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各幼兒園、中小學及各大院校陸續(xù)開學,迎來了“開學第一課”。無論古今,教育始終緊系個人成長與國家發(fā)展,也讓開學儀式承載了非凡的意義。正如荀子所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作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美德,“尊師重道”一說最早源自于南朝范曄的《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太公家教》便有“弟子事師,敬同于父”的思想,而《禮記·學記》中也有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p>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尊師重道”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規(guī)范禮儀。在教師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且讓我們回顧古代中國的尊師敬學傳統(tǒng),體味千百年來的師生情誼……
除了節(jié)日慶典和禮俗儀式外,古人的師生情誼也常體現(xiàn)在歷史故事和詩詞文學之中。
例如《宋史·楊時傳》中記載著,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小時候聰明伶俐,后來考中進士,仍然謙虛謹慎、尊師敬友,于是被著名理學家程頤視為得意門生。楊時四十余歲時曾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問題,當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趕至老師程頤家時,程頤正在火爐旁閉目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即使大雪紛飛,也依然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待程頤醒來,發(fā)現(xiàn)立在風雪中的楊時二人身上已經(jīng)覆滿積雪,這便流傳成了“程門立雪”的典故。此類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還有“子貢尊師”“張良拜師”“陸佃千里求師”等。
如今人們往往借助古時的詩詞或諺語來表達對師長的感激之情。最為家喻戶曉的便是李商隱的那首《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常被后人用來形容教師為學生操勞、為教學奉獻的高尚品德。白居易在《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也寫道:“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笔钦f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后種花。杜甫的《春夜喜雨》又云:“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币詳M人手法描述雨水對大地默默的滋潤,也常被當代人用來贊美教師對莘莘學子的培育。
還有很多詩詞歌賦以隱喻或轉喻的形式表達了對老師的贊美與敬重。例如李白曾作《尋雍尊師隱居》:“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云尋古道,倚石聽流泉?;ㄅ嗯EP,松高白鶴眠。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眱A訴了對雍尊師的仰慕之意以及尋訪不遇的惆悵之情。唐代羅隱的《蜂》中寫道:“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也常被用來作為對老師們辛勤教書育人的贊美。又如清代鄭燮在《新竹》中描寫“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寓意學子需要在老師的扶持教育之下茁壯成長、青出于藍,從而表達對教師們的贊美。
可見,自古至今,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者,始終影響著國家的興衰與社會的發(fā)展,在泱泱中華歷史文化中,人們對教師的敬重與熱愛早已傳承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