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第一次看到My Father Before Me這本書,就被英文封面所傳遞出的代際感和力量感所吸引。這是一本以精神分析思想為核心,以發(fā)展心理學為脈絡,針對父子關系的畢生發(fā)展而展開探討的圖書。這種清晰的構思讓我想閱讀更多。
于是,我意識到:快速通讀全文,準確理解文本內容是接手這本書最重要的工作。My Father Before Me因缺少更多的背景信息,前期對于策劃方向的判斷是模糊的??紤]這本書早于國內15年出版,亞馬遜上的表現又不盡如人意,我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才能明確這個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定位。與譯者孫平老師取得聯系后,我陸續(xù)收到了中文譯稿,也對這本書展開了全面的了解。
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逐漸找到這本書的定位
作者是誰?
作為這本書的策劃編輯和早期讀者,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誰?為什么他能夠以發(fā)展心理學的脈絡為框架進行謀篇布局來探討父子關系?他的案例足夠多嗎?他夠權威嗎?
從這本書的作者簡介中可以直觀地了解到,這本書的作者邁克爾·J.戴蒙德(Michael J. Diamond)(以下簡稱“戴蒙德博士”)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曾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學副教授,現在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在洛杉磯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督導師。他在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性別和男子氣概、養(yǎng)育和父親、創(chuàng)傷、分離和催眠等領域發(fā)表了許多文章……除此之外,他在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導師正是有著“當代心理學的形象與聲音”美譽的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先生。
很明顯,戴蒙德博士是一位專業(yè)有素的作者,而他的專業(yè)背景和從業(yè)經歷也足以支撐他寫這本書。
他研究了什么?
戴蒙德博士在《何以為父》的引言中,寥寥數筆,就囊括了他學術生涯的主要研究結論:
“我的研究表明,父子關系的發(fā)展會跨越某些特定的發(fā)展里程碑——從嬰兒期到學步期,從童年期到青春期,從成年早期到中年,父子間的互動會經歷一些嚴峻的考驗。一方會全方位地影響另一方。
但我們需要明白一點:在一段錯綜復雜的父子關系當中,影響總是相互的而非單向的。所以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父子二人會一同成長和發(fā)展?!?/p>
而這個研究結論正是這本書的英文副書名How Fathers and Sons Influence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ir Lives所傳達的思想?!案概c子的相互影響(Fathers and Sons Influence Each Other)”是對作者研究發(fā)現的高度概括,“貫穿一生(Throughout Their Lives)”則對應了目錄發(fā)展心理學的脈絡,于是我們將“父子如何在一生中相互影響”暫定為這本書的中文副書名。
他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戴蒙德博士強調:父親對孩子有重要的影響,這是大眾都知道的。而不太為人所知的是:不僅父親會深刻地影響兒子,兒子也會影響父親。一個持續(xù)養(yǎng)育孩子的父親,會經歷情感、心理、品德甚至是身體面貌上的改變。戴蒙德博士引用精神病學家凱爾·普魯特(Kyle Pruett)的研究結論:“通常(養(yǎng)育)參與度高的父親情感會更加豐沛,頭腦會更加靈活,思想會更加開放,并且身體會更加健康,壽命也會更長。”
戴蒙德博士在引言結束的位置清晰地闡釋了自己的寫作目的:
“我寫這本書,正是希望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以推進、普及這些正在被緩慢積累和拓展的知識。同時我也希望激發(fā)閱讀這本書的男性讀者,促使他們以一種嚴肅的態(tài)度、堅定的決心進入父親這個角色?!?/p>
他還在第10章結語中再次表明: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幫助男性好好撫育自己的兒子?!?/p>
作為作者,戴蒙德博士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他具有足夠過硬的專業(yè)背景,更在于可以寫出大眾讀得懂的內容。他在本書的開篇和結尾反復向讀者傳達自己的寫作目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寫作目的是面向大眾讀者普及知識,因此他筆下的文字具有鮮明的讀者立場,這可以節(jié)省讀者的閱讀能量,幫助讀者快速了解到作者想傳達的思想。
如何行文構思?
