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教育理念與實踐方式也在不斷更新。STEAM教育作為一種跨學科的教學理念,強調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此背景下,初中語文的跨學科教學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文章探討了在STEAM教育理念下,如何將初中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助力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為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STEAMA教育;初中語文;跨學科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583(2024)-0139-05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STEAM Education Concept
FAN Xin1,ZHOU Cheng-mei2
(1.Zunyi Experimental School,Zunyi 563006;2.The NO.43 Middle School of Zunyi,Zunyi 563125,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practical methods are constantly being updated.STEAMeducation,as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philosophy,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cultivatingstudents’comprehensive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In this context,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has become a new teaching model.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Chinese language with other subjects under the STEAM education concept,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knowl-edge,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keywords: STEAM education;juniorChinese;interdisciplinary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教學工作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新課程改革倡導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能力,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廣泛性和普適性使其在跨學科學習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加強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功能,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語文與其他學科在思維和知識領域的共性,以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學科知識。在此背景下,開展STEA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STEAM教育理論與跨學科
1.相關概念
STEAM教育的概念起源于STEM教育,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的縮寫。STEM教育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目的是提高美國學生在這些領域的教育水平,以應對全球化和技術革新的挑戰(zhàn)。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意識到藝術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同樣重要,因此將藝術(Art)納入STEM教育中,形成了STEAM教育。這一變化強調了藝術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的相互聯(lián)系和協(xié)同作用,認為藝術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STEAM教育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整合,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新的解決方案,并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運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shù)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01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轉變》報告中指出,當前很多國家仍是采用傳統(tǒng)教育模式,難以適應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要求,知識供給需求與傳統(tǒng)發(fā)展不平衡,而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關鍵是課程改革。[1]2015年9月,中國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將STEAM教育納入課程改革內容中。[2]
STEAM教育匯聚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shù)學領域,旨在通過跨學科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這一理念超越了傳統(tǒng)學科的界限,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全面、更實際地理解知識,并將所學應用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說,從STEM到STEAM的擴展,是跨學科的重要實踐模式。
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一詞由學科(Disci-pline)演變而來,最早由1926年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教授所提出??鐚W科教學是一種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相互關聯(lián)和交叉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概念在于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整合,以促進學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這種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學科的壁壘,強調學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使學生在解決問題和面對現(xiàn)實挑戰(zhàn)時能夠運用跨學科的思維方式。[3]P11跨學科教學的理論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它涉及多個方面,包括教育觀念的更新、課程設計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以及評價體系的改革。陳濤學者對跨學科進行了多重解釋,并與多學科做了比較指出,多學科像是一種添加劑,而跨學科更像是一種融合劑,跨學科的內涵很豐富,不同場景下的含義也不盡相同。[4]《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求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加強綜合課程建設……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fā)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3]P5
跨學科是STEAM教育的基礎和靈魂,它使得STEAM教育能夠超越傳統(tǒng)學科教育的局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綜合的學習機會,以培養(yǎng)他們在未來社會中所需的關鍵能力??鐚W科教育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STEAM教育作為這一趨勢的體現(xiàn),已經(jīng)被許多國家納入其教育體系和政策中,以培養(yǎng)適應全球化挑戰(zhàn)的人才。
2.國內外相關研究
自STEAM教育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機構對其展開相關的研究和探索。國外對STEAM教育的研究情況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STEM到STEAM的擴展,涉及定義、內容、特點及框架等。STEAM教育前身源于美國STEM教育,2010年美國學者格雷特·亞克門(Georgette Yakman)首次將A(Art)納入STEM內容中,并提出STEAM教育的結構框架,該框架呈金字塔形,強調多學科整合和跨學科實踐。[5]P41美國學者Land主張在STEM中加入Art,提高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yǎng),促使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6]二是STEAM教育的實踐案例和實施途徑。國外的STEAM教育實踐案例非常豐富,涵蓋了不同的教育層面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韓國學者Hunkoog Jho對兩所采用STEAM教育的中學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所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更具有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7]英國學者Joanna Jesion-kowska研究了STEAM教學中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并將AR技術納入課程,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AR應用模型。[8]三是世界各國對STEAM教育的重視和采取的措施。美國先后通過多個政策和法案,如《國家競爭力法》和《國家行動計劃》,強調了STEM教育的重要性,并在2007年由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廣至K-12教育階段。英國政府在2004年的《科學與創(chuàng)新投資框架》中首次引入STEM,并制定了詳細的教育計劃,將技術教育作為國家工業(yè)戰(zhàn)略的核心。[9]韓國政府從2007年開始關注STEAM教育,并在2010年將其納入國家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頒發(fā)了相關政策文件,不斷完善對STEAM教育改革的宏觀布局。[10]
