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柳冬 章麗 凌映芬
基金項目:梅州市社會發(fā)展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23B156)
作者簡介:古柳冬,大學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超聲診療。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及癌變與超聲參數變化的相關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梅州市梅縣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00例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均接受病理與超聲檢查,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分為普通息肉組(92例)與癌變組(8例)。分析影響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子宮內膜病變患者超聲參數變化與癌變的相關性。結果 兩組患者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癌變組患者BMI>23 kg/m2、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孕次>3次、產次>2次、絕經占比均高于普通息肉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23 kg/m2、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孕次>3次、產次>2次、絕經均是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癌變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內膜回聲不均勻占比、存在宮腔積液占比、2/3血流分級占比、楊氏模量最大值(Emax)、楊氏模量平均值(Emean)均高于普通息肉組(均P<0.05)。子宮內膜厚度、內膜回聲不均勻、存在宮腔積液、血流分級、Emax、Emean與癌變相關性較高,且均呈正相關(r=0.256、0.348、0.369、0.274、0.532、0.271,均P<0.05)。結論 BMI>23 kg/m2、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孕次>3次、產次>2次、絕經均是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子宮內膜病變患者超聲參數變化與癌變相關性較高,臨床應予以密切關注。
【關鍵詞】子宮內膜病變;癌變風險;獨立危險因素;超聲參數;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3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0.0026.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09
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該疾病發(fā)病率在全球多個國家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主要惡性疾病[1]。早期子宮內膜癌臨床鑒別難度較大,多以病理檢查為金標準,但該方法有創(chuàng)、無法重復實施,存在局限性[2]。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超聲檢查被廣泛應用于子宮內膜病變的鑒別,該檢查可取得子宮內膜厚度、回聲情況等影像學參數,同時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便捷、可重復檢查等優(yōu)點[3]。但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相關研究表明,其與高血壓史、BMI高、子宮內膜較厚、絕經等因素相關[4]?;诖耍狙芯糠治鲎訉m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并探討癌變與超聲參數變化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梅州市梅縣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00例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均接受病理與超聲檢查,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分為普通息肉組(92例)與癌變組(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本研究經梅州市梅縣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婦產科學》[5]中相關標準,并經臨床檢查確診;⑵均在手術前7 d接受超聲檢查;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對本研究使用造影劑過敏者;⑵合并其他生殖系統(tǒng)腫瘤者;⑶合并嚴重心、肺疾病者。
1.2 檢查方法 檢查前,患者盡可能排空膀胱并取膀胱截石位,采用飛利浦超聲儀[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4第3232839號,型號:EPIQ5]進行檢查。首先在探頭端均勻涂抹耦合劑,同時套置安全套。后將探頭緩慢伸入陰道穹窿,對陰道內部予以多角度掃描,檢查過程中實時對患者小腹進行壓迫。對子宮內膜厚度、回聲情況、宮腔積液情況、血流分級情況、楊氏模量最大值(Emax)、楊氏模量平均值(Emean)等影像學參數進行觀察,并判斷是否存在異物生長。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BMI、是否合并高血壓、是否合并糖尿病、孕次、產次、絕經情況。⑵分析影響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⑶比較兩組患者超聲檢查參數。超聲檢查參數包括子宮內膜厚度、內膜回聲均勻情況、宮腔積液情況、血流分級情況、Emax、Emean。⑷分析超聲檢查參數與癌變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等進行檢驗, r 值越大表示變量間關系越緊密;獨立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癌變組患者BMI>23 kg/m2、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孕次>3次、產次>2次、絕經占比均高于普通息肉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影響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癌變發(fā)生情況作為因變量(否=0,是=1),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量化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BMI>23 kg/m2、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孕次>3次、產次>2次、絕經均是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超聲檢查參數 癌變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內膜回聲不均勻占比、存在宮腔積液占比、 2/3血流分級占比、 Emax、 Emean均高于普通息肉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超聲檢查參數與癌變的相關性分析 子宮內膜厚度、內膜回聲不均勻、存在宮腔積液、血流分級、Emax、Emean與癌變風險相關性較高,且均呈正相關(r=0.256、0.348、0.369、0.274、0.532、0.271,均P<0.05),見表5。
3 討論
