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商關系經歷了由聯合走向分化的演變過程。戰(zhàn)國中期,在各諸侯國中逐漸形成了以 農為先,農、商并重與重農抑商兩種經濟政策。伴隨著秦統(tǒng)一之勢日漸明顯,秦的經濟政策與新王朝的經濟政策便 密切相關。因而秦王政與呂不韋之間政治斗爭的結果,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王朝所要推行的經濟政策。秦及后世 所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以及自西周所形成并延續(xù)的以天子(皇帝)為中心的政治共同體文化也是古代政權雖歷經 多次分裂,最終卻能夠歸于一統(tǒng)的主要原因。通過對農、商關系的梳理,也可以發(fā)現先秦諸子之間的認同,往往以 思想在政治實踐中產生的良好效果為前提,各個學派之間思想的會通,與當時的諸子思想被應用于政治當中也有 著一定的關聯。
[關鍵詞]政治聯合;利益分化;重農抑商;農商并重
[文章編號]1008-8091(2024)01-0001-09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K22
隨著西周政治體系的逐漸瓦解,士、農、工、商開始擺脫對官府的依附, 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階層。他們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者,也是西周政治 體系瓦解過程中社會層面主要的推動者以及受益者。馬克思主義認為,經 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我們可以將各諸侯國所實行的農、商政策視為政 治層面上地主、商人階層的關系的反映。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政治層面的 農、商政策來看地主與商人階層的關系,繼而從地主、商人階層之間的關系 在政治層面的反映來看中國古代政治的走向。學界對先秦時期農、商關系 的研究成果頗多,但鮮有將其置于周秦政治與先秦諸子的視角下進行探討。 本文擬以農、商關系在政治領域的表現以及先秦諸子為視角,從而對中國古 代政治的走向進行探討。
一、農、商階層的崛起及其政治合作的形成
在對農、商政治同盟的形成進行探討前,我們首先對先秦時期農、商的 興起進行簡要分析。要說明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興起的農、商階層并不是西 周時期的農、商。二者已然有了質的區(qū)別。
(一)地主的產生與土地關系的轉變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授予自己的兄弟、親族、功臣以及古代圣賢的后裔等。周天子擁有著土地的所有權, 他可以隨時收回授予貴族的土地,而諸侯、卿大 夫等只是擁有著土地的占有權,并不能買賣土 地(“田里不粥”《禮記·王制》)[1]。這一時期 的土地關系呈現出“土地王有,官僚占有,農夫 (奴隸)使用[2]”的制度特征。在這一土地制度 下,農民的生活來源則是來自耕種完公田以后, 其所耕種私田所獲得的生產資料①。貴族既是 政府的管理者(周天子政治上的代言人)又是 土地的占有者,這就使得農民階層的生存與發(fā) 展需要依附于貴族。應該說“碩鼠碩鼠,無食 我黍。”(《詩經·魏風·碩鼠》)[3]是這一時期 貴族統(tǒng)治下農民生活的真實反映。
自西周晚期以來,在貴族、士大夫階層中開 始了“開荒”獲取私田的行為。首先對于諸侯 而言,諸侯具有為天子開疆拓土的職責,但是當 諸侯占據了一個新的領土之后,該領土的所有 權雖名義上屬于天子,但隨著諸侯占有土地的 擴大,其也逐漸以占有權取代了所有權。這就 使得天子分封的土地逐漸減少,諸侯的土地卻 不斷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在制度上土地還屬于天子,事實上卻逐漸屬于了諸侯,天子逐 漸喪失了對土地的所有權。其次對于貴族而 言,由于貴族擁有著行政權力,因而便有了開墾 私田的先天優(yōu)勢條件。據《散氏盤》記載:“用 矢撲散邑,遒即散用田?!边@里講,由于矢王攻 擊了散,最后以土地進行賠償。這就說明,早在 西周中晚期,貴族中便有了私田,開始了買賣土 地的現象。因而,王宇信、楊升南才講,這一時 期“在奴隸制的母體內,開始孕育著封建土地 私有制的因素?!盵4]
當私田開始出現時,在農民階層中的一部 分人便分化出來成為地主階層。這一時期地主 群體并不擁有政治地位,甚至他們的私有土地 并不具備合法性,但由于他們擁有著土地,這也 使得一部分農民開始擺脫貴族統(tǒng)治,轉而依附 于地主。地主階層雖然開始掌握社會的主要生 產資料,卻不能像舊貴族那樣擁有政治權力。 因而,在西周制度逐漸瓦解之際,他們也開始謀 求政治地位。周制的日漸瓦解、地主階層的興 起,土地關系也開始由“土地王有,官僚占有, 庶民(奴隸)使用”的土地制度特征開始向地主所有,農民使用的土地關系轉變。
(二)商人階層的獨立
西周時期的商人與農民一樣也依附于貴 族,官府對商品貿易的控制也極為嚴格,也即所謂的“工商食官”[5。一方面,《周禮》中多處記 載商人依附于貴族,如擔任馬質的官員會配備 “府一人,史二人,賈四人,徒八人”(《周禮·夏 官司馬·敘官》)[6],擔任泉府的官員配備“中 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賈二 人”(《周禮·地官司徒·敘官》),他們都配備 有官賈;另一方面,《周禮·地官司徒》中還記 載著管理商品貿易的專職人員,如“質人,掌成 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周禮· 地官司徒·質人》),“賈師,各掌其次之貨賄之 治,辨其物而均平之。”(《周禮·地官司徒·質 人》)等??梢钥吹剑髦軙r期商人還未成為獨 立的社會階層,商人從生存(收入來源)到商品 活動都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春秋中期②,商人階層興起。據管仲所講, 他曾與鮑叔牙從事商業(yè)活動(“吾始困時,嘗與 鮑叔賈”)[7],《左傳·文公十四年》記載: “(齊)公子商人驟施于國,而多聚士,盡其家, 貸于公、有司以繼之”[8]這一時期開始出現擺 脫了與政府存在依附關系的獨立商人。另外春 秋中期的管仲改革禁止士、農、工、商雜居、遷移,也可從側面看出這一時期商人已經可以作 為與士、工、商并列的獨立的社會階層。春秋末 期甚至出現了諸如范蠡、子貢等著名商人,范蠡 曾輔佐勾踐治理越國,至于子貢“結駟連騎,束 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 禮?!盵7]3258可以憑借其財富與諸侯分庭抗禮。 由此可見,在春秋末期商人已經成為社會的重 要階層。
