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地位滿意度與印度的國際機制合作行為

        2024-07-19 00:00:00姜波
        國際展望 2024年4期
        關鍵詞:印度機制國家

        【內容摘要】""近年來,印度愈發(fā)注重通過參與國際機制合作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并在不同的國際機制中展現(xiàn)出差異性的合作行為。既有研究缺乏對印度在不同機制中合作行為的比較,因此本文結合角色理論,在分析框架中引入“地位”這一變量來闡釋印度的國際機制合作行為?!暗匚粷M意度”是指一國在國際機制中的實際地位與預期地位的比較和匹配,不同的“地位滿意度”將引發(fā)不同的國家角色建構,并最終導致特定的國家行為。案例分析表明,作為新興崛起國的印度具有追求國際地位的強烈動機,其在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南亞國家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以及“印太經濟框架”中分別建構了“變革者”“控制者”以及“有限合作者”的角色,并展現(xiàn)了相應的合作行為。研究表明,雖然印度對于參與國際機制合作乃至多邊主義的態(tài)度日趨積極,但鑒于其一貫的自利做法,恐難以在國際機制合作中真正踐行多邊主義原則。

        【關鍵詞】""國際機制""國際合作""地位滿意度""國際地位""印度

        【作者簡介】""姜波,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上海""郵編:200043)

        【中圖分類號】"D835.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4)04-0125-22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404007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多邊主義與國際機制正日益成為崛起國尋求領導地位的關鍵切入點。"隨著印度自身實力的不斷提升,其多邊主義戰(zhàn)略正從較為被動的“工具利用與被動適應”轉變?yōu)楦臃e極進取的“地位獲取與主動塑造”,愈發(fā)注重通過參與國際機制合作來適配其不斷躍升的實力地位。經驗觀察表明,印度對于不同國際機制的合作態(tài)度是有差異的。在某些國際機制中,印度表現(xiàn)得積極有為,如其提出了“改革的多邊主義”以積極推動聯(lián)合國改革進程;而在另一些國際機制中,印度則態(tài)度消極,如其近年來對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態(tài)度就較為冷淡;甚至在一些機制中,印度采取了選擇性的合作態(tài)度,極力維護本國的“戰(zhàn)略自主”?;诖耍疚奶岢龅膯栴}是:什么因素決定了印度在不同國際機制中的差異性合作行為?

        既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三種理論路徑對印度在國際機制中的合作行為進行分析。首先是威脅制衡路徑,這一路徑強調一國的威脅感知對外交政策的影響,認為印度在國際機制中的合作行為源于其對外部威脅的感知,同時也強調其“戰(zhàn)略自主”傳統(tǒng)對國際機制合作本身的侵蝕;"其次是利益獲取路徑,該路徑強調利益獲取對一國外交政策的影響,認為印度在國際機制中的合作行為取決于其政治經濟利益;"最后是角色身份路徑,該路徑強調國家角色建構對一國外交政策的影響,認為印度在國際機制中的合作行為源于其自身在各機制內部的角色認知。"上述路徑從多個層面對印度的國際機制合作行為進行了分析,但也存在一定問題。首先,采用威脅制衡或是利益獲取理論路徑的學者偏好單案例分析,缺乏對印度參與不同國際機制合作行為的比較分析,阻礙了對變量的識別以及對印度國際機制合作行為的總體性認識。與此同時,“威脅”變量內部包含許多子變量,"因此其在建構因果關系時的獨立性并不十分充分。而決策者對于“利益”的識別在實踐中往往也面臨著有限理性的約束;其次,采用角色身份理論路徑的學者雖然大多運用了案例比較法,但他們的論述重點集中于國家角色認知與外交政策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忽視了對“國際地位”這一重要結構性自變量的探討。而認知因素因其同物質主義基礎的強關聯(lián)并不適合被視為主變量,"反而是“一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能更好地界定整體性的國家利益,使得對一國外交政策的理論分析成為可能。

        本文認為,如果將角色理論同“國際地位”變量進行結合,首先能通過“結構—施動者”相聯(lián)系的方法,為外交行為模式的探討提供較好的分析視角,并且能夠將個體認知與體系層次結合起來;"其次,在關于國家行動的邏輯研究中,實踐理論認為,“行動在大部分時候和大部分情境中受到背景性知識引導,背景性知識才是行動的主要驅動和基本邏輯。”"而國際地位作為一種形塑領導人決策認知的背景性知識能夠對國家角色的建構產生顯著影響。因此,本文旨在基于引入“地位”變量的角色路徑理論,提出關于一國對于自身在國際機制中的“地位滿意度”、其對應的角色認知以及所采取的合作行為模式的三個假設,并對印度在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SAARC,以下簡稱“南盟”)、聯(lián)合國安理會以及“印太經濟框架”(IPEF)中的合作行為進行案例分析來論證前述假設。

