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顱腦損傷(TBI)恢復期患者應用接納與承諾療法對其心理彈性、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87例TBI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觀察組給予聯(lián)合接納與承諾療法(ACT);比較兩組心理彈性[采用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D-RISC)]、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采用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PTGI)]。結果:干預3個月末,兩組堅韌、樂觀、自強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干預3個月末,兩組不可預測性、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評分低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1);干預3個月末,兩組欣賞生活、個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人際關系、精神改變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結論:ACT療法對TBI恢復期患者進行干預,通過引導家屬及好友的正面影響,改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調節(jié)心理彈性,調控家屬疾病不確定感,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
接納與承諾療法; 顱腦損傷;心理彈性;創(chuàng)傷后成長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6.03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6-0095-03
顱腦損傷(TBI)是由于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因素引起的顱腦部位的損傷性疾病。TBI常見于頭皮、顱骨、腦,三者可合并存在。臨床上由于TBI患者的治療周期較長,患者易產生各種消極情緒,不利于后續(xù)治療。目前,針對TBI患者的干預以常規(guī)入院健康教育,普及相關知識等為主,可緩解患者不良心理,但對患者日常生活水平的改善效果較不理想[1]。有研究表明,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可調節(jié)化療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改善患者預后[2]。本研究旨在探究TBI恢復期患者應用接納與承諾療法對其心理彈性、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87例TBI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jīng)CT、MRI等檢查納入符合《腦損傷神經(jīng)功能損害與修復專家共識》[3]中TBI的診斷標準,年齡43~71歲。排除凝血功能異常、嚴重心肺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等。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43~71(57.15±3.11)歲;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24例,初中及以上19例;損傷原因:高處墜落16例,打擊12例,車禍事故15例。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43~71(57.20±3.14)歲;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23例,初中及以上21例;損傷原因:高處墜落13例,打擊17例,車禍事故14例。兩組受教育程度、損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進行常規(guī)入院健康教育,普及相關疾病康復知識,發(fā)放健康手冊,關注患者情緒,及時引導等。
1.2.2觀察組給予聯(lián)合ACT療法。組建ACT專項干預小組,以一對一模式干預,干預每次36 min,每周2次,方案如下。①接納:干預小組通過講解對患者情緒進行客觀評價,誘導患者以開放、積極的態(tài)度去接受因疾病形成的情緒;體會此階段的經(jīng)歷及感悟。②認知解離:干預小組對患者進行適宜引導,使患者正確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分離自我思想和意向,以客觀的態(tài)度正視,將思想分為語言和文字;引導患者明確“負擔”真正含義,大聲重復該詞,直至只剩聲音而無意義為止;強調患者對其家屬及其好友的重要性,明確“想法”只是“想法”。③正確引導:干預小組引導患者正視現(xiàn)階段狀態(tài)及所在環(huán)境,感受自我價值,使疾病負性影響淡出患者視野,引導家屬及好友的正面影響。④認知干預:干預小組引導患者改變不良認知,正視已患病事實,及時調整方案,緩解負性情緒,改變患者不配合想法。⑤澄清價值觀:干預小組以提問的形式,引導患者價值取向,調整心態(tài),澄清價值觀。⑥承諾及行動:依據(jù)患者實際狀態(tài),干預小組與其共同制訂每日目標計劃,及時評估計劃完成情況,針對未完全完成的患者進行內容強化,幫助患者實現(xiàn)短期目標?;颊叱鲈汉螅l(fā)放健康手冊,引導其關注微信平臺的推送內容,疑難問題后臺留言,醫(yī)師及時線上解答;留存家屬聯(lián)系方式,每周電話隨訪1次,及時了解患者疾病干預進展,強調家屬支持的重要性;囑患者加入康復交流群,每周交流1次,強化患者院后干預思想,積極完成個性化方案。兩組均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觀察指標①心理彈性: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心理彈性。采用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D-RISC)[4]評估心理狀態(tài),包括堅韌(13項)、樂觀(4項)、自強(8項)3個維度,每項分數(shù)1~5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心理狀態(tài)越差。②家屬疾病不確定感: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家屬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家屬量表[5]評估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包括不可預測性(5項)、不明確性(13項)、復雜性(8項)、信息缺乏性(7項)4個維度,每項分數(shù)1~5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疾病不確定感越低。③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采用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PTGI)[6][JP2]評估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包括欣賞生活(3項)、個人力量(4項)、新的可能性(5項)、人際關系(7項)、精神改變(2項)5個維度,每項分數(shù)1~5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越低。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CD-RISC評分比較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末PTGI評分比較見表3。
3討論
臨床上,輕度TBI主要出現(xiàn)短暫性意識障礙,伴有惡心、乏力、心悸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肢體抽搐、失語,更甚者,甚至出現(xiàn)劇烈頭痛、噴射樣嘔吐、躁動不安等。常規(guī)干預可改善TBI患者的信息缺乏性,但對心理水平的改善效果一般[7]。有研究表明,TBI療法可幫助喉癌根治術后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提升患者臨床配合度[8]。
