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630—700),字懷英,號祁溪,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政治家。狄仁杰一生剛直不阿,為官清廉,知人善任,政績頗豐,被朝野公認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譽。尤其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以不畏權勢著稱,直言力諫,成為一代名相,深得百姓敬愛和擁護,被后人尊稱為“狄公”。他的事跡被廣為傳頌,成為中國古代清官的典范之一。
狄仁杰以其剛正不阿、執(zhí)法如山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處理政務時,堅持原則,不屈不撓。他敢于直面權貴的壓迫,不受任何外部勢力的干擾,始終堅守正義和公平,堅決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在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中保持自己的立場和原則。
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杰擔任長安大理寺丞,負責審判斷罪之事。在狄仁杰上任之前,大理寺積壓的舊案眾多,監(jiān)獄人滿為患。據(jù)《舊唐書》記載,狄仁杰在任期間,一年之內就審理了歷年積壓的舊案,共計審理1.7萬人,且無一人訴冤,其公正與效率令人嘆服。然而,狄仁杰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僅將舊案審理一清,還保證了新案的及時審理,其“平恕”之名遠揚。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左威衛(wèi)大將軍權善才和右監(jiān)門中郎將范懷義因錯砍了唐太宗陵寢上的柏樹而被捕。依律法論罪,二人當被除名。高宗對此事極為震怒,下令處死二人。然而,狄仁杰卻力諫皇帝,認為二人“罪不應死”。在朝堂之上,高宗盛怒之下,眾臣皆勸狄仁杰退下,但他卻毫不退縮,堅持己見。他向高宗陳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他進一步以張釋之諫阻漢文帝因盜取高廟玉環(huán)而欲滅族之事為例,警示高宗:“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二將軍,千載之后,謂陛下為何主?”狄仁杰的這番話最終打動了高宗,使他改變了主意,免除了權善才和范懷義的死罪。
狄仁杰作為一個從六品的小官,能夠冒著生命危險與皇帝據(jù)理力爭,展現(xiàn)了他果敢剛毅的性格和深明大義的智慧。他的這次壯舉不僅挽救了兩位將軍的生命,也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和公正。狄仁杰的清廉品質和剛正不阿的精神也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后人敬仰的典范。
自從政以來,狄仁杰大部分時間都在地方任職。無論身處何種境遇,他始終將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贏得了百姓擁戴。
狄仁杰初任汴州判佐便被胥吏誣告,恰好當時的工部尚書閻立本(著名畫家,后任宰相)正以河南道黜陟使身份對官員進行考核,在閻立本的公正審理下,狄仁杰不僅洗清了冤屈,更得到了舉薦,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閻立本稱贊其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在并州任上,狄仁杰執(zhí)法嚴明,政平訟理,凡經手案件都能得到及時處理,且無濫冤之弊,贏得了同僚和百姓的極高贊譽。狄仁杰在并州任職十余年,為百姓做了許多有益的事。老百姓為他修建了祠堂,年年祭祀,以為紀念。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寧州刺史。面對當?shù)孛褡咫s居、矛盾頻發(fā)的狀況,他采取了“撫和戎夏”的政策,使社會得以安寧。同時,他注重革除積弊,減輕百姓負擔,發(fā)展生產,使當?shù)匕傩者^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百姓們?yōu)榱吮磉_對他的感激之情,紛紛立碑鐫文,歌頌他的功德。
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案株連在監(jiān)的有六七百人,籍沒者五千余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數(shù)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并非本心,但為他們求情又恐有為叛逆者開脫的罪名。他經過深思熟慮,毅然上書武則天請求特赦死囚,改殺為流,既安撫了百姓,又穩(wěn)定了豫州的局勢。這批流放者前往豐州時途經寧州,當?shù)匕傩諏λ麄冋f:“我狄使君活汝輩耶!”流放者與當?shù)馗咐舷鄶y痛哭于碑下,設齋三日才去。到流放之地后,為狄仁杰立碑歌頌其功德。
長壽元年(692年),狄仁杰因受到構陷,被貶為彭澤縣令。經過牢獄的摧殘和貶黜的打擊,他依然關心民間疾苦。這一年,彭澤一帶發(fā)生大旱災荒,百姓靠食野菜、草根度日,人們惶恐不安。面對災情,狄仁杰一面上疏朝廷,請求免去租稅,一面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并督促大家生產自救。狄仁杰任彭澤縣令數(shù)年間,采取措施,大力發(fā)展生產,貯糧防災,同時還革新吏治,勤政愛民,深為當?shù)厝嗣袼鶕泶?。百姓為了感謝他的大恩,自發(fā)行動起來,為他建了生祠。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破冀州后,又舉兵南下進攻河北,朝廷急調狄仁杰任魏州刺史,組織力量防御。狄仁杰改變了前任刺史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具的做法,而是將百姓“悉放歸農畝”,繼續(xù)讓百姓安心從事生產,同時又整頓軍備,加強軍隊訓練?!