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尤為重要。研究以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為例,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存在的課堂氛圍冷漠、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師生關系疏離等問題,并提出“激發(fā)興趣,正確認知;改進方法,增加趣味;優(yōu)化環(huán)境,促進教學”的教學優(yōu)化策略體系,旨在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核心素養(yǎng);激發(fā)興趣;改進方法;優(yōu)化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22-0041-04
加強道德與法治課建設是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的必然選擇[1]。2022年11月,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糾正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的各種問題,這體現(xiàn)了國家對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高度關注。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社會性規(guī)范的重要課程。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期,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本文在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重要性的基礎上,針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比較突出的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授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探究影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優(yōu)化策略。
1.道德與法治課存在“冷場”現(xiàn)象
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互相配合的學習過程,是高質(zhì)量課程的必備條件,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然而,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不斷提出問題,卻發(fā)現(xiàn)學生們面帶茫然表情,沒有積極回應,對課堂學習缺乏興趣。首先,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性質(zhì)可能導致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有些學生認為這類課程過于嚴肅,內(nèi)容枯燥乏味,難以引起濃厚興趣,因此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冷漠。其次,部分教師過于依賴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而缺乏足夠的互動和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乏味,從而對課堂失去興趣。
2.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用認識不到位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科目迅速增加,但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其他學科類課程如語、數(shù)、英等重點學科和主要考試科目不同,重視不足,導致部分學生并不喜歡學習這門課程,也并不在意這門課程的成績高低,所以會在課堂上出現(xiàn)講話、睡覺等不良現(xiàn)象。道德與法治課是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和重要教育學習陣地。進行實際課程講授效果調(diào)查時,會發(fā)現(xiàn)部分初中生對待該課程學習漫不經(jīng)心,沒有樹立應有的學習目標,在課余學習生活中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也較弱。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應用存在認知偏差,無法將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也沒有認識到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難以產(chǎn)生對課程的探究興趣。
3.初中生對授課教師認同感欠佳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教師教授知識的效率,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但部分教師忽略了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影響了教學效果。首先,自古就有“嚴師出高徒”的說法,但一些學生雖然敬重教師,明白教師是為自己著想,仍不愿意與教師親近。其次,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并不具備成熟的思維,很難理解教師付出的辛苦。最后,部分教師缺乏師生之間感情溝通的意識,沒有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很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對教師缺乏認同感。道德與法治課是非常需要情感傳遞的課程,這種認同感的缺失,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缺乏興趣,不愿意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影響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于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具體如下。
1.學生學習目標模糊
部分學生對自身的角色沒有充分的理解,會造成在學習上的一些錯誤判斷[2]。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發(fā)展目標,沒有充足的學習動力,缺乏對自己的深入認識,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要么保持三分鐘的熱度,要么根本不感興趣。個別學生對身邊發(fā)生的任何事情都有逆反情緒,不愿意主動學習。有的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存在誤區(qū),認為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沒有用,因為其并不是初中階段的主要考核科目,不需要付出太多時間和精力。另外,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是特別嚴格,也使一些學生存有僥幸心理,不愿意付出努力就想得到豐厚的回報。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會以小學生的角度看待和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科變化,如果在考試中受到挫折,無疑會給他們造成不小的打擊。
2.教師隊伍建設不足
當前,個別中學教師思想素質(zhì)、業(yè)務水平不高,不認真學習、鉆研教學技能,缺乏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仍然存在“應試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綜合文化知識[3]。但個別學校領導對道德與法治相關學科教師的教學不夠重視,選任、考核相關學科教師隨意、草率,任意選任其他學科的教師到學校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而這些教師并不具備相應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累,對課程內(nèi)容的研究和挖掘也是浮于表面,無法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這也是課程教學效果較差的重要原因[4]。
3.教學環(huán)境有待優(yōu)化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環(huán)境也在持續(xù)變化,教育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發(fā)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首先,校園環(huán)境。學校通過同學、教師共同努力創(chuàng)建屬于校園的良好學習氛圍環(huán)境,同時促使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學生在受到其他學生的影響后就會逐漸形成新的競爭力,教師與其他學生之間也會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良好的校園學習環(huán)境將通過學生之間的競爭發(fā)揮積極作用,糟糕的學習氛圍也會產(chǎn)生拖延的負面影響;良好的學習氛圍會調(diào)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消極的學習氛圍也會打亂正常的教師教學計劃。其次,家庭因素。有的家庭缺乏對孩子必要的激勵,為了孩子能夠進入一個好的大學,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只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把道德與法治課當成“副科”,很少關注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如果孩子的學習受不到家長的高度重視與充分肯定,就可能會嚴重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此以往,就可能逐漸失去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最后,社會風氣。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對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會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讀書無用論等不良思想,會直接導致一些學生逐漸變得無心投入學習。受不健康的思想內(nèi)容的影響,這些處于成長特殊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對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產(chǎn)生消極思想,因此缺乏學習動力,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程意義,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授課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創(chuàng)設有利于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外部環(huán)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根源上解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效率,從而實現(xiàn)新時代青少年整體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程意義,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的這種反感心理表明教師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缺失,可以督促教師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促進教學能力的持續(xù)提高。因此,教師應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體會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力量,真正地認識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意義。只有學生了解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能夠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等,增強做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成為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才能提高對道德和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主動進行道德和法治知識的學習[5]。
