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全球治理中非合作全球秩序西方霸權多極化世界
1875年,法國哲學家勒南赤裸裸地提出:“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平等而是霸權,異族的國家必須重新成為奴隸農(nóng)業(yè)勞動者的國家或工業(yè)勞動者的國家。”[1]這是19世紀建立在種族主義基礎上的全球治理觀。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與國會兩黨議員開會討論移民制度改革時談到來自非洲和海地等地區(qū)和國家的移民,質問美國為何要接收這些“糞坑國家”的移民。[2]在美西方國家,諸如此類說法和做法不勝枚舉,可見種族主義幽靈死灰復燃。從歷史的延續(xù)性看,全球秩序仍由西方主導。然而,各種跡象表明當今世界變局正處于關鍵時刻,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刻不容緩。中國和非洲國家同屬“全球南方”,中非合作既有深厚的歷史基礎,也有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全球秩序轉型的現(xiàn)實需求。
近代以來的全球秩序建立在殖民統(tǒng)治的基礎上。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美國通過實力展現(xiàn)和政策安排取代老牌帝國,開始壟斷全球治理,包括規(guī)則制定、信息傳播、實踐運作等。這一秩序沿襲了殖民時期的格局:以西方/白人為主的統(tǒng)治集團(包括其在南方國家的代理人)與受政治壓迫、種族歧視和經(jīng)濟剝削的“全球南方”國家。21世紀以來,“全球南方”整體力量不斷增強,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呼聲日益強烈。理想的全球秩序須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基礎,倡導公平、公正和包容的原則,代表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伴隨國際力量對比變化,世界迎來出現(xiàn)重大變化的“關鍵時刻”,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刻不容緩。2021年9月10日,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聯(lián)合國大會發(fā)言時警告:世界面臨“關鍵時刻”,“一切守舊可能導致全球秩序崩潰,陷入一個危機不斷、贏家通吃的世界”,“全球不安主要源于持續(xù)的貧困、饑餓、缺乏醫(yī)療保健、教育和收入保障,以及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一方面,人類大家庭55%的成員,即40億人離赤貧僅一步之遙;另一方面,自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世界十大富豪的財富總和增加了5萬億美元”。[3]美國前外交官、中國問題專家傅立民指出,“五個世紀的歐洲—大西洋霸權已經(jīng)結束……這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一個關鍵時刻”。[4]“關鍵時刻”突出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西方文明深陷悖論,“全球南方”自立自強且反對霸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jīng)濟體追求建立平等有序的多極化世界。
一是西方文明深陷發(fā)展悖論。近代以來,歐洲中心主義將文明概念政治化,即“西方/歐洲人文明,他族野蠻”,這構成殖民話語的核心部分,也成為征服和剝削他者的工具。近代以來,國際社會被塑造為“一個由文明國家組成的排外性‘俱樂部’”,其他“非西方國家組織社會”或“非歐洲區(qū)域”只有在這些文明國家的認可下,才能獲準加入國際社會。[5]然而,“文明”國家的發(fā)展已是千瘡百孔,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的處理方式和結果上形成的三個悖論。首先,“文明”國家損害自然和破壞環(huán)境的程度更高。西方工業(yè)化伴隨著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發(fā)達國家占世界人口的16%,卻制造產(chǎn)生了全球34%的垃圾,且發(fā)達國家一直向發(fā)展中國家出口數(shù)量驚人的“洋垃圾”。其次,“文明”國家殘害生命的手段更殘酷。由發(fā)達國家引發(fā)的戰(zhàn)爭此起彼伏,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不斷迭代,20世紀以來發(fā)生了約20余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一戰(zhàn)導致士兵死亡850萬人,平民喪生約1300萬人。二戰(zhàn)傷亡人數(shù)約為1.3億。再次,“文明”國家的年齡標準化自殺率最高。自殺涉及社會、心理、生物因素等綜合問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表明,高收入國家的年齡標準化自殺率最高(每10萬人中10.9人)。[6]由此看來,文明不由環(huán)境決定,但受環(huán)境制約;用物化標識(如馴養(yǎng)、建筑、武器、冶煉、語言、宗教等)作文明定義的普適性存疑。[7]