        二、理論分析框架

        (一)國際機制中的國際合作

        本文聚焦國際機制中的合作。國際機制概念最初由約翰·魯杰(John"Ruggie)于1975年提出,是指“被一些國家所接受的一系列相互預期、規(guī)則和法規(guī)、計劃、組織實體和財政承諾”。斯蒂芬·克拉斯納(Stephen"Krasner)將其進一步定義為“一系列圍繞行為體的預期所匯聚到的一個既定國際關系領域而形成的隱含的明確的原則、規(guī)范、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國際機制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安排。前者組織較為嚴密,設有委員會和官僚機構;后者則僅僅要求參與者基于共同利益達成協(xié)議。"在功能方面,國際機制可對國家間相互依賴產生顯著影響。

        創(chuàng)設國際機制的重要目的是促進國際合作。本文使用羅伯特·基歐漢(Robert"Keohane)對國際合作的定義,認為國際合作需要通過談判(即政策協(xié)調)使各個獨立的個體或組織的行動變得互相一致,通過政策協(xié)調,當行為者將它們的行為調整到適應其他行為者現(xiàn)有的或可預料的偏好上時,合作就會出現(xiàn)。與此同時,作為政策協(xié)調的結果,當一國政府奉行的政策被其他國家的政府視為能夠促進其共同目標時,政府間的合作就會發(fā)生。"因此,國際合作并不排斥沖突,而是利益博弈的延續(xù),其是高度政治性的。

        國際機制中的國際合作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呈現(xiàn)出不對稱的特點。不對稱合作源于當今世界國家間不對稱相互依賴的現(xiàn)實,又由于協(xié)調的存在構成了權力的來源,進而加劇了不對稱合作本身。"而在國際機制中由于組織原則的明確,大小國家間選擇性激勵、授權懲罰以及不對稱成本分攤關系被進一步固化,導致其內部合作的不對稱性進一步增強,使得報償亦呈現(xiàn)出非對稱性。"因此,相互依賴并不能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合作的、美好的新世界”,"反而引發(fā)了“保護主義、相互怨恨、沖突和戰(zhàn)爭”。

        (二)國際機制中的主導國與地位

        由于國際機制并不能消除國際合作中的沖突,這就導致機制內利益博弈僅能被緩和卻不能被消除。與此同時,不對稱合作視角也將不對稱權力概念引入了博弈分析。根據(jù)肯尼思·奧耶(Kenneth"A."Oye)的論述,有三種因素會在結構層面影響博弈的結果,分別是報償結構、未來的影響以及參與者數(shù)目。他認為,國家可以通過一系列單/雙/多邊行動以及建立國際機制來提升合作的可能性。"實力較強的國家則擁有更多的行動資源去執(zhí)行上述戰(zhàn)略,亦由此成為國際機制的主導者。憑借制度建立時所累積的聲望,這種主導者地位往往能夠在機制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維持。另外,由于機制具有使能(enable)和賦權作用,"其能夠成為主導國實現(xiàn)本國利益的工具,在憑借自身議價能力在帕累托邊界上獲得其最想獲得的結果的同時限制別國的行為。"因此,主導國在國際機制中總是占據(jù)優(yōu)勢,擁有較強的結構性權力。

        主導國與非主導國的劃分凸顯了國際機制中“地位”的重要性?;鶜W漢就曾指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分析是根據(jù)相對權力和相對財富的內容來確定行為者在體系中的位置開始的?!?國際機制中的地位是指“國家在現(xiàn)有國際秩序中的位置,尤其是在那些關鍵性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內的位置”。在國際機制中的地位決定了國際機制規(guī)則對于國家而言是否有利,以及在機制運作過程中有權還是無權,因此對國家十分重要。"而一國在國際機制中的主導者地位是重要的“地位標志”(status"markers),能夠使該國通過遵守規(guī)范的“社會流動策略”(social"mobility"strategy)來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與此同時,國際地位具有路徑依賴效應,地位的高低最終會成為慣例。"因此,作為一種排他性的“位置性商品”"(positional"goods)以及需要同他國互動才能獲得的“關系性商品”(relational"goods),一國的國際地位必須通過競爭的方式獲得,并時常引發(fā)國家間激烈的爭斗。

