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茅盾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造》中,男女主角之間的矛盾是全篇矛盾的焦點與核心,雕琢還是控制,愛意或是占有,在社會、思想、文化、政治、經(jīng)濟、自身背景等多重元素的影響下,嫻嫻逐漸脫離了君實的“理想”。第二個矛盾是男主角君實自身的矛盾,其實是封建男權(quán)至上思想作祟。第三個矛盾,即女主角嫻嫻自身的矛盾,這是內(nèi)外因合力的結(jié)果。內(nèi)因是她的階級局限性,外因則是當時的民族解放思想與封建傳統(tǒng)思想雜糅的狀態(tài)。小說結(jié)尾的“先走一步,請少爺趕上”,是對男主角君實未來的展望,也是作者對自己未來的處境和家國復興圖景的展望。
[關(guān)鍵詞]矛盾" "控制" "彷徨" "展望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9-0012-04
《創(chuàng)造》是茅盾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寫于北伐失敗作者流亡日本時期,于1928年4月發(fā)表于《東方雜志》。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是新舊思想猛烈碰撞的焦點時期。茅盾說《創(chuàng)造》是“有意為之”[1]的,而我們可以從這篇小說中感受到其“有意為之”的矛盾心理。
古言云:“玉不琢不成器。”但人的思想真的能夠被雕琢、創(chuàng)造出來嗎?被雕琢、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真的會“成器”嗎?一位男性想按照自己的理想來創(chuàng)造一名女性,將一塊精心挑選出的上好璞玉雕琢成自己理想的模樣,看似荒唐,實則是多重因素所致,而這些因素導向的是失敗的“創(chuàng)造”與多重的矛盾。
一、男女主角的矛盾關(guān)系分析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矛盾,即男女主角之間的矛盾。這是全篇矛盾的焦點與核心。開篇運用象征的手法描述閨房內(nèi)的場景:物品的雜亂是嫻嫻不再溫順乖巧的映射;象牙兔子上被刀刮過的“丈夫”二字為后文埋下伏筆;《婦女與政治》雜志直擊夫婦二人的矛盾中心。君實在與嫻嫻討論有關(guān)夢的話題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夢,有人說是日間的焦慮的再現(xiàn),又有人說是下意識的活動”[2]。君實對此是不贊成的,并且認為自己“15歲以后沒有夢”[2]。前一天,夫妻倆在嫻嫻是否應該關(guān)切當今政治、是否已經(jīng)行進在思想進步的路上、是否在不斷脫離丈夫的絕對控制等事情上發(fā)生過爭吵,第二天早晨,君實就發(fā)現(xiàn)自己昨晚做了夢,但無法回憶出夢境的內(nèi)容,只記得似乎不是“好兆”。這從另一個角度呼應了前面“有人”對夢境的理解,無論是日間焦慮的再現(xiàn),抑或下意識的活動,這都符合君實目前的思想處境。君實焦慮往日如金絲雀般乖順的夫人正在踏足一個他認為不可理喻的世界,即政治變革時期萌發(fā)的進步思想世界與進步青年拓展出來的新的政治、社會觀念世界,下意識地想要如往日一般對夫人的一舉一動進行絕對掌控,但無從知道自己的夫人是晚上何時回到自己身邊的。
后文君實回憶不出夢境內(nèi)容,但依然在努力回憶,以便跟夫人講述。這在讀者看來可能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一個已經(jīng)消失于記憶里的日常的夢,為何要清清楚楚地跟夫人講述呢?這簡直如孩童向母親敘述自己的噩夢以求愛撫與安慰一樣。君實當然不是孩童,他的年紀也長于嫻嫻許多。而這個社會變革的時期,新思想萌發(fā),舊社會蛻變,政治與生活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腐朽陳規(guī)的時期,對于君實來說,確實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他阻攔嫻嫻去涉足這個世界,認為她是無病呻吟,實際上是他自己無知者“有畏”。