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一個耳熟能詳?shù)拿?,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響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六十多年過去,它的故事和傳說依然那么動人心扉。來到太行山下,那條高高的人工天河仿佛一條藍色的玉帶,彎彎曲曲地盤旋在那里。山風吹來,綠樹和花草呼呼作響,仿佛述說著當年的修渠往事……
紅旗渠的所在地林縣,一九九四年改為林州市(縣級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境內(nèi)荒山禿嶺,怪石嶙峋,溝壑縱橫,地形陡峭,自古以來干旱嚴重。在那荒嶺禿山頭,滴水貴如油的年代,田地龜裂開一個個冒煙的口子,人們要到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回來生活。林縣人很少洗臉,即使洗臉,也只是用很少的一點點水,至于洗澡,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少人因為干旱,攜兒帶女外出逃荒要飯。一九二○年林縣大旱,大年三十,任村鎮(zhèn)桑耳莊村一位叫王水娥的新媳婦,接過公公桑林茂老漢從十幾里外挑回的一擔水,卻因天黑路滑摔了一跤,一擔水潑灑得干干凈凈,全家人因此沒水過年,新媳婦悔恨交加,大年三十夜懸梁自盡。一擔水,奪去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十年有九旱”成為林縣人最深的傷痛;能夠喝上一碗清清的泉水,成為林縣人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六歲的楊貴來到林縣工作,擔任了中共林縣縣委書記。通過走訪調(diào)查,得知林縣貧窮的根源在于缺水,發(fā)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先后修建了弓上水庫、南谷洞水庫等,但一遇到大旱,河流斷流,水庫見底,又回到了從前的模樣。為了徹底改變林縣缺水狀況,縣委一班人準備從境外引來新的水源。經(jīng)過細致調(diào)研和精密測量,決定劈開太行山,從山西省平順縣辛安村引來濁漳河水,把林縣的干旱歷史重新改寫。
一紙“引漳入林動員令”吹響了沖鋒號角,喚起了林縣人向大自然抗爭的激情。一九六○年二月十一日,那是一個注定要載入史冊的日子,三萬多林縣人民打著紅旗,背著行李,推著小推車,迎著刺骨的寒風,在鳥兒還沒開始鳴叫的時候,帶著夢想帶著希望,向著濁漳河畔大步走去。后來的歲月里,修渠大軍發(fā)展到了十多萬人……
那是一幅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的歷史畫卷。沒有鋼釬,沒有大錘,沒有修渠工具,他們就從家里帶;沒有水泥,他們就自己建工廠;沒有石灰,他們就自己燒;沒有炸藥,他們就自己造;沒有水平儀,他們就用水盆和木板鼓搗;沒有大型機械,他們就靠一錘一釬一雙手去把太行山搖一搖……房子不夠住,就住在懸崖上;糧食不夠吃,山上的野菜、河里的水草也能當口糧;沒有床,石頭上鋪起雜草也能睡得香……
十年的時間不算短,三千六百個日日夜夜卻像紅紅的火焰在騰騰地燃燒。攔截河流,靠的是用血肉之軀筑起的人墻;征服石子山,靠的是“愚公移山”;強攻紅石嶄,靠的是“一顆紅心兩只手”;鑿通青年洞,靠的是三百多名青年不屈不撓。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口號聲、哨子聲此起彼伏,掄錘打釬叮當作響;放學路上的小娃娃,也要帶塊石頭為修渠添添力量……十年的時間不算長,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峰卻給林縣人修渠低下了頭,二百一十一個隧洞給林縣人修渠讓開了道,一百五十二座渡槽為林縣人取水架了橋,一萬二千四百零八座建筑物, 一千五百一十五萬立方米的土石方,更是成為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的佐證材料。潺潺流淌的一千五百多公里紅旗渠水,是林縣人民自強不息的血和汗。
紅旗渠,英雄的渠。一段河堤就是一座山碑,把一個個修渠英雄的故事高高地豎起。他們有的腰系麻繩、手拿鐵鉤,為排除松動的巖石,終日懸蕩于峭壁之上;有的在絕壁懸崖之上去搞精準測量;有的一馬當先排除瞎炮;有的歷經(jīng)七次塌方依然堅持鑿洞;有的關(guān)鍵時刻舍己救人,留下終身殘疾……八十一位長眠于太行山上的干部群眾,更是書寫了“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豪邁傳奇……“扒山虎”“神炮手”“鑿洞英雄”“飛虎神鷹”“鐵姑娘”“土專家”“青年洞”“空心壩”“責任碑”……一塊塊英雄的招牌被歲月的河水擦得錚錚發(fā)亮;任羊成、吳祖太、常根虎、王師存、李巧云、路銀……一個個英雄的名字鐫刻在青山綠水間閃閃發(fā)光。
紅旗渠,生命的渠。它的修建趕走了旱魔,趕走了貧瘠,解決了當時五十五萬人的飲水,五十四萬畝土地的澆灌問題,糧食產(chǎn)量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過去的不毛之地變得富饒美麗。戰(zhàn)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仿佛一章章時代的樂曲,傳唱著林州人民戰(zhàn)天斗地、熱愛祖國、建設(shè)家鄉(xiāng)的英雄壯舉。
紅旗渠,歷史的渠。站在高高的河堤上,太行山的風吹來,渠里的流水聲響起,思緒不由得穿越時空,回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那時候國家一窮二白,后來又遇到自然災害。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的關(guān)心,如果沒有河南省委、市委的支持,如果不是縣委書記楊貴在浮夸風盛行時堅持實事求是,如果不是縣委領(lǐng)導班子頂住各種壓力堅持修渠到底,如果不是林縣人民不認命、不服輸、團結(jié)一致、無私奉獻,也許今天的太行山上就少了紅旗渠這道美麗的風景。由此想起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如果沒有興修水利,如果沒有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就成為一句空談,土地承包責任制落實后,生產(chǎn)發(fā)展也會遇到缺水問題。歷史不可能假設(shè),但一定不能忘卻。
紅旗渠,民族的渠。它是林州人民寫下的優(yōu)美動人的詩章,它是太行山上高高飄揚的旗幟,它是社會主義建設(shè)中的瞬間記憶,它的精神,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永恒的動力。
(選自2024年5月25日《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