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在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qū),從開平往北是唐山市豐潤區(qū),正如美好地名寓意著“豐富、滋潤、潤澤”一樣,這里物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自古就有“南無錫,北豐潤”之說。在豐潤老縣城正南10公里的平原上,有一座凸起的小山丘,名叫車軸山。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在西北山腳處是一條很深的溝谷,大軍兵車從此道路經(jīng)過,適逢大雨,道路泥濘,戰(zhàn)車車軸大多陷沒于泥濘之中,有的車軸折斷。李世民在風雨中望著秀麗的孤峰,仰天長嘆一聲:“此車軸山也!”之后,這座山丘就叫車軸山了。
清光緒五年(1879年),車軸山上建起了燕山書院、貢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這里設立了遵化州官立中學堂。倏忽之間,兩個甲子過去,舊日官學堂變成了今日蜚聲遐邇的豐潤車軸山中學。
由于地勢奇特,又位于海拔500多米的山巒上,驅(qū)車在冀東北平原游走,遠遠就能望見車軸山中學校園內(nèi)的兩座古塔、一座閣樓。校園內(nèi),古樹參差,蓊蓊郁郁,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山頂上留有多處文化遺存,其中在“愛國主義民族英雄展示牌”旁邊,就靜靜地佇立著一座小小的鮮為人知的鋼筆冢!
這座“鋼筆冢”的主人屬于李爾重。
“我們的作家和才子”
李爾重(1913-2009)生于河北省豐潤縣(今豐潤區(qū))七樹莊鎮(zhèn)王毫莊一個農(nóng)民家庭。幼年喪母,依靠祖母撫養(yǎng)長大,1926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豐潤車軸山中學。在校學習期間,喜愛文學和書法。在聞聽共產(chǎn)黨員董志良校長講授馬列主義之后,他又受到共產(chǎn)黨員楊明齋、袁效之的引導,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革命理論。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同年秋入北平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系學習。因參加暴動和學生運動多次被捕。1937年經(jīng)葉劍英介紹參加八路軍129師,在冀南開展抗日,歷任武工隊長,冀南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武裝部部長,冀南第五軍分區(qū)地委書記兼政委。1943年,李爾重在冀南軍區(qū)第五軍分區(qū)被日本鬼子和偽軍包圍,指揮隊伍突出重圍,卻不見正副司令員和參謀長,又帶著警衛(wèi)員返回,發(fā)現(xiàn)他們都犧牲了。再次突圍時,他的手也被打傷,黑夜里被老鄉(xiāng)營救躲過一劫。之后,李爾重上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參加整風。1945年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6年赴東北搞土改,任東安土改工作團副團長,中國牡丹江省委常委、民運部部長。1947年調(diào)任鐵道兵團黨委成員、宣傳部部長,先后參加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及南下解放全中國的戰(zhàn)斗。
新中國成立后,李爾重曾任中共武漢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委第二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傳部部長、農(nóng)委主任,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兼海南區(qū)黨委書記,陜西省委常委、書記。1979年12月26日,李爾重任河北省委書記(當時省委設有第一書記)、省長。1983年離休后,任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華中理工大學文學院名譽院長和湖北省經(jīng)濟管理大學名譽校長等職。
李爾重既是一位功勛卓著、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又是一位堅持文學和書法創(chuàng)作的作家、學者和書法家,毛主席曾稱李爾重為“我們的作家和才子”。
當年,李爾重以全校第五名的成績考入車軸山中學。他熱愛書法,喜作行草及楷書,風格凝練簡潔、文雅含蓄。在北大讀書學習時,他的寫字功夫有“養(yǎng)命”之功:他給北大圖書館抄書,小楷每千字兩角錢;給教授抄稿子,小楷每千字一角。1983年12月,全國第一份《書法報》在湖北創(chuàng)刊,擔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湖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的李爾重兼任名譽社長。
