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多元化研究策略,深度探究傳媒領域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進程。文章對信息傳播技術的演進階段進行回顧,即主流媒體如何巧妙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論,實現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大眾化普及,并增進社會公眾的理解與接納程度。文章深入探討主流媒體有效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獨特優(yōu)勢,針對其高度互動性和鮮明的時代特性,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方式的路徑。此外,文章著重討論我國學術界積極借鑒并吸收國際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通過對這些理論進行整合與本土化的再創(chuàng)新,持續(xù)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并成功轉化為實踐教育引導工具,旨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新形勢下的繁榮發(fā)展。通過研究得出結論:現代傳媒技術和新媒體環(huán)境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使之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和社會滲透力。因此,文章針對性地提出強化主流媒體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中的主導作用、優(yōu)化新媒體傳播手段以及深化國際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交流等一系列建議,旨在更有效地促進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廣泛傳播。
關鍵詞:傳媒;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承;創(chuàng)新;受眾群體
中圖分類號:D64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051-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立項“數字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現實困境及提升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B0415
隨著全球信息化進程的深入和媒體形態(tài)的日益多元化,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今時代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正面臨嶄新挑戰(zhàn)與廣闊機遇。作為一種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思想始終以深厚的洞察本質、批判性的鋒芒以及對人類解放事業(yè)堅定不懈的追求,在傳媒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指引角色。當代傳媒行業(yè)不僅承載著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任,更是積極地推動這一偉大理論與時代脈搏共同躍動,成為催生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變革的前沿舞臺。在這個瞬息萬變、包羅萬象的媒介環(huán)境中,既要堅守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固守其核心觀點與嚴謹方法,又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適應新的時代特征的新穎傳播方式與表達路徑,從而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內在科學性與其所蘊含的時代精神深度融合,有效引導社會輿論良性發(fā)展,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源泉與智力支持。
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傳媒理論與實踐交織互融,并持續(xù)經歷著創(chuàng)新與迭代的過程。一方面,以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諾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論及拉斯韋爾構建的“5W”傳播模式為代表的核心傳播理論,為透徹理解大眾傳媒的功能運作、影響力延伸以及信息傳播機制提供了穩(wěn)固的學術基礎[1]。另一方面,數字科技革命催生了傳媒實踐領域的深刻蛻變,社交媒體、大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不僅顛覆了傳統(tǒng)信息生產和分發(fā)方式,更催生出諸如個性化新聞推送、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等新型傳播形態(tài),引領傳媒業(yè)態(tài)向多元化和智能化轉變[2]。
在實踐中,傳統(tǒng)媒體正全面邁向數字化轉型之路,融媒體戰(zhàn)略已成為行業(yè)的重要發(fā)展趨勢,跨平臺整合資源、精準化營銷策略以及增強互動體驗已經成為傳媒產業(yè)新的增長驅動力。同時,隨著變革的深化,傳媒領域面臨的社會責任、倫理邊界界定、信息真實性的挑戰(zhàn)也日益突出,促使從業(yè)者必須在實戰(zhàn)中不斷摸索,完善職業(yè)道德等規(guī)范。
當代傳媒理論與實踐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共同驅動著傳媒業(yè)從內容革新到形式重塑的全面發(fā)展,在全球信息化大潮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如何在確保信息自由流動與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護公民隱私權之間取得平衡,則是傳媒理論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需要長期關注并努力求解的重大課題[3]。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今傳媒領域展現出了多元化傳承與深度滲透的特質,特別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和技術革新浪潮的背景下,其新聞觀持續(xù)彰顯出鮮明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指導作用。
首先,馬克思主義思想關于媒體作為社會輿論關鍵載體、人民大眾服務者的理念,在新的媒體環(huán)境中得到了持續(xù)傳承與積極發(fā)揚[4]。互聯(lián)網技術的進步促使傳播主體日趨多元,人民群眾從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轉變?yōu)樾畔⒌纳a者和傳播者,這恰好生動印證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關于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占有主體性地位的理論。
其次,在當前網絡信息真假交織、輿論紛爭頻發(fā)的環(huán)境下,馬克思主義思想強調傳媒必須堅守真實性原則和客觀公正立場的重要性更加凸顯?,F代傳媒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的技術手段強化信息審核與把控、推動負責任的新聞報道,正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理念的具體踐行。
再次,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為理解和應對傳媒產業(yè)市場化改革以及內容生產變革提供了理論指導[5]。傳媒產業(yè)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與應用的體現。
最后,現代傳媒在積極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助力社會進步方面,深入貫徹了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通過策劃各種公益活動及深度剖析社會熱點問題等方面,傳媒充分發(fā)揮了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提升公眾福祉的獨特功能。
