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zhì)量,教師可融“吟誦·記憶·品讀”于一體,循序推進學生對古詩詞的探索,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有效內(nèi)化古詩詞知識。本文選取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山居秋暝》,以該篇古詩為例展開探究。
一、吟誦:吟出意境
吟誦是人們鑒賞古詩詞的一種好方法,講究抑揚頓挫和情感充沛,要有韻律感、節(jié)奏感,要有韻味、有情感,如此才能使學生慢慢進入古詩詞的意境。
(一)配樂吟唱,讓吟誦有韻律
古詩詞吟誦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韻律,并吟出韻律呢?這就需要教師依托信息技術(shù),通過適宜的音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繼而使吟誦更有韻律。在《山居秋暝》中,教師便可提前精選配樂素材,讓學生搭配音樂進行吟誦,使學生于吟誦中初步了解古詩意境。
吟誦講究有腔有調(diào)、有抑有揚、有急有緩、有高有低,所以我要求學生吟誦要做到:
1.誦讀古詩詞,標記不認識、不熟悉的字,進行查找和熟悉。
2.跟隨配樂吟誦,放慢速度,找到旋律,感受古詩意境。
我還表示:“老師會仔細聆聽,一會兒也會邀請幾位學生上臺來吟誦,大家一定要好好練習?!蓖ㄟ^進一步強調(diào),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調(diào)動。在觀察與聆聽中,我看到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完成第一項要求,但是在配樂吟誦中,卻各有各的問題。比如,有一位學生在吟誦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斷不好句,這就導致他誦讀沒有節(jié)奏,找不到停頓點。于是,我便主動與該生互動,先讓他嘗試將古詩進行斷句,繼而得出: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在帶著他斷句之后,我還配合音樂進行吟誦示范,讓他知道了斷句的意義,在一步步練習中提高了吟誦的效果??吹剿倪M步,我也及時進行表揚和肯定。當然,也有學生出現(xiàn)了斷句錯誤的問題,將最后一句的“王孫/自/可留”斷為“王孫/自可/留”,面對這種情況,我引領(lǐng)該生從含義入手,并進行對比吟誦,使他掌握了正確的斷句方法,使整篇古詩的吟誦更有旋律。經(jīng)過這樣一個吟誦練習和指導的過程,學生也初步進入古詩中的意境,感受古詩中愜意的生活氛圍和詩人怡然自得的心情。
(二)聲情并茂,讓吟誦有韻味
吟誦不僅要有韻律、有節(jié)奏,還要有韻味、有情感。所以,教師要強調(diào)吟誦中的聲情并茂,并進行示范。當吟誦融入情感后,學生也會更容易與詩人共情。在《山居秋暝》中,教師可以先出示與古詩相關(guān)的圖片、視頻,使學生有初步的體悟,繼而使吟誦更加聲情并茂。
接下來,我進一步從吟誦入手,強調(diào)“聲情并茂”,并安排了一項吟誦任務(wù):
通過吟誦,探尋古詩的韻味,感悟詩人的情感。
此項任務(wù)分別指向古詩本身的韻味和詩人的情感,對學生也提高了吟誦的難度。因為學生已經(jīng)有了先前的吟誦經(jīng)驗,所以在此次吟誦中都非常快速地進入狀態(tài)。這一階段,我將重點放在學生吟誦練習之后的分享展示上,決定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表達。于是,在給出足夠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后,我于觀察中確定了此次分享展示的“主角們”。第一位,我邀請了一名學習能力強、在吟誦上堪稱模范的學生。該生跟隨配樂,聲情并茂地誦讀,吟出了古詩中的田園美景,誦出了詩人對這些美景的喜愛,也引領(lǐng)著大家進入古詩意境之中。在他讀完之后,我隨即點了幾名學生進行評價,使大家對聲情并茂的誦讀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第二位,我選擇了一名能力中等的學生,他在誦讀上代表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水平。但是,在前一位學生的影響下,我明顯感覺到他的進步。隨之,我還邀請大家在對比中進行評價,讓大家指出第一位和第二位學生的差別在哪里?這時,便有學生提到:“沒有第一位學生有感情?!币灿袑W生表示:“沒有第一位學生讀得語速舒服。”于是,大家進一步知道了應(yīng)該怎樣吟誦。第三位,我選擇了一名學困生,這也是我在先前帶他斷句的一位學生。我發(fā)現(xiàn),在前兩位學生的展示階段以及他人的評價階段,他都有在仔細聽。所以,在上臺誦讀后,很多人都露出了驚訝的目光,顯然是超出了大家的期待。所以,在評價中,很多學生都表示雖然不如前兩位學生吟誦得好,但也非常棒!經(jīng)過這樣一個過程,大家不僅全身心投入吟誦練習中,還進一步感悟到古詩的韻味和情感。
