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家—農民—村莊”視角下的中國農地集體化研究評述

        2024-07-02 00:00:00褚剛張清勇
        中國土地科學 2024年4期

        摘要:研究目的:從國家、農民和村莊三個視角,評述國內外有關中國農地集體化的研究文獻,深入探討農地制度變遷的復雜成因與歷史過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研究結果:從國家視角來看,已有研究以現(xiàn)代國家建設為基本脈絡,將農地集體化視為一項革命性的制度安排,其成因可從國家推動集體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來分析;從農民視角來看,已有研究關注農民的能動性,既分析了他們在情感、認知、觀念和行為上的變化,也可從中見證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實踐探索;作為連接國家與農民的中介,村莊兼具文化上的“共同體”和利益上的“博弈場”兩種屬性,該視角側重考察農地集體化的微觀機制,分析各主體在文化和利益驅動下的互動關系。研究結論:集體化是準確把握我國農地制度為何堅持“集體所有”不動搖的關鍵,未來可從強化學科交叉、促進理論提煉,超越單一視角、尋求整體理解,以及突破方法局限、增進多元認知等方面入手,以便在更廣闊的理論對話上有所提升,構建更具中國特色的理論表達。

        關鍵詞:農地;集體化;制度變遷;評述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58(2024)04-0135-10

        基金項目: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23CZ148);西南民族大學科研啟動金資助項目(RQD20220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207421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20YJA63009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從“農戶所有”到“集體所有”,再到“集體所有”基礎上逐步放寬土地利用的演進歷程。這一長達數(shù)十年的制度變遷蘊含著內在連續(xù)性,即在堅持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前提下,不斷賦予農地以承包權、經營權和抵押權等權能。這其中,農地的集體所有制可謂始終不能突破的底線,也是任何改革方案都須考慮的硬約束[1-4]。承“前”(土地改革)啟“后”(改革開放),由于集體化進程錨定了農地制度此后的變遷路徑,增進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既有利于回顧和總結我國農地政策的實施經驗,又可從中挖掘和提煉獨具中國特色的理論資源。

        一般而言,農地集體化是指在國家的積極推動下,農地制度從“農戶所有”演變?yōu)椤凹w所有”的過程。從時間階段來看,農地集體化肇始于土地改革,在經歷互助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等階段后,完成于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并在人民公社時期得到鞏固[5]。從權利束來看,農地制度的變化包含從占有、使用、收益到處分等各項權能的調整,土地產權的內容在此期間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從覆蓋范圍來看,“集體”最初指各類農業(yè)生產合作社,1958年之后則專指人民公社,在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頒布之后調整為公社、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由此可見,農地集體化進程不僅涵蓋的內容極為豐富,在時間上也呈現(xiàn)出階段性變化,中央政府、地方干部、鄉(xiāng)村精英和普通村民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6-8]。鑒于其發(fā)生原因和實施過程的復雜性,如何運用適當?shù)姆治隹蚣軄砝迩暹@一歷史進程就變得十分關鍵,而這正是現(xiàn)有文獻較為欠缺的地方,也是本文的著力之處①。

        現(xiàn)有文獻雖然在理論流派、分析方法和經驗材料等方面各異,但仍可從中梳理出一條基于研究視角的分析主線,即圍繞國家、農民、村莊而展開的學術討論。在國家一端,農地集體化由持續(xù)不斷的政策供給所推動。從國家角度出發(fā),不僅可以捕捉重要歷史事件和關鍵時間節(jié)點,還能借此深入考察國家治理的機制和效果,基于該視角的研究成果也最為豐富。然而,宏觀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并非如臂使指,更何況是對農民的土地進行所有制改革。作為主要參與者,農民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變化,影響著農地集體化的順利推進。以上可被看作“國家與社會”范式在集體化研究領域中的應用①。另外,在國家與農民之間,村莊扮演著連接兩者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是多數(shù)學者開展案例研究的分析單位。考慮到這類視角的學術價值,本文將其置于國家與農民之間,最終形成以“國家—農民—村莊”為主題的論述框架。接下來,本文將按此框架細致評述國內外相關文獻,深入分析農地集體化的復雜成因與歷史過程,以期增進學界對這一進程的認識和理解。

        1 國家視角:農地集體化是一項革命性的制度安排

        從國家視角解釋20世紀中國鄉(xiāng)村的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是將社會結構的轉變置于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理論脈絡之下。伴隨著國家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國家與鄉(xiāng)土社會的關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國家治理層級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了村落[17]。但在推進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時候,若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有效的手段,未能在實施過程中收集信息和及時應對,再好的制度設計也無法順利落地[18]。因此,作為一項旨在邁向社會主義的革命性制度安排,對農地集體化的分析既要弄清變遷的背景和原因,也要考察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推進改革進程。

