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伊比利亞半島流行馬拉維迪貨幣制度。馬拉維迪貨幣制度起源于西非的穆拉比特王國(公元1061—1147年),該王國由撒哈拉的柏柏爾人在西非建立,首都建在馬拉喀什(今摩洛哥西南部),鼎盛時期的統(tǒng)治疆域包括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今葡萄牙南部和西班牙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部(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亞等地)。穆拉比特王國繼承阿拉伯帝國后倭馬亞王朝的貨幣傳統(tǒng),創(chuàng)建了馬拉維迪貨幣制度。
后倭馬亞
穆拉比特王國的領(lǐng)土包括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原屬于后倭馬亞王朝(公元756—1031年)統(tǒng)治的疆域。后倭馬亞王朝的疆域,原屬于西哥特王朝領(lǐng)土的一部分。
公元750年,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倭馬亞王朝家族的一名幸存者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伊比利亞半島,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原西哥特王朝的領(lǐng)地上建立了后倭馬亞王朝,首都設(shè)在科爾多瓦。后倭馬亞王朝前期稱“科爾多瓦埃米爾王國”,后期改稱“科爾多瓦哈里發(fā)王國”。創(chuàng)建后倭馬亞王朝的國王阿卜杜勒·拉赫曼,史稱“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 (公元756—788年)。
此前,西哥特王朝沿用羅馬帝國的索利多金幣和特里米斯(1/3索利多)金幣。這兩種金幣的西班牙語名稱是“蘇埃爾多”和“特列恩特”。
后倭馬亞王朝將西哥特王朝的貨幣制度改為阿拉
伯貨幣制度,發(fā)行和使用第納爾金幣和狄爾汗銀幣。實行這項改革的人,就是后倭馬亞王朝的第8任“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公元912—961年)。公元7 5 6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創(chuàng)建后倭馬亞王朝,前7任國王都稱“埃米爾”?!鞍C谞枴痹~源為阿拉伯語,可以譯為“王公”。倭馬亞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哈里發(fā)”,各地封建領(lǐng)主或各省最高長官稱“埃米爾”。公元929年,后倭馬亞王朝的第8任“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繼位后的第18年,自立為“哈里發(fā)”。從此,后倭馬亞王朝就從“科爾瓦多埃米爾王國”改為“科爾瓦多哈里發(fā)王國”。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的母親是一個基督教女奴。父親穆罕默德在宮廷政變中被殺。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繼位時,后倭馬亞王朝面臨著地方割據(jù)和柏柏爾人的叛亂。所以,他極力強調(diào)倭馬亞家族對整個伊斯蘭
西班牙的最高權(quán)威,針對有獨立傾向的行省總督和部落酋長們發(fā)動了戰(zhàn)爭。公元932年,他攻克了最后一個拒不投降的反叛城市——托萊多,從而再次統(tǒng)一了后倭馬亞王朝的領(lǐng)土。
除了武力統(tǒng)一后倭馬亞王朝的領(lǐng)土,阿卜杜勒· 拉赫曼三世還進行了貨幣改革,制造和發(fā)行阿拉伯貨幣,結(jié)束了西哥特王朝錢幣的流通。
阿拉伯幣
阿拉伯帝國建立初期,仿造占領(lǐng)區(qū)的錢幣,并在錢幣上刻印哈里發(fā)肖像、哈里發(fā)名字或者總督名字。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第5任哈里發(fā)阿卜杜勒·馬利克統(tǒng)治時期(公元685—705年),阿拉伯帝國在其占領(lǐng)區(qū)實行貨幣改革,拜占庭帝國的索利多金幣被第納爾金幣所取代;薩珊帝國的德拉克馬(迪拉姆)銀幣被狄爾汗銀幣所取代。阿卜杜勒·馬利克發(fā)行的第納爾金幣和狄爾汗銀幣,成為典型的阿拉伯貨幣。
經(jīng)過阿卜杜勒·馬利克的貨幣改革,倭馬亞王朝的第納爾金幣和狄爾汗銀幣不再刻印哈里發(fā)肖像或者神像,幣文改用阿拉伯文。
