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在對所有學生進行激勵與指導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并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多維度的評價方式,促進每1名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練體驗,增強學習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貫徹落實《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筆者以足球運球技術為例,針對水平一至水平三階段的學生的差異,按照“教、練、賽”的要求,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與方法,探索足球大單元教學新路徑,讓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變成“主動式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練體驗,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和競技水平。
一、深挖教學重難點,有效實施分層教學
(一)明確學情,分層設計學練內容
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有無足球運動經歷和對足球技戰(zhàn)術的掌握情況等,將學生按照學段分為“A、B、C”3個組別,A組代表“水平一”,B組代表“水平二”,C組代表“水平三”。在學練過程中,根據不同學段要求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的難度的練習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練方法(表1)。
A組:本水平段的學生需要明確運球時腳觸球的部位,學習簡單的直線運球和過標志物運球技術。如,腳背直線運球、腳內側運球和腳外側運球等,同時配合簡單的技能練習。鑒于水平一的學生年齡較小,可以通過足球游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螃蟹搶球”等游戲開展學練。
B組:本水平段的學生已掌握基本運球動作,可以嘗試組合動作運球和“之”字運球變向動作,如,“一撥一扣”運球、單腳的腳外側和腳內側組合變向運球等,同時加入1VS1對抗運球練習及有對抗的搶球比賽或3VS3比賽。
C組:本水平段的學生已掌握較好地運球技術,可設置多人對抗運球練習,以提升學生運球快速變向的能力。同時,設計3VS3或5VS5比賽場景,讓學生在實戰(zhàn)中檢驗和磨煉動作技術。
(二)因材施教,調動學練積極性
1.巧用體育器材,助力分層教學落地生根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有體育器材,大膽開發(fā)創(chuàng)新,并通過這些教學用具來實現不同分層中的學練內容。在助力學練形式豐富多彩的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練積極性,進而幫助學生更快掌握和提升足球運球技術,如學生利用“標志桶”進行移動中“之”字運球練習(圖1)。
在設計A組教學內容時,可從直線運球開始過渡到繞過障礙物運球,如,“足球腳背運球和行進間腳踩球”過渡到“足球腳內側運球和足球腳外側運球”,教學重難點主要是讓學生明確腳觸球的部位。本水平段的技能練習,建議采用“弱對抗”的小游戲開展教學活動,如“螃蟹搶球(圖2)”“保護好朋友(圖3)”等,來提高水平一學生的學習興趣。
圖2 “螃蟹搶球”游戲
圖3 “保護好朋友”游戲
在設計B組教學內容時,學生已經有了水平一的學練基礎。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技術學習可以運用標志桶以“之”形運球為主,如,一扣一撥運球、單腳的腳外側和腳內側組合運球,教學重難點是提升學生變向過人的能力。技能練習時主要是進行1VS1或2VS2的防守運球過人練習,可從“弱防守”過渡到“強對抗”。并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進行3VS3或5VS5的無守門員的對抗賽(無守門員主要是加強學生運球能力,讓學生多進球,以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在設計C組教學內容時,可根據學生掌握的水平,以學生技能練習為主,技術學習時重難點主要是學生快速變向的能力,如,油炸丸子和假動作運球,充分利用器材設置“假人墻”。技能學習時首先設計1VS1攻防練習比賽,進階后設計接近實戰(zhàn)的有守門員的5VS5或8VS8比賽。
2.細化分層教學,注重學生個體差異
同一水平段的學生,同樣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要進行更為具體的分層,確保每一名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在設置學練內容時,掌握較好的學生,可以晉升更高難度學練內容。學生在學習足球直線運球時,可將學生按足球運動能力水平分為2~3個組(表2),分別為基礎組、提高組和擴展組,細化分層教學內容。
表2 不同能力分層教學內容
組別 技術學習 技能學習
基礎組 正腳背和踩球運球直線運球 螃蟹搶球
提高組 提高觸球頻率運球 保護小尾巴
擴展組 躲避假人墻運球 保護好朋友
二、利用課堂評價,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重視學習評價的激勵和反饋功能,注重構建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體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可分為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等3種評價方式。教師評價還可分為3個方面,一是表現性評價,教師在巡回指導時要根據學生在練習時課堂中紀律表現、遵守規(guī)則、練習積極程度、運動能力和器材的愛護等進行評價,主要進行語言鼓勵;二是階段性評價,教師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練習結束后根據每個組的情況進行評價;三是總結性評價,教師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反饋。學生互評主要是小組長根據組內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運動參與情況和比賽中分數的評價。學生自評主要是學生根據自我感知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結語
教師在設計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方法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段和不同學情的學生分層設計學練內容,學練內容之間要有連貫性和進階性,通過練習難度和身體對抗的逐步增加,以及各種形式的對抗比賽,讓學生在賽中檢驗和提高對技術動作的掌握,進而提升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被動式學習”轉化成“主動式探索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足球這項運動,將幫助每一名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練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升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