二是“全球南方”自立自強且愈加反抗霸權主義。2001年發(fā)生的“9·11”事件表明美國霸權地位開始動搖,其后美國以反恐為名實施了一系列錯誤戰(zhàn)略,使自身加速走向衰落。在此背景下,以新興經(jīng)濟體和發(fā)展中國家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力量不斷壯大,呼吁和推動改革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特別是愈加重視維護自身主權和發(fā)展權益。例如,美國希望在非洲設立美軍非洲司令部,意在以反恐為名加強協(xié)調其在非洲的各種軍事行動,維護自身經(jīng)濟利益以及制衡中國在非洲日益擴大的影響力。此舉遭到絕大部分非洲國家的強烈反對。2007年阿拉伯馬格里布聯(lián)盟元首委員會發(fā)表聲明,堅決反對外國在馬格里布和其他非洲國家建立軍事司令部,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也表示不愿意接納美軍非洲司令部。最后,美國只能將其非洲司令部設立在德國的斯圖加特。近年來,非洲國家對西方霸權的反對聲浪此起彼伏。2023年底,在尼日爾政府強烈要求下,法國被迫撤出最后一批駐軍。2024年,乍得和尼日爾的過渡政府陸續(xù)要求美國撤軍。與此同時,“全球南方”國家堅決反對外部勢力操縱地區(qū)局勢。2024年7月23日,《關于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正式簽署,彰顯了中東國家團結自立以應對地區(qū)變局的決心。
三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jīng)濟體追求建立平等有序的多極化世界。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平等的世界秩序,近年來中國相繼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三大全球倡議”等理念和方案。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2023年10月,來自150多個國家和4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來華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令西方政客患上“紅眼病”。2024年5月,美國國會眾議院“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召開“條條大路通北京?中國的全球發(fā)展攻勢”聽證會,尋求對抗“一帶一路”的方案。然而,西方對“一帶一路”的攻擊和詆毀,無法阻止絕大多數(shù)國家對于這一重要國際公共產(chǎn)品的歡迎和認同。到目前為止,共建“一帶一路”已經(jīng)吸引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其中。與此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承認多中心世界、多元文化與國際關系民主化,為人類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對非洲產(chǎn)生積極影響。2022年非洲青年民調和2023年蓋洛普在非洲的大國認可度民調顯示,非洲民眾對中國的認可度已超過美國。[8]席勒研究所研究人員比靈頓指出:“全球格局發(fā)生了徹底變化,金磚國家現(xiàn)在團結起來反對英美國家和北約的戰(zhàn)爭政策和制裁政策,而基本上整個‘全球南方’都在公開加入或至少與金磚國家及‘一帶一路’合作,持續(xù)沖擊美元在全球貿(mào)易中的霸權地位?!盵9]事實上,早在2011年,歷史學家弗格森就已指出西方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并表示:“文明沖突可以避免,不同文明可以共存甚至融合;世界權力的天平正在從西方向東方傾斜,威脅西方文明的不是其他文明,而是西方自身的問題?!盵10]面對長期積累的全球性問題和挑戰(zhàn),人們認識到,“目前的全球治理體系無法令人滿意地解決全球化背景下的經(jīng)濟、社會、政治和安全等領域的各種問題”。[11]國際秩序確實處于“關鍵時刻”,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刻不容緩。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有一句名言: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同理,任何過去了的事都是歷史,包括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
中國與非洲的歷史境遇相似。對人類起源的問題仍在探討,但非洲和中國在不同階段的貢獻不容否認。[12]最早獨立發(fā)明陶器的四個地區(qū)分別位于中國的長江流域(約公元前18000年)和黑龍江流域(約公元前14500年),非洲的尼日爾—剛果語系的馬里地區(qū)(約公元前9500年)和尼日爾—撒哈拉語系的中部非洲(約公元前8000年)。制陶所需熔點(1850度)與冶煉金屬相同,非洲多個地區(qū)還獨立發(fā)明了冶金技術。這些技術遠早于歐洲。[13]中國與非洲的悠久文明曾受到歐洲人的欽佩。探險者戴珀談及17世紀的貝寧王國:“他們有自己法律和組織完善的警察,他們與來到他們中間做生意的荷蘭人以及其他外國人保持著很好的關系,并對他們表現(xiàn)出極大的友善。”[14]同樣,啟蒙時期的萊布尼茨和伏爾泰對中國的仰慕盡人皆知。
中國與非洲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如集體主義、平等意識與寬容等。[15]集體主義作為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集體主義在非洲有不同表達方式,如地方自治(斯瓦希里語中的Ujama表示非洲傳統(tǒng)社會中的互助合作和平均主義)、村社主義(Communalism)、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非洲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則蘊含非洲傳統(tǒng)文化中的集體主義思想。非洲聯(lián)盟的共同價值觀分為四個層次:個人、國家、區(qū)域和大陸。從國家到大陸都是集體主義的價值體現(xiàn)。[16]同時,中非價值觀均強調平等和共享。這一概念蘊藏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并以不同方式表現(xiàn)出來。非洲共有價值觀強調“在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尊嚴與尊重”“正義”“公平感”“人人平等”。此外,中非均強調包容,反對某些國家按照自身標準評價別人。這些理念和價值觀高度契合,為中非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內核。
