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人生漫漫,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讀書在我生命中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而不可或缺,何時何地都難以割舍。在書的滋養(yǎng)下,從小到大,我寫作文時常能文思泉涌,下筆時流利暢快,作品經(jīng)常被老師當作范文讀給全班同學。高考時,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大學中文系,為的是能夠多看幾本書。此后的每一天,圖書館成了我的常駐地,除了上課、吃飯和休息,空閑時間我基本都在圖書館里看書學習。
大學畢業(yè)后,我來到了一所鄉(xiāng)村學校當班主任,被安排教初中兩個班級的語文。都說鄉(xiāng)村的孩子淳樸可愛,但也不乏一些厭學的 “小刺猬”。面對他們的“不乖”,我感到心力交瘁,班級管理一地雞毛。老校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經(jīng)常向我面授機宜。他建議我利用晚上或周末假期,多到圖書室看看《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國教育報》等,或許能找到一些治班良策,又提示我要多向老教師求教,同時送給我兩本書,一本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另一本是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每當夜幕降臨,送走了最后一名學生,抖落一身的疲憊,我就坐下來挑燈夜讀。有時靈感迸發(fā),或思考如何讓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與主動學習,或為了完成一篇稿子,經(jīng)常熬至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耐心的走訪、傾聽與教導下,那些“小刺猬”能在教室里坐了下來、學得進去,同時我撰寫的散文和教學隨筆在當?shù)孛襟w上發(fā)表,當我手上攥著散發(fā)著墨香的樣刊時,內心感到無比甜蜜。
“澆花要澆根,育人要育心”,慢慢地,我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力爭讓我的課堂有吸引力、感染力,叩擊學生心靈。讀書看報,學思結合,無論是教學還是班級管理,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在獲取知識中汲取了很多教育智慧。例如,《再塑生命的人》是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選自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認真對比閱讀了《我的生活故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對被譽為“精神楷?!钡暮悺P勒有了全面的了解,對于締造傳奇的莎莉文老師也欽佩其不易。我意識到教授這篇課文不能僅僅停留在帶領學生品析句子、賞析人物的層面。如此“精神佳肴”要讓學生受益終身。于是我從標題入手,拋給學生一系列問題: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誰來再塑生命?如何做到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和學生一起在閱讀中梳理文章內容,在品析中感受海倫·凱勒的精神世界。我引導他們細細品讀,感受海倫從對“水”的認識,到以這種認識喚醒了靈魂,并讓她對生活感到充滿光明與希望、快樂與自由,從而獲得在逆境中奮進的勇氣和力量,最終成就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生開始感悟到有靈魂的生命需要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自然的落實——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整堂課節(jié)奏舒緩、氣氛濃厚,我能夠從容不迫、舉重若輕,這是厚積薄發(fā)的閱讀習慣帶給我的,閱讀是教師最好的備課。
特級教師吳非曾說:“在學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缺乏智慧的教師在辛勤地工作,因為這樣的教師會辛辛苦苦地把本來聰明的孩子教得不會學習?!弊x書不是為了應付講課,而是出于內心的渴望與對知識的渴求。閱讀使我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思想的碰撞;可以在大語文的觀念里聊文學、講生活、談感悟,每一次在課堂上收獲的幸福和驚喜都會令我感動。唯有在讀書的世界里靜守初心,才會遇見不一樣的自己,并以此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從心而讀、有悅而讀、有悟而讀。
經(jīng)年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不僅讓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也教我學會明辨是非,使我在閑暇時體會到寧靜的快樂。隨著時間推移,家中的書架像不斷成長的藤蔓逐漸“繁茂”,時光溫暖,一路繁花,我唱著跑著,漸漸長大、慢慢變老,與書的緣分也將一直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