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微課指導下早期康復鍛煉對脊髓型頸椎?。–SM)患者頸椎功能、頸部活動度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103例CS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57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微課指導下早期康復鍛煉。比較兩組頸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頸髓功能評分(JOA)和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MBI)]、頸部活動度、軸性癥狀發(fā)生率。結果:治療后,兩組JOA評分高于治療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術后5 d,兩組MBI評分均高于術后3 d(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治療后,兩組N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lt;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1);治療后,兩組頸部活動度均高于治療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觀察組軸性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將在微課指導下的早期康復訓練應用于CSM患者可改善其頸椎功能,提高頸部活動度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軸性癥狀發(fā)生率。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晃⒄n指導;早期康復鍛煉;頸部活動度;軸性癥狀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6.045"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6-0132-03
頸椎是活動度范圍最高、負重較大的椎骨,易發(fā)生勞損,出現(xiàn)退行性病變而導致頸椎病的發(fā)生,其病因復雜,機制不明,類型繁多[1]。其中脊髓型頸椎病(CSM)是最嚴重的慢性進展性頸椎病,主要因為椎間盤突出等造成脊髓或供應脊髓的血管被壓迫,局部缺血,損害頸脊髓,好發(fā)于中老年人[2]。常見病因為后縱韌帶肥厚、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及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3]。目前,手術是改善病情的最有效方法,但手術復雜,易造成機體損傷,術后應積極行康復訓練,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常規(guī)干預可有效促進頸椎功能恢復,改善不良習慣,降低致殘率,但其病程長、預后不良。微課指導下早期康復鍛煉可有效促進周圍神經恢復,防止繼發(fā)性損傷,預后良好[5]。本研究探討微課指導下早期康復鍛煉對CSM患者頸椎功能、頸部活動度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103例CS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6]診斷標準;無精神障礙;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損傷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非首次行CSM手術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57例。對照組男27例、女29例,年齡37~58(47.89±5.81)歲;病程2~4(3.07±0.53)年。觀察組男29例、女28例,年齡35~59(48.14±4.73)歲;病程1~5(2.97±0.7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同意。
1.2方法
1.2.1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給予合理飲食、切口保護,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督促患者進行主動和被動訓練,實施頸托固定等常規(guī)干預。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微課指導下早期康復鍛煉。列舉以往成功案例,邀請治愈患者講述康復經歷和心得,播報訓練方式以及注意事項。護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當視頻,加入音樂、字幕等元素。出院后,統(tǒng)計患者職業(yè)、環(huán)境等信息,制訂合理的日程表,通過電話等方式督促??祻陀柧毎ㄒ?guī)律性散步、精細活動、按摩和被動活動、頸部訓練等方式,每項20 min,1次/d。3個月后評估干預效果。
1.3觀察指標①頸椎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日本骨科協(xié)會頸髓功能評分(JOA)包括患者四肢感覺、四肢運動功能、整體感覺、肩肘關節(jié)、膀胱功能5項,總分17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功能障礙越明顯。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評分包括患者手部負重能力、疼痛劇烈程度、睡眠狀況和工作狀態(tài)等10個項目,60個問題,每項0~5分,總分范圍0~50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治療效果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MBI)對患者術后第3、5天,自主穿衣、活動范圍、上下樓梯及進食等10項進行評分,總分范圍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強。②頸部活動度:采用專用于頸部活動度的量角器,在不影響患者身體狀況條件下,檢測治療前后頸部最大限度地前屈、后伸、左右側屈4個方向的活動度。③軸性癥狀發(fā)生率: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對患者頸肩部疼痛、僵硬等癥狀進行評估,符合癥狀并持續(xù)1個月以上即為有軸性癥狀,計算軸性癥狀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JOA、NDI、MBI評分比較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頸部活動度比較見表2。
2.3兩組軸性癥狀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軸性癥狀患者15例,無軸性患者41例,發(fā)生率為26.79%(15/56);觀察組軸性癥狀患者5例,無軸性患者52例,發(fā)生率為8.77%(5/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168,P=0.0237)。
3討論
CMS是由于頸部脊髓長時間壓力過大導致脊髓變性和功能受損的一種退變性綜合征,其成因包括長期保持低頭姿勢、不當的睡眠體位、遭受硬物撞擊等,使頸椎間盤纖維環(huán)承受不均勻的壓力,若未能及時診斷并采取恰當的治療,會引發(fā)肢體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安全[7-8]。臨床以四肢感覺障礙、運動范圍受限及大小便失禁等為主要表現(xiàn),具有起病緩慢、逐漸加重的特點[9]。治療時應以恢復頸椎功能,降低復發(fā)率為原則[10]。
