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菜歷經千年的積淀和發(fā)展,形成了具有鮮、香、爽、醇等獨特味道的信陽菜文化。筆者通過知網檢索發(fā)現(xiàn),關于中國八大菜系的翻譯研究已形成規(guī)模。不過,大多數(shù)譯者采用目的論和功能對等理論來指導翻譯實踐,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的菜文化研究僅有兩篇,且沒有涉及信陽菜文化。信陽菜文化中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菜名,如清燉南灣魚頭、信陽悶罐肉、板栗燜雞仔和固始汗鵝塊等,迄今仍沒有官方的英文譯名。
作為豫菜文化中的一面旗幟,信陽菜不僅是中原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帶領中華美食文化走出國門的使者,因此信陽菜文化翻譯研究尤為重要。
一、信陽菜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分類
(一)信陽菜文化的概念
信陽菜,從狹義上講是豫南地方菜或者江淮菜系的一個流派,它融合了信陽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傳統(tǒng)習俗、歷史淵源和地方特色,以獨特的烹飪風格、飲食口味和菜式而聞名于河南乃至全國。信陽菜文化形成于信陽地區(qū)居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俗,是信陽地區(qū)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二)信陽菜的特征和分類
作為一種特定意義上的地方菜系,信陽菜具有區(qū)別于其他菜系的特點與內涵。作為區(qū)域特色烹飪文化,信陽菜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特征,其中所包含的菜品名稱、烹飪技術、營養(yǎng)標準、菜品特色以及文化內涵極具地方特色,是一種可以向外界推廣的地方菜系或菜品。筆者認為,信陽菜文化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五個類型,包括信陽菜生態(tài)食材、信陽菜烹飪技藝、信陽菜文化故事、信陽菜名稱和信陽菜館名稱。
二、信陽菜文化翻譯面臨的三大困境
通過對信陽菜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分類進行調查和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信陽菜文化翻譯實踐面臨著三大困境。
第一,翻譯實踐滯后于信陽菜自身的發(fā)展。信陽菜作為一種活躍的地方飲食,其菜品和烹飪技藝不斷創(chuàng)新和變化。任何翻譯行為都不可能脫離文化本身,所以了解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對于翻譯來說尤為重要。然而,現(xiàn)有的譯文卻無法及時、準確地呈現(xiàn)最新的信陽菜文化。第二,翻譯實踐不能滿足中外食客對信陽菜文化的人文需求。在目前的信陽菜文化翻譯研究中,關于信陽菜的文化內涵、民俗背景、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研究較少,無法完全滿足國內外食客對信陽菜文化的人文需求。第三,翻譯實踐未突破譯者固有的思維模式。信陽菜文化翻譯研究尚未充分發(fā)揮譯者的創(chuàng)造力,導致翻譯時的信息傳達不夠準確。
三、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信陽菜文化翻譯原則
生態(tài)翻譯學是21世紀初興起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主張譯者在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對譯文進行選擇,然后對譯本進行“去弱留強”,最終使譯文長存,使譯者的翻譯“譯有所為”。生態(tài)翻譯學的最終目的是使譯者能夠以各種維度為出發(fā)點,運用各種策略技巧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為了確保翻譯的有效性,必須進行多維適應與選擇,實現(xiàn)三維轉換。
基于三維轉換理論,可以采用以下三種翻譯原則翻譯信陽菜文化:一是在語言維層面,要符合信陽菜自身的發(fā)展實際;二是在文化維層面,要符合中外受眾對信陽菜文化的需求;三是在交際維層面,要符合中外受眾的思維習慣。
四、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
信陽菜文化翻譯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
(一)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英語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在英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在語言維層面上求得內容與形式相符的方法。信陽菜文化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背后所蘊含的烹飪技藝和生態(tài)食材早已成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翻譯信陽菜文化時,采用直譯法可以在語言維層面上盡可能地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指稱意義,同時符合英語文化傳統(tǒng),使譯文客觀真實且通俗易懂。
原文:私塾先生的后人在南灣湖邊開設農家宴,用南灣湖的魚和水,襲先人的做法,做起了“清燉南灣魚頭”,并向客人講述先輩美好的愛情故事,吸引了眾多食客慕名而來。從此,“清燉南灣魚頭”名揚天下,成為了信陽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譯文:Descendants of the teacher who worked at the Feng family’s private school opened a Xinyang restaurant near by the Nanwan Lake, using traditional cooking methods to make Nanwan Fish Head soup with fish and water from Nanwan Lake. They shared the beautiful love story of the ancestors with their guests, which attracted lots of visitors. Since then, Stewed Nanwan Carp Head has become famous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nd authentic and distinctive dishes in Xinyang.