他對現(xiàn)在這個變革的世界一無所知,所以從心底里畏懼這個大變革的時期,畏懼乖順的夫人逃離自己的掌控,但最讓他感到畏懼的莫過于變革他自己的思想了,因為他所認為正確的世界,是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創(chuàng)造”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被動搖或者改變,那便是對君實自身的否定和對其掌控的脫離,這樣的變化對于一個思想仍在較為封建狀態(tài)中的男人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君實之所以要努力回憶夢境的內(nèi)容,是為了在向夫人講述時有足夠的底氣,以免讓夫人認為他在說謊。這在旁人看來似乎是不可理喻的,但對君實來說,若夫人對自己存在不信任,便是自己對夫人的“創(chuàng)造”的失敗,自己“創(chuàng)造”的夫人應是對自己全盤信任、絕對服從的。所以當嫻嫻發(fā)表自己對夢境的觀點時,君實反駁她說,“你是多夢的;不但睡時有夢,開了眼你還會做夢呵!”[2]這句惱羞成怒的反駁言語可以從兩個部分來解讀,一個是君實認為嫻嫻是“多夢”的,一個“多夢”的人似乎也是一個情緒不夠穩(wěn)定、多變、捉摸不透的人,現(xiàn)在的嫻嫻對于君實來說是一個捉摸不透的狀態(tài),不僅行蹤不定,且也不再像從前一樣對自己言聽計從、百依百順,還會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爭吵,這對于君實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對嫻嫻有這樣的抱怨和警告;另一個便是君實認為嫻嫻開了眼還做夢,認為現(xiàn)在正在不斷改造自己脫離丈夫掌控的嫻嫻是在白日做夢,做夢能夠逐漸走向獨立,做夢自己能夠?qū)θ缃駮r局進行一定的推進,做夢自己能夠真正成為新式女性,這是君實對嫻嫻現(xiàn)在所作所為的否定與嘲諷。
而從嫻嫻的角度來看,她認為“夢是不會沒有的,大概是醒后再睡時遺忘了”[2],嫻嫻不在乎夢的有無,是實寫;而君實的話則是借夢諷刺,是骨中帶刺的反駁,是虛寫[3]。這樣的虛實相生,創(chuàng)造出君實與嫻嫻的矛盾形象。君實與嫻嫻對夢境的爭論,已展現(xiàn)出他們之間的矛盾,二者對新式思想、新式社會的看法是對立的,而這樣的對立勢必不能通過一句解釋和一句反駁來化解的。夢是一種意識,與小說開篇走馬觀花地描述房間內(nèi)凌亂的布置相結(jié)合,形成意識流的描寫方式,其目的是向讀者逐步描繪出男女主角的人物畫像與內(nèi)心世界,從而讓讀者感作者之想法、會作者之用意。
君實在選擇夫人時說:“中意的是盡有,但合于理想的卻沒有一個。”[2]他認為中意不是合于理想,而其所謂的合于理想是要找一個“性情見解在各方面都和我一樣”的人,即一名“半新不舊”的女子。在此理想的驅(qū)動下,他四處尋遍卻未能找到一個滿意的“已完成品”,最終決定找一塊璞玉,創(chuàng)造出一位理想的夫人。于是君實找到了嫻嫻,一位聰明而豪爽、溫和而精細的女子,他讓嫻嫻閱讀古今中外所謂的“先進文化”代表作,讓其對自然科學、歷史等都有了常識以上的了解。這其實在無意中促成了嫻嫻日后獨立思想的形成。君實起初希望嫻嫻關(guān)心政治,而嫻嫻在與李小姐的相處中,在社會思潮的影響下,逐漸熱衷于政治。她的“熱衷”明顯超過了君實所界定的“關(guān)心”,二人在“婦女與政治”的問題上幾經(jīng)爭論,君實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創(chuàng)造”的夫人正在脫離自己的精神掌控。嫻嫻在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自己的手破壞自己的理想。”[2]嫻嫻的確是“順服”地受君實的思想的影響,但導致最終成果的絕不會是單一因素的力量?!秳?chuàng)造》創(chuàng)作于中國的動蕩時期,展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變革,此時民主解放思想與封建保守思想的矛盾愈演愈烈,嫻嫻正是受社會、思想、文化、政治、經(jīng)濟、自身背景等多重元素的影響才逐漸脫離了君實的“理想”。
除去君實對嫻嫻的創(chuàng)造與嫻嫻自身的演變,再分析一下夫妻之愛的矛盾。在中國,男權(quán)父權(quán)至上的觀念根植已久,當時社會雖已在宣傳男女平等,但封建觀念仍根深蒂固。君實對嫻嫻可能是存在愛的,但這份愛是建立在對嫻嫻的情欲之上的,而這是人類的本能行為。我們可稱之為愛,但更準確而言應該是情愛。可能更多人傾向于君實對嫻嫻根本不存在愛,“他最愛的是以他的思想為思想以他的行為為行為的夫人”[2]。他所謂的愛是全盤否定的占有,是從肉體到精神的絕對控制。嫻嫻是他挑選出來的金絲雀,但嫻嫻如鳥類一般,向往天高云淡,于是她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逃離金絲籠。嫻嫻對君實是否存在愛呢?正如嫻嫻自己所說:“我們結(jié)婚的第一年——半年,正確地說,是第一個月,最快活?!盵2]