手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可有效減輕頸椎壓力,恢復頸部血流,但手術難度較大,易損傷周圍神經和組織,增加患者痛苦,因此術后干預極為重要[11]。常規(guī)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飲食干預以及鍛煉等,可有效緩解功能障礙,減輕或避免患者疼痛,但針對性較差,臨床療效不理想。早期康復訓練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方案,有效縮短創(chuàng)傷組織修復時間,減少有害物質侵入,預防感染。在微課堂指導下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和干預能力,避免因知識欠缺造成操作不當,提高患者及家屬條理性和突發(fā)事件沉著性[12]。
CMS是以頸椎功能受損為主要特征,影響患者衣、食、住、行。JOA、NDI、Barthel指數評分是對頸部功能和獨立生活能力的評分,可評估患者頸部恢復狀況及行為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JOA評分高于治療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術后5 d,兩組MBI評分均高于術后3 d(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治療后,兩組N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lt;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1)。常規(guī)護理干預通過主被動訓練改善血液循環(huán),預防肌肉長時間活動頻率低引起萎縮,促進膀胱功能恢復,刺激排尿降低體內壓力。早期康復訓練可通過精細活動,刺激相關部位小肌肉和肌肉群,提高手腦協(xié)調性;微課堂模式下通過加入娛樂性元素,促進患者積極參與,降低患者術后創(chuàng)傷引起的生理及心理應激,緩解疼痛。同時通過已康復患者的成功案例,增加患者信心及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消除不良影響,緩解睡眠障礙,恢復體力和精神。兩種方案聯(lián)合可有效緩解頸椎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CMS將限制患者頸椎活動范圍,影響頸椎前屈、后伸、左右側屈等活動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頸部活動度均高于治療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微課堂指導康復鍛煉可有效緩解患者肌肉僵硬癥狀,牽拉椎體周圍韌帶和肌肉,恢復頸椎彈性,延緩退行性病變,改善頸椎各個方向活動度。同時在恰當的按摩輔助下可舒經活絡,擴大椎間隙,緩解神經根部壓迫,抑制軟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緊張度,與常規(guī)干預聯(lián)合可通過適量的運動進一步提高患者肺活量,促進肺部擴張與收縮,降低肺炎、肺不張發(fā)生率。兩種方法聯(lián)合可有效提高患者活動度,控制病情發(fā)展。
CMS術后由于需長時間佩戴頸托和術中神經后支牽拉,以至于頸椎活動量急劇下降及肌肉瘢痕粘連,易誘發(fā)并發(fā)癥軸性癥狀,導致肌肉用進廢退,頸部肌肉僵硬,引起長期肩關節(jié)疼痛、肌肉痙攣等不適癥狀,嚴重時可造成受累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甚至使修復手術失?。?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軸性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常規(guī)護理干預可經過合理膳食改善神經功能,提供患者所需營養(yǎng)物質,促進機體能量和物質代謝,避免瘢痕粘連,同時增強免疫力、維護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聯(lián)用康復訓練能通過主被動訓練,改善肌力,降低頸托固定的不良影響;也可通過規(guī)律散步,增加消化腺分泌,促進腸道蠕動,刺激食欲。兩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控制軸性癥狀,改善預后。與朱英杰等[14]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將在微課指導下早期康復訓練聯(lián)合常規(guī)干預應用于CSM患者,可有效恢復頸椎功能,增加頸部活動度,提高自理能力,降低軸性癥狀發(fā)生率。
參 考 文 獻
[1]倪靜.1例高位頸椎骨折患者術前術后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9):136-137.
[2]康輝,賈連順.老年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特點與預后[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07,13(6):378-380.
[3]吳開富,王翔.脊髓型頸椎病腦影像學改變的MRI研究進展[J].磁共振成像,2023,14(6):187-191.
[4]柳嘉,賀西京,張莉,等.脊髓型頸椎病手術方法的選擇和臨床療效觀察[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9(5):573-576.
[5]任曉妍,肖佳,郭超南.等長收縮與靜力牽伸訓練對CSM患者頸部活動度、斜方肌sEMG及肌電頻域指標的影響[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22,44(4):307-309.
[6]李雷.《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7,14(12):45-47.
[7]劉懷軍,楊飛,李暉,等.椎管性腦脊液循環(huán)不良綜合征[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17(6):412-416.
[8]侯鐵勝,傅強,馬勝忠,等.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和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13):932-933.
[9]柳萬國,莊新明,許進,等.DTI在脊髓型頸椎病診斷及預后判定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7,32(11):1230-1232.
[10]黃莉華,白躍宏,馬崢.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tǒng)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及復發(fā)率研究[J].頸腰痛雜志,2017,38(1):60-63.
[11]李創(chuàng),吳斌,鄭啟新.脊髓型頸椎病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20,41(6):342-346.
[12]張榮俠,石林林,楊英果,等.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及早期康復訓練[J].當代護士,2017,24(3):70-71.
[13]葛邦新,王博,趙俊濤,等.“錨定法”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術后是否佩戴頸托療效比較[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20,36(13):2056-2059.
[14]朱英杰,王文利.微課指導下功能訓練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20,17(15):2213-2215.
本文編輯:路曉楠2023-12-3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