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我國部分地區(qū)夏季出現高溫熱浪。因此,尋找適宜的避暑之處,成為許多朋友當下的迫切需求。不過,出門避暑勿貪涼,進入溫度稍低的地區(qū)時,亦有受寒的風險。因此需要仔細規(guī)劃,在避暑的同時,做好防寒措施,守護家人健康。
因時制宜:炎炎夏日宜養(yǎng)陽
《黃帝內經》曰:“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贝簳r陽氣升發(fā),夏時陽氣充盛,天地之間的陽氣處于一個由內到外、由下到上的運動過程,人體中的陽氣也是如此。陽氣升發(fā),向上、向外發(fā)越,則儲存在體內的陽氣愈發(fā)虛少;夏日陽極盛,暑熱也盛極,大熱耗氣,氣者陽也,即暑熱會耗傷人體的陽氣。夏日貪冷飲者多,或冒雨涉水,易感受寒濕之邪,如此飲食太過或攝生不慎,都會損傷體內的陽氣。故夏日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陽,在防暑的同時,也不可過分貪涼。
因地制宜:高原濱海各不同
出門避暑前,應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氣候特點,并關注天氣預報,做好相應準備。以下是常見的夏日避暑地形氣候特點,可供參考。
高原高山溫差大
夏季的高原、高山地區(qū)海拔溫差、晝夜溫差及陰陽坡面溫差較大,出行時需注意。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溫度下降6攝氏度左右,且夏季氣溫垂直遞減率大,更應注意海拔差。高原地區(qū)空氣稀薄、干燥少云,夏季白天地面接收大量太陽能輻射,升溫快,晚上散熱也快,故晝夜溫差極大。同時,夏日高山地區(qū)的陽坡日照足,溫度較高;陰坡背光,則溫度稍低。在游玩的時候應當注意溫差變化,酌情添減衣物。
濱海地區(qū)濕度高
夏季的海邊風大、潮濕、氣溫多變,在此地區(qū)避暑時,應注意預防風寒之氣和濕氣的侵襲。夏季濱海地區(qū)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溫度不會過度升高,但水汽蒸發(fā)量大,相對濕度較高。受氣流和氣壓的影響,濱海地區(qū)風大涼爽,多種天氣交替多變。
在旅游途中,人們可享受海風、海水帶來的涼爽愜意,但亦需注意防風、防寒、防濕,勿損傷人體陽氣。
因人制宜:出門避暑需防寒
《黃帝內經》曰:“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别B(yǎng)生應當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夏日宜養(yǎng)陽,避暑亦需注意防寒保暖。
不宜貪涼
夏季避暑,若貪涼飲冷,則會導致寒氣侵體,疾病叢生。
肺合皮毛,皮毛感受寒邪,表現為皮膚出現“雞皮疙瘩”,渾身發(fā)抖,這是人體受寒后的自我保護方式。若寒冷之氣進一步侵襲,則會產生相應的肺衛(wèi)癥狀,如流清涕、鼻干、咽燥、呼吸喘促、咳嗽等。若外界溫度過低,肢端血液回流,以保護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則會出現手足冰冷,關節(jié)僵硬,拘急攣縮。寒冷時,為維持身體供能,心臟的負擔加重,有誘發(fā)心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風險。此外,過食生冷,則脾胃受寒,不能運化水谷,容易出現腹脹、積食、泄瀉等癥狀。因此,要注意腹部保暖,盡量不穿露臍裝。
動則生陽
夏日避暑,不能讓自己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在外游玩時,可適當徒步,或于氣溫相對較低時爬山、游泳,以增加戶外活動量,使機體微微出汗,處于相對活躍的平衡狀態(tài)。動則生陽,微微出汗也能排除體內多余的濕氣。
適時保暖
夏季旅游時,優(yōu)先選擇輕便、透氣的衣物。在此基礎上,可攜帶薄外套、風衣或沖鋒衣,亦可攜帶圍巾或者披肩。在溫差過大的地區(qū),適時增添衣物,防寒保暖。去海邊游玩時,可多帶幾雙襪子、短褲、背心,以防玩水沾濕,濕氣侵襲人體。在紫外線強的地區(qū)游玩時,可備遮陽帽、防曬衫等物理防曬衣物,既可防曬遮陽,又可防風防寒。夏日到潮濕、雨水多的地區(qū)游玩時,需備好雨傘、一次性雨衣等雨具,防寒防濕。夜晚在高山林地露營時,可準備“暖寶寶”發(fā)熱貼、毛毯等御寒物品。
結束了一天的活動,回到住處后,可以通過用溫熱水泡腳、洗熱水澡的方式來解乏。切忌用冷水沖涼,否則會遏制體表之陽氣,導致外寒侵襲。
責任編輯/陶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