近代以來,殖民體系剝奪殖民地的人力物力資源和基本人權,由歐洲人主宰世界并使不平等理念成為法律,殖民統(tǒng)治給中國和非洲人民帶來了相似的悲慘遭遇。在此背景下,非洲人民和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列強的入侵并遭受了殘酷鎮(zhèn)壓,如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亞大陸地區(qū))的馬及馬及起義與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在反殖斗爭中,中非雙方互相支持。1908年,摩洛哥爆發(fā)反法斗爭。孫中山贊揚摩洛哥人民,“不甘與孱王俱死,與主權同亡,乃發(fā)奮為雄,以拒外兵,以復昏主。內外受敵,危險莫測,而么民不畏也,惟有萬眾一心,死而后已?!盵17]這一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運動也得到中國知識分子的支持。1934年年底,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發(fā)出入侵埃塞俄比亞的密令,埃塞向國際聯(lián)盟求助。彼時中國同埃塞處境類似,此事迅速在中國國內引起反響。當時的國民政府加入了國際聯(lián)盟對意大利的制裁,中國共產(chǎn)黨則發(fā)表聲明號召國人向埃塞俄比亞學習,堅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政策。
非殖民化進程最終以英帝國的崩潰和殖民體系的瓦解為結局,并通過國際法確定了殖民體系的非法性。[18]聯(lián)合國的成立標志著全球治理進入新階段,這為中非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非殖民化進展順利,但聯(lián)合國《關于準許殖民地國家及民族獨立之宣言》(簡稱《非殖民化宣言》,又譯《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的出臺并非易事。大會原有成員僅限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戰(zhàn)勝國。1960年接納的19個會員包括16個非洲國家,此前已有10個非洲國家,大陸已有26國加入聯(lián)合國。[19]非洲國家的加入使非殖民化的力量大增,集體聚合力產(chǎn)生了運用政治戰(zhàn)術的能力。聯(lián)合國安理會當時有三個常任理事國仍保持法律意義上的“殖民”關系,其中任何一個均可行使否決權?!斗侵趁窕浴返闹С謬覜Q定選擇在大會而非安理會進行投票。作為成員國的新獨立非洲國家推動聯(lián)合國大會于1960年12月14日順利通過《非殖民化宣言》。聯(lián)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于1961年成立,當時中國尚未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為了反擊聯(lián)合國內部分反華勢力的干涉,中國政府決定對香港和澳門采取不算殖民地、暫不收回、維持現(xiàn)狀的方針,非殖民化特委會表示不理解。1964年,非殖民化特委會將港澳納入非自治領土名單以及討論港澳問題存在不確定性,中國在時任主席國馬里與坦桑尼亞和突尼斯的幫助下,將港澳問題排除在殖民地以外,使其作為中國內政而免除聯(lián)合國的干涉。[20]這是中國與非洲合作,巧妙地利用聯(lián)合國這一全球治理機構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典型范例。
西方一直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全球思想體系——語言、宗教、歷史、哲學、政治等。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的非殖民化將是長期任務,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思維方式和相關概念的非殖民化任重道遠,尤其是在后殖民主義繼續(xù)摧毀非洲認識論的情況下。[21]非殖民化與民族獨立運動緊密相連,是近代以來首次涉及全球治理的一場偉大革命。
盡管殖民地贏得獨立,但隨后延續(xù)的全球治理體系和理念仍由西方掌控。西方對南方國家的歧視根深蒂固,并以“科學進化論”和“哲學理性主義”的名義將這種歧視合理化。為了維系自身霸權,美西方極力把控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話語權,給后發(fā)國家開出各種西式“藥方”。然而,美西方強加給南方國家的“現(xiàn)代化”模式無視相關國家自身實際,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無法自主掌握社會轉型或發(fā)展,造成“水土不服”。這種由美西方操控的“現(xiàn)代化”強盜邏輯,目的在于維持雙方的不平等關系。南方國家發(fā)展遭遇瓶頸,最不發(fā)達國家數(shù)量從1971年的24個增加到2023年聯(lián)合國承認的46個,南北差距加大嚴重影響了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進程。
