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國明尼蘇達州訪學半年來,因各種機緣,我得以近距離接觸美國的諸類教育。從教育載體來看,包括大學教育、小學教育和社區(qū)共同體教育;從教育內容來看,覆蓋基礎知識、專業(yè)技能、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等。無論所面對的對象是誰、所要傳授的知識為何、采用何種教育方式,我所或遠或近、或深或淺地觀察或接觸到的各類美國教育,都在某種程度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性和共通性。在此文中,我希望能夠盡可能翔實地記錄對美國教育的所見、所感和所想。
尊重規(guī)律:慢就是快
初到美國,我與孩子面臨的第一道難關就是語言。尤其是初入一年級的孩子,英語零基礎,在學校里處處捉襟見肘。但這在學校老師的眼里,似乎并不是個問題。表情、手勢、圖片……所有的東西都能成為輔助語言交流的工具。關鍵指令的發(fā)出和關鍵信息的交流,則可以借助谷歌翻譯來完成。
閱讀和寫作,是美國各個年級的學生每天都要完成的學習內容。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閱讀和寫作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閱讀故事、學習英語詞匯的理解和使用、通過記錄一周生活和書面回答簡單的問題來練習寫作。老師并不介意為孩子做翻譯,他會將孩子想表達的話寫下來,孩子只需要抄寫即可。與此同時,學校為所有母語為非英語且面臨語言困難的學生開設了專門的英語學習課程,由專業(yè)教師帶領學生從認識字母、學習日常生活詞匯開始,逐步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在開學兩個月后,我的孩子所在的學校舉行了教師和家長的見面會。美國小學的“家長會”采用一對一的形式,每位家長有10—15分鐘的時間與班主任溝通孩子的基本情況。我借這個機會表達了對于孩子英語學習的擔憂,反映了孩子正面臨的英文字母與漢語拼音混淆的問題。老師聽完后,微笑地說:“我想這是正常的,孩子需要的只是時間,他正在以我們看不到的方式進步,放輕松?!彪S后,她便列舉了大量證據告訴我“孩子在進步”。
“放輕松,這只是需要時間”,是我在美國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只是需要時間去適應新環(huán)境,只是需要時間去理解一個知識點,只是需要時間去練習并掌握一個動作要領,只是需要時間去發(fā)現(xiàn)并反思問題……在美國教育中,平和地接受學習中那些必須花費時間的事情,是教育者始終踐行并向受教育者傳遞的重要理念——這就是老師們常常告訴學生的:“I learn slow, so I will forget slow. ”(我學得慢,所以忘得也慢。)
悅納自我,學會生活
教會孩子認識并接納自我,是美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盡管美國存在種族歧視、文化隔閡等各種社會問題,但“認識并接受多樣性”一直是學校努力向學生傳遞的理念。老師總是會告訴孩子們:人們生而不同,身高、體重、膚色、文化都會存在差異,而這些多樣性的構成要素,恰恰是自我獨特性的體現(xiàn)。只有當我們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獨特性,我們才能悅納自己,這也是愛自己的起點。
在美國教育中,相信自己、愛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學校認為:我們如果無法愛自己,那么,也就無法愛別人。在引導學生學會愛自己的過程中,學校和老師非常注重教會學生如何看待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例如,很多老師會這樣教育學生:“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漂亮或者很帥,沒關系,我們必須覺得自己很漂亮、很帥?!薄八腥硕枷矚g自己是不可能的,沒關系,至少我要喜歡自己。”“我不可能知道所有事情,也不可能永遠正確,但如果我能夠在失敗中汲取教訓,那么,我就會通往成功?!?/p>
事實上,在美國教育中,“悅納自我”也是學習如何生活的一部分。我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教師總是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賦予學生“生活”的能力,而非僅僅“生存”的能力。仔細想來,生活能力與生存能力存在著質的區(qū)別:生存能力,是我們的安身之法;而生活能力,可以讓我們活得有生氣、有趣味。在美國的小學中,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慶祝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母親節(jié)等各種節(jié)日。除此以外,學校還會設立屬于學生自己的獨特紀念日。例如:學生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制作斑點狗頭飾,以慶祝進入小學一年級101天;會戴上太陽鏡和浴巾,慶祝夏天的到來;會在一年級結束的倒數(shù)第八天開始,開展系列慶?;顒?,以祝賀自己完成了一年級的學習……這些慶?;顒?,使孩子們的校園生活充滿了趣味性和儀式感,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們的生活態(tài)度——即使在索然無味的重復中,也要尋找并創(chuàng)造生活的樂趣。仔細想來,這可能也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關系”中理解自我
在引導孩子們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接納與肯定個體的獨特性只是路徑之一,與此相伴的另一條路,是將個體置于“關系”的圖譜中,促使其認識和反思自我。
首先,美國教育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我的孩子所在的小學充滿了自然的氣息。教室里擺放著盆栽,圖書館的魚缸里養(yǎng)著各種水生動植物,科學課上會出現(xiàn)一些能夠變成蝴蝶的毛毛蟲,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張貼著各種明州代表性生物的圖畫……在教室之外,老師帶領學生制作并安裝了喂鳥器,使得各種鳥兒能夠常常闖入孩子們的視野,其鳴叫聲更是常伴孩子們耳邊。很多年前,一對魚鷹夫婦在學校門前的電線桿上安了家。每當冬天來臨,魚鷹便會南遷,獨留空蕩蕩的鳥窩。等到第二年天氣轉暖,它們便會飛回來。于是,這個魚鷹家庭成了全校師生的朋友。在學校發(fā)布的信息中,常能見到魚鷹的身影。它們就這樣,年復一年地陪伴著孩子們成長。
