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坊作為宮廷音樂當中不可或缺的機構(gòu),職能是燕樂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北宋教坊音樂組織形式?!安俊奔础皹凡俊?,是隋唐至宋的一種綜合性音樂組織形式。從“部”的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了宋代音樂世俗化的傾向,表明了宋代音樂文化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對于宋代教坊之中部色體系的研究,“樂部”是近年來的討論熱點,其中關(guān)于部色體系中“四部”是具體哪四部存在爭議。關(guān)于宋代教坊四部之中的三部,意見統(tǒng)一,惟另外一部眾說紛紜。
在唐代和宋代當中均出現(xiàn)了四部樂這一音樂組織形式,不難看出這兩者之間存在繼承關(guān)系,想要知道宋代的四部樂是哪四部,筆者認為先應(yīng)對唐代四部樂進行簡單的了解。
一、唐代太常四樂部
唐代四部樂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玄宗實錄》:“先天元年八月己酉……設(shè)太常四部樂于庭?!惫识?,四部樂是在唐朝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音樂組織形式,但沒有明確說明四部樂具體名稱,又因四部樂隸屬于太常寺故稱為“太常四部樂”。
在史料中未見對唐代四部樂的詳細記載,對于唐代四部樂具體是哪四部表述不明確。前人對于唐代四部樂的研究,其中可以確定的是龜茲部和胡部,存在三種猜測:第一種是岸邊成雄提出的大鼓部、鼓笛部,“太常四部樂當初系樂器展覽而非四部伎,將樂器分成四類……”岸邊成雄將太常四部樂當成一種樂器的分類,在岸邊成雄的著作中主要參考《宋史》《樂府雜錄》等文獻得出此結(jié)論,劉洋也同樣贊同這一觀點但并不贊同樂部是按照樂器分類,在他研究唐代四部樂的文章中依據(jù)南詔樂部和《樂書》等文獻,將唐代四部樂中所用樂器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各部樂器均有所交集,得出結(jié)論樂器分類之說是不對的;第二種是鼓架部、鼓吹部,贊同這一觀點的是王小盾,王小盾認為:“四部樂是一種對樂器進行分類的制度,流行于唐宋兩代?!边@一猜想明顯受到了岸邊成雄的影響,主要依據(jù)《樂府雜錄》《新唐書》等文獻中分析其可行性;第三種是大鼓部、鼓吹部,這一觀點在孫曉輝的《兩唐書樂志研究》,這一觀點主要參考文獻是《樂府雜錄·鼓吹部》。第四種是黎國韜提出的鼓笛部、云韶部,黎國韜的文章中肯定了宋代四部樂與唐代四部樂的繼承關(guān)系,運用逆向研究法根據(jù)宋代四部樂推測唐代四部樂。由此可見,上文是對前人觀點的簡單梳理。
關(guān)于唐代四部樂中最有價值的文獻《新唐書》,分四部:一、龜茲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軍樂部。通過史料可知《南詔奉圣樂》是根據(jù)唐朝的奉圣樂創(chuàng)作的,在公元642 年,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作《南詔奉圣樂》,正月于長安上演。
綜上所述,四部樂與樂器的分類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并不是簡單的樂器分類,在唐代用于各種各樣的宮廷音樂當中,許多學(xué)者依據(jù)宋代教坊的四部樂推斷唐代教坊四部樂。目前可知的是唐宋之際均有四部樂的存在,但并不清楚是具體哪四部樂,宋代的四部樂沿襲了唐代四部樂。南詔四部:龜茲部、大鼓部、胡部、軍樂部。唐代四部與南詔四部是否一致至今還是存在疑問,在學(xué)術(shù)界大多數(shù)贊同南詔四部是在唐代四部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的。
二、宋代四部樂討論
根據(jù)文獻的記載,唐代四部的記載就已經(jīng)十分不明確,到了宋代記載就更加不明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宋沿唐制。
根據(jù)前人研究的成果得出的結(jié)論,宋代的四部樂與唐代四部樂之間存在繼承的關(guān)系,并不是全盤的繼承,它們之間有相同也有不同,唐代四部樂對于宋代四部樂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關(guān)于宋代四部樂,文獻中明確記載的有三部樂為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對于另外一部存在四種猜想。
1.云韶部說
岸邊成雄在參考《宋史》《樂書》等史料運用文獻學(xué)的方法提出,張世彬、黎國韜等支持此觀點。最早提出這一觀點應(yīng)該是王易《樂府通論》:“宋初循舊制亦置教坊,凡分四部。法曲,龜茲,鼓笛,云韶”他雖未指出云韶部是四部之一,其想法對岸邊成雄產(chǎn)生了影響。
雖然岸邊成雄和黎國韜在唐代四部樂的觀點不一致,但他們二人對于宋代四樂部的觀點是相同的,他們著作中均運用《宋史》當中的相關(guān)文獻對此觀點進行了充分的論述。
筆者不贊同云韶部這一種觀點,主要依據(jù):一是,云韶部在唐朝時就已確立,“云韶”在文獻中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唐武后如意元年,以“云韶府”取代教坊。公元713 年間將從平民家中選入宮中的藝人居所命名為“云韶院”。在《樂府雜錄》中對此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宋代的云韶部是承襲了唐代的云韶部,在唐代就不屬于四部之一。二是,云韶部是在公元971設(shè)立,云韶部建立之初名為簫韶部,后改名為云韶部,設(shè)置時間上比教坊設(shè)立時間早一些,所以云韶部并不是四部之一。三是,從云韶部與教坊的關(guān)系來看,云韶部的樂人只是在教坊內(nèi)學(xué)習(xí),并不隸屬于教坊。四是從云韶部的人才構(gòu)成來看,云韶部均由內(nèi)臣組成,且由皇帝直接管理,而四部則是由樂人構(gòu)成,由太常寺管理。上述觀點足以證明云韶部不是四部之一,是一個獨立的部門。
2.坐部說
第二種是陰法魯在《唐宋大曲之來源》中提出的,宋代教坊四部其觀點是坐部,其他均相同。不難看出這一觀點是根據(jù)唐代的坐立二部伎得出的。
筆者不贊同坐部這一觀點,這種觀點的四部樂應(yīng)與唐之坐、立二部伎有關(guān),依據(jù)是沿唐制宋代的四部樂與唐代的四部樂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但根據(jù)文獻的記載二部伎在唐代末年廢除,所以這種說法沒有理論文獻做支持,是不被認可的。