        對于國際體系中的一些小國而言,主導國在國際機制中的主導地位是完全能夠接受的,因為這能夠使其在獲得必要公共產品的同時實現(xiàn)“更為穩(wěn)固和可預見性更高的交易可能”。"另外,由于主導國的退出很容易導致機制運行的癱瘓,"這些小國便擁有足夠的動機對主導國的現(xiàn)有地位表示支持。但對于一些崛起國而言,國際機制中的非主導者地位卻往往使其感到不滿,因為這表明其并未獲得與其物質成就相稱的承認。"于是它們會嘗試對現(xiàn)有的國際機制進行改革甚至挑起沖突。"正如喬納森·科什納(Jonathan"Kirshner)所言,中等國家最有可能成為體系的破壞者,因為這些國家具有足夠的實力但并不是一個具有統(tǒng)治地位的利益攸關方。"與此同時,反身性(reflexivity)的存在意味著國家會對自身所處機制情境不斷進行反思,"不平等的機制分配結果將導致其自身角色認知的重構。

        (三)地位滿意度與角色理論:一種分析框架

        通常一國有自身的動機去提升其在國際機制中的地位以獲得更好的博弈位。但研究者在分析國家決策過程時,處理和分析不完整和不確定信息時面臨很大的困難,不太可能用完全理性(complete"rationality)來解讀大多數(shù)行為體的實際決策過程。因此,本文將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視為國家行為的基本假定,認為國家在國際機制中的行為遵循滿意原則。"而有限理性假定往往同機會主義行為緊密關聯(lián),即國家會出于自身利益需求策略性地采取投機取巧的行動。"這一假定同時認為行為體如何處理信息和做出決策取決于它們在社會空間中所處的位置。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地位滿意度”概念,意指一國對于自身在一種國際機制中的地位的滿意程度。需要說明的是,一國的“地位滿意度”僅針對單一國際機制,而非針對在各種國際機制中的地位的總體滿意程度。本文認為,一國在國際機制中的地位可分為主導者地位和非主導者地位,前者意味著一國能夠對國際機制的原則、規(guī)范、規(guī)則以及決策程序產生決定性影響,后者則不能。值得注意的是,主導者可以是多個國家,如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大國協(xié)調”國際秩序。此外,“主導”不一定是“領導”,后者是主導的一種形式但要求更高,不僅需要物質能力,還需要獲得其他國家對該國維護國家間共同利益意愿的認可,"且這種認可主要通過該國的影響力而非強制能力得以實現(xiàn)。

        衡量“地位滿意度”需要將一國在國際機制中的實際地位同其對自身的預期地位進行比較。國家的實際地位是指該國現(xiàn)階段在一種國際機制中的位置,其評判依據(jù)是一國對機制的控制力以及機制的相關決策規(guī)則。例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美國的主導者地位就來自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決策規(guī)則賦予的否決權。國家的預期地位則是指該國對于本國在一種國際機制中應有地位的預期認知,具有主觀性,未必同實際地位一致。因此,基于國家在某一國際機制內實際地位與預期地位的不同排列組合可構建出一個類型學分析矩陣(見表1)。

        情形一:一國的預期地位為主導者,實際地位為非主導者,兩者不匹配,此時該國地位滿意度低,因為該機制未能反映該國的地位追求;

        情形二:一國的預期地位為主導者,實際地位為主導者,兩者匹配,此時該國的地位滿意度高,因為該機制支持并反映了該國的主導地位;

        情形三:一國的預期地位為非主導者,實際地位為非主導者,兩者匹配,此時該國的地位滿意度中等,因為雖然該國在該機制中并無強烈的主導者地位追求,但非主導者的地位現(xiàn)狀還是使其擔憂可能受到主導國打壓,導致該國很難對在現(xiàn)有機制中的地位感到完全滿意。

        需要說明的是,不存在一國的預期地位為非主導者而實際地位為主導者的情形。大量的經驗事實表明,機制主導者幾乎不可能主動放棄其主導地位,因為機制地位同國家地位是緊密相關的。

        認知層面的“地位滿意度”高低會對國家行為產生顯著影響。蘭德爾·施韋勒(Randell"Schweller)指出,那些對本國在當前國際秩序中的地位不滿的國家可能會“尋求改變現(xiàn)行機制中的一些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并將這些國家定義為“目標有限的修正主義者”。"顯然,該定義反映了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并不會直接引發(fā)修正主義行為,只有那些對當前秩序地位不滿的國家才可能采取行動。由此可見,國家角色是一個介于國際體系與國家行為之間的重要中介變量。因此,本文擬進一步引入角色理論來對此進行分析。