國內關于STEAM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對其教育理念的探討、實踐方法的探索、課程應用范疇的分析以及STEAM教育與新技術的結合。一是對SETE-AM教育理念的探索,如范文翔、張一春梳理了STEAM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內涵本質,并提出可實施的路徑;[11]周錦程、楊朵對國內外STEAM教育研究文獻通過知識圖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總結我國STEAM教育發(fā)展特點。[12]二是對SETEAM教育應用實踐的探索與新技術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如傅騫、王辭曉對SETEAM教育與創(chuàng)客教育的融合進行研究,認為創(chuàng)客對其具有優(yōu)化、補充的作用,并根據(jù)其面臨的困境提出可行的策略。[13]三是通過介紹國外SETEAM教育研究,對我國SETEAM教育的啟示、借鑒,如魏曉東、于冰等人通過介紹美國STEAM教育的框架和特點,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參考;[5]胡衛(wèi)平等人根據(jù)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為中小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STEAM教育體系提供了設想。[14]
二、初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與困境
1.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能力,其內容主要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等方面。教學方法主要有:啟發(fā)式教學,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情境教學,創(chuàng)建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和使用語文知識;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分組合作,通過討論、合作完成任務,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項目式學習,設計語文學習項目,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如視頻、音頻、動畫等,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反饋,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進步和不足。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主要以知識傳授為主,即教師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授語文知識,包括課文內容、文學常識、文言文知識等,引導學生逐段分析課文,理解文章的主旨、結構、語言特點,通過“課文分析―背誦記憶―課堂提問—作業(yè)練習—考試檢測”等階段對語文知識進行鞏固。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過于依賴教師講授、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初中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初中語文教學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中面臨諸多困境與挑戰(zhàn),在外在層面上,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面臨著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師和學生面臨巨大的考試壓力,教學過程容易出現(xiàn)功利化,導致教學內容和方法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忽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另外,教學資源的不足也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之一。盡管新課標對課外閱讀量和背誦篇目有明確規(guī)定,但許多學校在教學資源配置上仍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學生廣泛閱讀和深入學習的需求。
在教師層面上,存在部分教師教學模式單一、專業(yè)發(fā)展不足、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jié)、課外拓展不足等方面的問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得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喪失學習熱情。有的教師在語文教學方面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培訓機會有限,導致教學方法和理念更新緩慢,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部分教師對新課改的實質要求缺乏清楚完整的認識,教學設計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無法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也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未能充分拓展課外閱讀,導致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語文學習視野受限。
在學生層面上,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積極性,不愿意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互動。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氛圍沉悶有關,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另外,有的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關注不夠,放棄了閱讀和文學積累,轉而大量操練理科題目,導致知識面狹窄。
3.STEAM教育對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啟示
STEAM教育對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一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利用STEAM教育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語文課堂的活躍度和參與度。二是整合學科知識。借鑒STEAM教育的整合性,初中語文教學可以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如歷史、地理、科學等,通過跨學科的方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這一教育模式跳出了傳統(tǒng)學科的框架,鼓勵學生在多學科融合的環(huán)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文學作品,不只限于理解文本內容,還要學會評價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式,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四是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如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等,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和手段,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三、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有效策略
1.主題探究
主題探究的教學設計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在STEAM教育理念下,選擇有趣主題是推動跨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策略。通過引入引人入勝、實際有趣的主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傳統(tǒng)學科的界限,使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中體驗更多的樂趣。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4課《三顧茅廬》為例,課文涉及文學、歷史、地理、科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探究的主題,如《三顧茅廬》中的人物關系、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和文學特點。借助“三顧茅廬”的歷史素材,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故事背后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加深對該故事歷史背景的認識,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比如圍繞主題設計一系列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帶著“《三顧茅廬》中劉備為何三顧茅廬?”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也可以借助“三顧茅廬”的戲劇素材,從藝術表演的角度,直觀呈現(xiàn)“三顧茅廬”的故事情境,理解故事的內涵,深刻感受故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題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正面引導學生探討和反思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
