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字簡化這件事,從書法歷史上看,我們的先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和實踐,目的就是如何將漢字變得更加易識易寫易念。筆畫繁雜的篆書曾被簡潔的隸書替代,“正書”的出現(xiàn)讓隸書變得更加規(guī)范易寫,草書又讓書寫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書法家之間進行的,并未得到廣大民眾的參與。
草書始終沒有像篆書那樣成為一種官方認可并在民間普及,它一枝獨秀,我行我素,終成書法里的陽春白雪。直至今日,草書都是五體書法里的一個獨特系統(tǒng)。它與楷書和行書的區(qū)別巨大,一般人很難讀得懂草書,包括絕大部分的知識分子。
被稱作“一代草圣”的民國書法家于右任先生寫了一本《標準草書》,希冀將草書規(guī)范化普及到民間,但是,這個實踐并未如愿以償。
唐代科舉制出現(xiàn),讓唐楷有了廣泛的市場和實用性,并逐步被官方認可,成為一種科舉考試的應試文字。此后,明朝出現(xiàn)的“宋體字”以及“館閣體”對后世的影響也非常巨大。宋體字是印刷體,至今,我們讀書、看報基本上用的都是宋體字。
“館閣體”是應試文字,讀書人要想考取功名寫不好“館閣體”不行,據(jù)說,董其昌科舉考試曾因書法不好屈居第二,于是,他發(fā)奮翰墨,終成一代大書法家。
再以后,到了民國,“五四運動”爆發(fā),一批知識分子包括魯迅、錢玄同、瞿秋白、傅斯年等國學大師,提出“廢除漢字”的激進口號,要求漢字走拉丁化的道路,甚至有“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狂想,幸虧,此運動并未成功。
現(xiàn)任書協(xié)主席孫曉云先生在《書法有法》一書里寫道:“中國文明的象征,中國藝術的獨特,非我們自古使用下來的書法莫屬,與其將中國譯成china ,倒不如換譯成‘Calligraphy’(漢字:書法之意)?!?/p>
日本是一個非常崇尚書法的國家,中國的書法傳到日本,甚至被日本人改了名字,“書法”不叫“書法”,更名為“書道”。除“書道”外,日本人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茶道”“劍道”“花道”等等。
談到篆書在日本的影響,只舉一例,可見一斑。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篆書的國家,日本的護照和許多郵票是用篆書書寫的。
實際上,中國也如此。秦以后,雖然篆書作為曾經的官方文字被廢止了,但是,許多歷代石碑的額頭依舊使用著篆書,包括不少法帖,打開卷首,首頁上印有篆書,古樸之風便迎面拂來。近代,北京大學的?;?,是由魯迅先生設計的,當此之時,主張文字改革的魯迅先生使用的竟是篆書而不是拉丁字母或簡化字。對此,蔡元培校長大加贊賞,看來,篆書作為最莊重典雅的字體,一直沒有被中國人拋棄,歷經風雨,流傳至今,屹立不倒。
2024年,中央電視臺首推新春祝詞“龍行龖龖”,一下子掀起了一股強勁的生僻字風潮,什么“前程朤朤”等生僻字接踵而至,有些字《新華字典》里根本沒有,你得去查《辭源》或者《康熙字典》才能搞懂字的含義。
通過這個生僻字風潮,讓全民關注起漢字,無形中提高了全民的漢語水平,也絕非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