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中的性別差異,正在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輿論戰(zhàn)。
本屆奧運會中,點燃這場風暴的,是阿爾及利亞拳擊手伊曼·哈利夫的性別疑云。巴黎時間8 月9 日晚,女子拳擊66 公斤級決賽中,哈利夫戰(zhàn)勝中國選手楊柳,拿下金牌。盡管楊柳以頗具奧林匹克精神的姿態(tài),回應了有關哈利夫的爭議—她說,對手的發(fā)揮非常出色,值得學習,且自己賽前封閉備戰(zhàn),不知曉這些場外爭議,但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關哈利夫“男人打女人”的爭論,卻越演越烈。
更早前的8 月1 日,哈利夫?qū)﹃囈獯罄挚ɡ锬幔荣愡M行到第46 秒,卡里尼頭部連中兩拳,當即宣布棄賽,跪地痛哭,且拒絕與哈利夫握手。
之后,俄羅斯媒體翻出了一條舊聞。塔斯社報道稱,去年的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上,哈利夫被國際拳擊協(xié)會(IBA)取消了資格,原因是睪丸激素水平過高,沒有通過性別檢測。輿論瞬間炸開了鍋,特朗普、馬斯克、J.K. 羅琳等一眾名人,紛紛指責哈利夫是用“跨性別者”的身體素質(zhì),欺凌了卡里尼。
對于IBA 的說法,國際奧委會并不買賬,認為其檢測有缺陷,故采用護照標準,并指出運動員“應被允許參加最符合其自我性別認同的比賽類別”。
兩大機構(gòu)的推諉和不透明,造就了如今的輿論風波。
這兩家機構(gòu)的矛盾,一點兒也不簡單。IBA 最大贊助商是一家俄羅斯能源巨頭,現(xiàn)任主席是俄羅斯籍的烏馬爾·克列姆廖夫。2016 年里約奧運上,IBA 頻現(xiàn)判罰爭議,加之后來深陷腐敗丑聞,2019 年,國際奧委會就暫停了對該組織的認可,去年6 月正式撤銷了對其國際拳總地位的承認。兩大機構(gòu)的推諉、不透明和水火不容,造就了如今這一番輿論風波。哈利夫到底有沒有XY 染色體,是否患有“性發(fā)育差異”(DSD),成了未解之謎。
而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將這場爭論斥為“ 文化戰(zhàn)爭”,認為這是一場來自莫斯科的污蔑運動。但這種論調(diào)掩蓋了一個基本事實:雙性人問題,一直是女子運動面臨的挑戰(zhàn)。本屆奧運會中,除了哈利夫,中國臺灣選手林郁婷也深陷同樣的爭議。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獲得女子800 米前三名的運動員,全都是DSD 人士,也包括金牌得主塞門亞。
對于體育運動,尤其是拳擊,生物學的確不能忽視。男女最大的生理差異,在于上半身力量。這既關乎公平,也關乎安全。競技中的男女分組,意義不言而喻。但如今,國際奧委會掩蓋質(zhì)疑,將之意識形態(tài)化,而不是用科學的方式去回應,這對哈利夫的獎牌和榮譽不公平,對被其擊敗的對手也不公平。女子運動本身的公平性,也會繼續(xù)被雙性人問題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