由美國主導的西方集團一直試圖維持其建立的不公正的全球秩序。戰(zhàn)爭是美國大資本集團獲得超額利潤的有效手段,同時成為美國建立并維持霸權的罪惡途徑。二戰(zhàn)結束以來的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黎巴嫩危機、多米尼加事件、占領格林納達、空襲利比亞、巴拿馬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武裝干涉索馬里、科索沃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還有2010年開始的中東“顏色革命”以及一直在進行的所謂“反恐”戰(zhàn)爭等,無一例外。美布朗大學沃森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戰(zhàn)爭代價項目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在2018—2020年三年的反恐戰(zhàn)爭中涉及四類國家,即直接空襲(7個)、軍人參戰(zhàn)(12個)、軍事演習(41個)和培訓國家(79個),牽扯國家達85個,多集中在亞非地區(qū)。[22]這種越反越亂的情況十分明顯。以阿富汗為例,2021年,持續(xù)的戰(zhàn)爭與動蕩導致阿富汗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淪為難民,350萬人流離失所,近2300萬人面臨饑餓,其中包括320萬名5歲以下兒童。[23]這種任由一個或幾個強權國家操縱全球秩序而導致悲劇頻發(fā)的情況亟需改變。
反觀之,中非合作的成功在多方面引起關注并對全球治理體系特別在機制上產(chǎn)生了正面效應。以中非合作論壇為例,論壇由非洲方最早提議并于2000年創(chuàng)立,每三年在中國和非洲國家輪流舉辦,各項重要事務均由雙方商定,確保每屆論壇制定的目標得到切實完成。[24]2024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宣布中國同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系提升到戰(zhàn)略關系層面,中非關系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峰會通過《關于共筑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論壇的成功舉辦引起多個國家的競相效仿。中非合作論壇的模式給日本以啟發(fā),東京非洲發(fā)展國際會議從2016年起每三年一次,分別在日本和非洲國家舉辦。韓國—非洲峰會于2006年開始舉辦,阿拉伯—非洲峰會于2012年創(chuàng)立以來,每三年舉行一次。土耳其—非洲峰會已分別在雙方舉行了三次會議。伊朗—非洲峰會也隨后成立。俄羅斯—非洲峰會于2019年和2023年舉行了兩屆。同時,美國于2021年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歐盟也在同年提出“全球門戶”計劃,二者很大程度上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效仿,表明中國的成功實踐正在重塑全球秩序,也說明西方難于忽略全球貿(mào)易對人類發(fā)展和經(jīng)濟增長的重要性。
中非合作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的另一重要領域是聯(lián)合國。1971年,非洲對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給予強力支持,真實反映了他們愿意在國際舞臺上與中國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的立場。不可否認,幾十年來,聯(lián)合國的信譽由于其沒有能力阻止一些惡性事件的發(fā)生而倍受損害。然而,中國與非洲國家互相支持,一直致力于在聯(lián)合國提升“全球南方”的地位。1974年4月,聯(lián)大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由77國集團起草的《關于建立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確定了建立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的一系列重要原則?!缎浴泛汀缎袆泳V領》的通過對77國集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是發(fā)展中國家首次以集團方式談判并取得重大成果。會議的成功極大鼓舞了發(fā)展中國家的斗志,增強了維護自身利益的信心。非洲國家在77國集團中占有極大的分量,也是中國合作的重要伙伴。1992年6月,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中國代表團與77國集團密切合作,形成“77國集團和中國”的合作模式,加強了發(fā)展中國家談判的力量,使會議達成《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里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成果文件。正是由于77國集團和中國的努力,大會同意將“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寫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21世紀以來,聯(lián)合國的代表權問題成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關鍵領域??梢哉f,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取得成功的標志之一是發(fā)展中國家在聯(lián)合國的代表權得到進一步的體現(xiàn)。非洲國家日益重視參與全球治理實現(xiàn)機制化這一目標。