當前,在傳媒生態(tài)建設中積極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不僅能為構筑公正、公平、健康的傳媒新秩序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有力地支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輿論引導和服務功能。它如同一把銳利無比的理論利器,精準揭示傳媒現象的本質與規(guī)律,又化身成為傳媒從業(yè)者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環(huán)境時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引領其在堅守社會責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行,從而積極推動傳媒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傳媒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歷久彌新。它以對社會結構深層次的剖析,尤其是對階級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證關系的精辟闡述,為理解和把握信息時代傳媒生態(tài)的復雜動態(tài)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因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傳播觀不斷得到新的解讀和應用,不僅深化了人們對媒體功能、信息傳播權力分配以及輿論引導機制的認識,而且在實踐層面指導著人們有效應對傳媒領域的新挑戰(zhàn)、新問題,持續(xù)彰顯著其不可或缺的時代價值[6]。
一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現代傳媒產業(yè)經歷了深度整合與商業(yè)化轉型。這一過程中,大型傳媒實體由于對利潤的追求而崛起,并顯著塑造了信息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方向。這恰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本原理在該領域中的持續(xù)指導作用,揭示了媒介權力結構與其背后經濟權力基礎相互影響、交織統(tǒng)一的本質特征[7]。二是馬克思主義傳播觀著重強調大眾傳媒應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倡導公平的信息傳播和公眾參與的原則。
隨著互聯(lián)網科技的進步和社會化媒體的普及,個體逐漸從單純的受眾轉變?yōu)樾畔⒌纳a者和傳遞者,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馬克思所憧憬的信息自由流通與共享的社會愿景。然而,這一過程中也暴露了個體賦權與資本操控信息之間的矛盾沖突,如信息過載、算法推薦導致的“信息繭房”問題,以及“數字鴻溝”對老弱人群獲取有效信息權益的不利影響。
此外,也應當關注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代傳播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面對網絡空間的復雜多變特性時顯得不夠靈活,難以全面解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中個體意識構建的多元化特征、瞬息萬變的信息流及其所帶來的新型社會控制形態(tài)。在當代傳媒領域,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擔當了解構媒體內在問題的強大理論武器;另一方面,在應對信息化、數字化社會的新挑戰(zhàn)時,還需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特色進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傳媒環(huán)境。
在當代傳媒領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表現在多個維度和層面,既有理論框架的與時俱進,又有實踐路徑的積極探索。
(一)理論指導下的媒體融合創(chuàng)新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媒體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持續(xù)深化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搭建了一個嶄新的舞臺,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其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表現在:在不斷適應時代變革的過程中豐富完善自身內涵,始終保持核心理念,即堅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傳播工作的基石和導向,堅定不移地貫徹正確輿論導向原則,積極推動公正、公開、公平的信息傳播策略,以全面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信息真實、全面的需求。在融媒體時代浪潮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更進一步驅動了媒體形態(tài)創(chuàng)新升級,促進了內容生產方式向多元化轉變,并引發(fā)了信息傳播機制的深刻革命。它激勵并指導新聞從業(yè)者積極采用新興媒體技術和傳播手段,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在繁榮與進步的道路上穩(wěn)步邁進[8]。
(二)社會信息化背景下的輿論引導策略更新
面對當今網絡輿論環(huán)境日益復雜多變的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媒體從業(yè)者提供了一套堅實的行為導向和方法論基礎。它強調以實踐精神精準捕捉時代脈搏和發(fā)展動態(tài),并倡導媒體從業(yè)者運用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剖析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9]。通過理性的輿論引導,媒體可以塑造并維護一個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的網絡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在信息傳播實踐中,傳媒行業(yè)不僅應重視時效性以滿足社會對實時信息的迫切需求,更應堅守真實性原則,確保每一條信息都能經受住事實與時間的雙重檢驗。只有這樣,信息傳播工作才能始終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大局,助力構建和諧有序且充滿活力的網絡輿論空間。
(三)內容生產的社會效益優(yōu)先原則深化
在當今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傳媒內容的生產和價值取向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傳媒機構在滿足自身經濟效益訴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實現,這一理念深受馬克思主義思想關于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理論指導。它們深入挖掘和積極傳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反映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期待的內容,尤其重視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傳媒之力推動其現代化表達與創(chuàng)新傳承,并以此為基石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踐行。通過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運作機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代化進程得到實質性推進,實現了理論內涵與社會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10]。
(四)全球視野下的跨文化傳播與對話加強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其開放性和普適性借助現代傳媒技術這一強有力的工具,成功打破了地域隔閡,跨越了國界,穿越文化多元性的迷霧,在全球范圍實現了廣泛交流與深度互鑒。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在嶄新的傳播格局中積極擔任國際對話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角色。他們不僅執(zhí)著于向全球展示中國發(fā)展模式的成功實踐及其背后的深層邏輯,而且致力于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全球視角出發(fā),深刻闡述并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一理念既是對馬克思理論精髓的忠實傳承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也為應對全球化進程中復雜多樣的挑戰(zhàn)提供了來自中國的獨特見解和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進而豐富了解決全球治理問題的智慧庫,凸顯出東方思想對全球公共議題的貢獻價值[11]。
(五)技術創(chuàng)新驅動下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強化