商人階層通過貿易獲得了大量的社會財 富,但他們卻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反而依舊被 視為與奴隸一樣低賤。雖然這一時期土地或者 財富主要還是由士大夫貴族掌握,但地主與商 人在這一時期也開始掌握主要生產資料以及財 富,面對政治上、社會上的不公平待遇,他們必 然要去尋求政治上的話語權。在與舊貴族爭奪 政治話語權的過程中,二者作為社會當中的 “新力量”必然會走向聯合。
(三)農、商政治層面的聯合
關于農、商于政治層面的聯合,我們可以從 春秋時期各國改革當中找尋依據。如齊國管仲 改革,一方面實行“相地而衰征”[5]227的土地政策,將公田與私田置于國家發(fā)展中同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又實行鼓勵貿易,興漁鹽之利(“通齊 國之魚鹽于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征”)[5]240降低 甚至不征收商業(yè)貿易中的稅收,這些政策使得齊國首先在列國稱霸,而齊國強大的直接影響 便是加速周制的瓦解。據《漢書·地理志下》 記載“太公以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 乃勸以女工之業(yè),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輳。后 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9]從姜 尚到齊桓公,齊國一直都是重商的國家,工商階 層甚至可以免服兵役。同時由于農業(yè)對于國家 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因而重農也是齊國發(fā)展的重 要政策,如《管子·權修》云“野不積草,農事先 也”[10],又如《管子·治國》云“然俱王天下者 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于農; 故先王貴之”,從齊國的農業(yè)產量來看,齊國 “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保ā豆茏印ぶ?國》)中等年份,一畝土地能夠產出二石糧食, 而戰(zhàn)國初期魏國“治田百畝,歲收一石半,為粟 百五十石”(《漢書·食貨志》)[9]948可以看到齊 國平均一畝土地比魏國高出半石左右,這都能 看出齊國對農業(yè)的重視。通過對齊國統(tǒng)治者對 農業(yè)、商業(yè)的重視的梳理,可以看到齊國實際上 實行的是以農為先,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這 種既鼓勵經濟貿易又支持農業(yè)的政策,體現出這一時期地主、商人在政治上的聯合,共同沖擊 周制,值得說明的是,這種聯合并非地主、商人 政治層面的主動聯合,而是伴隨著地主、商人階 層的壯大,各諸侯國實行符合二者利益的政策, 客觀上造成了聯合以及沖擊周制的結果。
晉文公治理晉國也推行“輕關易道,通商 寬農”[5]349的政策以及孫叔敖相楚時實行“秋 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7]3099的政策,當楚莊 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7]3100擾亂經濟市場 之時,孫叔敖都能予以勸誡,從而恢復市場貿 易。春秋末年,范蠡、計然治越,計然提出“農 末俱利”[7]3256的主張。都可以看出,春秋晚期 各諸侯國在發(fā)展壯大自身實力的過程中大都將 農、商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非將農、商對立。
同樣,在先秦諸子的思想當中,我們也可以 看到這一時期農、商關系。如孔子,雖然《論語·子罕》中講“子罕言利”[1]以及當樊遲問農 事之時,孔子批評其“小人哉,樊須也!”(《論語·子路》)但是孔子并沒有歧視商人與農民這 兩種身份,如孔子的學生子貢便是春秋末年的 著名商人。實際上當孔子提出“富而好禮”(《論語·學而》)的主張之時,便說明在孔子的 思想體系之中,商人作為這一時期富有者,也要 嚴格遵循禮制,這也預示著當一個貧困者通過 經商成為富有者時,便實現了社會等級的跨越,擁有了遵循禮制的資格??鬃舆€主張君王在治 國中要“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保ā墩撜Z·學而》)這里的“民”更多 指的是農民,君王要依據農時使用民力,實際上 強調的是君王要使農民能夠按照氣候時節(jié)耕 種,不隨意使用民力,使農民誤了農時,影響農 業(yè)發(fā)展。這里孔子并沒有將農業(yè)與商業(yè)對立, 二者都是君王治國中的重要支撐。戰(zhàn)國初期, 墨子也講“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 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 廩府庫,此其分事也。農夫蚤出暮入,耕嫁樹 藝,多聚升粟,此其分事也。”(《墨子·非樂 上》)[12]在墨子看來,商人所繳納的稅收與農民 所耕種的糧食都對促進國家的穩(wěn)定與強大具有 重要作用,二者都是國家發(fā)展中的積極因素。
從春秋早期到戰(zhàn)國初期無論是諸子思想還 是在各諸侯國的政治中,農業(yè)、商業(yè)都被作為國 家發(fā)展中的重要支撐力量。當周制日漸瓦解之 時,各諸侯國所推行的以農為先、農商并重的經 濟政策,所產生的主要政治影響已由消解世卿世祿制對王權的影響③,向調和農業(yè)、商業(yè)在發(fā) 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沖突轉變。從政治層面 講,這一時期隨著各諸侯國的政治改革的推進, 天子對諸侯土地所有權事實上的喪失,表明了 這一時期各諸侯國開始由西周時期貴族身份向 地主、商人階層利益代表轉變?;诖?,我們可 以認為,這一時期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矛盾已 經逐漸由中央式微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 盾,向新舊制度、新舊階層之間矛盾轉變。進入 戰(zhàn)國時期尤其是戰(zhàn)國中期以后,當周制隨著各 諸侯的崛起日漸瓦解之時,天子與諸侯的矛盾 即新舊制度之間的矛盾已經不是主要矛盾,如 何構建新制度的問題便成為各諸侯間的主要矛 盾。地主、商人作為這一時期崛起的主要社會 階層,二者的利益也發(fā)生了分化。