        角色理論認為,一國的行動是由其自身在國際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魻査沟伲↘.J."Holsti)將國家角色定義為政策制定者對其國家應在國際體系或附屬區(qū)域體系中持續(xù)履行的職能,并劃分為角色表演(role"performance)和角色概念(role"conception),前者是指一國針對別國的行為展現(xiàn)出的行為模式,后者則是指決策者對本國國家身份與體系地位的認知。"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國家基于自身特性能夠對自身以及別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形成認知,進而制定相應的外交政策。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角色理論偏好于使用文本分析法,包括首先界定國家角色,隨后解析國家角色的具體含義,最后預測國家行為三個過程。"而通過對文本敘事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一國的地位是如何被定義和決定的。

        國家地位同國家角色息息相關,沒有無角色的地位,也沒有無地位的角色。地位是角色靜態(tài)、內在的基礎,角色是地位動態(tài)、外在的表現(xiàn)。"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等學者指出,社會角色取決于社會地位,同時基于后者生成了對社會行為的預期。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人們因地位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并由此生成了“地位叢”以及“角色集”。"國家角色則是由一系列商定的標準形成,這些標準規(guī)定了一個國家應如何根據(jù)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來行事,"進而構成了一國的“行為清單”。"在這里,基于角色理論的分析將機制結構約束與機制中國家的行為連接了起來。

        結合不同的情形,當一國在國際機制中的地位滿意度分別為高、中、低時,其將對應地基于主導型、追隨型以及變革型邏輯塑造本國在機制內的角色。與此同時,本文不討論因地位滿意度過低而導致退出機制的情形。原因在于:其一,由國際機制塑造的國家角色有助于維持機制本身的穩(wěn)定;"其二,一國加入國際機制需要支付機制的締約與治理成本,"一旦選擇退出則意味著該國會因此而蒙受損失,同時由于外交決策中的“損失厭惡效應”"使得這種情形對于理性的國家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其三,退出國際機制意味著該國不再繼續(xù)參與機制框架內的合作,也就超出了本文所討論的范疇。

        本文的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即一國在國際機制中的實際地位和預期地位之間的比較和匹配形成了地位滿意度,進而生成了國際機制的角色認知,并最終決定了一國的機制合作行為。結合此前的分析,本文提出三個假設。

        假設一:一國的預期地位為主導者,實際地位為非主導者,兩者不匹配,此時該國的地位滿意度低,將形成“變革者”的角色認知,其行為目標將是謀求對當前機制框架進行變革,進而提升本國在機制內的地位。

        一國在該情形中的預期地位是主導者,且對當前其在機制內的地位表示不滿,但由于與主導者之間存在實力差距,導致其必須謀求某種形式的集體行動,因而該國很可能在機制內召集有類似訴求的國家組成國家集團"來促進變革,并在該過程中使用針對現(xiàn)有機制功能、績效衰退的“去制度化”"攻擊話語,以獲得變革的合法性。

        假設二:一國的預期地位為主導者,實際地位為主導者,兩者匹配,此時該國的地位滿意度高,將形成“控制者”的角色認知,其行為目標將是謀求對機制進行全面控制以維護本國的主導地位。

        一國在該情形中擁有實際的機制主導者地位,承擔著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機制既能夠維護主導者的地位,也能夠為非主導者提供同主導者討價還價的平臺,因此主導者必須強化對機制的全方位控制和工具化利用以防止主導權旁落,并時刻警惕機制內非主導者的聯(lián)合制衡行動。

        假設三:一國的預期地位為非主導者,實際地位也為非主導者,兩者匹配,此時該國地位滿意度中等,將形成“有限合作者”的角色認知,其不謀求對機制框架進行變革,但會對一些合作持有保留態(tài)度,以保障本國的自主性。

        一國在該情形中接受非主導者的地位,并對主導者所提供的公共產品表示滿意,但由于機制內不對稱合作的存在,使得該國在機制內合作博弈中處于不利位置,因此其對機制并不完全滿意,且會出于國家安全以及利益的考量限制自身在該機制內的某些敏感領域的合作行為,以確保本國的自主性。

        三、案例分析

        印度向來追求世界大國地位。尼赫魯曾言,“印度以它現(xiàn)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但受制于自身實力,印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僅是南亞地區(qū)大國。直到冷戰(zhàn)結束,印度的全球影響力才得到顯著提升。莫迪政府執(zhí)政后極力提升印度的國際地位,聲稱印度將超越“平衡者”的角色進而謀求“領導者”地位。"此舉不僅意味著對“領導大國”地位的追求成為莫迪重塑印度全球戰(zhàn)略的重要抓手,"也標志著印度全球戰(zhàn)略的重大轉變。印度著名戰(zhàn)略學者拉賈·莫漢(C."Raja"Mohan)提出,“印度面臨的挑戰(zhàn)不再是如何避免世界各國侵害其利益,而是如何利用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塑造外部環(huán)境以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p>

