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也就是巴黎奧運會開幕的十幾個小時之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北京中軸線項目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是中國的第59個被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chǎn)。
或許有人會問,城市的中軸線,是中國北京獨有的么?當然不是。那么,為什么只有北京會將中軸線作為遺產(chǎn)項目呢?其實,按照北大教授、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說法,北京城是幾千年中國歷史文化的結晶。它的中軸線,也是中國歷代都城中軸線發(fā)展演變的最終結果。
古代都城之中,最先出現(xiàn)中軸線的是哪一座?有些學者認為,應該是位于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下轄臨漳縣,鄴城遺址就在那里。鄴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城市,曾數(shù)度做過都城。
而這座城市的中軸線設計,竟然與我們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有關。他,就是曹操!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鄴城,將這里作為自己的新基地。即便漢獻帝依舊被曹操安置在許縣,但權力中心卻漸次轉移。之后十余年間,凡曹操率軍親征,回程的終點站幾乎都是鄴城。隨著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魏王,鄴城也順理成章變成魏公國及魏王國的都城。此消彼長,朝廷政務便多由在鄴城服務于曹操的屬官們代勞,許都的百官僅存虛名而已。這種權臣的府署掌握實權的現(xiàn)象,被后世稱為“霸府”政治。鄴城就是“霸府”的發(fā)源地。
相較于漢獻帝駐扎的許都,鄴城的營建無論是在規(guī)劃的嚴整性還是工程量上都遙遙領先。其中最為突出的變革,就是曹操為鄴城建了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只可惜,曹操時代的鄴城并不擁有“左祖右社”這樣的帝王特征,所以還不能算是“都城中軸線”。
到了曹操去世一百八十年后,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在麾下大軍攻陷鄴城不久,便親自視察鄴城,臺榭、宮城均在,并且能供道武帝巡視、登臨、遍覽,顯然規(guī)模不小,以至于道武帝拓跋珪竟萌生了定都鄴城的想法。然而,鄴城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它并不是北魏建都的最好選擇。于是,就在這次視察之后的不到半年,道武帝正式選擇桑干河流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作為都城。
雖然并未選擇鄴城作為都城,但鄴城的布局深刻影響著平城。北魏王朝開始在平城,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通過歷代皇帝的努力,逐漸打造出一座王者之城。之后的北魏洛陽城,便是在鄴城與平城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隋唐以來東亞地區(qū)都城營造的基本范式。而這個范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中軸線的設計。
隋文帝時期設計首都大興城,唐高祖時期設計首都長安城,還都是體現(xiàn)“以北為尊”的理念。但在宋代的首都開封城,便開始將中軸線作為城市布局的關鍵所在。
到了元代,統(tǒng)治者變成了來自北方草原游牧部落的民族,城市的布局與設計,或許有被徹底顛覆的可能。但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尤其是中軸線的觀念,居然也存在于草原民族之中。根據(jù)民族史學者的研究,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地,是草原上搭建的蒙古包。而蒙古包的核心點,是他們生火的灶臺。連接灶臺與蒙古包出入口之間的直線,便是他們的中軸線。所以,讓元朝統(tǒng)治者接受中原王朝的中軸設計理想,看來并不困難。更何況,當時的統(tǒng)治者忽必烈,正在重用一位來自中原的漢族臣僚。此人,便是元大都建造的主要操盤者劉秉忠。
劉秉忠原為刀筆吏,后出家為僧,因才藝出眾,被臨濟宗領袖海云推薦,成為忽必烈的幕僚,并且深受其信任,最終官至太師,謚號“文正”,為元代漢人位封三公唯一一人。劉秉忠從和尚到太師的“逆襲”,讓他成為后世和尚野心家心中的模范,如“黑衣宰相”姚廣孝,當聽到元末明初著名相士袁珙形容自己“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時,便非常高興。
據(jù)說劉秉忠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因此被授命先修建上都開平,再“經(jīng)畫指授”大都營造。
元大都的地理范圍,主要位于金中都東北方遺存的大寧宮遺址。以往如侯仁之等學者認為元大都是傳統(tǒng)的“三重城”結構,即由內(nèi)到外的宮城、皇城、大城,如今郭超等學者結合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認為元大都實際有“五重城”,即宮城、宮城夾垣、宮苑禁垣(即大內(nèi)夾垣)、皇城、大城。
五重城再加上一條至關重要的中軸線,讓大都的總體建造分為辨方正位和具體營建兩部分。在辨方正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軸線的確定和大城的四至。
天子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在都城建造中體現(xiàn)這種“以中為尊”理念的,就是被梁思成稱為“世界各國唯獨我國對此最強調(diào),成就也最突出”的北京中軸線。