二、政治層面農、商關系的分化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間對于農、商的政策并 不一致。這里我們通過梳理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 變法中關于農、商的政策,來對這一時期的農、 商關系進行分析。
戰(zhàn)國初期各國諸侯一方面為了進一步打擊 國內舊勢力,另一方面為了實現富強兵,從而在 諸侯爭霸當中獲得優(yōu)勢,先后開展了變法運動。 其中主要的有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接下來我們以時間先后順序對這 些變法中關于農、商關系的政策進行簡要分析梳理。
進入戰(zhàn)國初期,首先變法的是魏國李悝變 法。李悝變法中主張:“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 農益勸?!盵9]948這里所講的“民”明顯包括工商 業(yè)者,但卻未明確提出工商業(yè)者。這就說明,李 悝看到了國家發(fā)展中農、商之間的利益矛盾,但 同時主張要在發(fā)展中協調統(tǒng)一二者之間的矛 盾,使二者能夠共同促進國家的發(fā)展。李悝這 里并沒有特別考慮商人的利益,如李悝推行的 “平糴法”就是要平衡糧價,打擊商人的投機行 為,可以說,在李悝的經濟思想里協調二者的矛 盾主要還是限制商人的投機活動,從而使農業(yè) 得到發(fā)展。正如葉世昌所講:“李悝的平糴政 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抑商性質?!盵13]葉世 昌此言有一定道理,但這一時期只能說統(tǒng)治者 開始弱化商人在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并未將商 業(yè)的發(fā)展利益完全置于農業(yè)發(fā)展的對立面。在 戰(zhàn)國初期,面對農業(yè)、商業(yè)發(fā)展中的利益沖突,以農為先,農、商并重的發(fā)展政策在各諸侯國內 統(tǒng)治者陸續(xù)實行。如白圭作為一個商人曾擔任 魏相,就說明這一時期商人的政治利益以及經 濟利益雖然在國家發(fā)展中受到了弱化,但依舊 有著話語權。
繼李悝變法后,便是楚國吳起變法。楚國 土地廣闊“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民食魚 稻,以魚獵山伐為業(yè)……亦亡千金之家?!薄稘h 書·地理志下》[9]1327這段史料說明楚國在歷史 上是一個以農業(yè)為本的國家,商業(yè)并不發(fā)達。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土地大都由貴族占據,因而吳 起變法的特征便是限制舊貴族,廢除楚國世襲 的卿祿制,遷楚國貴族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從而 開墾荒地,促進楚國農業(yè)的發(fā)展[14]。可以看到 楚國由于商業(yè)的先天缺陷,因而在變法中更加 傾向的是對農民、土地問題的關注。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在國家發(fā)展中農 業(yè)、商業(yè)存在利益沖突,但無論是齊國還是魏 國,都在彌合二者在發(fā)展中產生的利益沖突,強 調農、商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性的同時,也主張 農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先性。因而僅僅認為中國古代某 時期的經濟政策農商并重是不妥當的④,也要 看到相對于商業(yè)而言,農業(yè)對于君王治國的優(yōu) 先性。無論是商業(yè)發(fā)達的齊國,還是商人出身 的范蠡、白圭在主持國家發(fā)展中都必然重農。 這也就是說商人階層所爭奪的政治話語權只是在國家發(fā)展當中避免遭到經濟利益的損失,盡 可能得到平等的發(fā)展待遇。
戰(zhàn)國中期秦推行商鞅變法。商鞅明確講: “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 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盵7]2230這表明秦國開 始在政治層面上將農民與商人階層的利益對立 起來。它改變了自春秋以后至戰(zhàn)國中期其他諸 侯國在發(fā)展中試圖調和二者矛盾所制定的以農 為先、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商鞅變法標志著 農、商利益在政治層面的分化,如果說過去的變 法還在以沖擊周制為主要目的,那么商鞅變法 則是以構建新的政治制度為主要目的。
作為與商鞅同一時期的孟子則不然。孟子 與齊宣王交談時曾講:“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 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 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 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 之?”(《孟子·梁惠王上》)[15]這里孟子并沒有強調重農亦或是抑商。他還是延續(xù)著戰(zhàn)國初期 諸子的觀念將農、商皆視為國家發(fā)展中的積極 因素,并未將二者對立起來。這也就說明,在戰(zhàn) 國中期,諸子對農、商關系的認知發(fā)生了分化, 這種分化表明作為現實主義者的法家學派已經 關注到農、商階層在發(fā)展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 利益沖突,即商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使從事農業(yè)的勞 動者減少。而農業(yè)作為傳統(tǒng)中國的發(fā)展根基, 正如恩格斯所講:“農業(yè)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 定性的生產部門”[16],它的興旺與否甚至決定 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因而法家倡導重農抑商政 策,當然在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對于戰(zhàn)爭 的成敗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法家倡 導重農抑商的重要原因。