        國際機制一直是印度實現(xiàn)大國抱負的重要抓手。冷戰(zhàn)初期,尼赫魯就同鐵托以及納賽爾共同發(fā)起了不結盟運動,率先創(chuàng)立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機制。1985年南盟成立后,印度又設法成為該機制的主導國。莫迪政府執(zhí)政后,印度進一步強化了“環(huán)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孟不印尼次區(qū)域合作倡議”(BBIN)、“印度洋海軍論壇”(IONS)以及“環(huán)印度洋聯(lián)盟”(IORA)等區(qū)域合作機制。與此同時,印度還在全球層面發(fā)起“國際太陽能聯(lián)盟”(ISA)以及“抗災基礎設施聯(lián)盟”(CDRI)。除此以外,印度還通過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的方式謀求更大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一個新興崛起國,印度在國際機制中追求地位的行為將有助于檢驗本文所建構的理論框架。下文將選取印度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南盟以及“印太經濟框架”等機制中的行為進行案例分析,以驗證本文所提出的假設。本文所選案例分別對應了印度在全球性多邊、區(qū)域性多邊以及次區(qū)域小多邊三類國際機制中的行為。

        (一)“變革者”:印度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機制中的角色

        聯(lián)合國安理會機制起源于美、蘇、英“大國協(xié)調”。1943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提議設立一個由美、蘇、英、中組成的機構以維護和平。"1944年,美、蘇、英三國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達成一致,確定“常任理事國對安理會的決議擁有否決權”。"1945年,《聯(lián)合國憲章》正式生效。根據(jù)《憲章》規(guī)定,“安全理事會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換言之,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對非程序事項議案的否決權,這些國家也因此決策機制成為能夠在該國際機制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主導者。

        但正如伊恩·赫德(Ian"Hurd)所指出的,“否決權所蘊含的不平等,以及它是在沒有小國參與的情況下設計,且在舊金山會議上不容談判,意味著這一制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在冷戰(zhàn)的大背景下很快就演變?yōu)榇髧g的博弈,引發(fā)國際社會的不滿,三種改革方案也隨之出現(xiàn)。一是擴充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二是限制否決權的行使范圍;三是強化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的監(jiān)督。nbsp;而印度要求改革安理會的主要目標就是謀求成為常任理事國。

        印度對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圣雄甘地時期,但第一次印巴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印度領導層未能集中精力爭取這一資格。"此后,印度便一直呼吁對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1979年,印度聯(lián)合不結盟國家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交了將非常任理事國數(shù)量從10個增加到14個的草案。1992年,印度聯(lián)合日本、德國以及35個不結盟國家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交了A/RES/47/62號決議草案,要求聯(lián)大審議安理會改革問題。"2015年,聯(lián)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安理會改革進程由政府間談判(IGN)推進至文本談判(TBN)。印度外交部第一時間對此表示了歡迎,不僅將其稱之為“重大進展”,還“呼吁所有會員國建設性地參與這一進程,以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安理會長期懸而未決的改革”。"而在2022年公布的一份外交文件中,印度更是明確表示,“安理會改革將繼續(xù)成為印度在第77屆聯(lián)大期間的首要任務之一。為此,印度將繼續(xù)有目的地推動政府間談判以及文本談判進程,以確保能夠在時間表內達成總體目標?!?/p>

        盡管印度已經7次當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但非常任理事國不僅不擁有否決權,還需要聯(lián)合國大會三分之二支持票才能擔任,且《聯(lián)合國憲章》明確規(guī)定非常任理事國不得連任,這使印度在現(xiàn)有機制框架內不可能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等地位。因此,印度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中仍處于非主導者地位。有印度學者認為,當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制度“凍結了它們的優(yōu)越地位,并對未來任何可能的變革設置了幾乎不可逾越的障礙”。"預期地位與實際地位的落差使印度極為不滿,莫迪曾無奈地表示,“13億印度人民對聯(lián)合國的信心和尊重是絕無僅有的,但我們對于聯(lián)合國的改革也已經等待了漫長的時間……究竟還要多久,印度才能加入聯(lián)合國的決策體系?”"對于機制地位的低滿意度使印度愈發(fā)積極地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聯(lián)合國安理會“變革者”的角色。

