織圖》,老者的形象更加地突出,繪者所要表達的儒家孝道思想也更加的明顯。如《浸種圖》中的老者,早在宋元本《耕織圖》中(圖1),老者手持拐杖站在房前屋外,身體佝僂,微微前傾,站立與行動已經比較困難,至明代《新鍥全補天下四民利用便觀五車拔錦·浸種之圖》,其中的老者則由之前的站立房舍之外到現在端坐在池畔,雖然只是增加了一把供老人倚靠的座椅(圖2,見下頁),卻體現出青壯年對父輩的孝道?!陡棃D》中這一老者姿態(tài)的改變,寄寓著國家、社會對老者的關愛之情。明代的另一部日用類書,鄺璠《便民圖纂》于《耕圖》最后增加了《田家樂》一圖?!短锛覙贰分欣险咦谥魑唬媲胺胖S碩的食物,與大家一起分享??v觀《便民圖纂》整個農耕生產環(huán)節(jié),雖然老人并沒有直接參與農業(yè)生產,但是以他們豐富的農業(yè)生產經驗指導青壯年勞作,而青壯年請老者坐在主要位置,讓老者與大家共享豐收的果實,這其實就是儒家孝道觀念在農耕圖中的表達。④

        四、結語①

        中國古代農耕圖中的老者形象貫穿農業(yè)生產始終,與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從漢代農耕畫像石(磚)到南宋樓璹創(chuàng)作的體系化《耕織圖》,老者已成為農耕圖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并且時刻出現在農業(yè)生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祭祀儀式中。老者在農耕圖中充分體現出“身兼數職”的形象特點,他們既是勸農使官,又是勞動生產經驗的指導者,還是農業(yè)祭祀的主持者。農耕圖中的老者往往手持拐杖、傘具、扇子、水壺,或手攜孩童等動作,或行走在田埂之上,或站立于房舍、場院、祭祀場所之中,從而構成了老者在農耕圖中的空間位置。而農耕圖的繪畫者又將老者繪制在畫面右側或上部,有時還將老者繪于眾人勞作、祭祀的中心位置,從而形成農耕圖中“以右為尊”“居高臨下”和“眾星捧月”的老者空間位置特點??此啤芭杂^者”形象的老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農業(yè)生產,但是對于推動農業(yè)順利生產,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歷代農耕圖中的老者形象,承載了中國古代重農、勸農的政治理念,傳達出“興教化、厚風俗”的禮俗觀念,以及尊老敬老的儒家孝道思想。

        [責任編輯 張荔]

        ①王潮生:《明清時期的幾種耕織圖》,《農業(yè)考古》1989年第1期;[日]渡部武、曹幸穗:《〈耕織圖〉流傳考》,《農業(yè)考古》1989年第1期;[日]渡部武、陳炳義:《〈耕織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中國科技史料》1993年第2期;臧軍:《〈耕織圖〉與蠶織文化》,《東南文化》1993年第3期;臧軍:《論〈耕織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浙江學刊》1995年第2期;王潮生:《清代耕織圖探考》,《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王潮生:《古代宮廷〈耕織圖〉》,《紫禁城》2000年第3期;肖克之:《〈耕織圖〉版本說》,《中國農史》2001年第3期。

        ②王加華:《技術傳播的“幻象”:中國古代〈耕織圖〉功能再探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6年第2期;《顯與隱:中國古代耕織圖的時空表達》,《民族藝術》2016年第4期;《誰是正統:中國古代耕織圖政治象征意義探析》,《民俗研究》2018年第1期;《觀念、時勢與個人心性:南宋樓璹〈耕織圖〉的“誕生”》,《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教化與象征:中國古代耕織圖意義探釋》,《文史哲》2018年第3期;《處處是江南:中國古代耕織圖中的地域意識與觀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9年第3輯;《形式即意義:重農、勸農傳統與中國古代耕織圖繪制》,《開放時代》2022年第3期;《中國古代耕織圖的圖文關系與意義表達》,《民族藝術》2022年第4期;《中國古代重農、勸農傳統的多樣化表達》,《民族藝術》2023年第6期;《中國古代農耕圖像研究的理念與方法》,《中國農史》2023年第6期。