二、記憶:記出技巧
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古詩詞技巧的把握,使學生在記憶上更靈活、更有效。
(一)畫面聯(lián)想,讓記憶更牢固
古詩詞雖然字少,但每個字都有著豐富的含義,且能夠呈現(xiàn)出形象的畫面。所以,教師可以從畫面聯(lián)想入手,通過圖文結(jié)合,讓學生記憶得更牢固。《山居秋暝》中有很多景物,教師可對照古詩內(nèi)容,搜集資料,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古詩畫面的繪制,由此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
《山居秋暝》這首詩中有諸多景物,我先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入手,為學生呈現(xiàn)出兩幅圖,讓大家將兩幅圖與詩句對應(yīng)到一起,將文字化為實質(zhì)的畫面。為進一步將學生主體納入畫面聯(lián)想的活動中,我提出要求:
1.為古詩的每一句搭配上一幅畫。
2.結(jié)合自己所畫,記憶古詩。
這一實踐要求改變了以往課堂中“死記硬背”的方式,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于是,大家紛紛行動起來,很多學生甚至拿出自己的繪畫工具。我在巡視中主動與學生互動,引領(lǐng)大家在畫面聯(lián)想與畫面描繪中進行古詩記憶。比如,有一位學生在繪制“竹喧歸浣女”的時候,似乎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于是,我便問道:“我們可以先想想,竹喧是什么意思?浣女又是什么意思?”這就讓學生抓住了關(guān)鍵詞,得出“竹喧”是竹林中有很多人歡笑、喧嘩?!颁脚本褪窍匆路呐?。于是,他便在圖中畫出很多竹子,畫出能夠洗衣服的小溪流,還有一些正在洗衣服的女子。在畫完之后,他也記住了“竹喧歸浣女”這句詩。
(二)接力競賽,讓記憶更有趣
教師可以通過接力競賽的形式,提高學生興趣,強化學生記憶。在《山居秋暝》的記憶中,教師就可以選擇雙人接力或者小組接力的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參與活動,由此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經(jīng)過對畫面的聯(lián)想記憶,很多學生都完成了初步記憶,并且知道了每句詩的意思。那么,接下來就是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不斷練習、不斷熟悉的過程。于是,我選擇從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我選擇了接力賽模式,也就是由我說出第一句,學生背誦下一句。于是,當我讀到“空山新雨后”,大家就迅速接上“天氣晚來秋”。我會接著讀出“明月松間照”,大家便讀到“清泉石上流”,直至接力完整首詩。
另一方面,我找出教室桌子的中線,將學生分為A、B兩個大組。接力競賽中,首先由各組代表猜拳決定先后順序。為了讓游戲更有趣,我加大了游戲的難度。比如,學生第一遍可以按照順序進行接力,A組讀完一句,B組接上。在第二遍的時候,A組讀出一句后,B組要說出前一句,并且不用按順序接力。一個流程結(jié)束后,A、B小組互換。
可見,古詩詞的記憶要有方法,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才能使學生記得快、記得牢。
三、品讀:品出內(nèi)涵
小學語文古詩詞學習最終還是讓學生把握其內(nèi)涵和深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從中獲得個性化的認知和感悟。
(一)推敲詩句,讓品讀顯效果
古詩詞品讀階段,教師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故事的內(nèi)容,把握詩句的含義。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推敲詩句的機會,確保學生能夠了解詩句的意義和特點?!渡骄忧镪浴分杏泻芏嗑拔?,詩中有畫、詩中有情。通過共同推敲詩句的過程,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品其內(nèi)涵。