        為此,印度提出“改革的多邊主義”(reformed"multilateralism),在抨擊當前多邊主義低效的同時極力強調變革的必要性。2018年,莫迪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會晤中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印度外長蘇杰生(S."Jaishankar)對此表示,當今世界對于多邊主義的理解是過時的,伴隨著去中心化的全球化進程,解決方案應是“改革的多邊主義”,"其矛頭直指聯(lián)合國安理會改革議程。印度認為,當前聯(lián)合國安理會解決爭端的能力已被證明“變得無效”,"而“改革的多邊主義”能夠提升這一機制的效率。莫迪在紀念聯(lián)合國成立75周年高級別會議上表示,“我們不能用過時的結構來應對今天的挑戰(zhàn)。如果沒有全面改革,聯(lián)合國將面臨信任危機。對于當今相互關聯(lián)的世界,我們需要一個反映當今現(xiàn)實、讓所有利益攸關方都有發(fā)言權、應對當代挑戰(zhàn)并注重人類福祉的改革的多邊主義?!?/p>

        與此同時,印度還積極拉攏其他非主導國家組建議題聯(lián)盟以謀求“入常”。首先,印度聯(lián)合日本、巴西以及德國建立了“四國集團”(G4)。在一份聯(lián)合聲明中,四國表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分配不均且需要進一步增加,同時重申了對彼此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行動的支持。"其次,印度同眾多非洲、拉美以及亞洲和太平洋等地區(qū)國家組建了L-69集團(L-69"Group),主張對安理會進行改革以提升發(fā)展中國家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中的地位,并擴大聯(lián)合國安理會在上述地區(qū)的代表性。"印度認為,非洲國家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中代表性的提升能夠幫助其實現(xiàn)“入?!蹦繕?。為此,印度還積極開展對非發(fā)展援助,借此強化非洲國家對其改革立場的支持。

        (二)“控制者”:印度在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機制中的角色

        長期以來,印度慣于通過雙邊方式同周邊小國交往。直到拉吉夫·甘地(Rajiv"Gandhi)執(zhí)政,印度才扭轉了此前對區(qū)域多邊組織的消極態(tài)度。南盟成立后,基于本國在南亞地區(qū)的主導者地位,印度自然地認為南盟也必須在其掌控之下。主導者的實際地位與印度的預期地位相符,這使印度很快建構了“控制者”的國家角色,謀求對新生的南盟進行全面控制。

        南盟最初由孟加拉國時任總統(tǒng)齊亞·拉赫曼(Ziaur"Rahman)發(fā)起。1977年,拉赫曼在訪印期間率先提出了建立南亞區(qū)域合作的構想。此后,拉赫曼在1979年舉行的英聯(lián)邦以及不結盟會議上再次提及這一構想,并于1980年致函南亞各國倡議召開首腦會議商討此事。1980年至1983年間,南亞各國舉行了四次會議以確立組織原則并確定合作領域。1983年8月,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七國通過了《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聲明》,組建了“南亞區(qū)域合作組織”(SARC)。1985年12月,首屆南盟首腦會議在達卡舉行,七國通過了《達卡宣言》和《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憲章》,組織改名為“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SAARC)。

        印度起初對建立南盟的態(tài)度十分消極,英迪拉·甘地(Indira"Gandhi)擔心南盟會成為其他小國對印度進行聯(lián)合制衡的平臺,但眼見南盟成立已成定局,印度便轉而力爭成為主導者。首先,英迪拉·甘地向拉赫曼直言,印度參與地區(qū)合作的前提是孟加拉國必須做出重大讓步,且相關制度必須尊重印度所倡導的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后來,這些原則被納入《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憲章》,使印度所倡導的規(guī)范上升為區(qū)域合作規(guī)范,進一步強化了其主導者地位。其次,《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憲章》規(guī)定不對成員國雙邊爭議問題進行審查,使南盟不能干預印度同周邊國家的雙邊關系。再次,印度還堅決反對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關于仿效東盟提升南盟制度化水平的提議,極力降低南盟的政治化水平,試圖將其限定為促進文體交流的功能性組織。

        在此基礎上,印度還憑借機制主導者地位對南盟進行工具化利用和全方位控制,以維護其權力優(yōu)勢。首先,印度經常通過抵制南盟峰會的方式對周邊國家進行制裁。1991年,印度因不滿斯里蘭卡處理泰米爾猛虎組織的軍事行動抵制科倫坡峰會;1999年,印度又因印巴卡吉爾沖突宣布退出原定于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舉行的南盟峰會;2016年,印度再次以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為由宣布抵制伊斯蘭堡峰會。

