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齋糖火燒、小樓燒鲇魚、萬通醬菜,這是人們熟知的通州三寶。其實,通州還有一寶,人緣最好,那就是饹馇饸。您到北京看朋友,帶點啥呢?馬上就會有人告訴您,帶點“饹馇饸”吧。您到通州來吃飯,有一道菜是必點的,炸“饹馇”。通州人還為其起了好聽的名字,“金屋藏嬌(焦)”。一張金黃色薄餅、兩根小蔥、三片肘花、四個饹馇饸,五指一并,放在耳邊,聽見 “咯吱” 一聲,就“咔”的一口。 嘿,那滋味兒!
關于饹馇饸的起源,社會上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與漕運有關,大運河通航后,京東百姓操起漕運營生。船工們從山東帶回酥脆的煎餅,日久受潮,煎餅皮軟,入口不爽。有人將煎餅卷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更香更脆,久不變質,這就成了饹馇饸。另一說就是慈禧太后的故事了。當年,吃膩了滿漢全席的慈禧總讓御廚們頭疼,他們挖空心思研究新的菜式。一日,御廚們根據民間方法,把綠豆面攤成薄餅,切成小塊下鍋炸制后呈給慈禧。慈禧嘗到這道菜時,感覺特別的香脆,就問這菜叫什么名字。太監(jiān)答:“回太后,這道菜還沒名字,等太后賜名呢?!彪S后叫人撤下這菜。太后一看忙說:“別,先擱這吧?!碧O(jiān)機靈,就趕緊宣:“太后賜名,饹馇!”這當然是笑談,但饹馇饸香脆,惹人喜歡,這可是真真兒的。
過年炸饹馇饸,在通州可是件大事?!梆z頭大發(fā),饹合兒脆馇”,象征著全家團團圓圓,紅紅火火。饹馇饸用料主要是綠豆和大油(豬油)。當然,您也可以用蕓豆、豌豆、紅豆再加一些玉米面等,但口感可比綠豆差遠了。綠豆還有益于健康?!侗静菥V目》云:“綠豆解金石砒霜草木諸毒,宜連皮生研,水服,且益氣,厚腸胃,通經絡,無久服枯人之忌?!?/p>
饹馇饸制作看似簡單,實際是很麻煩的。首先要選籽粒飽滿,顆粒均勻,無雜質,不施化肥,不噴農藥的綠豆,用小石磨完整地分開兩瓣,浸泡在容器中。水和綠豆的比例為3:1。水放多了,豆皮和豆瓤容易混淆,水放少了,則不容易分開,冬天浸泡10小時左右,夏天在5至6小時,再把泡好的綠豆放進攪拌機進行攪拌,加水稀釋,豆皮漂在上面,用笊籬撈出,就可以磨漿了。這您可要注意了,磨漿石磨和揢瓣用的石磨明顯不同,揢瓣石磨小啊,磨槽深,綠豆不易碾碎。磨漿磨大,磨槽淺,這樣,漂好的豆瓤就磨成細膩的白漿了。磨由兩個人操作。當然也有使驢的,一到臘月,家家戶戶帶著漂好的綠豆排隊磨漿,相互調侃,逗鬧嬉戲,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其樂融融。如今磨漿使用了自動磨漿機,效率有了,提高了十幾倍。歡樂呢,那可就難說了。
攤制時以前用的是大柴鍋,這可需要技術,火候您要掌握好了;現在用的是電餅鐺,溫度加熱到200°C,攤制時先滴些植物油。把豆?jié){倒上后用馬勺均勻地攤灑在電餅鐺上,這時手腕要靈活,要掌握好時間和溫度,再撒上香蔥或者香菜,原始風味就出來了。您把攤好的饹馇皮上半圈周圍抹上和好的面漿,自下往上進行卷制,卷到一半時正好接觸到面漿,使其呈現出圓筒狀。把卷好的饹馇皮進行分段,一卷饹馇皮要分十四段,切得太長或太短都不好,都會影響?zhàn)涒丘毜拿烙^。油炸則是饹馇饸的一項重要工序,以前做饹馇饸使用的是“大油”(豬油),此法一直沿襲到20世紀80年代初。后來使用了植物油。植物油也有問題啊,您反復使用,再看饹馇饸,麻煩了,顏色發(fā)黑,有焦糊味,聽說還含有致癌物質呢。現在采用環(huán)保型水油混合油炸設備。在油炸鍋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加入三分之二的油,把油加熱到140°C(電加熱)即可下鍋,油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碎屑沉入水中,水的溫度始終在60°C以下,這樣所使用的油始終保持清潔的狀態(tài),不會出現反復煎炸的現象。脫油呢,傳統饹馇饸的制作是沒有脫油這道工序的,充其量就是下面鋪些紙,現在行嗎?人們對健康意識增強了,對脂肪的攝入也是慎之又慎,您再這樣誰還吃您的饹馇饸呢?使用了脫油離心機,使饹馇饸的含油量不足原來的十分之一,這就使饹馇饸成為綠色食品。以前饹馇饸是沒有包裝的,散賣。家庭吃呢,就更不需要包裝了?,F在不同了,講究的是形象設計,再說了,脫油的饹馇饸要及時進行包裝才能防潮,保持其特有的酥脆。這樣,您的攜帶就方便了,而且不易碎。現在,通州饹馇饸早已登上大雅之堂,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高檔禮品。當然,通州最好的還是劉老公莊的饹馇饸。民謠云:“劉老公莊兒,好地方兒,戶戶兒的饹馇能透光兒,家家的饹饸兒世無雙兒。輩輩相傳響當當兒,傳統的做法不走樣兒。”
2007年,梨園鎮(zhèn)劉老公莊饹馇饸被評為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