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咸陽高居黃土臺塬之上,俯瞰渭河,遠眺南山,氣勢恢宏。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都從櫟陽遷至咸陽。此時秦國正處在商鞅變法的高潮時期,當時的櫟陽距離秦國最大的外患——魏國非常近,很容易受到外敵的威脅;而且,守舊派老士族對變法依舊持反對態(tài)度。因此,遠離老士族根基較深的櫟陽,為變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遠離外敵侵略,遷都,顯然是明智之舉。此外,咸陽位于關中平原中心地帶,山環(huán)水繞,易守難攻;而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農業(yè)發(fā)達,交通便利。在綜合考量下,秦孝公從櫟陽遷都到咸陽,這一舉措,不僅更有利于商鞅變法的推行,而且,為后來秦國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秦孝公遷都到秦朝覆滅,咸陽一直作為秦國和秦朝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秦咸陽城因此也成為了戰(zhàn)國后期至秦朝的重要都城遺址。
秦咸陽城遺址按照遺存分布情況,分為三大功能區(qū):宮殿與官署區(qū)、城郭區(qū)、陵與墓葬區(qū),整體布局利用人工壕溝結合河流湖泊、臺塬等自然環(huán)境,區(qū)分各功能區(qū)界域并形成防衛(wèi)設施。
自秦孝公遷都至秦朝覆滅,144年間,秦都咸陽見證了一個帝國的輝煌與消亡。作為一個朝代的見證,秦咸陽城遺址在研究戰(zhàn)國后期至秦朝的歷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88年1月13日,該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9日,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21年10月18日,秦咸陽城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
(摘自微信公眾號
“陜西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