        其次,印度始終拒絕中國加入南盟。在2005年舉行的第13屆南盟峰會上,印度堅決反對有關吸納中國成為觀察員國的提案。2010年,印度更是直接以“協(xié)商一致”原則否決了多個南盟成員國提出的要求吸納中國為南盟正式成員國的提案。印度擔心中國的加入會削弱其主導地位,使南盟內部政治局勢復雜化,進而導致印度利益受損。"但目前的情況是,南盟的運作極其低效,其區(qū)域內貿易份額僅為5%。而中國的加入將顯著提升南亞地區(qū)的經濟一體化水平。"尼泊爾一些政府官員認為,中國積極參與南盟的活動將提高后者在亞洲的重要性和發(fā)展速度,南盟不應該只讓中國作為觀察員。"可見印度拒絕中國成為南盟正式成員國的行為完全是出于維護自身機制主導者地位的原因。

        再次,印度還通過南盟向機制內非主導國提供有限的公共產品來維持自身的主導者地位。1993年,南盟成員國達成了《南亞優(yōu)惠貿易協(xié)定》(SAPTA),印度宣布減讓106項關稅,超過了其他南盟國家減讓項目的總和。"2004年,《南亞自由貿易協(xié)定框架條約》(FA-SAFTA)獲得通過,南盟成員國決定自2006年1月起正式啟動南盟自由貿易區(qū)。印度時任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Singh)還在2007年南盟峰會上表示將向周圍國家開放市場。2011年,辛格再次表示將向南盟最不發(fā)達國家開放市場,并大幅削減了《南亞自由貿易協(xié)定框架條約》中的敏感項目清單。"莫迪政府執(zhí)政后提出了“鄰國優(yōu)先”的周邊外交政策,表示新政府“決心努力構建和平穩(wěn)定、經濟相互依賴的鄰國關系,這對南亞地區(qū)的集體發(fā)展和繁榮至關重要”。"但好景不長,莫迪政府執(zhí)政后不久,隨著印巴兩國關系惡化,印度再次將南盟邊緣化,開始強化“環(huán)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孟不印尼次區(qū)域合作倡議”等排除巴基斯坦參與的區(qū)域合作平臺,對后者進行打壓,并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展開機制競爭,表明印度作為機制主導國仍未放棄其對待南盟的工具性態(tài)度。

        (三)“有限合作者”:印度在“印太經濟框架”中的角色

        2022年5月23日,“印太經濟框架”正式啟動,包含貿易、供應鏈、清潔經濟以及公平經濟四大支柱。"在該機制中,美國擁有實際主導者地位,牽頭組織了四大支柱的談判。經過多輪磋商,《“印太經濟框架”清潔經濟協(xié)定》《“印太經濟框架”公平經濟協(xié)定》《“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協(xié)定》先后談判完成,“印太經濟框架”的第二、第三、第四支柱基本建成。"除此之外,“印太經濟框架”的成員國還通過了《印太經濟框架協(xié)議》,進一步完善了機制設計。

        印度在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中被視為制衡中國的重要力量,"并已成為“印太經濟框架”的重要成員。但相較于美、日、澳等“印太”核心國家,印度位于產業(yè)下游位置,在技術研發(fā)等領域依賴于別國,扮演著價值鏈“生產者”的角色,在技術以及產業(yè)領域處于劣勢。在“印太經濟框架”中的“供應鏈”和“清潔能源”支柱中,作為技術引進方的印度很難成為主導國。"同時,由于國內營商環(huán)境較差、腐敗猖獗以及頻發(fā)的族群暴力活動,印度也難以成為“公平經濟”支柱的主導國。因此,在“印太經濟框架”中,印度的實際地位是非主導者,其預期地位也是非主導者。一方面,出于經濟利益與國內政治考慮,作為追隨者參與“印太經濟框架”能使印度獲得來自美國及其盟友的技術援助,同時滿足國內保護主義者的政治訴求;另一方面,印度也始終擔心同美國及其盟友的密切關系會損害自身的“戰(zhàn)略自主”以及在國內占據(jù)多數(shù)的印度教群體的利益。

        首先,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印度對“印太經濟框架”的有限參與能夠在促進本國產業(yè)升級的同時保持自主性。2022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親自出席了“印太經濟框架”啟動儀式,并表示“印度將與各方共同努力,構建包容、靈活的印太經濟框架”。"“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協(xié)議談判完成后,印度官方給予了高度評價,聲稱此協(xié)議將使印度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進一步加快關鍵領域的生產向印度轉移。"莫迪在2023年6月訪美期間發(fā)表的講話中指出美國已經是印度“最重要的國防工業(yè)伙伴之一”,兩國正在供應鏈、能源等領域努力開展合作。

