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I卷 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文】
千里江山圖(節(jié)選)
◎ 孫甘露
葉桃離開上海去了南京。那時候陳千里還不明白,為什么她那么不喜歡父親葉啟年做的事情,自己卻又加入進去。后來他才知道,葉桃去的地方是國民黨黨務調(diào)查科,在葉啟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機要室干事。
當時他反復問過自己:難道在上海,兆豐花園、夕陽、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對天鵝,這些都是他在做夢?難道他們手握著手、心怦怦跳時說的話,都只是分別前一時的沖動?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們兩個人當中,葉桃總是先離去的那一個。
新閘路樓上的廂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妝臺前,他們在說話,他看見兩個她,一個在面前,一個在鏡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話題中,可說著說著,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門。他心里總是隱隱覺得,別處某個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著她。(歷險的召喚)
一年以后,陳千里也去了南京。(幫助者)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間小屋。白天他給書局做翻譯,等著葉桃下班。有時她給他打電話(巷口煙紙店有一臺公用電話),讓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會支使他做一點事情,到哪家鋪子買一包點心,或者去裁縫店取幾件衣服。
只要葉啟年不在南京,瞻園對葉桃來說就是一個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個大園子,據(jù)說從前是座王府,門前有影壁,園里有假山。機要室在園子最北面,過了假山就能看見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讓門房打個電話,葉桃就會出來接他,有時候也會讓門房送他,到后來門房索性讓他自己進去。在記憶里,那幾個月過得特別安寧,葉桃也特別快樂。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們?nèi)ッ坊ㄉ?,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開滿梅花,山坡上像籠罩了粉色云霧。他們心心相印,覺得整個世界退卻到遠處,眼前只剩下梅樹、藍天和那張臉龐。他們滿心喜悅,一起背誦著涅克拉索夫:“他們說暴風雨即將來臨,我不禁露出微笑?!?/p>
但是世界仍舊在這里,葉桃置身其中的環(huán)境十分危險,瞻園里有許多陰鷙的壯漢、狼狗、槍支、不許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內(nèi)的警示牌。從園北假山后面偶爾會傳出一兩聲慘叫。后來在棲霞山上,葉桃告訴他,那里是黨務調(diào)查科,是葉啟年參與搭建、充斥著陰謀和殺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個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雖然他早些時候就猜到了一些?,F(xiàn)在想來,說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這些工作對她意義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壞她父親的工作。但在讓他知道真相前,她就為他指明了方向,讓他了解了一個人應該投身于什么樣的事業(yè),才會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她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幾天就給他寫信,這些信件延續(xù)了先前的思想碰撞?,F(xiàn)在他才理解,寫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點風險,幸虧她在瞻園上班,有辦法不讓這些信落到郵電檢查人員手中。她還托人給他捎書和雜志:《共產(chǎn)黨宣言》《遠方來信》《布爾什維克》,還有她喜歡的涅克拉索夫詩集。
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葉桃給石婆婆巷煙紙店打了個電話。那些日子他很少見到葉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見到他也很沉默,問多了,她會忽然發(fā)火。在電話里葉桃讓他去瞻園,去之前先到秦淮河邊的城南茶食鋪,幫她買一包閩南橘紅糕。葉桃一直喜歡吃零食,在上海時他就常幫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舊習慣都消失了,但喜歡吃零食這一樣依然如故。除了這家的橘紅糕和酥糖,她還喜歡一個挑擔小販的桂花糖芋苗,總是在瞻園門口那一帶叫賣。
他買了橘紅糕,卻在瞻園門口被人攔住了。幾個月來,南前北后兩道門,幾班門房都認識他了,見他進門,連忙打電話到機要室找葉干事。葉桃告訴門房,今天她不能離開保密區(qū)域,叫門房登記一下,讓陳千里自己進去。
