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介語術語“fossilization”多被漢譯為“石化”,也被譯為“僵化”,目前兩個譯名存在不少亂用、混用現(xiàn)象,亟須進一步界定和區(qū)分。通過語料庫考察發(fā)現(xiàn),“石化”與“僵化”的使用頻率差異較大,在語義內(nèi)涵、語義輕重、搭配對象等方面也有差別,且二者分別指向中介語的不同階段,需采取針對性策略緩解或消除中介語中的“僵化”現(xiàn)象,進而避免出現(xiàn)“石化”情況。
[關鍵詞]中介語理論;fossilization;石化;僵化;術語辨析
[中圖分類號]H0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410(2024)02-0063-10
1972年,美國學者Selinker在Interlanguage一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文譯作“中介語”)這一術語,并提出“fossilization”概念,標志著中介語理論的形成。九十年代末,中國學者業(yè)已關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fossilization”現(xiàn)象,紛紛基于自身研究視角分別對“fossilization”進行了不同的釋譯,隨之出現(xiàn)了“石化”“僵化”或“化石化”等不同的譯名。綜合考察學術期刊、專著及教材文獻發(fā)現(xiàn),“fossilization”的中文譯名尚無統(tǒng)一界定,目前“石化”“僵化”或“化石化”等譯名使用現(xiàn)狀,或混用,或同時使用,易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與研究領域造成混亂和誤解。
一、文獻中“fossilization”譯名使用情況考察
在中介語理論范疇下,通過中國知網(wǎng)(CNKI),分別以“石化”“僵化”或“化石化”為主題進行檢索,能搜索出大量相關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但結合這些文章內(nèi)容來看,無論是漢語譯名的性質(zhì)還是特點,基本都是在描述“fossilization”的同一內(nèi)涵:“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是不可避免地,母語的詞條、規(guī)則和次系統(tǒng)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可能出現(xiàn)在學習的各個階段以及任一語言層面。”[1]可見,我國學術界對此概念的命名尚不統(tǒng)一,使用也較混亂。截至2023年6月29日,中國知網(wǎng)(CNKI)總庫中搜索到篇名中使用“石化”“僵化”“化石化”這三個名稱的文獻分布情況如下:
(一)篇名中使用“石化”的文獻情況
以“石化”為關鍵信息檢索篇名,中國知網(wǎng)(CNKI)中文文獻總庫檢索結果為493篇,其中學術期刊379篇,學位論文29篇,會議1篇,特色期刊84篇。如《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與口語教學》[2]、《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與中介語心理認知機制淺探》[3]、《淺談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及提高越南漢語教學的相關建議》[4]、《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研究的進展》[5]、《英語教學的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及對策》[6],等等。
(二)篇名中使用“僵化”的文獻情況
以“僵化”為關鍵信息檢索篇名,中國知網(wǎng)(CNKI)中文文獻總庫檢索結果為91篇,其中學術期刊68篇,學位論文7篇,特色期刊16篇。如《中介語及其僵化現(xiàn)象》[7]、《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起因的理論探討》[8]、《中介語僵化的歸因研究及對教學的啟示》[9]、《中介語僵化研究綜述》[10]、《二語習得中的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及應對策略》[11],等等。
(三)篇名中使用“化石化”的文獻情況
以“化石化”為關鍵信息檢索篇名,中國知網(wǎng)(CNKI)中文文獻總庫檢索結果為4篇,其中學術期刊1篇,學位論文1篇,特色期刊2篇。如《中介語化石化與英語教學》[12]、《中介語化石化現(xiàn)象相關的幾個問題——以日本留學生“把”字句習得為例》[13],等等。
由表1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見,國內(nèi)文獻含有“fossilization”不同譯名的總文獻數(shù)為588篇,其中使用“石化”為篇名的文獻總數(shù)為493篇,占比約83.84%,使用“僵化”為篇名的文獻總數(shù)為91篇,占比約15.48%,使用“化石化”為篇名的文獻總數(shù)為4篇,占比約0.68%。使用“石化”這一名稱的文獻數(shù)量最多,學者們對其有較為普遍的共識;使用“僵化”這一名稱的文獻數(shù)量較少,約為前者使用量的五分之一;使用“化石化”這一名稱的文獻數(shù)量最少。由于“化石化”占比過少,且“石化”一般認為是“化石化”的縮略語,二者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下面重點對“石化”和“僵化”兩個術語進行辨析。