        其次,出于國內政治考慮,印度對“印太經濟框架”的有限參與有利于莫迪政府獲得廣泛支持。印度在歷史上具有很強的貿易保護主義傳統(tǒng),尼赫魯偏好貿易保護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長期在印度國內經濟領域占據(jù)指導性地位。盡管自拉奧政府經濟改革后各屆印度政府均致力于對內向型的貿易政策進行修正,但始終不愿在多哈回合等貿易談判進程中放松對農業(yè)等敏感領域的保護。與此同時,隨著莫迪政府推行“印度教特性”(Hindutva)運動,國民志愿服務團(RSS)等奉行保守經濟觀的印度教團體大肆滲入印度國內政治,反對經濟改革和開放,并對莫迪政府的政治決策施加了很大壓力。"因此,莫迪政府不得不重視國內印度教保守主義團體的呼聲。

        再次,印度的“戰(zhàn)略自主”傳統(tǒng)使其在同美西方國家進行合作時往往表現(xiàn)出顯著的“搖擺性”。阿什利·泰利斯(Ashley"J."Tellis)指出,“印度企圖從美國獲取先進技術,以增強自身的經濟和軍事能力,最終目的是崛起為一個能夠獨立制衡中國的大國,但并不認可美國的援助所附帶的任何進一步的義務?!?美國還經常以勞工權利未能得到保障為由向印度、孟加拉國等國施壓并引發(fā)外交爭端。這些因素加之國內農業(yè)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使得印度不能無視其在國內勞工、環(huán)境等領域的核心利益而強行推進經濟開放。

        綜上所述,印度將自身定位為“印太經濟框架”的“有限合作者”。這一機制內角色認知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其選擇退出該框架內貿易支柱談判,以保持本國的“戰(zhàn)略自主”,原因在于印度不能接受貿易支柱對參與國數(shù)字貿易、勞動力和其他部門的國內監(jiān)管制度所提出的要求。在2022年9月舉行的“印太經濟框架”貿易部長會議上,印度沒有參與發(fā)表有關貿易支柱的聯(lián)合聲明,其給出的理由是“框架輪廓”尚未形成,特別是在“環(huán)境、勞動力、數(shù)字貿易以及公共采購領域”。印度商務部官員表示,印度不會參與貿易支柱,因為其所涵蓋的數(shù)字貿易、環(huán)境、勞動力和農業(yè)領域都十分敏感。"另有印度官員更是在“印太經濟框架”舊金山峰會后直言不知道貿易支柱有哪些好處,印度很難在沒有任何明確實際利益的情況下做出承諾。

        結""""論

        國際機制中的合作并不總是意味著和諧,而是國家間博弈的延續(xù)。由于機制主導國能夠獲得博弈優(yōu)勢,因此國家會設法在機制中尋求“地位”這一“位置性商品”,并以此來維護并實現(xiàn)本國的利益。本文將“地位”引入角色理論外交政策分析,并基于有限理性原則提出了“地位滿意度”概念,以此來分析一國的機制合作行為。本文認為,一國在機制中的合作行為取決于國家角色,而國家角色則取決于一國對其在機制內的預期地位和實際地位的匹配和比較得出的“地位滿意度”,進而形成了一條“地位—角色—行為”的國家行為邏輯鏈。本文基于這一邏輯鏈提出了分析框架、假設以及相關推論,并以印度參與相關合作機制為案例論證了該理論框架。

        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印度很難在國際機制中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即認可主權平等、政治權責不可分割以及擴散性互惠三大原則。"換言之,印度難以成為機制運行的真正推動者。當印度在某一機制中占據(jù)優(yōu)勢或主導地位時,其總是設法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這顯然背離了多邊主義的擴散性互惠以及政治權責不可分割原則,有時甚至因干涉他國內政而違反主權平等原則。而當印度在某一機制中不占據(jù)優(yōu)勢時,其又會想方設法推動該機制朝其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如果印度認為主導某一機制無望,則有可能轉向消極的“有限合作”。這些行為使印度這一當代世界格局中的“中間游移力量”"經常在國際社會中展現(xiàn)出“言過其實”且多變的偽多邊主義形象。因此,如果印度真正想要推行“改革的多邊主義”,就必須在國際社會中展現(xiàn)出真正的多邊主義姿態(tài),放棄狹隘的利己主義并尊重他國的利益。

        [責任編輯:張""珺]

        猜你喜歡
        印度機制國家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礎 抓機制 顯成效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亚洲av无吗国产精品|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日本a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9久久婷婷国产亚洲终合精品| 国产xxx69麻豆国语对白|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人妻 | 亚洲精品日本| 人日本中文字幕免费精品|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国产自拍三级黄片视频|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日产乱码在线中文字幕|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露脸精品产三级国产av|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啪啪啪|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 一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亚洲第一黄片| 亚洲性啪啪无码av天堂|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亚洲av本道一本二本三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6| 国产99页| 国产毛片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 中文字幕av久久激情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