嫻嫻被君實挑選出來的原因,是因為她有傳統(tǒng)的性習,不曾讀過書,但天資聰穎。“傳統(tǒng)性習”“不曾讀過書”的弱勢讓嫻嫻對初婚的丈夫抱有絕對的信任、關(guān)懷與愛,對丈夫要求的任務言聽計從(但這也許是封建禮教殘留思想所致),但“天資聰穎”讓她從社會與生活中習得反抗的意識,逐漸與新思想融合。逐漸脫離金絲籠的嫻嫻,對君實的“愛”可能更顧念著的是一絲舊情與封建傳統(tǒng)的影響。男權(quán)至上,妻子是不能隨意逃離丈夫身邊的,這是嫻嫻受過的教育,也同樣是逐步與新社會接軌的新女性的悲哀。君實與嫻嫻夫妻二人的愛其實始終處于虛無縹緲的狀態(tài),不確切,看不清,這也正是夫妻二人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
二、君實的內(nèi)在矛盾與封建思想的束縛
接下來分析第二個矛盾,即男主角君實自身的矛盾。君實是一個接受時代新思想,但又受錮于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這一新舊雜糅的個體勢必會成為一個矛盾體。開篇有一大段描繪閨房內(nèi)的物品擺放,據(jù)原文推斷曾經(jīng)的房間是干凈整潔的,而現(xiàn)在變得雜亂無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嫻嫻從拘于家務小事的封建女性蛻變成關(guān)心政治的新式女性,同時也是君實對嫻嫻從完全掌控到逐漸失控的心緒紛亂化的具象映射。為何紛亂?因為他自身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君實的父親是一個接受了新思想、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救國大志寄望于兒子的愛國志士,但從文中他對兒子的教育方式來看,他還停留在“諄諄不倦的‘庭訓’”這種口頭教育上,而正確的教育應為“言傳身教”。父親僅有的“言傳”漸漸剝完君實的青春情緒,讓他“成為有計劃的實事求是的人”,而君實的夢、君實的理想都沒有與新社會正面思潮與活動接軌,而是摻雜進了封建思想,可見其“有了計劃”,但與實事求是的品格是不沾邊的。雖說君實的人生大體方向是對的,是要“為祖國為社會為人類服務”的,但其中間的實踐過程,仍深陷半新不舊的泥沼。
小說開篇部分描述君實的“夢”,以意識流的形式闡釋男女主角目前的矛盾中心,即“婦女與政治”,這是君實自身最為明顯的矛盾。他起初引導嫻嫻去留心政治,以為不懂政治的女子便不是理想的完全無缺的女子,想將自己那“中正、健全、合法”的政治觀念傳授給她。而當嫻嫻真正熱衷于政治并愿意投身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時,君實卻開始憂心忡忡,對嫻嫻日益脫離自己的絕對掌控而感到不滿,這歸根到底仍是封建思想中男權(quán)至上觀念作祟。君實自身的矛盾就在于他忽略了外界因素而過于盲目自信,認為僅憑自身的掌控與引導就能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的夫人,最終卻導致自己與嫻嫻?jié)u行漸遠。作為一個真正半新不舊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君實的“新”更多體現(xiàn)在看待男女關(guān)系上。但其實,這種“新”同樣是君實為掌控、重塑嫻嫻而做的鋪墊。君實希望的是自己絕對主導,而對方要恰當迎合,當嫻嫻過于“肉感”、逐漸脫離自己的絕對掌控時,君實就處于被動地位,就出現(xiàn)了矛盾心理。
君實所有的矛盾歸根結(jié)底在一個“度”,夫人對政治的參與度、夫人對自己的熱情度,一切矛盾皆由他引起,但都因超出了個人舒適區(qū)的限度而自相矛盾。而其不接受“度”的超越,主要因素仍是封建男權(quán)至上思想,對所謂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夫人有極強的占有欲和掌控欲。茅盾說:“在《創(chuàng)造》中我暗示了這樣的思想:革命既經(jīng)發(fā)動,就會一發(fā)而不可收,它要一往直前,盡管中間要經(jīng)過許多挫折,但它的前進是任何力量阻攔不住的。被壓迫者的覺醒也是如此?!盵1]革命運動轟轟烈烈,革命思潮同樣潛移默化。嫻嫻迎合新時代的日新月異,逐漸改變自身,對君實的“度”的超越僅是她個人的意愿與時間的問題。