周制的日漸瓦解,政治層面上農、商的關系 也開始分化,尤其是戰(zhàn)國中期以后商人在政治 中以及發(fā)展中的利益更是被不斷弱化。荀子就 提出“工商眾則國貧”(《荀子·富國》)[17]“省 工賈,眾農夫”(《荀子·君道》)的主張,表達著 對商鞅重農抑商政策的認同。之所以如此,與 戰(zhàn)國中期以后“社會狀況、國家政策,有密切之 關系”[18]。從對戰(zhàn)國時期主要變法國家關于農 商政策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各諸侯國家對于農、 商關系實際上存在著以農為先,農、商并重與重 農抑商兩種政策。正如司馬遷所講:“秦、夏、 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 賈。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燕、代田畜而事蠶”[7]3270各諸侯國雖然商業(yè)、農業(yè)發(fā)展不平衡, 但是從整體來看,大致也呈現出以農為先、農商 并重與重農抑商兩種政策。這也預示著中國古 代政治走向何方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各諸侯國之 間戰(zhàn)爭的最終結果,我們作為后人已經知道歷 史的最終結果是秦統(tǒng)一了六國,但是當我們將 視野置于戰(zhàn)國中期,秦統(tǒng)一之勢尚未明朗之時, 我們會發(fā)現若不是秦統(tǒng)一六國,中國古代政治 也可能實行以農為先,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 只是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秦迅速崛起,由其統(tǒng)一了 天下,才在全國推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戰(zhàn)國末期,面對商人階層利益的不斷被弱 化,商人階層也依舊在獲得政治的話語權而努 力,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呂不韋入秦。在戰(zhàn)國 末期秦的統(tǒng)一之勢已經十分顯著的境況下,作 為商人的呂不韋與秦王嬴政之間的斗爭實際上 也決定著中國古代政治未來經濟政策的走向。
三、政治中的失?。恨r、商 政治層面的最后決斗及影響
中國古代政治最終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際 上是由兩個事件決定著,一個是戰(zhàn)國末期的統(tǒng) 一戰(zhàn)爭,一個是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政治斗爭。 正如上文所講,各國實行的經濟政策并不一致, 這場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勝負直接決定著中國古代經濟 政策的走向。當秦的統(tǒng)一之勢已十分明顯之 時,實際上秦的經濟政策便是未來政治的經濟 政策,因而這里著重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討論呂 不韋、秦王政之間的政治斗爭與中國古代經濟 政治走向的關系問題。
正如上文所講,商人所要爭奪政治話語權 的目的,并非是要否定農業(yè)在國家發(fā)展中的本 業(yè)地位,而是要致力于避免因國家政策而受到 經濟上的損失,期望在國家發(fā)展中取得平等地 位?!秴问洗呵铩ど限r》云:“古先圣王之所以 導其民者,先務于農。”[19]這里所強調的農業(yè)在 國家發(fā)展當中的優(yōu)先地位,也正是說明了商人 階層承認農業(yè)的本業(yè)地位?!秴问洗呵铩菲渌?諸如《任地》《辨土》《審時》等篇章中也講述了 土地的利用問題以及生產管理、農作物除病害 等問題。這都說明了呂不韋對農本地位的認可。同時,《呂氏春秋》中也主張發(fā)展工商業(yè), 《孝行覽》篇云“必務本而后末”,農、商在國家 發(fā)展中只有優(yōu)先次序問題,并不存在哪個更重 要的問題。在呂不韋看來,商業(yè)在國家發(fā)展中 也具有“便民事”“財務不匱”“上無乏用,百事乃遂”(《呂氏春秋·仲秋紀》)的重要作用。呂 不韋甚至還主張“關市無索”(《呂氏春秋·仲 夏紀》)要求減免商人稅收,促進工商業(yè)發(fā)展。 應該說,呂不韋治秦中推行的依舊是以農為先, 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
但是隨著秦王的親政,呂不韋與秦王的矛 盾也日漸突出。秦始皇統(tǒng)一后實行“上農除 末”[7]245的經濟政策,便說明秦始皇并不認同呂 不韋以農為先,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③。在秦 統(tǒng)一之勢已經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勝非其難 者也”(《呂氏春秋·慎大覽》))呂不韋與秦王 嬴政斗爭的影響實際上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秦 政,也決定著周制瓦解以后,中國古代政治走向 何方的前途命運。最后呂不韋在政治斗爭中的 失敗也意味著即將建立起來的王朝推行重農抑 商的經濟政策,在此基礎上所構建的上層建筑 也只能是中央集權制度。這是由于重農抑商政 策下,整個社會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統(tǒng) 治者為了守衛(wèi)土地,避免農業(yè)經濟遭受損失,就 必然要從國家層面將分散的土地經濟整合起 來,這便需要構建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以便全國的土地進行組織管理。只有中央具有了強 有力的權力,才能在社會層面上構建起嚴密的 管理制度,從而對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進行整 合,正如戰(zhàn)國中期的秦國,建立起“令民什為 伍”[7]2235管理制度,實際上就是以政治制度的 形式將分散的土地經濟整合,這種制度實際上 后世被歷代所沿用,秦漢時的“鄉(xiāng)里制”(鄉(xiāng)亭 制)、北魏“編戶制”、唐朝的“鄉(xiāng)里制”、宋“保 甲制”等等制度。這些制度雖是屬于中國古代 戶籍管理制度的內容,但起著將分散的農業(yè)經 濟整合起來的實際效果。
