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省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傳播安徽省紅色文化對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出發(fā),探討了該理論在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安徽省紅色文化資源,提出了相應的翻譯原則和策略。同時,本文剖析了當前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面臨的語言差異、文化差異以及翻譯質量保證等問題與挑戰(zhàn)。最后,本文從加強對外傳播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與內容、發(fā)展紅色旅游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安徽省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對外傳播
作者簡介:王瑋(1982-),女,安徽六安人,六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安徽省作為革命老區(qū),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安徽省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利于展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然而,由于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等因素,實現(xiàn)安徽省紅色文化的有效外宣翻譯,仍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zhàn)。
一、文獻綜述
(一)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概述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是由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提出的一種系統(tǒng)性翻譯理論。該理論強調譯文應該在功能上與原文對等,即譯文應該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發(fā)揮與原文在源語環(huán)境中相同或相似的作用。他認為翻譯等同于跨文化交際行為,主張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根據(jù)譯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對原文的內容和形式進行適當調整,以達到功能對等的目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包括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兩個層面。形式對等側重語言形式的對應,力求語法、詞匯、修辭等方面的表達與原文相似;動態(tài)對等則強調譯文與原文在讀者反應上的一致性,即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對源語讀者所起的作用大體對等。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圍繞功能對等翻譯理論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國外研究方面,奈達的理論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和探討,如彼得·紐馬克、克里斯蒂安·諾德等人對功能對等翻譯理論進行了深入闡述和拓展。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認為翻譯應根據(jù)不同文本類型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諾德則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的翻譯原則,強調譯者在追求功能對等的同時,也應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意圖。國內研究方面,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如譚載喜、胡庚申、楊全紅等人對該理論進行了介紹和闡發(fā)。胡庚申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了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特點和優(yōu)勢;譚載喜探討了功能對等翻譯理論與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異同,指出該理論更加注重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和譯文的接受效果;楊全紅則將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應用于文學翻譯實踐,探討了如何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功能對等翻譯。
二、安徽省紅色文化概述
(一)紅色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創(chuàng)造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精神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它涵蓋了革命文物、革命遺址、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等多個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和價值理念。紅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品格和樂觀主義情操,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品格和為民情懷,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和奉獻精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革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意義,是激勵中國人民不斷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安徽省紅色文化資源
安徽省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革命熱土,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全省現(xiàn)有革命舊址1000余處,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0余處,館藏各類革命文物10余萬件。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有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新四軍軍部舊址、獨山革命舊址群、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等。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安徽人民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和偉大建設成就,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安徽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彰顯了安徽省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貢獻。
三、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在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中的應用
(一) 翻譯原則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強調譯文應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發(fā)揮與原文在源語環(huán)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這一理論對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翻譯時,譯者應始終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忠實原文內容,準確傳遞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實質,避免因語言和文化差異導致誤讀和誤解;第二,貼近目標受眾,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認知習慣和接受能力,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以實現(xiàn)譯文的功能對等;第三,突出紅色特色,善于挖掘和展現(xiàn)安徽省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翻譯講好安徽故事、傳播好安徽聲音;第四,提升翻譯品質,遵循語言規(guī)范,力求語言表達簡明流暢、生動優(yōu)美,彰顯安徽省紅色文化的風格和特色。
(二)翻譯策略
