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積累與沉淀,也是人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家園,在新時代守護精神家園尤為重要。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在課程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可達到傳承和弘揚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助力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教材分析
“延續(xù)文化血脈”是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第五課第一框的內容。教材詳細介紹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及其豐富的內容,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對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本課中,通過加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深化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激發(fā)他們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這一課程內容與課標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宗旨相契合,旨在讓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修齊治平理想,錘煉高尚人格,以及感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中華文化在知識和技能層面已有所積累:能熟背經典詩詞,對傳統(tǒng)文化的技藝也有一定把控,亦能感知身邊的好人好事。然而,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和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價值理解尚顯不足。學生在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往往難以把握其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聯系;對“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概念,雖有所耳聞,卻未能深入理解其重要性和實踐路徑;雖然明白傳承文化的重要性,但對文化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的緊密聯系缺乏深刻認知。總體來說,教學應側重于以下三個方面。
已知點:學生對中華文化有廣泛的認識,但對其作用的理解尚淺。他們具備搜集、分析和歸納信息的能力,對文化創(chuàng)新充滿熱情,且文化表現力強。
困惑:學生對中華文化力量的感悟不深刻,對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理解不足,文化認同感有待加強,文化自信尚需提升。
發(fā)展點: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學生應能感悟文化的力量,創(chuàng)新文化經典,增強文化認同,自覺地弘揚文化經典,從而堅定文化自信。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巧妙設計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體味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發(fā)現文化的魅力,從而在心靈深處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三、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2.通過賞析優(yōu)秀文化作品,領悟優(yōu)秀文化作品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體味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增強文化認同感,懂得文化自信的內涵及重要意義。
3.認識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理解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踐行。
4.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熱愛中華文化,認同文化力量與文化品格,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中華文化的價值。
教學難點: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制定依據】九年級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情感與知識經驗上都有所認識,但是,也僅停留在一般的知識和操作層面,對其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和意義認識和思考不夠,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不系統(tǒng)、不深入,淡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認同,不能堅定文化自信。
五、教學設計
▲導入(中華文化知多少)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圖片:嫦娥六號、玉兔二號。
教師提問:同學們了解上述圖片嗎?知道上述圖片背后的文化故事嗎?
【現狀】部分學生對圖片不了解,隨意猜測;有個別學生了解,并能詳細說明。
學生:第一張圖片為嫦娥六號,是我國嫦娥探月計劃的第六個探測器。其以我國民間故事人物嫦娥命名,取嫦娥奔月之意。
學生:第二張圖片為玉兔二號,是我國制造的第二輛月球車(月表巡視器),其以嫦娥的陪伴動物玉兔命名。
教師:原來圖片背后還有這樣的文化故事。這些文化故事屬于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假如你是一名導游,提到中華文化,你會從什么角度向游客介紹呢?
學生:可以從文字角度介紹,讓游客了解我國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到現在使用的文字。
學生:可以從文學角度介紹,如“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紅樓夢》《西游記》等名著。
學生:可以介紹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
學生:可以從中國哲學思想介紹,如孟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以及孔子的思想等。
教師:從同學們說的這些文化來看,中華文化有什么特征?
學生總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教師:是的,你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
學生:知道,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以及中國。
學生: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下來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未傳承下來。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營造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拓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目:中華文化根
(一)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教師:中華文化能夠被傳承的原因在于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造力和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新時代,如何傳承與發(fā)展中華文化?
教師準備視頻資料:(1)電影《長安三萬里》中背誦《將進酒》的片段;(2)播放搖滾版《將進酒》和《經典詠流傳》等視頻。
教師:通過觀看視頻,同學們有什么感觸?
學生:《將進酒》為古詩詞,通過電視劇、歌曲創(chuàng)作、電視節(jié)目等形式廣為傳頌,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
教師:你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還有什么想法呢?
學生: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校園,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作為課間操活動推廣、傳承。
學生:可以組建京劇社團、皮影社團,作為一種興趣愛好,我們借此了解傳統(tǒng)文化。
……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引導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讓學生感受到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教師鼓勵學生闡述自身對中華文化傳承的想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
(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教師: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文化。新時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己理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示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
教師總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設計意圖:設計推廣活動有助于學生了解、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而守望自身精神家園。)
(三)增強文化自信
教師為學生展示如下資料:
1.外國領導人在講話過程中引用過的中國諺語及古詩詞。
2.在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其他國家的慶祝方式。
呈現教材本目中“探究與分享”的材料,并完成其中的兩個議題。
(1)中華文化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2)日益密切的國際文化交流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怎樣的時代機遇?我們肩負著怎樣的文化使命?
(學生探討交流自己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應如何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
學生:我們應該主動參與DikWiptCPUSCOm+4Xg+ynA==到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中,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友好使者,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學生:我們不能因為中華文化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不深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要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于生活中踐行與弘揚。
學生: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多閱讀中華文化瑰寶,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不崇洋媚外,吸收外來文化,但不照單全收,堅持走自己的路。
(設計意圖:重塑學生對自身文化價值的信念,培養(yǎng)他們成為自信的文化傳承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貢獻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不僅深入學習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還將探索如何將這種底蘊轉化為推動全球文化交流的內在動力。)
▲第二目:美德萬年長
教師為學生播放道德模范表彰視頻,提供《蘇武牧羊》《負荊請罪》等故事材料。
教師:同學們,我們可以從故事材料中了解到故事所體現的傳統(tǒng)美德,哪位同學來具體說一下呢?
學生:故事《蘇武牧羊》中體現了忠貞愛國、不畏艱難的美德。
學生:故事《負荊請罪》中體現了貴和、友善的美德。
學生:中國短道速滑運動員武大靖的視頻資料體現了其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
……
教師:是的,這些都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如何進行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呢?
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并分享小組結論。
教師: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在于踐行,所以作為青少年,我們責無旁貸,要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等傳統(tǒng)美德,共筑精神家園。
(設計意圖:中華美德是一種文化基因,世代相傳,是中華文化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通過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于生活中踐行、弘揚,“不以善小而不為”。)
▲作業(yè)設計
1.寫作作業(yè):完成課后習題。
2.探究作業(yè):調查你身邊的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情況,以文字的形式生成一篇調查報告。
3.實踐作業(yè):了解中華美德,并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的行為拍攝成小視頻,予以記錄、分享。
(作者單位:白銀市平川區(qū)第三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