秦漢以后,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被延續(xù)。 但秦漢以后的商人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已經有所 不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商人是脫胎于周制,屬 于家族型商人,所謂家族型商人,其商人身份大 都是屬于家族的傳承,如管仲主張“不使四民 雜處……士之子恒為士……工之子恒為工…… 商之子恒為商……農之子恒為農”[5]220-221,在 《呂氏春秋·上農》中也提出“茍非同姓,農不 出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彪m然《呂氏春秋》中并未直接像管子那樣提出行業(yè)世襲,但是從 其對農民婚嫁的規(guī)定也可以看到其對跨行業(yè)行 為的反對。管子、呂不韋對社會中跨行業(yè)的行 為的反對,實際上有著保護農業(yè)的發(fā)展的意圖 在其中。正如韓非所講“物多末眾,農弛奸勝,則國必削”(《韓非子·飭令》)商人作為社會中 獲取錢財最多、最便捷的社會階層,隨著商業(yè)的 發(fā)展必然會導致從事農耕之人轉而從事商業(yè)。 在當時生產力不發(fā)達的社會大背景下,農民尤 其是青壯年本身就代表著生產力,他們投身于 商業(yè),對于農業(yè)的發(fā)展而言是致命的打擊。因 而在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都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 制度,限制民眾跨行業(yè),尤其是對由農業(yè)轉向商 業(yè)的限制。
漢初,劉邦規(guī)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 稅以困辱之”[7]1418,延續(xù)著秦重農抑商的經濟 政策,這一時期的商人整體上還是與春秋戰(zhàn)國 時期的商人一樣屬于家族傳承,如蜀卓氏、程 鄭、曹炳氏等,他們家族世代都是商人,但與春 秋戰(zhàn)國時期所不同的是,這一時期的富商大賈 已經開始經營農業(yè),他們“以末致財,用本守 之”[7]3281,他們不需像呂不韋那樣只有通過政 治手段才能獲得對土地的占有權,只需要通過 買賣土地即可,這些富商大賈既有著地主身份 又有著商人身份。這也就是說自秦漢以后雖然 統(tǒng)治者依舊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但是地主階 層與商人階層已經雜糅在一起,人們通過經商 獲取財富以后就去購買土地,而地主階層往往 也會去選擇經商,如明嘉靖年間晉商中的薛綸 的墓志銘中就記載“薛氏世力田,以農致饒。 后稍受賈居鹽策維揚”(《陜西按察司副使薛公 墓志銘》)[20]。正如日本學者寺田隆信所講:“一個家族為了讓一個人做官,就需要有人去 經商?!盵21]這就表明,地主階層與商人階層身份 的重合是與政治環(huán)境相聯系的,地主階層的子 女要入仕就需要經商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富資助 其子女參加科舉。
綜上,通過梳理春秋以后農、商關系由聯合 到分化最終以呂不韋在政治斗爭中的失敗而告 終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中國古代政治最 終推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其中的偶然因素極 大。當然最終在中國古代能夠推行重農抑商政 策并被延續(xù)下來,實際上也有其歷史必然性。 一方面,秦作為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家,尤其是自商鞅 變法以后,重農抑商政策已經植根于秦國朝野, 呂不韋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這一現狀無疑是難 上加難;另一方面,在中國古代生產力并不發(fā)達 的社會背景下,農業(yè)、商業(yè)之間的矛盾沖突實際 上就是對青壯年勞動力的爭奪,而隨著商業(yè)的 發(fā)展必然會導致從事農業(yè)的青壯年勞動力投向 商業(yè),這對作為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yè)的發(fā)展實際上是一種嚴重的損害。因而以農 為先,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即使被推行,最終 也會由于商業(yè)的發(fā)展對農業(yè)的損害而被廢止。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商業(yè)繁榮的時期,都離不開 農業(yè)生產力的提高,如春秋時期鐵制農器以及 壟作法的出現,漢朝時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以 及推行代田法,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以及沿用 魏晉時期的耕耙耱技術,這些耕作方式以及生 產工具的發(fā)展都解放了生產力,使從事農業(yè)的 青壯年勞動力有條件脫離土地勞作去從事商業(yè) 活動。而當我們以農、商關系的視角來看待戰(zhàn) 國末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之時,也可將其視為以農為 先,農、商并重與重農抑商兩種經濟政策之爭在 軍事領域的延伸。
在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經濟 也形成了“W—G—W”的商品流通模式。在 這一模式下,土地成為了財富的象征,擁有土地 者便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便能掌控更多的人 為自己服務。清朝洋務運動以后,清政府向西 方學習,民族資本主義興起,也開始接納了他們 “G一W—G’”的商品流通模式,貨幣取代了土 地成為了財富的體現,商品流通的目的由之前 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向實現資本增殖轉變。在 這種模式下,商人可以在不需要更多土地的情 況下,便能成為社會上最大的財富持有者,擁有 更高的社會地位,即使擁有再多的土地,若不能 實現資本增殖,也無濟于事。因而伴隨著民族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也逐漸 瓦解。這也預示著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終將被取代。另外,學界常說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 中出現了雇傭關系,因而得出在這一時期出現 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結論。我們通過上文對 W—G—W與G—W—G兩種商品流通模式的 闡釋,明清時期實際上依舊按照的是W—C—W商品流通模式,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依舊是 商品流通的最終目的,僅僅以雇傭關系的出現 來認定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不妥當的。