        ①解丹:《清殿版〈御制耕織圖〉研究》,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第128—147頁。

        ②[英]白馥蘭:《跨文化中國農學》,董曉萍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第38頁。

        ③[英]白馥蘭:《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吳秀杰、白嵐玲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0頁。

        ④[美]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第247頁。

        ⑤杜新豪:《證史與闡幽:明代中后期日用類書中的耕織圖研究》,《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

        ⑥杜新豪:《證史與闡幽:明代中后期日用類書中的耕織圖研究》,《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

        ⑦解丹:《清殿版〈御制耕織圖〉研究》,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第141頁。

        ⑧王加華:《教化與象征:中國古代耕織圖意義探釋》,《文史哲》2018年第3期。

        ⑨解丹:《清殿版〈御制耕織圖〉研究》,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第141頁。

        ①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第407頁。

        ②[英]白馥蘭:《跨文化中國農學》,董曉萍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第38—39頁。

        ③[美]葛平德:《中國科技繪圖史:從遠古時期到十九世紀》,李麗、曹茂慶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年,第33頁。

        ④中國農業(yè)博物館編:《漢代農業(yè)畫像磚石》,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年,第24頁。

        ①王加華:《教化與象征:中國古代耕織圖意義探釋》,《文史哲》,2018年第3期。

        ②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4頁。

        ③譚融:《程棨摹本〈耕織圖〉中的人物服飾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年第5期。

        ④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205頁。

        ⑤解樹明:《漢代農耕畫像石模式化生產與意義表達》,《古代文明》2023年第4期。

        ①解樹明:《漢代農耕畫像石模式化生產與意義表達》,《古代文明》2023年第4期。

        ②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392頁。

        ③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203頁。

        ④王禎撰,繆啟愉、繆桂龍譯注:《農書譯注》,齊魯書社,2009年,第511頁。

        ⑤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23頁。

        ⑥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22頁。

        ⑦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392頁。

        ①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397頁。

        ②杜新豪:《證史與闡幽:明代中后期日用類書中的耕織圖研究》,《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

        ③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128頁。

        ④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163頁。

        ①中國農業(yè)博物館編:《漢代農業(yè)畫像磚石》,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年,第24頁。

        ②中國農業(yè)博物館編:《漢代農業(yè)畫像磚石》,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年,第43頁。

        ③羅二虎:《西南漢代畫像與畫像墓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第11—12頁。

        ④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3124頁。

        ⑤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40頁。

        ⑥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21頁。

        ⑦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395頁。

        ①王潮生:《中國古代耕織圖概論》,花山文藝出版社,2023年,第26頁。

        ②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135頁。

        ③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215頁。

        ④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17頁。

        ①王璐、于翠玲:《清代御制耕織圖的編纂特征及文獻價值》,《蘭臺世界》2015年第18期。

        ②王潮生:《中國古代耕織圖概論》,花山文藝出版社,2023年,第155頁。

        ①程杰、張曉蕾編輯校注:《古代耕織圖詩匯編校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第50頁。

        ②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135頁。

        ③王潮生:《中國古代耕織圖概論》,花山文藝出版社,2023年,第46—47頁。

        ④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88年,第5頁。

        ①石聲漢校注:《農桑輯要校注》,農業(yè)出版社,1982年,第1頁。

        ②解樹明:《漢代農耕畫像石模式化生產與意義表達》,《古代文明》2023年第4期。

        ③如《武氏石闕銘》就有對建造石室、石闕,刊刻墓碑巨額花費的記載:“建和元年,大歲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綏宗、景興、開明使石工孟李、李弟卯造此闕,直錢十五萬。孫宗作師子,直四萬。”參見高文:《漢碑集釋》,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86頁。

        ④王紅誼主編:《中國古代耕織圖》,紅旗出版社,2009年,第79頁。

        ①轉引自杜新豪:《證史與闡幽:明代中后期日用類書中的耕織圖研究》,《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首页|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gif|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露脸|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香港明星裸体xxxx视频 | 精品囯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96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97| 青青草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老色批| 一道本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人妻中字字幕|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 一本久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欧美极品第一页|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抽搐|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麻豆|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免费看美女被靠的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色欲|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中文字幕av长濑麻美|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老牛| 久久99人妖视频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