陳千里在機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見到了葉桃。她吃了一粒橘紅糕,說,今天這個橘紅糕怎么那么干?這放了多久呀?她生氣地扔到一邊,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機要室里另外兩個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過了一陣,葉桃又叫他:“幫我到門口買碗桂花糖芋苗。”
剛剛進來時陳千里并沒有看見瞻園門口有挑擔叫賣的小販。但他沒說什么,每次葉桃讓他到門口買桂花糖芋苗,那個小販總會出現(xiàn)在那里。
“如果沒看見,你就往前跑到馬府街,他一般就在這幾個地方?!?/p>
他提著保溫筒出來,門房朝他笑。出了瞻園,果然看見擔子在那里。小販揭開蓋子擱在一邊,從大鍋里舀了幾勺紅艷艷、香噴噴的芋羹,裝進提筒,往里撒了點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蓋子,蓋上,收錢。陳千里把糖芋苗拿進機要室,葉桃喝了一口,這才露出滿意的笑容。(考驗)
幾天后他才知道,保溫筒蓋子下面有一張字條,上面有緊急情報。他在不知不覺中把情報送了出去。葉啟年在廣州破獲了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逮捕了廣東的負責人歐陽民。由于情報送出及時,與歐陽民有聯(lián)系的上級黨組織全都撤離了。(逃脫)
他知道這情況時,葉桃已身負重傷。犧牲前,她告訴陳千里自己是共產(chǎn)黨員,從前沒有告訴他,是因為她受黨組織派遣潛伏在國民黨黨務調(diào)查科,必須保守秘密,但現(xiàn)在她可以說了。她說她一直打算發(fā)展他入黨,黨組織也認為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考驗,已經(jīng)可以接受陳千里入黨,可她現(xiàn)在沒有時間了,她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個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歸來、解救)
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在《優(yōu)秀讀者和優(yōu)秀作家》一文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好小說都是好神話?!边@個觀點指向了一種小說的深層邏輯,為我們鑒賞小說或者其他文學類文本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那么,什么是神話?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在其代表作《千面英雄》中系統(tǒng)地介紹了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各類神話原型,他將這種原型概括為“英雄的旅程”。
約瑟夫·坎貝爾指出,神話中的英雄從他們?nèi)粘5男∥莼虺潜こ霭l(fā)(日常的生活),被誘惑、被帶走或自愿走向歷險的閾限(歷險的召喚)。在那里,他們遇到一個守衛(wèi)通道的幽靈。英雄打敗或馴服這種力量,活著進入黑暗王國(兄弟之戰(zhàn)、惡龍之戰(zhàn)、獻祭、符咒);或者英雄被對手殺死,墜入地獄。超越閾限后,英雄要穿過一個充滿各種不熟悉,但又異常有力量的世界,有些力量嚴重威脅著他(考驗),有些則會給予他超自然的幫助(幫助者)。當他來到神話周期的最低點時,他經(jīng)歷了最重要的考驗并獲得了回報。最后的任務是回歸,英雄歸來(逃脫或復活)。他帶回來的恩賜修復了世界(改變世界的良藥)。
這個“英雄的旅程”敘事模型,可以簡要概括為下圖:
約瑟夫·坎貝爾認為?在這個模型中,“英雄就是能夠戰(zhàn)勝個人的和當?shù)氐臍v史局限性的男人或女人?!庇蛇@個定義來看,英雄可以指任何一個普通人,那么這個神話模型的敘事邏輯就具有了解讀文學類文本的普適性意義。這個模型揭示的是一種文學思維的深層邏輯,與納博科夫的觀點不謀而合,對指導我們鑒賞此類文學類文本具有重要意義。
當我們用這個模型來觀照很多文學作品,尤其是2024年高考語文新課標試卷的文學類選文時,發(fā)現(xiàn)竟然與“英雄的旅程”敘事模型呈現(xiàn)高度的吻合。因而這個模型成為我們解讀文學類文本的一種切實有效的思維工具。
一、“英雄”是文學表達的永恒主題之一
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中說:“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英雄已死,但作為一個不朽的人——更加完美、非特定的、普遍存在的人,他已經(jīng)得到了重生?!?024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文學類文本,新課標Ⅰ卷選的是徐則臣的《放牛記》,屬于散文。新課標Ⅱ卷選的是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屬于小說。由前面對文學作品中“英雄”的定義來看,兩篇作品都可以認為是將“英雄”作為敘事主體?!斗排S洝返牡谝欢卧捑褪恰拔椰F(xiàn)在想不起我何時開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徹底結(jié)束了這種生活。我很小就羨慕那些吆喝牛馬的孩子,覺得他們是豪放粗獷的英雄?!痹凇拔摇笨磥?,放牛是一種自己強烈向往的生活,代表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所以“我”認為“吆喝牛馬的孩子”就是“英雄”,這可以隱喻普通人渴望對庸俗生活的超越和突破,代表著生活中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訴求。而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則是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以葉桃、陳千里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共地下工作者,面對白色恐怖和生死考驗,以忠誠與信仰、勇毅與犧牲,在危機四伏的隱蔽戰(zhàn)線上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斗爭,成就了驚心動魄的英雄傳奇。兩篇文本,都洋溢著英雄主義色彩。