二、“石化”“僵化”異同考察
(一)語音方面異同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石”有“dàn”和“shí”兩種讀音,根據(jù)釋義可知,“石化”讀音為“shíhuà”,其中“石”音“shí”;而“僵”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讀作“jiānɡ”,“僵化”讀音為“jiānɡhuà”[14]256,645,1181。根據(jù)聲母和韻母的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及漢語拼音規(guī)則等綜合比較可知,“僵(jiānɡ)”的發(fā)音比“石(shí)”復雜,音節(jié)“jiānɡ”由“聲母+介音+韻腹+鼻音韻尾+聲調(diào)”等五個要素組成,音節(jié)“shí”由“聲母+單韻母+聲調(diào)”等三個要素組成,單從數(shù)量上看,音節(jié)“jiānɡ”比音節(jié)“shí”多了兩個發(fā)音要素。此外,“shí”進行拼讀發(fā)音時,可以整體直接呼讀,而“jiānɡ”則需要用三拼法進行拼讀,即j-i-āng→jiānɡ(僵)??梢?,從發(fā)音難度上看,音節(jié)“jiānɡ”難于音節(jié)“shí”;從發(fā)音音程上看,音節(jié)“jiānɡ”長于音節(jié)“shí”。
惠特尼曾提出著名的語言經(jīng)濟思想:“所有的語音發(fā)出來都消耗肺、喉和嘴里肌肉的能量。這個力,像其他所有人類發(fā)出的力一樣,有一個本能的特點,就是尋求減負和避讓——我們稱之為惰性,或者稱之為經(jīng)濟?!保?5]類似理論還有馬丁內(nèi)的“語言經(jīng)濟原則”、葉斯柏森的“省力說”以及弗雷提出的“經(jīng)濟需要”等,這些理論都表明:在語言演變中,人們有不斷尋求方便經(jīng)濟的語言使用趨向。因此,在譯名“石化”和“僵化”可以互換的條件下,人們一般會優(yōu)先選擇“石化”這種更方便、更經(jīng)濟的譯名來對譯“fossilization”,這可能是“石化”和“僵化”兩個譯名術語使用頻率不同的漢語語音誘因。
(二)語義方面異同
1.“石”和“僵”的語義差異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石”有兩種詞性:作量詞時,意為“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作名詞時,包括“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zhì),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的”等四個義項[14]256,1181?!墩f文解字》釋為:“石,山石也。在廠之下;囗,象形。凡石之屬皆從石?!保?6]194由“石”的釋義以及國內(nèi)學者對“fossilization”現(xiàn)象的翻譯以及與之相關的闡述,如魯健驥提出中介語有其“不可變更性及頑固性”等,可知學者們所提到的“石”的含義為其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第一個義項,意為中介語中的“fossilization”像礦物一樣堅硬頑固,有不可變更性[17]。這與Selinker提出的“存在于中介語中的一種心理機制,無法消除”是一致的。
“僵”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也有兩種詞性:作動詞時,意為“收斂笑容,使表情嚴肅”;作形容詞時,有“僵硬;事情難于處理,停滯不進”等兩個義項[14]645?!墩f文解字》釋為:“僵,僨也?!保?6]167由“僵”的釋義及國內(nèi)學者對于“fossilization”這一現(xiàn)象的翻譯以及與之相關描述,如陳慧媛(1999)所指出的“這些存在于學習者中介語中持續(xù)時間很長而又難于改變的語言現(xiàn)象就是本文所說的語言僵化現(xiàn)象”[18],可知學者們所提到的“僵”,選取的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作為形容詞的義項,意為“僵硬,事情難于處理”,用于描述第二語言學習處于停滯狀態(tài)的樣子。
2.“石”和“僵”的常用度差異
比較可知,“石”和“僵”常用等級不同。“石”作為名詞,是常見事物,《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石”共有53個相關詞條;而“僵”作為形容詞,一般用于形容事物的性狀,不夠常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共有7個相關詞條。單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詞條數(shù)量的多寡來看,“石”的使用度遠高于“僵”,這一點在《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中也有著更為顯著的數(shù)據(jù)對比[19],具體情況見表2。
如表2所示,“石”的詞次、頻率、分布類篇以及使用度都高于“僵”?!笆钡脑~次在報刊政論、科普書刊、日??谡Z、文學作品這四大類語料中都有分布,“僵”的詞次只在日??谡Z和文學作品這兩類語料中出現(xiàn),說明“石”的詞次分布數(shù)(分布率指數(shù))大于“僵”。結合頻率因素和分布因素綜合考慮,“石”的使用范圍更廣,詞次數(shù)量更多,常用度更高。
此外,尹斌庸提出“通用度”這一概念,指出“通用度應該是比常用度更全面、更客觀的一個數(shù)量指標?!保?0]根據(jù)計算通用度的公式,可得出“石”“僵”的詞次通用度如下:
石=(√8+√69+√5+√144)2÷4=161