此外,從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歷程來看,隨著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使得農業(yè)經濟破產,而在 明朝中后期并沒有產生這一現象,其中很重要 的原因在于自秦漢以后中國的商人與地主具有 重合性,這也意味著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經濟與商 品經濟之間的對立性并不明顯,反而呈現出一 種互補性,并不會導致傳統(tǒng)自然經濟的解體,反 而會加速土地兼并,使自給自足的土地經濟向 地主經濟轉變。
四、王朝統(tǒng)一何以成立
在中國古代雖然也經歷了春秋戰(zhàn)國、五代 十國、宋遼金夏等政權對峙時期,但最終能夠歸 于一統(tǒng)。這便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近現代 歐洲歷史上也曾有諸如拿破侖試圖統(tǒng)一歐洲, 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而中國古代則能夠實 現統(tǒng)一?趙鼎新認為“當一個地區(qū)國家力量的 發(fā)展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時,統(tǒng)一就在這一 地區(qū)成了可能……法家改革的成功還避免了 ‘類民族主義思想’在當時中國的形成,這也加 速了中國的統(tǒng)一進程?!盵22]這種觀點雖具有一 定合理性,但并不能完全解釋在古代中國能夠 結束歷次分裂,最終實現大一統(tǒng)的原因。如西 晉的統(tǒng)一、隋唐的統(tǒng)一并沒有形成所謂“一山 不容二虎”的局面。這里我們著重從社會經濟 的角度來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整體上處于一種均勢狀 態(tài),沒有哪一個諸侯國能夠一家獨大,聯合諸小 國,成為區(qū)域性大國,因而稱霸于諸侯成為各諸 侯國進行戰(zhàn)爭的主要目的。當然在諸侯爭霸的 過程中,擴充領土也是各諸侯國實現霸權的主 要方式,如“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 ……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燕襄王 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 山”(《韓非子·有度》)[23]等等。這種春秋時 期諸侯爭霸的現象一直延續(xù)到了公元前334 年,魏惠王與齊威王徐州相王,各諸侯國之間的 稱霸現象才告一段落。應該說,這一時期各諸侯之間的戰(zhàn)爭不僅是為了滿足農業(yè)發(fā)展的需 要,也是為了滿足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如齊國 “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征,以為 諸侯利,諸侯稱廣焉。”[5]240這里齊桓公雖有稱 霸之意,但其將魚鹽銷售到東萊,實際上還是有 搶占市場的意味在其中。
經過上文分析,我們知道先秦時期在各諸 侯國中主要推行以農為先、農商并重與重農抑 商兩種經濟政策,而無論是哪一種經濟政策都 承認農業(yè)在國家發(fā)展中的優(yōu)先性。在當時要實 現農業(yè)的發(fā)展最直接有三種方式:1.改良生產 工具,提高生產效率(這一時期,鐵制農具尚未 普及);2.增加農業(yè)人口;3.獲取更多的土地。 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獲取更多的土地相較于前兩 種方式更為直接有效。當國內的荒地開墾完畢 之時,對外的戰(zhàn)爭便成為獲得更過多耕地的主要方式。正如趙鼎新所講,戰(zhàn)國中期,各諸侯國 之間“領土擴張取代霸主爭奪成為戰(zhàn)爭的首要 目標”[24]。這種以獲取土地為主要目的的戰(zhàn)爭 也促使了大一統(tǒng)王朝的形成。與中國古代所不 同的是,西歐由于重商主義的傳統(tǒng),他們所進行 的戰(zhàn)爭大都是以獲取資源、市場為主要目的。 如近代以后列強入侵中國,在所簽訂的不平等 之中,列強除了割地賠款以外,更多的是想要占 據我們的市場,其中最典型的便是1899年美國 所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試圖在“機會均等” 的條件下壓倒其他列強,達到搶占中國市場的 目的,這種不以獲得土地為主要目的的戰(zhàn)爭形 式實際上并不利于大一統(tǒng)政權的建立。如春秋 時期諸侯以爭霸作為戰(zhàn)爭的主要目的,在戰(zhàn)爭 中雖也有擴張領土的舉動,但由于其主要目的 并非獲得土地,便存在滅其國以后又復其國的 現象②。但是自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秦與匈奴之 間的戰(zhàn)爭并不是以獲得匈奴的土地為主要目 的,這就表明當古代政權建立起大一統(tǒng)王朝以 后,其所進行的戰(zhàn)爭則以保護已有土地為戰(zhàn)爭 的主要目的。