由此引發(fā)了我們的進一步思考:高考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文本?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高考評價體系主要由“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內(nèi)容組成。其中,“一核”為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zhì)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了“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nèi)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guān)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zhì)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提煉,回答了“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是素質(zhì)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xiàn),回答了“怎么考”的問題。兩篇選文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
《放牛記》屬于回憶性散文,作者從少年的視角、心理出發(fā),記錄了當年的放牛生活,有快樂,也有煩惱。作者的敘述始終圍繞著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義,這就構(gòu)成了對青少年成長的一種隱喻:誰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痕跡。人生中的任何一種經(jīng)歷,都是成長,即使是當時看來無比痛苦的事情,經(jīng)歷歲月洗禮之后,也會轉(zhuǎn)變成人生的寶貴財富。這對于正在考試的學子而言,這樣的作品富有啟示意義的,彰顯了考題“立德樹人”的功能。
《千里江山圖》試題材料選自小說中“貴生輪”一節(jié)的后半部分,略作刪改。節(jié)選部分相對獨立,敘事緊湊,又意涵豐富、耐人尋味。選擇這種思想性與文學性交相輝映的作品作為試題材料,能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中共地下工作者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內(nèi)涵,認同近代中國革命的思想基礎和情感基礎;同時,在文學審美意識與審美感知上也會受到熏陶和影響。
兩篇選文從不同的側(cè)面闡述了“英雄”的內(nèi)涵,《放牛記》指向在個人成長中豐富自我,做自己的英雄;《千里江山圖》指向在歷史發(fā)展,將自我生命融入時代洪流,做人民的英雄。這兩個側(cè)面正好符合文學表達的一組永恒主題——個體的人和群體的人。例如,在近代文學史中,沈從文、張愛玲等作家的文學視角偏向自我,而魯迅、巴金等作家的文學視角偏向社會。
二、“歷險旅程”是故事敘事的深層邏輯
明確了兩個文本的“英雄”主體之后,我們依據(jù)“英雄的旅程”敘事模型來梳理兩篇高考選文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其情節(jié)設計和這個神話模型完全匹配:
通過這樣的梳理,全文的故事情節(jié)一目了然,“歷險旅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閱讀工具。當我們進一步向內(nèi)發(fā)掘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模型是可遷移的,揭示了講故事的深層邏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鑒賞其他類型文學類文本,比如戲劇、散文等。
結(jié)合兩套試卷的設問,可以很好地來說明這個模型對于理解文本的重要價值。
《放牛記》設計了兩道主觀題,其中一道是“文末畫線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憶往事時為放?!x予意義’。你認為本文是否做到了這一點?請簡要說明?!薄斗排S洝肺恼陆Y(jié)尾的句子表露出作者不無矛盾的寫作心態(tài),試題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這種心態(tài),還要據(jù)此對文章作出相應的判斷與賞析。這是一道開放型題目,鼓勵考生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閱讀理解,作出能夠體現(xiàn)個人思考的回答。這可以用“英雄的旅程”模型中“勝利歸來”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層意義的解讀。約瑟夫·坎貝爾認為,“英雄的歸來”有如下四種方式:1.拒絕回歸,即摒棄世人,如《紅樓夢》中賈寶玉最后放棄家族,出家為僧等;2.獲得外界的援助、眾人的認可,如《三國演義》中三家歸晉,天下一統(tǒng)等;3.回歸平凡的俗世,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再次回到大牙灣煤礦,回歸平凡等;4.實現(xiàn)生活的圓滿,即終極幸福,如《簡·愛》中簡愛和羅切斯特最終生活在一起,生下一子。