僵=(√0+√0+√5+√18)2÷4=10
(以上計算結果均取整數(shù)。)
結合分布情況和出現(xiàn)次數(shù),“石”“僵”通用度分別為161、10,二者計算結果相差懸殊,說明“石”比“僵”更加常用,且使用域更廣。
2023年5月30日—6月28日,在全國范圍PC和移動端以“石”“僵”為關鍵詞搜索趨勢如圖2所示??芍笆钡年P鍵詞搜索趨勢普遍大幅高于“僵”,說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石”的使用度更高。
喻柏林、曹河圻提出“字頻效應”,認為“高頻字就比低頻字占有認知優(yōu)勢,命名反應時就會快一些?!保?2]根據(jù)這一結論,收集了中國知網(wǎng)(CNKI)中2000年至2022年期間由“石”“僵”命名的“石化現(xiàn)象”(為避免與“石化”混淆)、“僵化”的關注度指數(shù),結合表2、圖2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石”相對于“僵”為高頻字,即“石”更具認知優(yōu)勢,在命名時人們一般會傾向于使用“石”字。下圖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驗證這一結論。
由圖3數(shù)據(jù)可知,2000—2022年“石化現(xiàn)象”的關注度指數(shù)較高于“僵化”。且2006—2018年這12年間指數(shù)差距都超過兩位數(shù),其中2016年二者差距最大,相差57個指數(shù)。說明相關文獻中“石”的使用度遠高于“僵”。
綜上所述,根據(jù)詞典、百度搜索及知網(wǎng)關注度數(shù)據(jù)分析,“石”的常用度和通用度都高于“僵”;“石”的使用度更高,使用范圍更廣,詞次數(shù)量也更多。
3.“石”和“僵”的構詞能力差異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中的“漢字構詞能力分析表”,可考察分析“石”“僵”這兩個漢字的構詞能力[19]。
在“漢字構詞能力分析表”的4574個漢字中,“石”的構詞能力排在68位,“僵”排在2354位,二者相差甚遠。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石”的構詞能力比“僵”強,且“石”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出現(xiàn)在詞內(nèi)不同位置生成不同結構的新詞,如“石雕”“玉石”等,具有更加全面的構詞能力;而“僵”字的構詞只出現(xiàn)在詞首,如“僵硬”等,構詞能力較單一。
4.“石化”“僵化”的意義差異
(1)詞語含義對比
由詞典釋義及現(xiàn)象描述可知,魯健驥和陳慧媛兩位學者對中介語中“fossilization”現(xiàn)象采取不同的譯名,都是恰當合理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在于兩位學者所闡述的含義稍有不同:魯健驥贊同Selinker的觀點,認為其無法消除,具有不可變更性及頑固性,闡述的范圍廣,從中介語中的整個現(xiàn)象特征出發(fā)[17];而陳慧媛則認為“其含義更多的是指難于改變的非目的語形式”,闡述的范圍小,更多的是強調(diào)與教學有關的錯誤形式的僵化[18]。這就說明,我們要根據(jù)字詞及現(xiàn)象含義的不同,來選擇恰當?shù)拿Q進行譯名或命名。例如陳昌來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介紹“fossilization”這一現(xiàn)象時采用的是Selinker的觀點,把“石化”“僵化”兩個名稱同時列出來,當作同一概念使用。當然,他在針對“無法消除”的特征時,還是著意用了“僵化”來命名這一現(xiàn)象[23]。
基于區(qū)別特征來看,在中介語理論范疇內(nèi),“石化”是指語言習得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一些穩(wěn)定不變的現(xiàn)象,它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會改變,也不受任何因素的影響;“僵化”是指語言習得過程中一種僵硬、處于停滯狀態(tài),但是這種狀態(tài)可以借助某種方法或手段使其改變。擴大考察范圍,可以發(fā)現(xiàn)“fossilization”現(xiàn)象其實和語言習得中的“高原期”現(xiàn)象相類似,即“學習者在學習初期能力曲線直線上升,到了某一階段停滯不前, 在能力曲線上呈現(xiàn)近于平坦甚至下降趨勢”[24]。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僵化”的解釋及例句:“變僵硬;停止發(fā)展:驕傲自滿只能使思想僵化?!保?4]645
由此可見,“石化”和“僵化”的含義主要區(qū)別在于:假定在同樣的時間范圍內(nèi),前者導致的現(xiàn)象穩(wěn)定不變,有頑固性和不可變更性;而后者導致的現(xiàn)象雖處于停滯狀態(tài),但可以借助某種方法或手段獲得改變,重新獲得發(fā)展,達到前進提升的目的。
(2)語義輕重對比
由“石化”與“僵化”的詞語含義可以發(fā)現(xiàn),“石化”所描述的現(xiàn)象相比于“僵化”的現(xiàn)象更為嚴重。這點在不同學者的描述中可見一斑,如魯健驥提出“變?yōu)榛?,認為中介語“有頑固性”,他還借用“約瑟夫·孔拉德現(xiàn)象”對此闡釋,后又從三個方面論證中介語為何“有頑固性”,這里使用的是“石化”[17];而陳昌來書中的“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由母語向目的語轉(zhuǎn)化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23],張殿玉也認為在“僵化”的狀態(tài)下,可以采取新的內(nèi)在的動力或外在的刺激物來激活語言技能(如語音、詞匯和句法結構),避免變成石化[25]。由此可見,“石化”更強調(diào)頑固性、不可更改性,而“僵化”卻是可通過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來改變的。
