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增加工作量”于法不容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用人單位惡意增加工作量引發(fā)的糾紛案件,法院認定用人單位的行為屬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向員工支付賠償金。誠如主審法官所言,“‘增加工作量+不服從工作安排’的組合,往往容易讓勞動者陷入干又干不完,不干又違紀的兩難困境?!爆F(xiàn)實中,有些用人單位想要開除員工,又不愿意支付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就會找各種理由逼迫員工“自動離職”,營造出員工不服從工作安排的“事實”。遭遇此類算計,打工人往往“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小大打工人
此次案件中的當事人贏得并不輕松: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沈女士存在拒絕公司安排工作的情況,且未就公司安排工作超出其正常工作量充分舉證,故對于沈女士關于其拒絕的是不合理的工作量的主張難以采信,不支持沈女士的訴訟請求。沈女士不服,提出上訴,最終在二審中實現(xiàn)“翻盤”。
@暮光寂寞
在判斷勞動定額標準時,可綜合考慮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定額標準是否經(jīng)過民主程序、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是否存在工作量的明確約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工作量既往考核情況、勞動者完成工作量是否需要延長工時等因素綜合予以判定。
@八個鴨梨
盡管勞動者的法律意識已經(jīng)大大增強,但相比于經(jīng)驗豐富、資源充分的用人單位,個體勞動者在維權時往往顯得勢單力薄。普遍存在的舉證困境,更是令許多勞動者的仲裁、訴訟之路舉步維艱。明明遭遇了不公正對待,卻很難依法討回一個公道,這不僅是對勞動者的傷害,也可能讓用人單位更加肆無忌憚。
@青衫那人
盡管惡意增加工作量飽受詬病,但對于什么是“惡意增加”,缺少明確的規(guī)定。按照法律規(guī)定,勞動爭議案件需要勞動者承擔舉證責任,如果無法提供有效證據(jù),法院很難作出認定。
翻轉(zhuǎn)君
對于勞動者來說,如果勞動權益受到侵犯,一定要立刻保留相關證據(jù)并據(jù)此展開維權;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需要遏制“耍小聰明”的沖動,守住法律的紅線;對于司法機關來說,應更加積極主動地清除各類隱蔽的違法行為。恰如那句膾炙人口的法治格言——我們知道法律體現(xiàn)著正義,但這也要有人正確地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