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與物理學科的融合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物理學科與化學學科之間存在的共同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科之間的特點進行整合,發(fā)揮出化學與物理學科之間的優(yōu)勢。比如,在“常見氣體”這一節(jié)內容中,教師可以借助物理知識來解釋氣體的成分和性質。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物理學中對氣體性質的定義來解釋“在常溫下,由氣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或液態(tài)時,體積分數大于90%的氣體”;其次,教師可以借助物理學中對氣體變化的公式來解釋氣體在溫度變化下所發(fā)生的變化;最后,教師可以借助物理知識來解釋“氣體”這一概念。
初中化學課程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要想讓學生將化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結合生活實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跨學科整合,將化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活實踐感受到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教學“水的凈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一個塑料桶、一根塑料管、一個塑料袋和一小塊白磷,然后讓學生利用塑料桶來凈化水中的雜質。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塑料桶進行凈化處理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塑料桶是由塑料制作而成的,它可以用于家庭和公共場所的各種物品中。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整合時,要將化學與地理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地理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與化學聯(lián)系緊密,學習地理知識可以使學生對化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學習化學知識點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地球上各種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比如,在學習“水”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化學中水的三種狀態(tài)以及其分類介紹給學生,并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水質變化情況。在學習“二氧化碳”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二氧化碳氣體以及其形態(tài)變化,讓學生了解空氣與二氧化碳之間的關系。在學習“金屬”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金屬材料的使用情況以及它們的性質特點,從而讓學生掌握金屬與其他物質之間發(fā)生反應所產生的性質變化。在學習“固體、液體、氣體”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固體物質、液體物質以及氣體物質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在學習“化學實驗”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來了解化學實驗中常見物質性質和反應原理。在學習“化學與社會發(fā)展”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社會實踐活動是初中生在學校學習之外所需要參與的一項重要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結合化學知識設計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觀察和思考,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例如,在學習了“二氧化碳”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到社區(qū)進行調查,了解當地工廠排放二氧化碳的情況,通過調查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又如,在學習了“土壤和肥料”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的植物園、動物園等地進行調查,并觀察植物生長情況,了解土壤和肥料的作用。
化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跨學科整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整合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要從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出發(fā),將知識點和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在進行跨學科整合時,要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都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