中國一直積極推動解決非洲國家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從2019年非盟安理會改革問題委員會與5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代表磋商開始,中國一直堅定支持非洲國家的正義立場。2023年11月,時任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張軍大使在第78屆聯(lián)大全會審議安理會改革問題時指出:“安理會改革必須真正體現(xiàn)國際公平正義。政府間談判下一段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如何提升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如何優(yōu)先糾正非洲遭遇的歷史不公,如何讓更多外交政策獨立、秉持公正立場的國家進入安理會等關鍵問題上。中方已宣布,支持就優(yōu)先解決非洲訴求作出特殊安排?!盵25]此外,中國是第一個明確表態(tài)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國集團的國家,并支持非盟在全球治理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方對非洲糾正歷史不公的有力支持。
縱觀歷史,中非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洲是中國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同時還是中國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供應者、重要的投資地、重要的商品市場、重要的金融突破口及重要的產(chǎn)能合作方等。從全球治理的角度看,中非合作穩(wěn)步推進。近年來,聯(lián)合國信譽和作用受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仍由發(fā)達國家把持,而在和平與戰(zhàn)爭、環(huán)境氣候、災難疫情、綠色能源、糧食安全、衛(wèi)生健康、國際移民、解決貧困等一系列全球事務中,這些國際機構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目前,“全球南方”普遍認為國際機構改革和國際秩序轉型勢在必行,而中非合作將繼續(xù)在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進程中發(fā)揮引領作用。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諸文明在印度洋地區(qū)的交流交匯研究”(項目批準號:23&ZD324)的階段性成果
[1]ErnestRenan,LaRéformeintellectuelleetmorale,Paris:MichelLévyFrères,1875,pp.93-94.
[2]KimHjelmgaard,“U.N.,AfricanCountriesBlastTrump’s‘Racist’WordsinAngryGlobalBacklash,”USATODAY,January12,2018,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world/2018/01/12/sh-hole-countries-un-respond-trumps-sh-hole-countries-comments/1027434001/.
[3]AntónioGuterres,“RemarkstotheGeneralAssemblypresenting‘OurCommonAgenda’,”10September2021,https://www.un.org/sg/en/content/sg/speeches/2021-09-10/remarks-general-assembly-presenting-%E2%80%9Cour-common-agenda%E2%80%9D%C2%A0.
[4]“EuroAtlanticHegemonyHasCometoanEnd—InterviewwithChasFreeman,”SchillerInstitute,October9,2023,https://schillerinstitute.com/blog/2023/10/15/euroatlantic-hegemony-has-come-to-an-endinterview-with-chas-freeman/.
[5]安德魯·林克萊特著,肖茜等譯:《文明進程與全球秩序》,北京:中譯出版社,2022年版,第145-172頁。
[6]“SuicideWorldwidein2019:GlobalHealthEstimates,”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1,Annex,pp.14-28.
[7]李安山:《解析西方文明的三個悖論》,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2022年3月17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67041.shtml;李安山:《論國際關系中的平等觀念與文明互鑒》,載《世界社會科學》2024年第1期,第44-62頁。
[8]“ChinaSurpassesUSinEyesofYoungAfricans,SurveyShows,”FinancialPost,June12,2022;根據(jù)伊奇科維茲家族基金會(IchikowitzFamilyFoundation)2022年在15個非洲國家4507名青年的調查,76%的人認為中國是對其生活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國家,美國為72%。蓋洛普的認可度調查中,中國為58%,美國為56%。
[9]同[4]。
[10]N.Ferguson,Civilization:TheWestandtheRest,NewYork:Penguin,2011,pp.291-294,312-323.