百\猶在遠,何必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必不關百姓也?!焙髞砥醯ね吮?,由于狄仁杰采取措施及時,沒有放松農業(yè)生產,避免了因戰(zhàn)爭荒廢生產、導致百姓饑餓的局面發(fā)生,魏州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久視元年(700年),武則天欲建造一尊大佛像。重任宰相的狄仁杰針對武則天的佞佛行為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他的反對態(tài)度:“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臣每思惟,實所悲痛。往在江表,像法盛興,梁武、簡文,施舍無限?!瓫r無官助,義無得成,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救之?”他從對百姓盤剝、對國家稅賦收入影響的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佛寺和僧尼眾多的諸多危害,又從歷史上的為君之道入手,以南朝梁武帝、簡文帝迷信佛法致身敗名裂的歷史教訓,希望武則天能引以為戒。武則天聽后,“乃罷其役”。
狄仁杰身為一朝宰相,為國舉才是理所當然的事。他活躍在官場時秉著“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原則,為國家推舉了大量人才。他的“薦賢為國非為私也”的舉才目的,一方面為國家的強大提供了人才基礎,另一方面也真正做到了“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收獲了好人緣和好名聲。他舉薦的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李楷固等人,都是唐朝中興時期的名臣。
狄仁杰對人才的舉薦,有兩個顯著特點:
其一,狄仁杰從國家利益出發(fā),舉薦人才時不謀私、不謀利,表現(xiàn)出開闊的胸襟和深遠的眼光。例如對李楷固的舉薦。李楷固原本是契丹李盡忠和孫萬榮手下的部將,李盡忠和孫萬榮謀反時,李楷固驍勇善戰(zhàn)指揮有方,多次打退朝廷軍。李、孫二人死后,李楷固投降武周。因為李楷固曾經屢勝周軍,朝廷大臣建議殺掉。狄仁杰卻認為:“楷固等并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必能感恩效節(jié)。又奏請授其官爵能盡力于所事,必能盡力于我,若撫之以德,皆為我所用矣”。很多人都無法接受李楷固,狄仁杰卻在奏折中對他多番稱許,終于被武則天采納。后來李楷固很快帶兵平定了契丹的叛亂。凱旋之時,武則天封他為燕國公,并賜姓武,授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在慶功宴上,武則天將此功勞都歸于狄仁杰。狄仁杰謙虛地說:“此乃陛下威靈,將帥盡力,臣何功之有?”狄仁杰敢于舉薦降將,且不計功、不圖名,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開闊胸襟和一心為國的豁達。
其二,狄仁杰在舉薦人才時,真正做到了“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狄仁杰對人才的舉薦,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不顧其他。例如他對狄光嗣的舉薦。狄光嗣是狄仁杰的兒子,當武則天命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狄仁杰就推薦了狄光嗣。一般愛惜名節(jié)的大臣若遇到此事,為了避嫌,肯定不會直接舉薦自己的親生兒子或者至少讓其他人開口舉薦。狄光嗣拜地官員外郎,蒞事稱職,武則天喜而言曰:“祁奚內舉,果得其人?!比绻f對狄光嗣的舉薦做到了“內舉不避親”,那么狄仁杰對霍獻可的舉薦就體現(xiàn)了“外舉不避仇”的原則。垂拱四年(688年),58歲的狄仁杰被貶為復州刺史,一路風波勞累,重病纏身,到了汴州終于支撐不住,想要停留半日看病。哪料到開封縣令霍獻可為表忠心,不僅不接納狄仁杰,還派手下驅趕,當天就把狄仁杰趕出了汴州。狄仁杰復宰相位之后,有一次武則天需要從御史中挑選一人擔任中丞,狄仁杰卻不計前嫌舉薦了霍獻可。
圣歷元年(698年),對武則天繼位者的爭奪空前激烈。以武承嗣、武三思為代表的諸武不斷請人向武則天進言,力勸她立武氏子弟為繼承人,而支持李唐皇室的朝臣則通過各種途徑阻止諸武的企圖,勸告武則天接回廬陵王李顯。狄仁杰每次都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他以母子之情感化了在立武氏還是立李氏為繼承人之間搖擺不定的武則天,站在母親的角度上去分析問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次,狄仁杰機智地問武則天:“姑侄與母子孰親?”說如果立兒子,那么百年之后您能配享太廟,并且千秋萬世繼承無窮;若立侄子,則還沒有聽說哪個天子把自己的姑姑放在宗廟祭祀的。狄仁杰的言論使武則天的態(tài)度逐漸傾向于自己的兒子。在以狄仁杰為代表的朝臣們的努力下,武則天迎回了廬陵王李顯并立為太子,徹底挫敗了諸武奪位的企圖。圣歷元年(698年)九月十五日,李顯回到洛陽半年后,被再次冊立為皇太子,這也是恢復李唐王朝的前提。狄仁杰去世5年后,神龍元年(705年),其門下桃李張柬之、敬暉、袁恕己、桓彥范及姚崇等趁武則天病重臥床之際,聯(lián)合李唐宗室力量,發(fā)動長生院之變,迫使武則天傳位,重新恢復了李唐政權。狄仁杰始終以“唐室舊臣”自處,不遺余力為匡復李唐政權的努力,令武則天心服,并發(fā)出這樣的慨嘆:“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武則天對狄仁杰的認同,本質上在于對其以忠事君、心系社稷的認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杰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終年71歲。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追贈狄仁杰為司空。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杰為梁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