(3)所指的發(fā)展階段對比
上文論述了假定在同樣的時間范圍內(nèi)“石化”和“僵化”的異同,那么拋卻假定的時間條件,我們有必要思考“石化”和“僵化”在時間范疇上的不同。
牛強在《過渡語的石化現(xiàn)象及其教學啟示》中把過渡語(即中介語)按照性質(zhì)劃分為“暫時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兩類。他認為我國大多數(shù)外語學習者的過渡語石化現(xiàn)象屬于前一種,即暫時性石化,這種暫時性石化就是Selinker 所說的穩(wěn)定化(stabilization),即石化的前兆[26]。因此,根據(jù)前文分析,這里不宜稱其為石化,而應稱其為“僵化”。
按照Selinker的初步假設,“石化結構往往會作為潛在的表現(xiàn)而保留下來”,第二語言學習者從TL規(guī)范“倒退”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即穩(wěn)定期是石化的前兆,而石化后的過渡語經(jīng)常有退步(backsliding)的趨勢[1]。這個穩(wěn)定期其實就是語言僵化時期,這和張殿玉文中提到的暫時僵化和永久石化觀點基本保持一致,他也認為“穩(wěn)定期是石化的前兆,而石化后的中介語經(jīng)常有退步的趨勢”[25]。也就是說,如果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這種“僵化”(穩(wěn)定期)狀況,若不能在一定時間內(nèi)化解,就會發(fā)展成具有頑固性的“石化”?!敖┗笔沁@一時間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穩(wěn)狀態(tài),而“石化”是僵化不能解決而導致的結果。所以,“石化”與“僵化”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并不僅限于含義的不同,還在于二者所描述的第二語言學習發(fā)展階段的不同,“石化”與“僵化”分別指向了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
(三)語用方面的競爭
1.搭配對象的差異
通過語料庫檢索,發(fā)現(xiàn)“石化”和“僵化”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下,所搭配的對象也有所不同。例如:
(1)我們的毛毛今天把出品說成出臺,我瞬間石化?。ū本┱Z言大學BBC語料庫)
(2)一天和同學聊NBA說起科比,大家都說科比不錯,很厲害,突然間邊上冒出一個人,來了一句:明顯是布萊恩特比較厲害!大家瞬間石化……(北京語言大學BBC語料庫)
(3)曉荷的臉由微笑而擴展到滿臉都是僵化了的笑紋。(老舍《四世同堂》)
(4)看上去這么聰明的一個人,思想怎么僵化到這步田地。(《新華月報》1979年第6期)
綜上,在日常生活或文學作品中,“石化”多用作動詞,在其前面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有“瞬間”等表示“時間短”的詞語,主要陳述個體在一定時間內(nèi)的固定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一般無法改變,不可變更;而“僵化”作為形容詞,主要是描述個人行為、動作、思想的僵硬退化,一般不可以直接用于描述人或其他個體。
2.褒貶色彩的差異
從詞語的例句來看,“石化”主要是指像石頭一樣的無法改變的狀態(tài),而“僵化”主要是指“僵硬、停滯的狀態(tài)”,如“思想僵化”指思想凝固不變,就像梁啟超所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僵硬,凝固不變,本質(zhì)上說明是退步的,長時間不前進其實就是后退。從這方面思考,也可以說“僵化”帶有一定程度的貶義色彩。
正常情況下,在學術研究中,若需對某一事物名稱進行界定,通常要保持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盡量減少主觀色彩影響,“石化”較于“僵化”更偏于中性,因此可以認為“石化”的中性色彩是其使用語域較廣、頻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石化”和“僵化”在語音、語義、語用等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語音方面,可以認為基于經(jīng)濟原則的考慮:在同樣的條件下,人們傾向于選擇音素少、發(fā)音更為簡便的音節(jié),這可能是“石化”使用頻次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常用度及構詞能力等角度看,“石”在各類語料中的使用頻率更高、使用范圍更廣、構詞能力更強,因此在翻譯命名“fossilization”這一現(xiàn)象時,人們更傾向于使用“石”這一常用度更高的漢字來對譯“fossilization”現(xiàn)象。從詞語含義和中介語發(fā)展階段來看,學者們多會根據(jù)不同的概念含義和區(qū)分中介語發(fā)展階段來選擇恰當譯名名稱,根據(jù)含義,當強調(diào)“頑固性、不可變更性”等特征時,傾向于選擇“石化”。
三、“石化”與“僵化”混用及不均衡使用原因