另外,以“天子(皇帝)”為中心的政治共同 體的構建也是中國古代能夠實現大一統(tǒng)的重要 原因。文化對于政治的統(tǒng)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 用,關于這一點趙鼎新講:“為了提高對帝國遼 闊國土的管理能力,和降低控制代價,古代帝國 的下一步發(fā)展就是形成統(tǒng)一的精英文化,甚至 是精英的認同感,以文化的同質性來彌補直接 控制能力的不足。”[22]88趙鼎新此言可謂是闡明了文化在古代政治當中的作用。當然他講的是 古代統(tǒng)治者如何保障大一統(tǒng)國家的問題,這里 我們著重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 成。從歷史上看,周天子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名存 實亡,但是各諸侯國在形式上還是服從于周天 子的領導,九鼎依舊是王權的政治象征,并沒有 哪個諸侯國去否定九鼎作為王權的政治象征, 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在戰(zhàn)國時期依舊被諸侯所承 認,如秦惠文王時期“天子致文武胙”[7]205,秦 昭襄王時期“其器九鼎歸秦”[7]218。應該說周 天子形式上的共主地位直到周亡才正式告終, 而在春秋早期到呂不韋滅周的這段時間內,整 個天下是存在共主的,即使是名存實亡,他也作 為政治的象征存在著,天下雖亂,政治在形式上 卻是統(tǒng)一的。天下真正處于無共主的時期實際 上只有從莊襄王元年呂不韋滅周到秦始皇二十 六年,短短二十九年時間。
周天子、九鼎不僅是作為國家制度的一部 分而存在,他們還是政治文化的體現。周代時 期構建的以天子為核心的政治共同體,使整個 天下經過層層分封,在政治上、血緣上形成了以 周天子為中心的同心圓,這也構成了以“天子” 為中心的政治共同體文化。春秋時期,孔子繼 承了這一文化,他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也是將周 天子置于政治的中心地位。實際上將天子置于 政治的中心地位也是先秦諸子的基本共識,如 墨子《尚同》篇中將天下人的意志統(tǒng)一于君王, 韓非子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 方來效?!保ā俄n非子·五蠹》)都是在樹立君王 在政治中的中心地位。秦漢以后,皇權不斷擴 大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確立皇帝在政治中中心地 位的過程,尤其是西漢武帝時期,將皇權與天命 相結合,從而鞏固、維護皇帝在政治中的中心地 位,這也使得即使在皇權衰落時期,分裂勢力依 舊要在形式上承認皇帝在政治中的中心地位。 其中最直觀的便是東漢末年,曹操“奉天子以 令不臣”[25]從而獲得在爭霸中的政治優(yōu)勢。
綜上,在周秦之變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在 政治上還是在先秦諸子的思想當中關于農、商 關系的認識,都體現出周秦時期農、商關系由聯 合向分化的轉變。戰(zhàn)國中期,各諸侯國大多實 行以農為先,農、商并重與重農抑商經濟政策。 戰(zhàn)國末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也可以視其為兩種經濟政 策的矛盾沖突在軍事領域的延伸,而秦國內部呂不韋在與秦王政之間政治斗爭的失敗也意味 著重農抑商政策成為新王朝所要推行的經濟 政策。
在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形成并延續(xù)以 “天子(皇帝)”為中心的政治文化,實際上既保 證了農業(yè)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也保證了大一統(tǒng)國家 的形成與確立。這一文化的形成與延續(xù)也使得 在秦以后無論如何經歷戰(zhàn)亂也最終能夠歸于一 統(tǒng)。而當一個政權統(tǒng)一后,它所進行的戰(zhàn)爭并 不再是以獲取更多土地為戰(zhàn)爭的主要目的,而 是以守護已有的土地為戰(zhàn)爭的主要目的,如西 漢武帝與匈奴、唐太宗與突厥等等都是如此。 因而在中國古代,對于大一統(tǒng)王朝而言,邊疆問 題始終是其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問題。
余論:略論周秦政治與先秦諸子的關系 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商關系的梳理,可以發(fā)現,先秦諸子的主張往往早于政治層面 的政策。從管子在齊國主持改革,依據司馬遷 所講,齊國一直有著重商的傳統(tǒng),但管子卻在齊 國實行以農為先,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以后 被其他諸侯國所沿用。戰(zhàn)國中期,商鞅在秦實 行重農抑商政策。從邏輯上看,一定是先有諸 子主張,才有他們的思想被應用于政治當中。
因而,這都是諸子思想先于國家政策的體現。
而當諸子的某個主張被應用于政治當中, 并且還具有良好的實踐效果之時,其后的諸子 各家也會與其產生共鳴。如管子在齊國實行的 經濟政策,其后的孔子也表達了認同,當然這種 認同并非道德層面的認同,而是對其政治功效 的認同。以及其后的李悝、孟子都認同這一經 濟政策。戰(zhàn)國中期,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經濟政 策,也得到了荀子的認同。先秦諸子在學術爭 鳴當中,往往會對其他的思想觀點存在誤解與 偏見,而這種認同卻打破了諸子學派之間的門 戶之見[26],從而能夠以客觀的視角去分析、評 價各家思想。
可以發(fā)現,先秦諸子之間的認同,往往以政 治實踐的良好效果為前提。先秦諸子基于現實 政治的問題對各國政治進行批判的同時,并沒 有完全否定政治的意圖。戰(zhàn)國末期荀、韓對各 家諸子思想的會通,實際上也是以政治層面的 實踐效果對諸子思想進行揚棄的。可以說,先 秦諸子思想上的會通,與當時諸子思想被應用 于政治當中有著一定的關聯。
注釋:
①這里的“公”“私”不涉及土地所有制問題。這里所 謂的“公”是指農民耕種完土地,在“公田”上所耕種的 糧食歸政府,在“私田”上耕種所獲得的糧食歸自己。 孟子言:“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 私事”(本文所引《孟子》皆出自(清)焦循撰,沈文倬點 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依據孟子 所言,農民的生活來源則是依靠種植貴族的土地所獲 得的糧食。
②據侯外廬講:“商業(yè)開始發(fā)展是在春秋中葉。那 時富子大夫出現,二都耦國或一國多政代替了‘經濟的 贅疣’(諸侯城市——國)……盡管先王之制‘人有十 等’,其中并沒有商人,商人卻是在客觀上出現了?!睆?豈之主編:《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第五卷),長春: 長春出版社,2016年,第198頁。