[11]穆罕默德·薩奇布:《2022年金磚峰會開啟合作新征程》,載《當代世界》2022年第7期,第45-48頁。
[12]李安山:《人類起源的非洲考古:發(fā)現(xiàn)、積累與辯論》,載《西亞非洲》2024年第4期,第27-48頁;ChristopherJ.Bae,KaterinaDouka&MichaelD.Petraglia,“OntheOriginofModernHumans:AsianPerspectives,”Science,Vol.358,No.6368,2017,p.1269。
[13]ChristopherEhret,AncientAfrica:AGlobalHistory,to300CE,Princeton,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23,pp.13-31;A.F.C.Holl,“TheOriginsofAfricanMetallurgiesSummaryandKeywords,”ArchaeologyOnlinePublication,June2020,DOI:10.1093/acrefore/9780190854584.013.63.
[14]J.D.費奇著,于珺譯:《西非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3頁。
[15]李安山;《中國與非洲文化的相似性—兼論中國應該向非洲學習什么》,載《西亞非洲》2014年第1期,第49-63頁。
[16]AfricanUnionCommission,StrategicPlan2009-2012,May19,2009,p.31;李安山:《論非洲共享價值觀的源流、內涵及其實踐》,載《西亞非洲》2022年第6期,第3-26頁。
[17]《論懼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也》,載《孫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80-381頁。
[18]李安山:《日不落帝國的崩潰論:英國非殖民化的“計劃”問題》,載《歷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69-186頁;李安山:《論“非殖民化”:一個概念的緣起與演變》,載《世界歷史》1998年第4期,第2-13頁。
[19]這些國家包括埃及(1945.10.24)、利比里亞(1945.11.2)、南非(1945.11.7)、埃塞俄比亞(1945.11.13)、利比亞(1955.12.14)、突尼斯(1956.11.12)、蘇丹(1956.11.12)、摩洛哥(1956.11.12)、加納(1957.3.8)、幾內亞(1958.12.12)以及1960年加入的16個國家,其中貝寧、布基納法索、多哥、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馬達加斯加、尼日爾、加蓬、喀麥隆、科特迪瓦、索馬里、乍得和中非共和國等13國于9月20日成為新成員國,外加塞內加爾(1960.9.28)、馬里(1960.9.28)和尼日利亞(1960.10.7)。《聯(lián)合國-會員國》,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gotoA。
[20]中國在尚未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情況下,按不同國家性質及其對我態(tài)度制定不同策略以開展工作,為以后特委會歷次會議對港澳問題的處理奠定基調,有效防止了任何勢力以后在港澳搞所謂“獨立”“全民公決”的可能。參見胡榮榮:《中國政府應對聯(lián)合國非殖民化特委會討論港澳問題的歷史考察(1963—1972)》,載《廣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第85-93頁。有關聯(lián)合國24國特別委員會討論港澳問題時中方的應對策略、措施和交涉過程,參見《就聯(lián)合國24國特別委員會討論香港和澳門問題向有關國家做工作情況的報告》,中國外交部檔案,檔案號:113-00465-01。相關問題參見此檔案系列的113-00465-2至113-00465-7。
[21]J.O.Chimakonam,EzumezuaSystemofLogicforAfricanPhilosophyandStudies,Berlin:Springer,2019,pp.181-204.
[22]StephanieSavell,withResearchAssistancebyRachelMcMahon,EmilyRockwell,andYueshanLi,UnitedStatesCounterterrorismOperations2018-2020,Watson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ndPublicAffairs,BrownUniversity,F(xiàn)ebruary2021,https://watson.brown.edu/costsofwar/files/cow/imce/papers/2021/US%20Counterterrorism%20Operations%202018-2020%2C%20Costs%20of%20War.pdf.
[23]“WFPAppealsforGreaterSupportforAfghanistanasHungerIncreases,”UnitedNations,December2021,https://news.un.org/en/news/topic/humanitarian-aid;“AvoidStarvation-‘ImmediatePriority’for3.5MillionAfghans,”UnitedNations,December2021,https://news.un.org/en/news/topic/humanitarian-aid.
[24]李安山:《論中非合作論壇的起源——兼談對中國非洲戰(zhàn)略的思考》,載《外交評論》2012年第3期,第15-32頁;沈曉雷:《論中非合作論壇的起源、發(fā)展與貢獻》,載《太平洋學報》2020年第3期,第80-93頁。
[25]《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張軍大使在第78屆聯(lián)大全會審議安理會改革問題的發(fā)言》,中國外交部網(wǎng)站,2023年11月16日,https://www.mfa.gov.cn/web/zwbd_673032/wjzs/202311/t20231117_111822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