前文通過闡述“石化”與“僵化”在語音、語義、語用等方面的差異,初步探討了“石化”和“僵化”的不同使用條件和出現(xiàn)語境,下面結合二者的使用現(xiàn)狀分析一下二者差異的成因。
(一)英文原詞釋義的影響
分析“石化”“僵化”的使用現(xiàn)狀,必然要回歸到“fossilization”這個英語原詞本身。根據(jù)造詞法可以發(fā)現(xiàn),“fossilization”詞根為“fossil”,《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給出的釋義是“an animal or plant that lived many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nd that has been preserved, or the shape of one of these animals or plants that has been preserved in rock”[27],意為生活在數(shù)千年前并保存下來的動物或植物,或這些動物或植物之一被保存在巖石中的形狀,中文釋義為“化石”?!癴ossilize”是“fossil”的動詞形式,英文釋義為“to become or form a FOSSIL by being preserved in rock ”,意為通過保存在巖石中而變成或形成化石,即(使)成化石、石化。而“fossilization”是“fossilize”的派生詞,其中“-ation”是名詞后綴,表名稱、行為、狀態(tài)??梢?,學者們在漢譯“fossilization”的過程中,不免受到英文“fossil、fossilize、fossilization”等不同形態(tài)和各自語義的影響,權衡取舍后自然多會把“fossilization”漢譯為“使成化石的狀態(tài)”,即名詞“化石化”或“石化”。
在北京語言大學BBC語料庫中分別檢索“石化”“僵化”,前者共有13663條結果,后者也有3355條結果。雖然檢索到的“石化”詞條并不一定都是中介語理論范疇下的含義,但單從數(shù)量上看,“石化”所使用的頻率明顯比“僵化”高得多。在日常生活及其他多個領域下,由于我們所見到、所使用到的“石化”這一詞語頻率更高,再加上根詞“fossil”及其變形形態(tài)的英文釋義,自然會在翻譯這一單詞時選用人們更為熟知的詞語。此外,中介語理論最早是由魯健驥引進國內(nèi)并介紹的,在他的文章中就把“fossilization”譯為“變?yōu)榛?,那么之后的學者在探討這一理論時自然就會沿用魯健驥的譯名及解釋,這也使得“石化”這一術語的使用及影響范圍有了進一步的擴大。
此外,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fossilize”還有另外一個英文釋義,“if people, ideas, systems etc fossilize or are fossilized, they never change or develop, even when there are good reasons why they should change ”[27],意為(使)人、思想、體制等僵化,可見“fossilize”有不同釋義,屬于英語詞匯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因此,“fossilization”也可翻譯為使人、思想、體制等僵化。一般來說,不同的譯者在翻譯英文詞匯的過程中,往往基于自身的理解把英語多義詞的義項都套進漢語詞匯中,于是就出現(xiàn)了“石化”“僵化”這兩種譯名。
當然,從詞典釋義來看,“石化”“僵化”雖有一定的區(qū)別,但若不仔細分辨,二者區(qū)別也并不顯著,并且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該二詞間的這些區(qū)別有時也較難分辨,后人在了解或認知“fossilization”這一現(xiàn)象時,不論是譯為“石化”還是“僵化”,描述的都是二語學習過程中的“穩(wěn)定”現(xiàn)象,有時并不會造成歧義,理解起來也沒有太大障礙,這也可能是致使二者混用或亂用的又一原因。
(二)漢語詞匯自身的特點
漢語詞匯自身具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征。
第一,同素詞較多。漢語廣泛采用語素構詞,多運用詞根復合法構成新詞,導致許多詞語因具有相同的語素成分而形成同義關系,特別是組合能力較強的詞根在和別的語素或者是詞語組構新詞時,多個詞語的意義就會有交叉?!笆焙汀敖┗倍季哂邢嗤恼Z素“化”,這就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二者在語義上有著趨同性。同時,二者除了共有語素“化”,還各自擁有其他語素,形成了二詞在詞義上的差異性。因此當?shù)诙Z言學習者遇到“石化”“僵化”這兩個譯名術語時,因其具有相同的語素且意義相近,在使用過程中也常常會出現(xiàn)混用、亂用的情況。
第二,漢語近義詞數(shù)量豐富,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演變。漢語近義詞數(shù)量的增加,對于表達精準、貼切、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而富有變化有著積極作用,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辨析近義詞的難度。在中介語理論范疇內(nèi),“石化”和“僵化”作為一組近義詞,描述的雖是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兩種相關但又不同的狀態(tài),但“石化”側重于描述事物的頑固性和不可變更性,“僵化”則指一定時間內(nèi)的僵硬、停滯狀態(tài),并且該種狀態(tài)是可以借助某種方法或手段獲得改變的,若分辨不清“石化”和“僵化”兩個術語的差異,就會出現(xiàn)被混用、亂用的情況。