2.整合科學與技術元素
在STEAM教育的框架下,利用現(xiàn)代技術,整合科學與技術元素,綜合運用科學、藝術、音樂等學科知識,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真實或模擬情境,幫助學生通過視頻、圖片、音樂深入理解課文。這里,我們還是以《三顧茅廬》為例,對其進行教學設計,部分具體如下:
(1)課程導入
使用多媒體資料,增加課程導入趣味性。通過播放有關三國時期的歷史紀錄片或《三國演義》的影視片段,吸引學生的興趣,為學習《三顧茅廬》提供背景知識。
(2)互動式學習
建立在線討論平臺,進行互動式學習。利用教育軟件如Edmodo或Google Classroom創(chuàng)建一個討論板塊,讓學生分享對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故事的初步看法和問題。
(3)文本分析
教師提供電子版課文,學生可以在平板或電腦上做標注、筆記。也可以使用交互式白板展示課文的關鍵段落,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性格和情節(jié)發(fā)展。
(4)角色扮演
利用VR技術讓學生“進入”三國時期,扮演劉備、諸葛亮等角色,體驗三顧茅廬的情景。
(5)問題導向
利用網(wǎng)絡資源,指導學生使用網(wǎng)絡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如在線百科、歷史論壇等網(wǎng)站帶著“劉備為何三顧茅廬,前兩次為何失?。俊眴栴}查找相關資料,探究三顧茅廬中劉、關、張和孔明的心理變化,深入理解課文。
(6)創(chuàng)意寫作
鼓勵學生以博客或社交媒體的形式,從諸葛亮的視角重述三顧茅廬的故事,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寫作能力。
(7)合作項目
使用如Google Docs的協(xié)作工具,讓學生分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關于《三顧茅廬》的分析報告或制作相關的PPT。
(8)藝術整合
利用數(shù)字繪圖軟件,讓學生創(chuàng)作與《三顧茅廬》相關的藝術作品,如插畫或漫畫。
(9)反績與評價
使用在線測驗和評估工具,如微信小程序或Socrative,進行即時教學反績和評價學生的理解程度。
(10)跨學科連接
結合STEAM教育理念,讓學生設計一個以三國時期為背景的工程項目,如建造一個模型防御工事或發(fā)明一種新型的戰(zhàn)爭機器。
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從音樂、繪畫、影視等領域對《三顧茅廬》進行多角度、多領域的沉浸式學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3.強化思維引導
在STEAM教育理念下,注重問題導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課文知識,更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三顧茅廬》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例如,可以問:“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如何回應劉備的邀請?”同時,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例如,在討論《三顧茅廬》時,可以讓學生從劉備、諸葛亮、張飛、書童等不同角色的視角分析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建立人物關系圖譜、事件發(fā)展脈絡,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復雜的信息。教師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和深入理解。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幫助他們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4.情境化教學
情境化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深入理解。創(chuàng)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學習和使用語文,如模擬歷史事件的辯論或角色扮演。情境化教學的一些關鍵策略和實施步驟主要有:一是確定教學目標,確保情境設計與教學目標相匹配。例如,在教授《三顧茅廬》時,目標可能包括理解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性格、學習歷史背景等。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可分為真實情境和虛擬情境,前者是利用實際環(huán)境或模擬環(huán)境,如將教室布置成古代場景,讓學生置身于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后者需借用多媒體技術等其他工具、媒介,如視頻、音頻、動畫等,模擬情境,增強學生的沉浸感。三是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角色動機和行為。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學生可以扮演劉備、諸葛亮等角色,創(chuàng)設三國時期的背景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歷史場景中,加深學生學習印象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四是反饋與改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和教學效果,不斷改進情境設計和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通過情境化教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深入理解。
四、結語
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整合其他學科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探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未來教學資源將更加豐富多樣,為跨學科教學提供更多支持,期待更多的學校、教師能夠積極倡導、深入實踐,為學生構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培養(yǎng)更具創(chuàng)新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新一代公民。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征求對《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EB/OL].(2015-09-02)[2023-08-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_206045.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陳濤.跨學科教育:一場靜悄悄的大學變革[J].江蘇高教,2013(4):63-66.
[5]魏曉東,于冰,于海波.美國STEAM教育的框架、特點及啟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4):40-46.
[6]Land M H.Full STEAM ahead:The benefits of integrating the arts into STEM[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3(20):547-552.
[7]Hunkoog Jho,Oksu Hong,JinwoongSong.An Analysis of STEM/STEAM Teacher Education in Korea with a Case Stu-dy of Two Schools from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Perspective[J].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16,12(7):1843-1862.
[8]Joanna Jesionkowska,F(xiàn)ridolin Wild,Yann Deval.Active Learning Augmented Reality for STEAM Education-A Case Study[J].Education Sciences,2020,10(8):198.
[9]周洲.英國高等教育的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基于《2004-2014科學與創(chuàng)新投資框架》及年度報告的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Z1):103-107.
[10]陳先哲.以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服務支撐國家戰(zhàn)略[J].新教育,2023(25):1.
[11]范文翔,張一春.STEAM教育:發(fā)展、內涵與可能路徑[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8(3):99-105.
[12]周錦程,楊朵.知識圖譜視角下國內外STEAM教育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5):89-91.
[13]傅騫,王辭曉.當創(chuàng)客遇上STEAM教育[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10):37-42.
[14]胡衛(wèi)平,首新,陳勇剛.中小學STEAM教育體系的建構與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4):31-39.
(責任編輯:羅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