原文講述了信陽養(yǎng)生菜中的第一批特色菜肴——“清燉南灣魚頭”的歷史淵源?!扒鍩跄蠟臭~頭”是信陽地區(qū)遠近聞名的招牌菜。信陽菜中的燉菜多是清燉,也有所謂的“炒燉”,就是先將要燉的原料炒熟,然后再燉。南灣魚頭湯之所以“清燉”,是因為燉法成菜的特點是湯汁鮮濃、本味突出、滋味醇厚、質地酥軟。信陽的生態(tài)食材往往只需要最原始的烹飪方式,即清燉 (stewing),便可成為人間美味。鳙魚(bighead carp)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又稱花鰱或胖頭魚,肉味甘、性溫,有暖胃益筋骨的功效,鳙魚頭可入藥,治療風濕頭痛。在語言維層面,為符合信陽生態(tài)食材的真實情況,可以采用直譯法將“清燉南灣魚頭”翻譯成“Stewed Nanwan Carp Head”,便于國際食客理解這道菜的生態(tài)食材和烹飪方式。
(二)意譯法
意譯法并非字面意義上的“自由”翻譯,而是在跨文化層面上對直譯的一種補充和說明,以達到有效地進行文化交流的目的,重點是能讓國際食客較為容易地理解菜名的由來和含義。
原文:信陽本地的紅軍戰(zhàn)士就把這種名為“花兒菜”的山野菜當作日常充饑的必備食物。如今,新縣的“將軍菜”種植已經成為當?shù)靥厣a業(yè),為老區(qū)的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貢獻著源源不斷的力量?!靶驴h將軍菜”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致富菜”。
譯文:The local Red Army soldiers in Xinyang took this wild vegetable named 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 as a necessary food for daily supply. Nowadays, the cultivation of 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 in Xin county has become a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contributing a steady stream of strength to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is area. “General’s Flower, Xinxian Style” has also become a veritable dish which brings local farmers prosperity.
原文中所說的“花兒菜”又名“珍珠菜”,其葉子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可以食用。雖然說“花兒菜”的英文名是“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但這個名稱較長,不易于記憶,因此在了解了“花兒菜”的內涵故事之后,可以采用意譯法將“花兒菜”意譯為“flower”?!皩④姟笨梢允褂脤挠⑽脑~“General”,把“新縣將軍菜”翻譯為“General’s Flower, Xinxian Style”,這樣既能突出新縣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在中國紅色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表達對共和國將軍的尊重和敬仰,又能助力信陽紅色旅游的國際化發(fā)展。
(三)音譯漢讀法
對于有些中國地方特色菜,運用直譯和意譯方法均不能表達出它獨特的風味,因此,要采用音譯漢讀法進行翻譯,這是一種基于漢語語言規(guī)則,巧妙地利用漢語所特有的詞匯“生新”機制演化出來的翻譯方法。在交際維層面,它不但可以降低不可譯性的限度,構建文化交流的橋梁,豐富漢語詞匯的表達,而且是一種特有的外來文化漢化手段,可以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在信陽菜文化的翻譯過程中,我們應堅持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徑,力爭實現(xiàn)“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的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面向未來”。
原文:展會上華英鴨一優(yōu)新品發(fā)布,特色鴨系列“新成員”——冒烤鴨,先烤再冒,皮脆柔嫩,配米飯、配面餅、配米粉。
譯文:At this exhibition, Huaying YAYIYOO unveiled a new addition to its signature duck series- Mao Roasted Duck: duck meat roasted and then hot-podded to perfection. With its crispy and tender duck skin, it pairs excellently with rice, bread, rice noodles.
“冒烤鴨”作為烤鴨、冒菜、麻辣燙三者的結合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餐飲文化的代表,因此可以使用漢語拼音或音譯的原則翻譯為“Mao Roasted Duck”。
改革開放以來,漢語音譯借詞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之前數(shù)量的總和。隨著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采用全音譯、半音半譯、音譯加注釋等方法翻譯具有中國元素特色詞語的實踐只能有增無減,漢語音譯借詞的使用也會不斷化解文化交流的障礙,使得跨文化交流變得更加自然、順暢。音譯漢讀符合中國翻譯文化戰(zhàn)略的總體要求,是我國新時代翻譯價值的體現(xiàn)。因此,在信陽菜文化的翻譯過程中,應靈活使用音譯漢讀法,發(fā)揮語言翻譯功能,增強文化自信,助力信陽市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的國際傳播,推動信陽菜文化走向世界。
綜上,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的理論框架,本文提出信陽菜文化的三個翻譯原則,即在語言維層面要符合信陽菜自身發(fā)展的實際,在文化維層面要符合中外受眾對信陽菜文化的需求,在交際維層面要符合中外受眾的思維習慣。通過對信陽菜文化的語言特征和文化內涵的全面分析,在翻譯實踐中探索了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漢讀法三種翻譯方法的運用,有效解決了信陽菜文化翻譯實踐中的困境。未來,我們應重視對信陽菜文化的翻譯理論、翻譯原則及翻譯方法的研究,重視信陽菜烹飪技藝和信陽菜文化術語的翻譯實踐,培養(yǎng)具備專業(yè)烹飪技藝和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基金項目:2023年度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信陽菜文化翻譯研究”(2023WX024);2023年度信陽學院校級項目“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信陽菜文化翻譯方法研究”(2023-XJWYB-013)。
作者簡介:董文靜(1987-),男,河南駐馬店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陽非遺翻譯實踐與國際傳播、翻譯理論與實踐。
王豫婷(1995-),女,河南信陽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