(三)文獻引證疊加影響
根據(jù)前文分析已知,“石化”與“僵化”都是指在一定范圍內(nèi),個體保持僵硬不動的狀態(tài),二者區(qū)別并不十分明顯。在有些教材中,就會把這兩個詞語同時列出來,例如陳昌來的《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就混用了“石化”與“僵化”[23],張雪梅的《語言石化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28]也分別使用了“石化”和“僵化”。也有一些文獻是只用其中之一的,如楊文秀《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與口語教學》[2]、于海軍《二語習得中的中介語理論》[29]、呂芳、呂喜平《淺析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及其應對策略》[30]等文獻中都只使用了“石化”這一術語;而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xiàn)象起因的理論探討》[18]、王建勤《歷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語理論研究》[31]、彭慧敏《中介語及其僵化現(xiàn)象》[7]、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32]等文獻中卻都只使用了“僵化”這一術語。根據(jù)上述文獻引證情況可知,目前學界對于中介語理論中“fossilization”的漢語譯名并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和區(qū)分。此外,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和研究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按照教材或者文獻中的譯名來進行教學,并不會進一步解釋“fossilization”現(xiàn)象的漢語譯名的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者也不會有意辨析術語差異,多會自然而然地誤以為“石化”“僵化”是同義詞,二者是可以互換的,這也是“fossilization”譯名出現(xiàn)更多混用、亂用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
結" 語
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石化或僵化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廣泛現(xiàn)象,是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fossilization”漢語譯名“石化”與“僵化”使用現(xiàn)狀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是“石化”還是“僵化”,在普通大眾的意識中基本上都是等義的說法,是中介語中的同一現(xiàn)象,不會造成歧義,目前尚未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對二者專門辨析的文獻少見,致使在對“fossilization”這一現(xiàn)象進行描述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亂用、混用情況。
“石化”“僵化”二者雖是一字之別,看似差別不大,但細究起來,兩個術語仍有較明顯差異:語義辨析可知,“石化”主要是指中介語中那些頑固、不可變更的現(xiàn)象;“僵化”主要是指那些處于停滯狀態(tài),但可借助某種方法或手段獲得改變和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前進和提升的現(xiàn)象;在中介語發(fā)展階段上,“僵化”是一定時間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穩(wěn)狀態(tài),而“石化”是僵化不能解決而導致的結果,僵化在前,石化在后,“石化”與“僵化”是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兩種狀態(tài)。只有明確這些區(qū)別,才能根據(jù)具體情況來選擇并規(guī)范“石化”和“僵化”的使用,從而減少混用、亂用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2.
[2] 楊文秀.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與口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33-35.
[3] 趙萱.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與中介語心理認知機制淺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18-20.
[4] 李嘉燕.淺談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及提高越南漢語教學的相關建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1):243-244.
