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我和幾個朋友結伴出游,到山中清靜清靜。上山前,帶隊的老友突然提醒,我們要在山腳下采買食材。于是,我們拎著新鮮冬瓜、絳紫色的茄子和青翠碧綠的空心菜、豆角等雜七雜八的素食原材料,歷經(jīng)一兩個小時的跋涉,到達目的地寺院時,已經(jīng)接近晚上7點。
大家開始生火做飯,匆忙填飽肚子后,暮色沉沉。寺院木頭器物多,整潔安靜,我放好衣物被子,準備睡覺,卻難以入眠。夜里,山中靜得幾乎只聽見自己的呼吸。一下子從喧囂的鬧市切換到如此寂靜的氛圍,讓人有點不適應。
于是在手機上召集朋友到大殿集合,相約看星星。大殿一側的經(jīng)書閱覽室門前有很多石凳,有的石凳上還放了蒲團。我們準備了茶和吃食,低聲說說笑笑,不一會兒,話題就轉向各自的煩心事。
那一刻,天地漆黑,草木無聲。頭頂群星閃耀,山中的風清寒,吹得人魂搖魄動,一點點講話的聲音都明顯帶著縹緲之感。
在大殿一側的游廊,仰頭看山頂?shù)男窃聘?,我心里忽然有點哀傷。世事無常,人生于世,處處是缺憾?;菘偟胗浿约旱纳眢w不好,阿綠糾結于家族生意跌宕起伏。同行的一位高個子男孩,是惠所在單位的設計師,家境殷實卻懶于上進,總被家人批評。我呢,人到中年,只覺得前半生太匆忙,距離小時候的理想實在還遠。
思索間,忽然響起了鼓聲。
晚上9點,寺院按時敲響暮鼓,鼓聲一波接一波,先是緩慢的,后來速度變快,鼓點交錯。鼓聲之后,僧眾開始念經(jīng),其聲類似男聲合唱,低沉如靜水深流。
彼時彼刻,群山環(huán)繞,那些聲音如詠似嘆,但不是刻意表演的抒情。彼時淡季,又不是節(jié)假日,根本沒什么游客。而念誦的僧眾,認認真真,不徐不疾,悠然沉浸其中。我不懂具體的詞句,卻被唱歌一般的詠嘆慰藉。
之前縈繞心頭的一股哀傷,不知不覺間淡了下去。
下山后,數(shù)年過去,朋友們各有各的造化,天翻地覆的改變談不上,但在各自的路途上依然前行?;萁K于開了夢寐以求的茶藝館,阿綠享受做母親的快樂,高個子男孩繼續(xù)自由自在,時間久了家人發(fā)現(xiàn)他大概就是個散漫的孩子,便隨他去了。
誰無煩惱?人皆有煩惱。何處能讓心境平復?其實,啟悟無處不在,一枝花、一首歌、一幅畫、一段晨鐘暮鼓,都能令靈魂寬慰。
山里的鼓聲,看似巧遇,或許也是一種必然。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