《放牛記》的參考答案給出兩種不同的觀點,觀點一認為文章做到了不為放牛賦予意義。從選文的書寫內(nèi)容來看,的確都是從少年的視角、心理出發(fā),記錄了當年的放牛生活,從作者流露的寫作態(tài)度來看,他“就事論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歡憂樂是單純的屬于孩子的悲歡憂樂,是“意義”之外的悲歡憂樂。這一觀點,是對“拔高意義”的寫作模式的逆向表達,包含著一種寫作的自省意識。即“勝利歸來”中的第一點,“英雄”拒絕回歸,拒絕強行升華、尋找“意義”。
觀點二認為文章沒有做到不為放牛賦予意義。這是從《放牛記》所屬散文類型即回憶性散文出發(fā)來思考的。同學們都學習過魯迅的《朝花夕拾》、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朝花夕拾》《我與地壇》中都有“寫作時的回憶”與“現(xiàn)時感受”的交錯轉(zhuǎn)換。掌握了這一閱讀方法,就可以將那些隱藏的“意義”從文本中讀出來。那些在寫作時被回憶篩選、過濾的少年往事,不正是“意義”的表達嗎?書寫回憶這種行為,不正是被“意義”所驅(qū)使的嗎?在《放牛記》中,作者已經(jīng)或隱或顯地說明了回憶中“放牛的意義”,就是“規(guī)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機會”,上學、干農(nóng)活、成為套車駕轅的“老把式”,無非都是“規(guī)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從規(guī)整生活里暫時逃離,無拘無束地進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結(jié)合全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現(xiàn)在”“就算現(xiàn)在”“當然后來我就知道了”等表述,考生其實可以讀出來,作者的敘述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在轉(zhuǎn):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義。這可以理解為是“英雄”對平凡俗世的一種價值認可,經(jīng)歷了歷險的“英雄”再次歸來,絕對不是原來的面貌了,這本身就構(gòu)成了一種意義。
《千里江山圖》文后第八題指出,文中畫線處說“在他們兩個人當中,葉桃總是先離去的那一個”,又說“她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他”,讓考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從關(guān)鍵語句出發(fā),理解小說的深層意涵;感受小說局部和整體上,顯白和隱微的關(guān)系?!皠e離”(或“離去”)是理解《千里江山圖》的重要角度之一。這可以用“英雄歸來”中第三點意義來解讀,“英雄”經(jīng)過奮斗,才能最終獲得勝利,但是過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實現(xiàn)回歸。選文中,對于葉桃和陳千里這樣的革命者,因為理想和斗爭的需要,“別離”往往是不得不然,革命者的價值和意義也體現(xiàn)在這里,后面陳千里幫助葉桃傳遞情報,葉桃發(fā)展陳千里入黨等都體現(xiàn)了“英雄”在幫助之下經(jīng)歷考驗,最終獲得勝利的敘事邏輯。抓住這個情節(jié),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小說主題的理解,對“英雄”即革命者的崇高品質(zhì)有更真切的感受。
如果考生對“英雄歷險旅程”的故事邏輯有一定的理解,對于文學類文本中的相關(guān)題目,就能夠“入得其中,出得其外”,游刃有余,手到擒來。
三、“英雄的旅程”是讀寫創(chuàng)生的有效支架
“英雄的旅程”敘事模型不但是閱讀的思維工具,也是創(chuàng)作的有效支架。約瑟夫·坎貝爾說:“許多故事將整個周期中一到兩個典型的要素(考驗的主題、逃脫的主題等)分離出來并將其放大。其他故事將一些獨立的周期串成一個系列。不同的人物或情節(jié)會融合在一起,或者單一要素可以復制自己,在許多不同的改變中再次出現(xiàn)。”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根據(jù)這個模型,靈活變化,創(chuàng)生出無數(shù)的故事樣態(tài),寫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好故事。
考生經(jīng)過一定的創(chuàng)意寫作訓練,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文學類文本的核心故事模型直接創(chuàng)生,寫考場作文。下面是筆者依據(jù)“英雄的旅程”模型,以高考語文新課標Ⅰ卷作文題為例寫的試水作文。以此來說明“英雄的旅程”模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