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的交匯處縱向排列著兩座高大巍峨的古建筑,位于南面的三重檐閣樓式建筑是鼓樓,在其身后磚石結(jié)構(gòu)的城樓式建筑為鐘樓。這兩座建筑歷史悠久,作為曾經(jīng)京城中唯一的報時機構(gòu),全城的人們上至王公下至百姓,都要按著它們的聲音來安排一天的作息。
700年鐘鼓樓
北京城里最早的鐘鼓樓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旨建造中都,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元朝在營建大都城時,是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思想來規(guī)劃的,建成后的大都城城門相對,大道寬敞,街巷猶如棋盤,橫平豎直,縱橫交錯,一條南北中軸線穿城而過,從南面的麗正門到北面的中心閣全長4公里,皇城中重要的宮殿都建在這條中軸線上,鼓樓與鐘樓就建在中軸線北端終點中心閣偏西的位置上。元代的鼓樓稱齊政樓,取齊七政之義,它與鐘樓一起配合向全城報時。鐘鼓樓一帶在元朝時,是大都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它位于皇城之北又近鄰大運河的終點碼頭積水潭,是全國各地貨物的集散地,商人們云集于此。這里風景優(yōu)美,酒樓茶肆林立,歌舞娛樂業(yè)發(fā)達,不僅是商人,就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也都前往此處游玩,高大的鐘鼓樓便成了這一帶的標志性建筑。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tǒng)治遷都南京,明成祖朱棣帝繼位后準備遷都北京,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袓下旨全面營建北京城和皇宮,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城與皇宮及城內(nèi)重要的建筑都基本修建完成,鐘鼓樓群作為城中重要的報時機構(gòu)也于同年修建完畢。新建的鐘鼓樓位于明皇城的正北,明朝在營建北京城及皇城時將中軸線東移,鐘鼓二樓取代了元代中心閣的位置成為新中軸線的北端終點,與紫禁城遙遙相望。
清朝入主北京后并未對京城進行大的改動,鐘鼓二樓也風雨不動地屹立原地為人們每天報時,晨鐘暮鼓的日子就這樣延續(xù)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西洋鐘表的普及讓曾經(jīng)響徹京城上空的鐘鼓之聲戛然而止,鐘鼓樓從此失去了報時的功能改為他用。
鐘鼓樓均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但建成不久鐘鼓二樓就相繼遭到火焚,火災對于中國傳統(tǒng)木制結(jié)構(gòu)的建筑來說是最為致命的問題,如故宮中的三大殿就多次被火焚毀后重建,鐘鼓二樓也是如此。鼓樓建成后的第一次重建,是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樓遭雷擊毀重修,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光緒二十9tnhfpd4Psg467N16f7cBBVwAmykYSzwTSxro8nMEOk=年(1894年)重修。鐘樓則也是在建成不久后便遭焚毀,但不知何故一直未得重建,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才開始重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鐘樓即為乾隆年間修建的。這次重建工匠們吸取了歷代鐘樓被火所毀的經(jīng)驗采用了磚石結(jié)構(gòu),正因如此,鐘樓在后來近300年的時間里再也沒有遭到火情,一直保存至今。
北京城的晨鐘暮鐘
鼓樓和鐘樓作為地安門外大街的地標性建筑極為顯眼,一是因為這兩座建筑非常高大,無論是站在地安門還是站在什剎海,只要抬頭北望便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二是因為這兩座建筑的顏色,位于南面的鼓樓紅墻碧瓦,重檐飛翹,華麗雄偉,而其身后的鐘樓卻是灰墻黑瓦,簡潔明了,秀美挺拔。雖然這兩座建筑風格與色彩迥然不同,但卻出奇和諧,這和諧也許正是因為紅與灰的搭配,這兩種顏色就像北京城的基調(diào)無處不在。強烈的紅色代表了皇家建筑,而灰色的磚則代表了胡同和民居,亦如鐘鼓樓上的皇氣與鐘鼓樓下的煙火氣。巍峨壯麗的鐘鼓二樓在今天主要作為古建筑物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而它們曾經(jīng)最主要的報時功能,卻隨著社會的進步被人們漸漸地遺忘了。
古人最早是以四季的變換和太陽的起落來感知時間變化的,后來人們發(fā)明了立竿照影的測時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發(fā)明了日晷、漏刻等更為先進的方法來測定時間。這些方法雖能讓人們得知準確的時間,但能夠使用日晷和漏刻的人并不太多。為了讓更多百姓準確了解時間,便在城市中建起鐘鼓樓,用鐘聲與鼓聲來為人們報時。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鐘鼓樓一直都是京城里的報時中心。鼓樓擊鼓定更,鐘樓撞鐘報時,鐘鼓之聲代表著一天開始與結(jié)束。元、明時期鼓樓內(nèi)設(shè)有一臺用以計時的銅壺滴漏,相傳這臺銅刻漏為宋代之物,這滴漏不僅年代久遠而且設(shè)計精巧,據(jù)《圖經(jīng)志書》載:“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中安鐃神,設(shè)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但可惜的是這臺精美的漏壺在明末就已經(jīng)遺失,到了清朝漏刻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則是時辰香。鼓樓內(nèi)用于定更的鼓為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意為一年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現(xiàn)在鼓樓內(nèi)還留有一面清朝用過的主鼓,這面主鼓殘破不堪,鼓面上刀痕累累,這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所為。