品讀是學生進一步了解古詩內(nèi)涵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古詩詞內(nèi)容的記憶和把握。在詩句品讀與推敲的環(huán)節(jié),我將學生分為4~5人的小組,安排小組任務(wù):
1.從古詩中標出詩人筆下所描繪的景物、人物。
2.討論“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好在哪里。
3.思考“王孫”指誰,詩人為什么要寫“王孫自可留”。
在任務(wù)驅(qū)動下,各小組相繼展開討論。比如,有小組學生在討論第二項任務(wù)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學生提到:“還沒有看到浣女,就聽到了她們的聲音?!蔽易穯枺骸澳銥槭裁磿X得這樣寫的好呢?”他接著告訴我:“因為這樣說明浣女都在竹林里,這個地方肯定很隱蔽,沒什么外人,詩人也最喜歡這樣的地方了?!庇谑牵冶憧洫勊骸罢f得真棒,其他學生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于是,便有學生接著提到:“這樣讀起來會覺得這個地方非常有生機、活力。”在大家不斷提出想法,并展開互動討論的階段,也提高了品讀的效果,使學生對古詩詞語句有了更全面的把握,仿佛真的走進了竹林中,看到了歡笑喧嘩的浣女。在第三個問題中,有學生則指出“王孫”指的就是跟詩人一樣從外面來做官的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這些久居官場的人,自然愿意多多停留。
(二)把握情感,讓品讀顯內(nèi)涵
古詩詞的學習繞不開“情感”?!渡骄忧镪浴非榫敖蝗冢憩F(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的滿足心情,充分體現(xiàn)出詩人的情感,極具品讀價值。
品讀了內(nèi)容之后,自然就要讓學生從全詩入手,進一步品讀古詩的情感。為此,我沿用前面的小組,安排了討論性較強的話題:
CSSohHNbpzgufVtpPAlyMLMO45cUpLkLI4AT8uuvTU4= 1.詩人對自己筆下所寫的景物有什么樣的感情?
2.詩人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情感?
以上話題中,兩項內(nèi)容都指向?qū)W生對詩人情感的品讀,能夠助推學生自主、自覺地將詩人所描寫的景物與詩人情感聯(lián)系到一起。此階段的討論中,我主要以觀察者的身份進行參與,了解學生小組的討論情況,同時記錄了部分學生在小組互動討論中存在的問題,便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各小組完成對話題的討論后,我接著開展了一場小型的討論會,邀請不同小組分享自己的討論過程和結(jié)果,而其他小組可以對此提出問題,由此擴大了小組互動的范圍。這一期間,有小組代表提到詩人非常喜歡筆下如畫一樣的景物,并且重點描寫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蓮,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小組內(nèi)其他學生也在補充時提到對于詩人來講,這種地方就像一個世外桃源。在各小組相繼分享的過程中,大家也知道了詩中有著詩人的人格之美,而詩中對人和景的刻畫,也是詩人理想狀態(tài)下的社會,這都說明詩人是一個熱愛自然,并且潔身自好的人。
綜上所述,古詩詞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在鍛煉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依托“吟誦·記憶·品讀”的一體化教學過程,學生能夠循序展開對古詩詞的探索,把握其內(nèi)涵和深意,有效內(nèi)化知識??梢?,古詩詞教學要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要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如此才能發(fā)揮出其綜合育人的優(yōu)勢。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天潤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