阿卜杜勒·馬利克創(chuàng)建的阿拉伯貨幣制度下,第納爾金幣的理論重量為1米思考(4.24克);狄爾汗銀幣的理論重量為1/10阿拉伯盎司。1阿拉伯磅(350 克)等于12阿拉伯盎司(29.2克),1枚狄爾汗銀幣的理論重量就是2.92克(29.2克÷10=2.92克),大約等于0.7米思考。
米思考原本為1/84阿拉伯磅(4.17克),阿卜杜勒·馬利克將其調(diào)整為20敘利亞克拉(0.212克×20=4.24克)。阿拔斯王朝時期,為了使金幣與銀幣保持1:0.7的關(guān)系,狄爾汗銀幣的理論重量從2.92克調(diào)整為2.97克(4.24克×0.7=2.97克)。
后倭馬亞王朝將第納爾金幣制度帶入伊比利亞半島,與西哥特王朝的索利多(西班牙語是“蘇埃爾多”)金幣制度接軌,沒有采用阿拉伯米思考重量標準(4.24克),而是采用1/84羅馬磅的重量標準,即3.89克(327克÷84=3.89克)?;浇堂癖娡ǔ0堰@種第納爾金幣稱作“曼庫索”(mancuso)。后倭馬亞王朝后期,這種金幣的重量發(fā)生了大幅度的下降。
后倭馬亞王朝將狄爾汗銀幣制度帶入伊比利亞半島,也沒有采用1/10阿拉伯盎司的重量標準,而是采用1/120羅馬磅的重量標準2.73克(即,327克÷120=2.73克)。
公元1031年,后倭馬亞王朝滅亡。公元1061年,來自撒哈拉的柏柏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以及西非地區(qū)建立了穆拉比特王國。
馬拉維迪
“穆拉比特”是阿拉伯語,意思是“武僧”。穆拉比特人是“摩爾人”的一支。歐洲人稱非洲的穆斯林為“摩爾人”。
穆拉比特王國占領(lǐng)了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繼承后倭馬亞王朝的貨幣制度,第納爾金幣的理論重量仍然是1/84羅馬磅(3.89克),但其實際平均重量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大幅度的下降。基督教民眾將這種第納爾金幣稱作“穆拉比特”(morabati),或者稱作“馬拉維迪” (maravedis)。
作為阿拉伯貨幣,穆拉比特金幣上刻印阿拉伯文字。同時,穆拉比特錢幣上刻印的造幣紀年是用阿拉伯文字表述的,而不是用阿拉伯數(shù)字表述的。阿拉伯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是:阿拉伯紀年+622-(阿拉伯紀年÷33)。
可以用2位數(shù)、3位數(shù)、4位數(shù)的阿拉伯紀年舉例:若阿拉伯紀年為85年,則公元紀年為705年:(85+622)-(85÷33)=705;若阿拉伯紀年為131 年,則公元紀年為749年:(131+622)-(131÷33)=749;若阿拉伯紀年為1397年,則公元紀年為1977 年:(1397+622)-(1397÷33)=1977。
公元1147年,穆拉比特王國被推翻。但是,穆拉比特金幣以“馬拉維迪”的名稱繼續(xù)向北傳播,對后世伊比利亞半島的貨幣制度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穆拉比特幣傳入伊比利亞半島北部,人們更多地稱其為“馬拉維迪”。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卡斯蒂利亞王國第10任國王費爾南多三世統(tǒng)治時期(公元1217— 1252年),為了引入多烏拉金幣,馬拉維迪金幣被用來作為多烏拉金幣的計價單位。
阿方索十世統(tǒng)治時期(公元1252—1284年),卡斯蒂利亞王國開始發(fā)行馬拉維迪銀幣。公元1282年,卡斯蒂利亞王國大部分銀幣退出流通,馬拉維迪就成為10 枚各種銀銅合金幣的價值總和。
大約100年后,卡斯蒂利亞王國第17任國王胡安一世(公元1379—1390年)統(tǒng)治時期,各類錢幣采用馬拉維迪銀幣計量的價格是:卡斯蒂利亞多烏拉的幣值為37馬拉維迪;摩爾多烏拉為35;法郎為31;弗羅林為21;埃斯庫多為35①。
此后,卡斯蒂利亞王國又出現(xiàn)了馬拉維迪銅幣,仍然被用來為各種錢幣計價。
公元1 4 8 0年,卡斯蒂利亞王國頒布《托雷多法令》,規(guī)定1枚埃克斯塞倫特金幣兌換960枚馬拉維迪;1枚綬帶多烏拉金幣兌換360枚馬拉維迪;1枚阿拉貢弗羅林金幣兌換265枚馬拉維迪;1枚里亞爾銀幣兌換31 枚馬拉維迪。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金融研究所)
①(西班牙)奧克塔維奧吉爾法雷斯:《西班牙貨幣史》,宋海,譯,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年版,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