3.鼓吹部說
第三種是王小盾《唐代樂部研究未刊稿》宋代教坊四部是鼓吹部,其他均相同。鼓吹部的原因是:一是,《樂府雜錄》載:“龜茲部、胡部、鼓架部和鼓吹部”;二是,《宋史》:“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龜茲”。
鼓吹部這一想法看似合理但本身存在著問題,一是我們可以在《樂府雜錄》看到該書中不僅僅介紹了四部樂還介紹了許多的其他部門,這些都是平行樂部并列而介紹,“鼓吹部”便是平行介紹的樂部之一,將“鼓吹部”列入四部之一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合理的,故這種觀點沒有有力的文獻支持。二是鼓吹樂是在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當中產(chǎn)生的樂種,且早于宋代,并設(shè)有專門的機構(gòu)——鼓吹署,故而這一可能不大。
4.大曲部說
第四種是大曲部,其他均相同,是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在一書中提及。楊蔭瀏:“教坊內(nèi)部的組織,北宋時期,前后有改變。關(guān)于何時改變,缺少明確的記載,但至少知道,大約是分為大曲部、法曲部、龜茲部和鼓笛部四部?!端问贰肪硪凰亩骸纬跹f制,置教坊,凡四部?!端问贰窙]有提出‘大曲部’的名稱,但從所舉‘十八調(diào)四十大曲’的曲名來看,可知其第一部為大曲部?!?/p>
筆者較為贊同大曲部這一觀點,其依據(jù)為:一是,在陳旸《樂書》中提到:“非如唐分部奏曲也”表明了唐代實行的是“分部奏曲”,宋代教坊四部合一之前的性質(zhì)和之前的朝代是一致的。由此可證明大曲部這一觀點的文獻材料十分的充足且有力。二是,大曲在宋代有著十分充分的發(fā)展,在上文中筆者提到大曲對于四部合一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也就表明大曲在四部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綜上所述,對于四部樂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上四種猜想當中,筆者較為贊同楊蔭瀏先生提出的大曲部為四部之一。
三、結(jié)語
本文對北宋年間中教坊管理的四部樂問題進行討論,對于北宋四部樂是哪四部進行了分析。研究的重心是本文后半部分,主要是針對宋代教坊中音樂組織形式的討論,通過梳理我們認識到在北宋的歷史當中教坊的音樂組織形式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從最初的“樂部”到“四部合一”,呈現(xiàn)的是北宋的音樂理念上的變化。
北宋四樂部具體的討論,通過對前人觀點的梳理發(fā)現(xiàn)在四樂部當中有三部是已經(jīng)確定的僅有一部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主要針對沒有確定的樂部展開討論,通過對于文獻的整理以及推斷。
從宋代的大背景出發(fā),對于北宋宮廷音樂中的音樂組織形式展開了一定的討論。音樂僅僅是文化長河當中的一朵浪花,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和制度離不開制度的傳承,宋代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離不開的是多重音樂文化的共同結(jié)果。關(guān)于宋代的音樂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本文所討論的僅僅只是宋代音樂存在問題的冰山一角。
參考文獻:
[1]李萍、孫曉輝:《論宋代部色體系》,《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11 年第2 期。
[2]于露、張國強:《不貴于無過而貴于得鑒——評〈宋代教坊之部色制度〉一文》,《天津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第3 期。
[3]蔡菲、田可文:《宋代教坊之部色制度》,《天津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9 年第3 期。
[4]王小盾:《唐代樂部研究》,《天津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6 年第3 期。
[5]張國強:《宋初教坊四部與云韶部關(guān)系考述》,《中國音樂學(xué)》2004 年第3 期。
[6]黎國韜:《唐宋四部樂考略—(元)兼論<云韶部>宋代隊舞之影響》,《音樂研究》2003 年第3 期。
[7]梁·沈約撰:《宋書》,中華書局,1974 年版。
[8]梁·蕭子顯撰:《南齊書》,中華書局,1974 年版。
[9]北齊·魏收撰:《魏書》,中華書局,1974 年版。
[10]唐·魏征、令狐德菜撰:《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
[11]后晉·劉響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年版。
[1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13]元·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77 年版。
[14]王易:《樂府通論》,中國文化服務(wù)社印行,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
[15]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萬葉書店,1953 年版。
[16][日]岸邊成雄,梁在平、黃志炯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中華書局,1973 年版。
[17]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年版。
[18][宋]陳旸:《樂書》,圖書館出版,2004 年版。
[19][宋]王應(yīng)麟:《玉?!?,廣陵出版,2003 年版。
王茜園 天津音樂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李林璘 齊文化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責(zé)任編輯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