③在周制下統(tǒng)治者實行層層分封,士大夫也擁有 著對土地的支配。隨著地主、商人階層的獨立與興起,諸侯國實行的以農為先、農商并重的經濟政策客觀上 促進了地主與商人階層的興起。地主與商人階層的興 起便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因而可以說以農為先、農 商并重的經濟政策客觀上瓦解著周制下士大夫的經濟 基礎。
④薛瑞澤認為,“經過商鞅變法之后長期的發(fā)展, 秦的工商業(yè)發(fā)展為朝廷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這說明 關中地區(qū)隨著從重農到農商并重的演變,迅速形成了 富庶的局面。”薛瑞澤:《周秦時期從重農到農商并重的 演變》,《秦漢研究》,2012年00期。
⑤對此薛瑞澤認為,秦始皇對工商業(yè)依舊很重視。
(參見薛瑞澤:《周秦時期從重農到農商并重的演變》, 《秦漢研究》,2012年00期。)但我們要看到的是,秦從 商鞅變法后所實現的工商業(yè)發(fā)展以及秦始皇對工商業(yè) 的重視,是建立在對商人收取重稅的基礎上的。正如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的“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 十倍于古”((漢)司馬遷:《史記》(全十冊),北京:中華 書局,1959年,第245頁。)而商人階層諸如呂不韋、范 蠡等所謂的農、商并重政策是在低稅甚至免除部分稅(關稅等)的基礎的發(fā)展。
⑥馬克思講:“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 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保ā顿Y 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2頁。)在中國古代便是這種商品流通形式,地主通過土 地上生長的糧食,換取貨幣,從而購買更多的土地,亦 或者商人通過經商獲得貨幣,從而購買土地。也就是 說這一商品流通模式的最終目的是要占有商品的使用 價值,滿足其需要。
參考文獻:
[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 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侯紹莊.中國古代土地關系史[M].貴州:貴州人民 出版社,1997:78.
[3](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白鋼等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307-308.
[5]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M].北 京:中華書局,2002:350.
[6](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 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漢)司馬遷撰,(宋)裴駟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全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2131.
[8](戰(zhàn)國)左丘明,(西晉)杜預集解.左傳[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04.
[9](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全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1323.
[10]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 書局,2004.
[11]程樹德撰,程俊英、蔣建元點校.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2](清)畢沅校注,吳旭民校點.墨子[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14.
[13]葉世昌.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2003:60.
[14]白壽彝主編,徐喜晨、斯維至、楊釗分冊主編.中國 通史(第三卷上)(修訂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75-476.
[15](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M].北京: 中華書局,2015.
[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8:166.
[17](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整理.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8]羅根澤.管子探源[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8:190.
[19]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0]王家屏.復宿山房集(卷二五)[M].明萬歷魏養(yǎng) 蒙刻本:15.
[21][日]寺田隆信,張正明、道豐、孫耀、閻守誠譯.山西商人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249.
[22]趙鼎新.國家、戰(zhàn)爭與歷史發(fā)展:前現代中心模式 的比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85-87.
[23](清)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4]趙鼎新著,夏江旗譯.東周國家與儒法國家的誕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2-103.
[25](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全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374.
[26]李宗敏.墨家“兼愛”思想辨析[J].中國文化論 衡,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