李爾重文學創(chuàng)作成果喜人:長篇小說有《新戰(zhàn)爭與和平》,中短篇小說有《戰(zhàn)洪水》《多消滅一個敵人》《戰(zhàn)斗英雄李學文》《長白山下的自衛(wèi)隊》等;詩歌有《行歌集》《吭吭歌》;散文集有《潮頭漫步》《有念感》;劇本有話劇《揚子江邊》、京劇《王昭君》。另有研究論文《甲骨文的文學》《詩經(jīng)的文學價值》等。2000年,《李爾重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親自為之作序。
李爾重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完成的,有好多是他離休之后寫的。像話劇《揚子江邊》、小說《戰(zhàn)洪水》,題材都是來源于他在武漢時的工作與生活。其中,《武漢關的鐘聲》更因為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課本而被一代學子所熟悉,增加了一代青年對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了解和熱愛。他不顧高齡,整整花了3年時間,奔波于圖書館、檔案館、戰(zhàn)爭遺跡地,即使出訪日本也不忘到東京圖書館查找當年的《朝日新聞》,終于創(chuàng)作出500萬字的長篇小說《新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何等的毅力!正是“身埋半土追分秒,搜腸十年成大書”。
扯不斷的思鄉(xiāng)情
人愈是老了,愈是思念家鄉(xiāng)和愛戀故土。
1999年12月12日,86歲高齡的李爾重來到母校,為車軸山中學的師生作報告。之后,李爾重為他的金筆設了“筆?!?。“鋼筆?!痹冉ㄔ趯W校羅馬式圖書館小樓前。2003年,移至學校英杰園旁。
關于“筆?!保畛跏菚衣癫貜U筆的地方。起源于唐代書法家懷素的故事,據(jù)說懷素在練習寫毛筆字的時候,寫壞了大量的毛筆頭,這些廢筆堆積如山,有“白毫禿似冢,敗筆如山丘”之說。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中云:“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書三昧,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曰筆冢。”
很顯然,李爾重將自己用了一輩子的鋼筆埋葬在自己的母校,也是在學習古人的做法,效仿先賢,心向往之,體現(xiàn)出一位儒將的清廉高潔的追求。同時,也有著他鞭策后世學子刻苦學習,為祖國繁榮昌盛而發(fā)奮讀書之意。
李爾重的“鋼筆?!?,主體為一整塊棺槨形青石,棺槨前佇立著一個小小的紀念碑,碑座刻有青山碧水藍天涼亭圖案。碑面陽刻有李爾重親筆題詩:“從征伴我六十年,幾度身殘鍔未殘。喜看紅旗遍宇內(nèi),歸眠大地樂天然。”此詩顯示出了李爾重作為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和浪漫的文學家氣質(zhì)。
關于這支鋼筆還有些不同尋常的來歷——1943年,買這支筆尖是24K純金的派克牌自來水鋼筆,李爾重花了5塊大洋。當時,他自己只有2塊大洋,另外3塊大洋是楊秀峰夫人孫文淑給出的。楊秀峰1897年出生于直隸?。ê颖保┻w安縣(今遷安市)楊團堡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楊秀峰在河北臨城一帶領導抗戰(zhàn),任冀南行署主任,其夫人孫文淑任行署秘書長。1943年,楊秀峰、孫文淑夫婦和李爾重被調(diào)回延安工作。這期間,為支持李爾重這個革命隊伍中的“作家和才子”購買鋼筆,孫文淑“慷慨”地給了他3塊大洋。后來,用這支鋼筆,李爾重書寫了大量作品,不敢辜負革命同志之間的情誼。
2005年,李爾重把他的多種著作手稿捐贈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這些手稿不僅是具有很高價值的文學文獻,而且因為李爾重是知名的書法家,包括他的長篇小說《新戰(zhàn)爭與和平》8卷本長達500多萬字在內(nèi),都是他本人一字一句工楷寫成,其手稿毫無疑問也是書法藝術(shù)珍品。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陳建功專程從北京來到武漢,熱情而恭敬地接受這些捐贈的作品。
真不知道,這些書稿當中有哪些是李爾重用這支鋼筆寫就的?只知道兩年之后,即2007年10月4日,李爾重再一次回到車軸山中學,思茲念茲,對母校始終一往情深。又過了兩年,2009年12月26日,李爾重因病醫(y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一座中學堂因了一座“鋼筆?!倍鎏砹藷o窮的正能量,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車軸山中學的莘莘學子以李爾重為榜樣,奮發(fā)學習,一絲不茍,志氣昂揚,愛國愛黨的優(yōu)秀學子層出不窮。
冬去春來,“鋼筆?!膘o悄悄地安臥在車軸山中學的英杰園旁,默默地承受著時代風雨的吹拂。當我從“鋼筆冢”走過,恍惚之間它變成了一本書,一部凝固的“自傳”,訴說著一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作家、書法家的冀望與期許:“加油吧,年輕人!”
(文中圖片由車軸山中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