瀏覽正文時,每一章內容都能感受到戴蒙德博士行文的巧思:開篇的名言,溫暖深刻的文風,精彩的觀點,旁征博引的論點及通俗易懂的案例;除此之外,戴蒙德博士還向讀者介紹了他在書中提供的見解來源——他的來訪者、與同行的交流、主要學者的研究結論、生活中普通父子的互動,以及他自己做兒子、做丈夫及做父親的過程中,對這些生命角色的理解體驗。
通讀之后,我徹底改變了之前對這本書“專業(yè)、小眾、學術書”的印象,它是一本介紹父子關系的經典心理學圖書,雖專業(yè)但好讀,溫暖又不失深刻。而后,我開始投入書名和封面文案的斟酌中。
確定書名和書封文案
起書名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如果要問策劃編輯工作中有哪項工作是難點,我認為起書名可以排第一。在確定主書名My Father Before Me對應的中文名時,我們的考慮是主書名要既能夠突出這本書的主題,又要和讀者產生關聯,同時還要和副書名搭配起來更連貫。
起初,譯者孫平老師提議書名為《足夠好的父親》,因為作者戴蒙德博士曾反復告訴孫平老師他寫這本書受溫尼科特的影響很大,他曾提出“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這一術語,而“足夠好的父親”也是戴蒙德博士由此衍生的,在書中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我認為這的確是一個對思考書名有幫助的角度,但問題在于此二者非同一含義。溫尼科特用“足夠好”來形容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類似中文的“恰到好處”。而讀者在不了解溫尼科特并且沒有閱讀這本書的前提下,對“足夠好”的直觀理解似乎是一個永遠都達不到的理想狀態(tài)。
孫平老師繼續(xù)提出《不退場的父親》《不缺席的父親》,而我也從閱讀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上提出了《看見父親》這個書名。因為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頭腦中浮現了我五六歲、上初中及成年參加工作后與父親互動的場景,這些場景中包含對父親的欽佩、沖突和理解。與以往某個固定的回憶不同的是,書中發(fā)展心理學的脈絡讓我將三個場景整合在一起,看到了一個動態(tài)的父親,也看到了自己對父親的看法是隨著年齡不同而有所變化的。而這種變化正和戴蒙德博士在書中所講的父子互動的規(guī)律如出一轍。所以從成年子女理解父親的角度,我傾向于這本書的主書名叫《看見父親》,而孫平老師認為不妥,于是我們發(fā)起了一個投票。
2023年5月12日,我們選取《不缺席的父親》《看見父親》《父愛無可替代》三個書名,分別在我們的工作群、讀者群和孫平老師的學員群發(fā)起投票,共有165人參與投票。其中《不缺席的父親》以67票勝出,《看見父親》以61票位列第二。
盡管如此,我內心仍無法接受《不缺席的父親》,尤其是“不缺席”三個字,我覺著這三個字和我閱讀這本書獲得的那種“看見父親”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又想到這本書那么有深度,“不缺席”這三個字難以完全表達這本書的內涵。
我再次和孫平老師解釋并爭取《看見父親》這個書名,也得到了孫平老師堅定的否決。他的理由是這本書以父親的主體性視角來寫,(父親)不是被動地被看見,而是主動地“不缺席”。從專業(yè)的視角上,我能理解孫平老師的否決,但從策劃出版的角度,我仍然無法接受。
忘了具體是哪一天,我突然想到了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zhí)導的影片《何以為家》,尤其那句“生兒不養(yǎng),養(yǎng)而不教,何以為家”及小主人公贊恩和弟弟落魄街頭的海報。
對于深刻的作品,無法一言以蔽之的時候,引發(fā)思考是一種解決辦法。于是,我想到“何以為父”,實際上就是“以何為父”,意為憑借什么成為父親,這是一種引發(fā)大家探討和思考的句式,既有想象的空間,又有中國式的韻味。