孩子們與大自然的聯(lián)系不僅局限于學校之內,還被老師延展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學校常常會組織學生們外出郊游,在徒步的過程中,老師會帶領學生認識各種植物和菌類,觀察各種鳥類和昆蟲。學校還會定期帶領學生到動物園或自然博物館參觀,了解各種動物的習性及其棲息環(huán)境。
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不僅被納入了學校的日常教育,也成了社區(qū)、博物館、公園、農場等各類組織的重要活動主題。平日里,社區(qū)中心會面向居民開展園藝知識普及活動。到了周末,社區(qū)、公園、農場等會組織多種多樣的家庭活動,如觀鳥、楓樹與楓糖的制作、剪羊毛、冰釣等,以有趣的方式傳遞自然知識。暑假來臨后,社區(qū)中心會圍繞昆蟲、鳥類、水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等主題組織夏令營活動,帶領孩子們探索自然。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能在學校和社區(qū)開展的一系列主題活動中認識自然世界,認識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進而重新思考自我的位置。
其次,美國教育非常注重個人與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的聯(lián)系。正如哈佛大學的研究所指出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幸福。因此,在與周遭社會的聯(lián)系中學習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成了理解自我的重要目標。在美國的小學教育中,學校和教師總是不遺余力地為學生建立與他人乃至世界的聯(lián)系。我的孩子初入班級的時候,班主任便向全班同學介紹了他的名字,并說明他來自中國。第二天,班主任又特別安排時間向全班同學介紹中國,展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和國旗。這一安排,既使我的孩子感受到了尊重,也拓展了其他孩子對世界的認識。
事實上,美國的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了諸多認識世界、體驗多元文化的平臺。以我的孩子所在的學校為例,每年2月份,學校都會主辦“國際夜”(international night)活動,屆時,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及其家庭可以向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展示本國的歷史、文化、音樂、舞蹈、服飾和美食。今年的“國際夜”活動就有超過20個國家的家庭代表參加。在我國的除夕當天,學校也專門印制了彩色宣傳頁,向全校學生介紹中國的農歷新年、十二屬相和舞獅文化。
認識并了解更多元的世界和文化,無疑會使孩子對他人和周遭世界抱持更開放的態(tài)度,而這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與培育個體健全人格和高情商的目標不謀而合。有趣的是,在我國語境中,人們通常將高情商理解為高超的社交能力。而在西方教育中,除了社交能力,高情商還包括“認識自我”“自律”“共情”和“內驅力”等四個方面。
“感”與“悟”:美國教育的路徑與體系
如果說悅納自我、共情他人等是美國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那么,我們最后有必要對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路徑進行討論。
在美國教育中,無論知識的講授、技能的傳遞還是品德的塑造,都是從學生對實際生活和周圍世界的感受出發(fā)的。即使是在大學專業(yè)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某一知識點或理論的引入,也是從實際生活開始的。這與我國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國的各級教育,都強調概念的清晰界定和理論知識的深入闡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快速地掌握知識本身。但在美國的各類教育中,教育者則更加強調學習者的自身感受,即在切身體驗中,實現(xiàn)對規(guī)律、技能或知識的領悟和反思。例如,在兒童學習滑雪的過程中,教練很少讓他們在原地練習技術動作,而是鼓勵并引導兒童在自由滑行中領悟并總結動作要領。由此可見,美國教育的路徑更加強調學習者從切身感受到個人領悟的過程,而非知識本身的輸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立體、多元的教育體系。如前文所述,美國的教育主體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社區(qū)、專業(yè)化的教育機構、家長、志愿者在教育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社區(qū)幾乎是與學校同等重要的教育主體,在為兒童提供各類課后服務和暑期夏令營服務的同時,也為成年人、老人和移民提供生活技能和語言等培訓服務。在學校和社區(qū)提供教育活動的時候,各類志愿者也活躍其中。例如,學校組織學生前往動物園參觀時,動物園的志愿講解員會承擔起知識傳遞者的角色,學生父母也被鼓勵參與其中,輔助老師完成學生服務和管理的工作。又如,學生在各類體育俱樂部中學習某項體育運動時,其家長可能扮演著和教練同等重要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體育訓練之中。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美國的教育也存在著階層分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校園暴力等問題,在其目標與結果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落差。而我本人也并非從事教育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無意比較中美教育的優(yōu)劣。撰寫此文的目的,只在于分享關于美國教育的見聞,從而促使更多人思考教育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可能。
(本文得到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