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歐洲體育盛事不斷,其中英國運動員有不少高光時刻。在德國舉行的足球世界杯上,英格蘭連續(xù)第二次闖入決賽,是近幾十年來的最好成績。在英國,熱愛競技體育的觀眾非常多,每份報紙的體育版都有很大版面,內(nèi)容多樣。我有時候會讀一些體育評論,常常驚嘆于作者精湛的文筆和豐富的想象力。在英格蘭隊決賽輸球之后,我在《衛(wèi)報》上讀到一篇評論,分析英格蘭隊為什么會在下半場扳平之后,幾乎立即就失去了主動權,被西班牙隊步步緊逼。作者提到了體力、戰(zhàn)術和心理原因,然后還加上了一個文化原因:英格蘭隊主教練在場上堆砌了太多明星,力圖以最英國的方式贏球,殊不知最英國的方式其實是不贏球。
這是一個奇特的觀點,但是我也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英國人似乎更喜歡“光榮失敗”的體育明星,過去的英格蘭隊就是一個例子,明星云集,成績不佳,但只要輸?shù)霉獠剩闳允軔鄞?。這一屆的英格蘭主教練索斯蓋特,原來也是因“光榮失敗”而留名的英格蘭隊隊員,但是他作為主教練,卻把英格蘭隊打造成了一支真正可能贏球奪冠的球隊,可惜最后還是沒有走出“最英國的方式是不贏球”這個怪圈。
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深層的文化原因?是源于不露聲色的自信,還是埋在心底的自卑?是自視高人一等而不屑于打敗他人,還是自我懷疑不敢爭取勝利?我一直都沒有看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不過這一文化的可愛之處,是對那些沒有希望贏卻堅持要灰頭土臉地輸?shù)娜宋铮娡鶗蹲⑻貏e的熱情。有一部英國體育電影《飛鷹艾迪》(Eddie the Eagle)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講述一名成績很差,但立志要參加奧運會的英國滑雪運動員的故事,最后在百般努力下終于如愿出現(xiàn)在奧運賽場,不過沒有任何奇跡,不出意料地成為遠遠落后的最后一名,但在英國卻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你也許可以將“光榮失敗”詮釋為是奧運會“業(yè)余”精神的體現(xiàn),參與第一,成敗不過是能力的體現(xiàn),非常簡單。但實際上,對于缺少商業(yè)價值的奧運項目,英國政府早就放棄了讓“業(yè)余”運動員自生自滅的做法,每屆奧運會都有長期戰(zhàn)略,根據(jù)在下屆奧運會上獲得獎牌或進入前一二十名的機會,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資助。這一戰(zhàn)略十分成功,在最近幾屆奧運會上,英國在自行車、田徑、游泳、賽艇等項目上奪牌能力非常強,好幾名運動員連續(xù)參加奧運會獲得了多枚獎牌。但是被戲稱為“獎牌工廠”的管理機構在篩選項目時非常嚴格,到了冷酷無情的程度,任何項目如果這一屆成績不佳,就可能導致下一屆資助減少,于是一些原本缺乏基礎的項目,像是籃球、排球等,得不到一點資助,幾乎沒有發(fā)展的可能。
本屆奧運會最受英國觀眾愛戴的運動員之一是華裔鐵人三項選手余力生(Alex Yee),在離終點還有兩公里左右時他還落后領先選手14秒,然而竟然不可思議地加速趕上并超過對手,奪得冠軍。此時的英國觀眾早已將“光榮失敗”的“浪漫”拋諸腦后,全心擁抱這位冠軍,所以求勝還是求敗,在這時絕不是個需要猶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