三、嫻嫻的自我覺醒與社會變革的影響
最后來分析第三個矛盾,即女主角嫻嫻自身的矛盾。有人可能會想,在《創(chuàng)造》這篇小說中,嫻嫻幾乎始終為向新轉(zhuǎn)變的積極女性形象,其矛盾何在?在嫻嫻的日常習慣和猶豫的表現(xiàn)中,其矛盾是外因和內(nèi)因合力所致的。
先談外因,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變革時期,民族解放思想與封建傳統(tǒng)思想在交流與碰撞中融合。新式思潮摻雜著封建殘余,無法對正在覺醒的女性進行徹底的精神洗禮,即使是嫻嫻這種熱衷于政治、積極向新轉(zhuǎn)變的女性,也不能免受社會的影響。所以她接受到的并不是純?nèi)坏男率剿枷耄詴蟹饨ㄋ枷氲淖钃?,如丈夫的冷嘲熱諷,如社會上看待女性的世俗眼光,這都是導致嫻嫻成為新舊摻雜的過渡期矛盾女性的原因。
再來看內(nèi)因,“‘新女性’自身意志薄弱,主觀思想極易產(chǎn)生動搖,她們本人也不是促成自身思想蛻變的原因?!盵4]家庭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嫻嫻出身于不新不舊的家庭中,同樣是新舊文化的雜糅,其父是風流名士,以政治為濁物,這也是嫻嫻起初無心于政治的重要原因,一定的階級局限讓嫻嫻在政治途中感到彷徨,其主觀思想也產(chǎn)生一定動搖。面對新思想的引領(lǐng)與社會的進步,嫻嫻仍帶有殘余的封建女子面對新鮮事物的無措,但好在她自身有堅定的意志,有好友的鼓勵與陪伴,同時也不得不提到她的丈夫君實在學術(shù)視野方面對她的引導,這使她在面對新生活時有一定的底氣和勇氣。
從文中可知,嫻嫻其實依然保留著某些少奶奶的生活作風,如依賴老媽子等,可見嫻嫻在成為獨立女性的路上仍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君實對嫻嫻的“創(chuàng)造”有成有敗,正如許子東所言:《創(chuàng)造》對“五四”愛情小說所承擔(或者說難以承擔)的教育啟蒙主題,既有延伸,又有反轉(zhuǎn)。延伸的是啟蒙模式,反轉(zhuǎn)的是啟蒙后果[5]。
嫻嫻的個人矛盾歸根到底在于她的出身,她試圖向新式獨立女性的道路上走,擺脫丈夫的束縛與控制,但卻仍有封建因素的阻撓,還有小資產(chǎn)階級的局限性,且當時的社會對女性仍然不夠重視。
四、結(jié)語
茅盾說《創(chuàng)造》是有意為之的,其有意展示出男女主角二人的矛盾,以揭露變革時期的中國之矛盾。我們可以感受到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xié)性,可見作者對資產(chǎn)階級能否扛起中國的未來心存疑慮。茅盾本人在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時是大革命失敗后,他處于被國民黨通緝又和共產(chǎn)黨失去聯(lián)系的兩難境地。但在進退維谷中,他在《創(chuàng)造》的結(jié)尾留下一句“先走一步,請少爺趕上”,這是嫻嫻在奔赴新時代的征途中對君實未來的展望,期待君實能夠接受新思想、關(guān)注政治變革、扛起復興家國的重任,同時更是茅盾自己在表明立場,表達他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封建思想的摒棄和對自己未來處境的展望。
茅盾的有意為之,為的是自我鼓勵,為的是時代的進步,為的是家國的復興。這是對封建勢力的壯麗宣言,即使仍會有無助的時候,但是為之奮斗的初心矢志不渝。
這是有意為之的矛盾,是對新時代的展望,也是對家國光明未來的“創(chuàng)造”。
參考文獻
[1] 茅盾.創(chuàng)作生涯的開始——回憶錄〔十〕[J].新文學史料,1981(1).
[2] 茅盾.茅盾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 俞正貽.“創(chuàng)造”的語言,語言的創(chuàng)造——茅盾早期短篇小說語言特點[J].湖州師范學報,1987(8).
[4] 謝東玲,王曉平.“新女性”的局限——從茅盾小說《創(chuàng)造》看“新女性”的三個特征[J].職大學報,2015(6).
[5] 許子東.重讀茅盾的《創(chuàng)造》《動搖》[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21(1).
作者簡介:夏奕宸,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