[5] 楊連瑞,尹洪山,趙昌芝,蔣慧.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研究的進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36-40.
[6] 胡玲玲.英語教學的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5):57-58.
[7] 彭慧敏.中介語及其僵化現(xiàn)象[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3(3):115-116.
[8] 黃詠梅.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現(xiàn)代語文,2006(6):14-15.
[9] 彭仁忠,吳衛(wèi)平.中介語僵化的歸因研究及對教學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9(24):91-92.
[10] 肖葦.中介語僵化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0):146-148.
[11] 潘小麗.二語習得中的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及應對策略[J].教育觀察,2021(26):100-102.
[12] 張愛文,張愛琳.中介語化石化與英語教學[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00-102+129.
[13] 許曉華,崔淑燕.與中介語化石化現(xiàn)象相關的幾個問題:以日本留學生“把”字句習得為例[J].語文學刊,2012(17):112-114.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5] WHITNEY W D.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as a phonetic force[M]//SILVERSTEIN M.Whitney on language.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1.
[16]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7] 魯健驥.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44-56.
[18] 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xiàn)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39-45+82.
[19]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6:176+323.
[20] 尹斌庸.常用度和通用度[J].語文建設,1990(1):53-54.
[21] 百度指數(shù).石和僵[EB/OL].(2023-06-29)[2024-02-24].https://index.baidu.com/v2/main/index.html#/trend/%E7%9F%B3?words=%E7%9F%B3,%E5%83%B5.
[22] 喻柏林,曹河圻.漢字識別中的筆畫數(shù)效應新探:兼論字頻效應[J].心理學報,1992(2):120-126.
[23] 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56
[24] 金志剛.“高原期現(xiàn)象”與對外漢語教學[J].漢語學習,1998(5):34-37.
[25] 張殿玉.英語語言習得中的語病僵化與石化探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9):98-99+102.
[26] 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xiàn)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5):28-31.
[27] 英國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Z].6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1024.
[28] 張雪梅.語言石化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4):18-23.
[29] 于海軍.二語習得中的中介語理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S1):103-105.
[30] 呂芳,呂喜平.淺析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及其應對策略[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2):68-70.
[31] 王建勤.歷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語理論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2):33-42.
[32] 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J].民族語文,2004(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