        1.1 國家推動農地集體化的原因

        內在動機和外在誘因是分析集體化成因的兩個關鍵維度:從內在動機切入的研究主要關注領導人的思想觀念和黨的意識形態(tài),試圖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內在要求論證農地集體化的必然性;有關外在誘因的研究側重探討國內外政經形勢,試圖從外部環(huán)境論證農地集體化的必要性。

        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農地集體化成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必然要求[19]。一些學者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積極推動對農業(yè)部門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促成了農地集體化。在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中國化詮釋時,毛澤東巧妙地將共產主義和“大同”理想融合在了一起,這構成了他設計中國社會模式的文化基因[20]。雖然對這種影響的程度暫時難以確切衡量,但在黨的話語體系中,農地集體化也有其強烈的必然性,屬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內在要求下的“結構化選擇”[21]。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yōu)樯鐣髁x國家?!笨梢?,在新民主主義階段進行大規(guī)模土地改革只是過渡,社會變革最終應堅定地朝向工業(yè)的國有化和農業(yè)的社會化,這在1953年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確[22]。由此觀之,無論從領導人的思想觀念,還是從黨的意識形態(tài)來看,對農地進行集體化改革都是勢在必行,并不會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有所動搖。

        雖然農地集體化是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題中之義,但何時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黨內曾有過多次討論[23]??梢?,分析內在動機還不足以解釋農地集體化的成因,尚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什么集體化的高潮會出現(xiàn)在20世紀50年代?當從內在動機轉向外在誘因時,對關鍵時間節(jié)點的剖析就變得格外重要。

        這或許可以從當時國內外局勢的變化中找到一些線索。農民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以后,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但是,隨著買賣、租佃土地等活動的日漸頻繁,土地在農戶之間的分布開始逐漸改變。針對這一新變化,黨中央判斷農村社會正發(fā)生一定程度的兩極分化。這些被視為“自發(fā)資本主義傾向”的苗頭,立即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這類現(xiàn)象被認為具有一定的剝削性質,偏離了社會主義的大方向,因而必須加以糾正和制止,盡快地將農民“組織起來”[10,24]。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fā)《關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及時應對農村社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全面拉開了農地集體化的帷幕。

        相比國內的局勢變化,當時的國際形勢則更為嚴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家面臨帶有敵意的國際環(huán)境,經受住了捍衛(wèi)鞏固新政權的嚴峻考驗。1950年6月,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公然干涉中國內政。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直至1953年7月《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在此期間,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面的經濟封鎖,致使各項建設遭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戰(zhàn)爭結束后,為落實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順利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迫切需要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由于無法與大量的分散小農打交道,為盡可能地減少交易成本,國家通過農地集體化的方式積累資本,服務于重工業(yè)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25-26]。1953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通過并發(fā)布《關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明確指出要從個體經濟過渡到集體經濟,引導全體農民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表明了實施集體化的決心。

        綜上所述,國家推動農地集體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內在要求,以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避免私有制帶來的農村社會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二是出于政治經濟局勢的現(xiàn)實需求,特別是吸取了遭到西方國家經濟封鎖的經驗,為工業(yè)化積累資本而將新民主主義過渡時期縮短了。結合內外兩個方面,便能較為全面地解釋國家推動農地集體化的復雜原因。

        1.2 國家推進農地集體化的措施

        為了穩(wěn)妥推進農地集體化,黨和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說服、示范和援助等方式促使農民聯(lián)合起來。這些措施既包括較為宏觀的政策動員,也包括較為微觀的觀念動員。前者意在營造農民行動的制度環(huán)境,后者則作用于他們的思想觀念。

        在政策動員方面,國家建立的兩項制度對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頗深。一是糧食生產銷售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1953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決議》,政務院通過《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這兩份文件引導農民退出糧食流通領域,使得加入合作社比單干更有優(yōu)勢,從而增強了農民加入集體的經濟動因[27-28]。二是規(guī)范人口流動的戶籍管理制度。戶籍政策最早開始于1952年的《關于勞動就業(yè)問題的決定》和1957年的《關于各單位從農村中招用臨時工的暫行規(guī)定》,并在1958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頒布為標志,形成了城鄉(xiāng)人口管理的二元體制,由此強化了農民加入集體的政治動因。與此同時,國家對企業(yè)的用工制度也加強了管理,這些組合措施促使農民留在農村,加入到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當中,投身社會主義建設[26,29]。