子宮內膜病變是中國高發(fā)婦科疾病,最新癌癥數據統(tǒng)計顯示,2020年子宮內膜癌占所有女性腫瘤的7%[6]。目前,子宮內膜病變的確診主要依靠病理學組織檢查,但內膜組織的收集具有創(chuàng)傷性。而超聲是一種可重復、無創(chuàng)傷的檢查方式,可通過對患者子宮血流情況進行檢測,但目前臨床關于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危險因素尚未完全明確[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厚度、內膜回聲不均勻、存在宮腔積液、血流分級、Emax、Emean與癌變相關性較高,且均呈正相關。羅俊蓮等 [8]研究提出,子宮內膜較厚、血流分級≥2級、Emax與子宮內膜癌變風險密切相關,臨床可據此對有以上特征的患者進行排查,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⑴子宮內膜癌患者新生血管較多,血管密度增高,大量癌細胞的增殖對子宮內膜有明顯的增厚效果[9]。⑵慢性子宮內膜炎可導致內膜纖維化和結構異常,形成回聲不均勻的影像表現,會導致細胞異型性增加,血供異常,是內膜癌變的潛在標志。回聲不均勻的內膜反映了內膜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異常,提示潛在的惡性轉化。⑶慢性炎癥狀態(tài)下,宮腔積液中的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可誘導內膜細胞的異型性改變,增加癌變風險。內膜癌早期即可表現為宮腔積液,其成分可能含有癌細胞、壞死組織和血性分泌物,是癌變重要標志。積液反映內膜的微循環(huán)障礙,與癌變過程中血管生成和腫瘤生長密切相關。⑷惡性腫瘤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特點,對血氧需求量較大,且隨著腫瘤惡性程度增高,其組織內血管增生以提高腫瘤細胞的血液供應,大量復雜新生血管導致管徑變粗,動靜脈分流,血流速增快。因此,血流分級越高則子宮體血流越旺盛,癌變風險越高[10]。⑸Emax、Emean可反映患者子宮內部周圍組織硬度情況,黏膜下的子宮內膜息肉平滑肌細胞含量多、纖維組織少,因此硬度小[11]。而子宮內膜癌變會出現微血管,導致病變與周圍組織粘連,因此硬度較大,Emax、Emean檢查數值較高。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23 kg/m2、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孕次>3次、產次>2次、絕經均是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⑴BMI可直接反映患者是否肥胖,若BMI過高則體內脂肪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增高可促使雌激素水平升高,導致癌變風險高[12]。雌激素可導致DNA損傷和基因突變,進一步增加癌變的可能性。⑵高血壓導致的下丘腦-垂體促性腺激素功能異常,引起卵巢排卵及分泌性激素功能異常,使子宮內膜長期受單一雌激素刺激,進而引起其異常增生和癌變[13];⑶糖尿病作為其影響因素的原因可能與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高糖血癥、炎癥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紊亂等相關[14]。胰島素抵抗導致體內胰島素水平升高,促進糖代謝,通過其受體在內膜細胞上發(fā)揮促增殖作用。高胰島素血癥通過增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生物活性,進一步增強細胞增殖和抑制細胞凋亡,增加癌變風險。高糖血癥則通過產生高級糖化終產物,引發(fā)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損傷內膜細胞的DNA。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慢性低度炎癥狀態(tài),促炎癥因子和細胞因子持續(xù)存在,進一步增加癌變的可能性。⑷孕次和產次的增加意味著經歷多次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波動,激素在妊娠期間對卵巢和子宮內膜有保護作用,減少子宮內膜長期暴露于高雌激素環(huán)境的機會,但頻繁的激素波動可能導致內分泌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影響卵巢的正常功能。⑸絕經標志著卵巢功能的衰退和雌激素水平的顯著下降。在絕經后,盡管體內雌激素水平總體較低,但由于缺乏孕激素的對抗作用,雌激素仍可能對內膜產生刺激作用。此外,絕經后的高齡女性體內免疫功能和代謝功能減退,更容易導致細胞增殖失控和癌變。
綜上所述,BMI>23 kg/m2、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孕次>3次、產次>2次、絕經均是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癌變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子宮內膜病變患者超聲參數變化與癌變相關性較高,臨床應予以密切關注。
參考文獻
王宇,宋淑芳.我國子宮內膜癌流行病學特征及發(fā)病高危因素的研究進展[J/CD].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8, 18(16): 41-42.
高翔,夏慧琳.超聲新技術對早期子宮內膜癌與息肉的鑒別價值[J/CD].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23, 10(32): 55-57.
楊文惠,丁莉,唐飛.經陰道彩超與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效能分析[J].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2022, 40(3): 490-493.
王新,劉洋,梁娜,等.一種預測子宮內膜病變患者內膜病理類型的臨床模型[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 2022, 24(6): 2513-2520.
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8: 251-257.
王麗,毛文軍,白娥,等.絕經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預測子宮內膜病變模型的建立[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22, 38(9): 679-684.
張豐靈,李慧敏,任亮.超聲聯(lián)合MRI對子宮內膜癌診斷及分期的評估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 2021, 19(11): 143-145.
羅俊蓮,饒文婷,周術衛(wèi).子宮內膜病變患者超聲參數變化及癌變的危險因素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3, 39(4): 444-447.
馬少增,符小春,彭旭.子宮內膜癌患者超聲血流參數與腫瘤病理分期及預后的相關性[J].實用癌癥雜志, 2022, 37(2): 334-337.
葉玲紅,呂晴,何穎韜,等.靜脈超聲造影診斷子宮內膜癌的定量參數分析及其與臨床病理因素的相關性[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23, 21(1): 53-57.
許玉敏,鄧芳,曾蓓,等.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參數及其與臨床特征和預后的關系[J].癌癥進展, 2021, 19(2): 186-188.
李雨荊,晉一超,陳醒,等.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宮腔鏡檢出子宮內膜病變的危險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23, 26(32): 4026-4030.
倪文璐.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內膜癌的鑒別診斷價值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 2022, 37(5): 783-785.
于靜靜,崔敏. 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合并子宮內膜病變危險因素分析及列線圖預測模型構建[J].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22, 14(9): 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