元、明兩朝如何擊鼓撞鐘計時文獻中沒有記錄,但清朝報時的方法在《大清會典》中卻有明確的記錄:“率校尉鳴金伐鼓、夜則值更。神武門外鐘鼓樓,設(shè)更鼓晨鐘,每夜派校尉承值?!卑凑找?guī)定每日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后撞鐘,二更至四更,只撞鐘不擊鼓。什么是定更與亮更呢?古人用的計時方法與現(xiàn)代人不同,他們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漢朝將這十二時辰分別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人、黃昏、人定。后人們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時辰,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2個小時。人們又把一夜劃為五更,每更等于一個時辰,也就是現(xiàn)在的2小時,黃昏戌時(19點—21點)稱定更或起更,人定亥時(21點—23點)稱二更,夜半子時(23點—次日1點)稱三更,雞鳴丑時(1點—3點)稱四更,平旦寅時(3點—5點)稱為五更或亮更。鐘鼓樓敲擊鼓鐘報時是有方法的。擊鼓之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快慢相間擊6次,共108響?!熬o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這句流傳于京城的諺語描述的就是鼓樓中的鼓聲,撞鐘之法與擊鼓相同。每晚戌時定更,司鼓校尉以“對燈”為號,鐘聲響起城門關(guān)閉,交通中斷,凈街后皇宮里及小街小巷中的更夫就開始上夜報時。
洪亮悠揚的鐘鼓聲在北京的上空回蕩了數(shù)百年,臣子上朝百姓勞作都以此為號,晨光里的鐘聲與暮靄里的鼓聲裹在人們的生活里日復一日。民國十三年(1924年)鐘鼓樓停止了報時,從此北京的天空一片寂靜。民國十四年(1925年)鐘鼓樓改為“京兆通俗教育館”,從而開創(chuàng)了北京民眾教育的先河。農(nóng)歷己巳年除夕(1990年1月26日),安靜了66年的鐘樓里又響起了報時大鐘渾厚綿長的鐘聲,12響鐘聲過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直到2011年由于安全問題鐘樓撞鐘活動被取消,但祝福的鐘聲依舊延續(xù)至今。如今每到除夕,北京上空都會響起洪亮悠遠的鐘聲,這鐘聲來自于“古鐘之最”的永樂大鐘。
鐘樓與鑄鐘娘娘的傳說
在鐘樓的二層懸著一口報時大鐘,這口青銅大鐘外觀宏偉,形態(tài)端莊,制作精良,這口鐘與“中國鐘王”永樂大鐘同時鑄于明永樂年間。永樂大鐘被譽為中國最重的銅鐘,但近些年經(jīng)過科研人員的測量發(fā)現(xiàn),鐘樓里的報時大鐘竟重達63噸,比46.5噸重的永樂大鐘還要重十幾噸,這是目前我國所知重量最大的銅鐘。
鐘樓里的報時大鐘鐘聲清脆響亮,但老人們卻說這口鐘不像其他的鐘發(fā)出的是“鐺、鐺”的聲音,而是“鞋、鞋”的聲音,這種說法其實來源于一個在京城里流傳甚廣的美麗傳說。
相傳,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工匠打造一口懸于鐘樓之中的大鐘。鑄鐘匠鄧老頭主要負責這次工程。這位鄧老頭為人厚道經(jīng)驗豐富,是鑄鐘行里的帶頭人,但這次鑄鐘邪門兒得很,無論他如何調(diào)配,青銅汁兒就是不凝固。鄧老頭有個善良懂事的女兒,她發(fā)現(xiàn)父親最近總是憂心忡忡,雖然她問過父親幾次是不是鑄鐘遇到了困難,但鄧老頭卻一直說沒大事。隨著工期截止的日子越來越近,鄧老頭就像熱鍋上的螞蟻除了著急一點辦法也沒有。工期的最后一天,鄧老頭的女兒因為不放心父親來到了鑄鐘廠,她發(fā)現(xiàn)父親與其他鑄鐘匠都看著一鍋滾燙的青銅汁發(fā)呆嘆氣,鄧老頭的女兒連忙問身邊的人這是怎么了。那位鑄鐘匠說如果今天大鐘還鑄不成,我們這些人都會被拉出去砍頭。鄧老頭的女兒知道鑄銅業(yè)有個傳說,想鑄出好銅,銅里必須有“魂”,想到這里鄧姑娘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大家,心一橫突然縱身跳進了沸騰的銅水之中,她身邊的銅匠雖然一把抓住了她,但動作還是太慢,只抓住了姑娘的一只繡花鞋。說來也怪,大鐘這次一下成型,鐘聲洪亮厚重,但就是發(fā)出“鞋、鞋”的聲音,仿佛是鄧姑娘在找自己掉的那只鞋。后來工匠們?yōu)榱烁心钌嵘砭攘舜蠹业泥嚬媚?,為她修建了廟宇并奉她為鑄鐘娘娘。
這個感人的故事雖然是傳說,但鑄鐘娘娘廟卻是真的,就在離鐘樓不遠的小黑虎胡同的24、26號就是原來供奉金爐圣母的鑄鐘娘娘廟。這座廟宇建造時間不詳,原為明代鑄鐘廠所奉祀,廟坐北朝南,山門門額書有“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內(nèi)建有前殿、中殿、東西配殿及后殿,共計殿房20間,供奉金爐圣母、關(guān)帝、呂祖等道教的神仙。清順治八年(1651年), 乾隆五十年(1785年),道光七年(1827年)及1929年多次重修。后來廟宇坍塌嚴重,在2000年左右該廟完全拆除,今為民居。
這座鑄鐘娘娘廟雖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也不是無跡可尋。上世紀80年代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工作人員實地考察時,在鑄鐘廠胡同內(nèi)的一位居民家里發(fā)現(xiàn)了書有“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的匾額及原廟內(nèi)的一方石碑,石碑壓于房屋墻基之下不能取出,但這塊匾額今就藏于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內(nèi),如有興趣的讀者可到博物館瀏覽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