由于TBI治療周期較長、住院期間病房氛圍較為嚴肅等,患者治療期間較為煎熬,易產生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常規(guī)健康教育雖向患者普及疾病相關知識,但在患者情緒管理上較為疏漏,致使心理彈性調節(jié)程度一般[9]。ACT療法通過誘導患者以開放的態(tài)度去接受疾病已發(fā)生的事實,接納自己在此期間所產生的不良情緒,引導患者及時紓解,樂觀積極地去應對;幫助患者了解疾病治療計劃,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觀念,正確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避免因未知所引起的各種自我否定及猜疑,勇于正視疾病,強大自己內心;通過強調患者對其家屬及其好友的重要性,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從而促使患者擺脫消極心理,調節(jié)心理彈性水平[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干預3個月末,兩組堅韌、樂觀、自強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表明ACT療法可改善TBI恢復期患者的心理彈性。賀金鳳等[11]表明,ACT療法確能顯著調節(jié)TBI患者的不良心理,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因生活無法自理,自我負擔較重,患者臨床配合性較差,易引起患者家屬擔憂,致使家屬不確定感水平異常升高。本研究顯示,干預3個月末,兩組不可預測性、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評分低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1);表明ACT療法可調節(jié)TBI恢復期患者的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常規(guī)健康教育只注重書面及口頭健康教育,對于患者及家屬的情緒狀態(tài)缺乏系統(tǒng)監(jiān)督及有效調節(jié),致使家屬疾病不確定感水平調節(jié)效果不明顯[12]。ACT療法通過及時紓解患者情緒,改變患者逃避、否定的態(tài)度,促使患者正視疾病,樹立正確疾病認知,使家屬明確親朋支持的重要性,給予患者重要的精神支持,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解開情緒上的郁結,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家屬對患者疾病狀態(tài)的擔憂;通過公眾號平臺及時了解到疾病治療的最新動態(tài),及時解答疑惑,改善信息缺乏性,堅定治療方案的可行性,降低疾病不確定感[13]。戴春花等[14]指出,ACT療法可改善腦卒中的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證實了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臨床上,TBI患者由于缺乏對疾病治療的相關認知,加之需長期治療,短期內患者不了解疾病治療進展,產生自我否定,對疾病治療喪失信心。常規(guī)健康教育通過宣教疾病健康知識,引導患者正視疾病,可提高患者依從性,但缺乏針對性干預方案,致使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調節(jié)效果一般[15]。ACT療法通過促使患者接納當下疾病的事實,幫助患者紓解情緒,積極應對當前狀況,有意識地體驗當下,避免不必要的過分憂慮,引導患者樹立正向價值取向,為后續(xù)康復干預提供目標,明確今后人生方向,重燃生活的勇氣,以積極向上的面貌去應對;通過使疾病負性影響淡出患者視野,引導家屬及好友的正面影響,利用社會支持,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發(fā)現(xiàn)生活美好的一面,利于人際交往,并能使患者盡快地適應并回歸社會[16]。本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3個月末,兩組欣賞生活、個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人際關系、精神改變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1);表明ACT療法可調控TBI恢復期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藍飛紅等[17]研究表明,ACT療法可調節(jié)TBI恢復期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指標。
綜上所述,ACT療法對TBI恢復期患者進行干預,通過及時了解到疾病治療的最新動態(tài),改善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調節(jié)心理彈性,調控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健康教育。
參 考 文 獻
[1]唐皓,周會.理性情緒療法在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3):41,45.
[2]吳雪,閔貝貝.接納與承諾療法在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8,24(29):3570-3573.
[3]中國神經(jīng)科學學會神經(jīng)損傷與修復分會.腦損傷神經(jīng)功能損害與修復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jīng)創(chuàng)傷外科電子雜志,2016,2(2):100-104.
[4]張丹梅,熊梅,李彥章.心理彈性量表簡版在社區(qū)老年人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8,27(10):942-946.
[5]楊彩俠.顱腦損傷患者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9,25(14):1746-1750.
[6]葛運利,宋曉琳,仝其婭,等.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心理彈性,自我效能感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影響因素及相關性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3):429-434.
[7]鮑菁,王紅峰.心理疏導對輕中度顱腦損傷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5):87-91.
[8]馬媛,王曉.接納與承諾療法在喉癌根治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9):99-101.
[9]潘少云.康復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32):143-144.
[10]黃國琴.接納與承諾療法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照顧者心理彈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3):146-147.
[11]賀金鳳,戚春霞,胡典.疼痛護理標準化流程結合接納與承諾療法在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4):1-4.
[12]韋紅霞,靳文翠.階段性心理干預對顱腦損傷照顧者情緒應對方式及護理負擔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20,26(6):95-98.
[13]陽海秀,龍英華,岑春嬌.接納與承諾療法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7):90-93.
[14]戴春花,王雪,黃秋華,等.接納與承諾療法對腦卒中患者的心理靈活性和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7):592-595.
[15]趙國鳳.顱腦損傷病人康復期自我效能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全科護理,2018,16(13):1605-1607.
[16]孔羽,劉文慧,常天穎,等.接納與承諾療法對重型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心理彈性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10):1463-1468.
[17]藍飛紅,蔣維連,莫文靜.團體接納與承諾療法對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9,35(7):506-510.
本文編輯:姜立會2024-01-0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