在當今時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滲透到傳媒行業(yè)的各個角落。這一深刻交融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傳媒業(yè)的運營效能和服務指向性,也促使著行業(yè)從業(yè)者在不斷追求技術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技術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履行[12]。特別是在諸如算法推薦、個性化服務等新興板塊,傳媒界積極踐行以人民利益為核心的發(fā)展觀,努力借助先進的算法技術和深度數據分析手段,精準貼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內容更為豐富多樣、更具人文關懷的服務產品。這不僅極大地滿足了大眾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還在深層意義上呼應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確保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實際成果真正惠及民眾,推動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增進與和諧進步的實現。
馬克思主義思想對當代傳媒生態(tài)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其精髓之一在于強調媒介的社會本質,倡導傳播公正,并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導向。這一理念有力地促進了傳媒行業(yè)對于公共利益、社會責任及文化多元性的深度關注,即要求媒體在如實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積極引導輿論方向,推動社會持續(xù)進步。秉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現代傳媒不再僅被視為資本和權力的傳遞工具,更應當成為人民群眾表達心聲和交流思想的核心舞臺[13]。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的飛速發(fā)展,這一觀念啟發(fā)人們重視技術賦權下公眾參與的積極作用,推崇構建開放透明、互動分享的信息傳播機制,以對抗信息不平等現象,遏制虛假信息的滋生蔓延。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洞見,敦促著人們在審視跨國傳媒資本運作背后的權力結構時保持清醒,倡導國際傳播中平等對話與合作的原則,從而抵御信息霸權,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和信息安全。
在未來的傳媒領域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將呈現多維度的融合、創(chuàng)新和實踐性強化趨勢。隨著新媒體技術和全球化的飛速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將以生動且多元的方式借助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虛擬現實等前沿傳播載體深度滲透社會各個層面,從而實現其話語體系的嶄新詮釋與廣泛普及[14]。同時,在探究傳媒規(guī)律、揭示文化資本內在邏輯以及促進傳媒公正行為等方面,馬克思主義思想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以深化其批判功能并提升指導價值。特別是在應對信息時代“數字鴻溝”擴大、保障公眾公平獲取媒體資源等重大議題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進一步得到豐富和完善。此外,馬克思主義思想將與時俱進,緊密結合時代特點,深入參與并積極引導傳媒領域的社會實踐。無論是制定傳媒政策,還是加強傳媒倫理體系建設,都將堅持以人為本,在尊重傳媒業(yè)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人民至上的原則,推動傳媒行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并服務于社會整體進步和人類全面發(fā)展的目標[15]。
在當今傳媒領域廣闊發(fā)展的舞臺上,馬克思主義思想展現出了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勃勃生機。通過不斷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時代內涵,并借助現代傳媒技術的高效傳播力,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更廣泛而深入地植根于人們心中,有助于引導大眾以理性眼光審視社會現象,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當前,人們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和核心觀點,更要緊密結合新形勢下的新特征與新要求,驅動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媒體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使其成為引領時代洪流、推動社會進步的強韌思想武器?;仡櫦韧鶎嵺`、展望未來征途,攜手并進、共融互通,讓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代傳媒環(huán)境中持續(xù)釋放出鮮活力量,為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有力的科學理論指導和精神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 于正凱.再認傳媒產品:傳媒經濟與管理的本體追問[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3):56-59.
[2] 陳龍.中國式傳媒角色的百年演化與當代價值重塑[J].東南學術,2023(1):55-66.
[3] 楊嵐.課程思政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教育理論與實踐[J].當代電影,2023(10):后插8.
[4] 紀欣農.新媒體技術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播與教育的應用研究:評《基于新媒體技術的馬克思主義傳播》[J].中國電化教育,2023(4):后插7.
[5] 楊麗娜.思政育人理念在民辦高校傳媒類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以新聞學概論課程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6):83-86.
[6] 楊石華,周蔚華.主題出版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出版再認識[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3):155-159.
[7] 周志誠.風險社會視域下主流媒體平衡報道對策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0):65-67.
[8] 魏令怡.《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歷史敘事多樣性嘗試[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4):136-138.
[9] 楊慶林.開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第二課堂的路徑探析:基于傳媒高校的學生管理實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1):108-110.
[10] 田森杰,張曉紅.教育、建設與動員:延安時期黨刊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功能[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3(2):96-103.
[11] 費再麗,陳錦宣.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教學方法優(yōu)化分析[J].傳媒,2023(15):82-84,86.
[12] 王魯.抗戰(zhàn)時期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媒介呈現[J].青年記者,2023(18):122-124.
[13] 楊石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視域下融合出版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革新與路徑優(yōu)化[J].出版與印刷,2023(2):84-90.
[14] 胡楓,楊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設:考驗、境遇與路徑[J].寧夏黨校學報,2023,25(5):57-64.
[15] 徐涵.新聞傳媒的責任體系完善探析[J].記者觀察,2023(12):67-69.
作者簡介 徐楊,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李湘,副研究員,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財經學院黨總支書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