根據(jù)紅色文化材料的類型、內容和目的語讀者的特點,譯者可采取以下翻譯策略:一是歸化策略,即將原文中的文化負載詞、特殊概念等替換為目的語文化中的對等表達,減少理解障礙,增強譯文的可接受性。如“紅軍”可譯為“Red Army”,“新四軍”可譯為“New Fourth Army”。二是異化策略,即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詞匯、表達方式等,通過加注、解釋等方式幫助讀者理解原文,傳遞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如“淮海戰(zhàn)役”可音譯為“Huaihai Campaign”,并輔以簡要注釋。三是增譯策略,即在譯文中添加背景信息、補充說明等內容,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全面地了解安徽省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意義。譯者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使用以上策略,力求實現(xiàn)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的功能對等,增強安徽省紅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
四、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一) 語言差異問題
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語言差異。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給紅色文化材料的翻譯帶來了困難。從詞匯對等的角度看,紅色文化中許多特定的政治術語、歷史名詞等,如“黨的十八大”“紅軍長征”等,在英語中缺乏對應表達,譯者需要進行適當處理。若直譯,可能造成詞不達意;若意譯,又可能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此外,漢語的多義詞、同義詞也增加了翻譯難度。如“斗爭”一詞,譯者需要根據(jù)上下文進行翻譯。要想解決語言差異問題,譯者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原文內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表達習慣,在忠實原文和符合譯文語言規(guī)范之間尋求平衡,力求在詞匯層面實現(xiàn)對等,為紅色文化的跨語言傳播奠定基礎。
(二)文化差異問題
除語言差異外,文化差異也是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背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在語言中有所反映,給翻譯造成了障礙。從句法對等的角度看,漢語常用主動句,英語常用被動句;漢語多用短語,英語多用從句;漢語語句常有省略,英語語句則要結構完整。這些句法差異體現(xiàn)了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以“發(fā)揚延安精神”的翻譯為例,在英譯時譯者需進行語序調整和補充,可譯為“We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Yan'an Spirit”或“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Yan'an Spirit”。在翻譯實踐中,譯者要在深入理解原文內涵的基礎上,順應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采取增譯、轉譯等策略,在保留紅色文化特色的同時,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從而減少文化差異造成的阻礙。
(三)翻譯質量保證
如何保證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材料翻譯的質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高質量的翻譯不僅要做到詞匯、句法等微觀層面的對等,更要實現(xiàn)宏觀層面的篇章對等。具體而言,譯文應保持原文的邏輯結構和銜接手段,準確傳遞原文的主旨思想和核心內容,做到語義連貫、行文流暢,給目的語讀者以美的感受。以介紹小崗村的外宣材料為例,原文通常采用時間順序或因果關系組織內容,選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突出小崗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對原文的篇章結構和語篇特點進行分析,選擇恰當?shù)你暯臃绞胶驼Z言風格,既要忠實原文內容,又要符合英語語篇規(guī)范,力求在整體上實現(xiàn)與原文的功能對等。為保證譯文質量,可采取多人互譯、專家審校、讀者反饋等質量控制措施,不斷提高紅色文化外宣翻譯水平,為講好安徽故事、傳播好安徽聲音貢獻力量。
五、安徽省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路徑
(一)加強對外傳播人才培養(yǎng)
安徽省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yè)水平。要切實加強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首先要完善培養(yǎng)機制,構建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上,要將翻譯學、傳播學、新聞學、中國文化研究等多個學科有機融合,強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媒體運營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其次,要重視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紅色文化資源調查、口述歷史采編、文化產品設計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他們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注重在職人員的持續(xù)培養(yǎng),定期組織各類講座、研討會等活動,推動從業(yè)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yè)水平不斷提升。
(二) 創(chuàng)新傳播的形式與內容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相關從業(yè)人員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安徽省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形式和內容。要充分整合新媒體資源,通過智能手機、社交媒體、視頻分享平臺等新型渠道,利用短視頻、微電影、網絡劇等生動形式,吸引年輕受眾群體的關注。要精心設計視覺符號、文創(chuàng)產品等物化形式,將紅色元素巧妙融入海報、吉祥物、紀念品等載體中,擴大紅色文化的輻射范圍。同時,要注重內容創(chuàng)新,聚焦革命英雄事跡、紅色基地史實等經典內容,結合文學藝術形式進行重構和再創(chuàng)作,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創(chuàng)新。此外,還要拓展主題內容,將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機融入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領域,增強紅色資源的時代感和社會影響力。
(三)發(fā)展紅色旅游品牌
紅色旅游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抓手,安徽省應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品牌。這需要從全省層面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將分散的紅色文化旅游景點、線路進行梳理和優(yōu)化組合,形成品牌集聚效應。應深入研究安徽省的紅色旅游資源,對其價值內涵和產業(yè)定位進行科學評估,為品牌塑造提供依據(jù)和方向指引。要建立健全紅色旅游服務質量標準和監(jiān)管體系,完善配套設施,確保游客獲得優(yōu)質的旅游體驗。此外,還要加大國際營銷力度,利用社交媒體、國際旅游展會等多元渠道,向國外游客宣傳推廣安徽省的紅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前來體驗,增強安徽省紅色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六、結語
安徽省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歷史與精神內涵,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加強安徽省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xiàn)。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為安徽省紅色文化外宣翻譯提供了理論指導,但在實踐中仍面臨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等諸多挑戰(zhàn)。只有不斷加強對外傳播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與內容、發(fā)展紅色旅游品牌,才能更好地將安徽省紅色文化推向世界,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煥發(fā)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胡庚申,李素文.生態(tài)翻譯學與西方翻譯理論話語體系的比較研究:再論生態(tài)翻譯學的“異”和“新”[J].中國外語,2022(1):98-104.
[2]譚載喜.文學翻譯中的民族形象重構:“中國敘事”與“文化回譯”[J].中國翻譯,2018(1):17-25,127.
[3]楊全紅.翻譯:認知、定位、探究:讀部分學人為語言與翻譯研究中心所撰寄語及其他[J].譯苑新譚,2016(1):40-46.
[4]周樂.安徽紅色文化傳播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24(1):67-71.
[5]魯萍. 從外宣翻譯看地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優(yōu)化策略:以安徽省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為例[J].滁州學院學報,2023(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