2.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nèi)容,增加教學趣味性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具有思想引導功能的課程,教材的內(nèi)容涵蓋了較多理論、概念,因此比較抽象[6]。教師應通過能夠引發(fā)深思的課程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引用生活實例和名人典故,豐富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學習起來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方法也是影響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重要因素。如果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新穎,經(jīng)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那么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就無法真正激發(fā)。所以,教師應觀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及時地改變和調(diào)整教學方法,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使學生在實際案例中分析道德與法治問題,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應用道德與法治理論。教師還應注重師生溝通和生生互動,通過自由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動腦思考,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此外,教師可利用多媒體、VR、AR等技術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多感官的刺激下提高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利用網(wǎng)絡交流平臺加強溝通與互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活躍度,利用新媒體轉(zhuǎn)發(fā)時事新聞,使學生在具體的事件中了解“社會規(guī)則”和法治精神,利用教學平臺發(fā)布預習和復習任務,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得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學評價能夠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反思自身的收獲得失,也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糾正學習學習錯誤、彌補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漏洞的重要舉措。為此,教師應豐富教學評價的主體,邀請家長、其他教師以及學生等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并將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況納入評價,以客觀反映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成效,以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的針對性,推動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
3.積極創(chuàng)設有利于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第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加實踐活動機會。學校文化活動不僅是校園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學生道德實踐的重要窗口。在構建校園文化時,學校應注重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活動機會,以促進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的結合。這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能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平臺。首先,校園文化活動應當與教學內(nèi)容有機結合,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學校在設計文化活動時,應注重與學習內(nèi)容的銜接,使之成為理論學習的延伸。而教師應通過巧妙策劃,使學生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理論的應用和現(xiàn)實意義。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興趣,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學習。其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包括組織參觀、講座、座談等各類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熱點問題,關心時事政治[7]。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環(huán)保活動,或者參與模擬法庭、辯論賽等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體驗和探索道德實踐的復雜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第二,注重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模式直接影響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8]。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重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及時給予孩子必要的鼓勵與支持,使孩子得到正確積極的反饋,滿足孩子尋求認同感的需要,使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學校要主動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為家長提供教育引導孩子的方法,使家長能夠利用家庭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第三,社會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同向同行。青年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青年人的社會價值決定了社會未來的發(fā)展。青年人對社會、對國家還處于初步接觸的階段,在這段時間幫助青年人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能夠塑造學生品德和規(guī)范學生行為,有助于學生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法治教育則可以引導學生遵紀守法,倡導公正和平等,使學生成為維護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而和諧的社會氛圍也對初步接觸社會的學生健康成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國家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營造良好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避免青年學生受到負面內(nèi)容的影響;各類媒體應通過積極向上的內(nèi)容,引導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企業(yè)和相關機構也要主動參與到學校教育中,給青年學生提供實踐平臺。
初中生處在人生的關鍵時期,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道德法治意識,對學生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要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學習效果,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共同努力。學校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豐富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法,增加教學趣味性,家長要重視德育,給孩子鼓勵和正面反饋,而社會要營造積極正面價值導向的環(huán)境。只有各方齊心協(xié)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陸曉明.道德與法治課涵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路徑探索———以“生命的思考”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09):3.
[2]周燁.思想品德活動課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處理[J].教學與管理, 2018(22):3.
[3]彭虹斌,袁慧芳,陳婉君.道德與法治課程一體化的實施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9):48-52.
[4]黃晨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J].中學課程資源,2023,19(12):23-24.
[5]劉萍.培養(yǎng)法治意識,凸顯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實效性[J].中學課程輔導,2023(36):45-47.
[6]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7,6(08):2.
[7]梁家妍,景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3):3.
[8]王曉媛.“雙減”政策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yè)設計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3(S2):194-196.
Discuss onfd695fe44ad669c7a8a727f087b7888c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Cultivation
Liu Yuqiong
(Shanghai Tianshan Junior High School, 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aking the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cour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uch as apathy in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sufficient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nd alien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t proposes a teach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system of"stimulating interest, correct cognition; improving methods to increase interest;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eaching", aim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various mean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and legal literacy.
Key words: moraland legalcourse; corecompetencies; stimulateinterest;improvementmethods;optimizingthe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