我迅速聯系孫平老師,表達了我的想法。孫平老師也仔細了解了“何以為父”的含義,認為雖然這個名字不能精準達意,但這是一個我們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名字,是我們彼此堅持后找到的結果。
我們后續(xù)也探討了其他書名,最終還是回到了《何以為父》上,同時考慮到主書名是“何以為父”,原來的副書名“父子如何在一生中相互影響”就不合適了,我們把副書名改為“影響一生的父子關系”,孫平老師建議加上“彼此”,凸顯交互性,也是這本書的主旨。我感覺這個提議非常棒,這樣《何以為父:影響彼此一生的父子關系》就塵埃落定了。
文案最折磨人也最能帶來成就感
有了明確的書名,就可以快馬加鞭地整理封面文案了。受這本書帶給我的“深刻”感受所影響,我想出的第一個方案是:
在父親幫助兒子的歲月中,兩人皆笑
在兒子幫助父親的歲月中,兩人皆哭
真實而有愛的父子聯結賦予你我超越死亡的力量
在參考同事的意見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因為太熟悉內容而脫離了讀者視角。于是我把方案1進行了簡化,也把敏感字進行了替換,形成了方案2:
真實而有愛的父子聯結賦予你我超越生命的力量
我自己感受了幾遍,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也沒有什么觸動,總之還是差一點什么。我繼續(xù)去翻這本書的文前,反復尋找作者要傳達的主旨和讀者需求之間的關系。直到我在引言中看到了戴蒙德博士提及父親重要性時的一段話,我把那段話進行了精簡,就形成了方案3: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親扮演著重要角色
父親并不單單是幫母親打打下手、做個替補那么簡單
他是一個男人這個簡單的事實和他所懷揣的父愛,將影響孩子一生
我很篤定這就是最匹配書名的封面文案,也意識到方案2存在的問題——高度抽象和概括,脫離了生活場景。
思考文案對策劃來說真的是一種挑戰(zhàn),要反反復復在作者、內容和讀者間尋找平衡。對文案的打磨,永遠沒有天花板。好的文案是一門手藝,最折磨人,也最能帶來成就感。
封面設計要抓住原書封面最初帶給自己的觸動
封面文案確定后,就可以開展封面設計了。在《何以為父》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上,我抓住英文原書帶給我的那種代際感和力量感,向設計師傳達:原書封面是比較好的參照,封面要有紀實感,人物的互動要體現出一種支持和力量感。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給了我很大啟發(fā)。于是我們決定找三代人物背影的圖片,找到了三張,形成了三個方案。
通過和身邊的爸爸們溝通,他們多數喜歡方案1,反饋圖片能傳遞出一種張力,一種力量感。最終,我們選取方案1作為《何以為父》的封面。
《何以為父》的封面設計過程是比較快、比較順利的。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原書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這也足以看出My Father Before Me是一本好書,從書名到內容,再到封面,都能讓人感受到用心。而這種感覺上的傳遞,對于策劃編輯來說,是一種榜樣的存在。一旦我們觸及好的思想,就再也無法忍受糟粕了。
《何以為父》自2024年1月上市,榮登當當心理學圖書暢銷榜TOP1、京東家庭教育暢銷榜TOP1、抖音家庭教育書籍爆款榜TOP1。截至6月16日父親節(jié)這一天,發(fā)行量已超30萬冊。這本書的營銷得到了機械工業(yè)出版社領導和全社各部門的支持與協(xié)同,能和身邊的同事一起體驗來自市場的情緒共振是出版工作中獨特又美妙的部分。同時,我們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的積極留言,有人表達對這本書的喜愛,有人表達一定做一個好父親,有人在深夜里記錄真情實感……這些積極的反饋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出版的價值并堅信:好的內容,終會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