如今的北京中軸線依然在使用中,當年北京奧體中心、鳥巢,都是特意選擇在中軸線之旁修建,體現(xiàn)從古到今的傳承。北京中軸線奠基于元大都中軸線,據(jù)《析津志》記載,此中軸線的南邊以一棵樹為基準點:“秉忠以今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p>
這種中軸線的確立,也是對金大寧宮中軸線空間區(qū)域規(guī)劃的繼承與改造。在大都中,中軸線南起麗正門,穿過皇城的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厚載門,再到鼓樓、中心臺、鐘樓,成為帝國的正中心。
中軸線確定后,就需要規(guī)劃大城的四至。大城區(qū)域的確定,秉承先東西、后南北的思路:首先,依據(jù)地理環(huán)境上的河渠、湖泊等,確定大城的宮城之外,最重要的建筑便是中心臺了。這里以中心為名,表明此地為元大都的四方之中?!段鼋蛑尽酚涊d:“中心臺,在中心閣西十五步,其臺方幅一畝,以墻繚繞。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臺,實都城東南西北四方之中也?!敝行呐_和中心閣的位置頗有爭議。有人認為中心臺在鼓樓正東方,中心閣則位于大天壽萬寧寺附近;有人則認為中心臺就在中軸線上,位于鼓樓和鐘樓中間,中心閣則在中心臺正東方。兩派觀點雖有差異,但都一致認為,鼓樓和鐘樓的位置,并非位于中軸線以西,而是位于中軸線正中間。
忽必烈去世的半個多世紀后,元大都的歷史終結了。而在忽必烈去世一個世紀后,又有一位雄才大略之主選擇幽燕之地為都,這便是明成祖朱棣。
明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作為明代帝都的北京城建設工作全部完成。朱棣詔告天下,準備遷都。次年正月初一,他在北京宮城內(nèi)的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賀。至此,北京正式成為明王朝的首都,改稱京師(習慣上仍稱北京),南京則降為陪都。
明代新建的皇城,相較元大都宮殿舊址,北面的玄武門比元代的厚載門南移大約四百米,南面的午門比元代的崇天門南移大約三百米,并利用拆除元大內(nèi)的廢料和開挖城壕的泥土堆筑出一座土山,這座山在明代前期稱“大內(nèi)之鎮(zhèn)山”,萬歷時被命名為“萬歲山”,到清順治時又改為“景山”。
由于皇城南門南移,縮小了皇城南門至大城南門間的距離,致使兩者之間的廣場地域狹窄,顯得極不勻稱。為此,朝廷不得不在永樂十七年(1419)把大城南墻順勢向南推移近兩里,在今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東西一線重筑南城墻,而東西城墻位置不變,只是在南邊增出一里多,以便接上新的南城墻。這樣一來,計劃中新建的皇城南墻和北京城的南城墻之間才有了一定的空間。這就是現(xiàn)在的天安門廣場。
總而言之,明代永樂年間重建的北京城,較之元朝的大都城,地理位置顯著南移。元大都以“中心臺”作為全城幾何中心的標志已不復存在,新的城市幾何中心也南移到萬歲山(景山)位置。
令人慶幸的是,在北京城“移位”過程中,元大都城的南北向城市中軸線位置卻不曾變動。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的萬寧橋(俗稱后門橋、地安門橋),即如今北京城市中軸線上唯一遺留下來的元代建筑。眾所周知,景山坐落在明清以來的北京中軸線上,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元大都城的中軸線和明清北京城北部的中軸線是重合的。也就是說,明代北京城a6f77f06f43e9394ac7209cd59fb6acb4ff85fd4028b2373f0be5768155ad03c中軸線是以元大都城中軸線為基準而設計和修建的。
在明代前期,作為皇城的“紫禁城”既是南北中軸線的中點,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至于為什么叫紫禁城,因為根據(jù)中國古代星象學,紫微星垣位于中天,是天帝的居所,叫紫宮,人間的皇帝也要與天帝對應,故稱紫禁城。
實際上,明代的北京城建格局就是以紫禁城為中心,通過雄偉高大、金碧輝煌的宮苑建筑群,筆直綿延的中軸線和兩側殿堂簇擁的平衡布局,烘托出皇權的至高無上。這也就是漢初蕭何所說的“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
明代北京城市中軸線發(fā)生的最后一個大變化,是外城墻及永定門的修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迫于漠北(瓦剌、韃靼)勢力的侵擾,嘉靖帝采納大臣建議,加筑外郭城,以增強北京城防衛(wèi)。原計劃是環(huán)繞北京內(nèi)城四面一律加筑外垣,后因財力不濟,只將環(huán)抱南郊的城墻修建成功,這就是北京的“外城”。外城南面有三門,正中為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從內(nèi)城的正陽門向南有一條筆直大道直抵永定門。這是北京內(nèi)城中心御道的延長,也是全城中軸線的明顯標志。至此,這條中軸線,從最北端的鼓樓與鐘樓算起,向南穿過萬歲山和紫禁城正中心,出正陽門直抵外城的永定門,全長達7.8千米,較之元代大都城的中軸線長度翻了一番。此時的永定門城樓外,有一圈甕城。而甕城的南端點,距離鐘樓的距離,大致是八千米。
到了清乾隆時期,物阜民豐,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定,國庫充盈。乾隆十四至十六年(1749~1751),重新規(guī)劃禁苑中軸線,在景山山巔建萬春亭,在景山南麓建綺望樓,在景山山后的禁苑北部建壽皇殿。其中前兩項屬于重建,第三項則是新建。壽皇殿為仿太廟建筑,是皇帝、皇后靈位停放和圣像安放的祭祀皇廟。壽皇殿改建完成后,乾隆帝曾先后將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等帝后的遺像,從宮中移到壽皇殿供奉。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永定門城樓之外,又建造了箭樓。經(jīng)過乾隆年間的營建改造之后,北京中軸線的建筑格局,宣告最終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