        國家的政策動員確實有了成效: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的集體組織,已成為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和政治依靠。雖然這些措施塑造了農民行動的制度環(huán)境,但農地集體化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還離不開對他們思想觀念的有力動員。為了激發(fā)農民群體的自覺意識,提升他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國家開展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動員工作①。

        總體上,觀念動員對農民的影響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在象征領域重塑村莊的傳統(tǒng)文化,另一條是利用召開大會和工作隊面談等方式改變觀念[35]。鄉(xiāng)土社會的文化網絡為農民的日常生活提供著象征性泉源,孕育了他們長久以來對土地所持的私有觀念。通過社會主義等話語影響和重構這一文化網絡,是國家形塑農民集體土地產權觀念的重要方式,這為推進農地集體化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基礎。

        在這種間接影響途徑之外,國家還通過“訴苦”“憶苦思甜”等直接途徑影響農民的思想。以人民公社時期的憶苦思甜為例,除了媒體宣傳和樹立典型等常規(guī)方式,召開群眾大會是開展憶苦思甜的主要手段。通常,會議組織者會請老貧農、工人和解放軍來做思想報告,讓他們聲情并茂地講述在舊社會遭受的苦難,以入情入理的方式打動在場聽眾[36]。據(jù)福建林村的葉文德回憶,他在1966年曾組織過一場憶苦思甜大會,邀請了一位退伍軍人講述他小時候被賣去做童仆,逃走之后參加了解放軍,再到后來領取退休金過上悠閑日子的故事[37]。從這一動員細節(jié)可以看出,動員工作是為了在鄉(xiāng)土社會營造一種全新的文化劇場,而當孕育于劇場的象征符號逐步取代村落的傳統(tǒng)文化,農民便生活在了“劇場社會”之中[38]。觀念動員對農民的影響雖不及政策動員那么明顯,但能全方位地浸潤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效果雖慢卻持久。

        國家推進農地集體化的一系列措施,本質上是為了調動農民的客觀性和象征性資源,使他們比以往更加信賴集體、依靠集體[28]。借由基于國家視角的研究,可以全面認識黨和政府實施農地集體化的背景、原因和措施,加深對我國為何堅持農地集體所有制的理解。

        2 農民視角:認識農民在集體化進程中的能動性

        較之于國家視角,農民視角避免了對農地集體化的片面解讀,因為制度的變遷往往是由推動者和參與者共同完成的。自上而下,國家推行的政策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自下而上,社會自發(fā)的實踐需要得到國家的官方認可。因此,農民視角不單是國家視角的一個補充。從經驗分析的完整性來看,它還是研究農地集體化的重要面向。隨著國內外相關研究逐漸從宏觀敘事走向微觀分析,農民在集體化進程中的角色越發(fā)受到重視。關注農民在集體化進程中的能動性,探討他們在日常實踐中的所思、所感與所為,這在理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7]。具體而言,該視角在象征層面考察了農民的情感、認知和觀念等文化因素,在客觀層面則主要分析農民的策略行為①。

        2.1 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無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一直看重農民的情感和利益,將群眾路線視為克難制勝的法寶。土改結束后,國家認為應該“趁熱打鐵”,立即組織農民加入集體。這是因為不少農民得到了一份土地,對黨和政府抱有很高的熱情(此謂“趁熱”),這時將他們組織起來會相對容易一些(此謂“打鐵”)。如果等到農村社會出現(xiàn)新的階層分化,有了局限于本階層的利益訴求,新的富農群體就可能會出來反對[24,40]。當從農民的情感角度展開分析時,便能理解為何在土改結束不久之后,國家就立即著手實施了農地集體化。

        裴宜理曾系統(tǒng)研究過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動員工作。她在比較國民黨和共產黨之后,指出兩黨在喚起農民情感方面有著很大差異。共產黨與農民群體更加親密,更為積極有效地領導他們投入到正義事業(yè)當中[41]。可見,情感不僅僅是一種個體化的因素。當個體情感匯集成集體氛圍時,它還能感染更多人加入到集體行動中,成為一股足以改變制度演進的社會力量[42]。

        張樂天的田野調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觀點。在那些尚未經歷土改、農民沒有分到土地的地方,他認為“共產黨為浙北的農民所接受,最初靠的是道德,是與傳統(tǒng)農民心中的‘好人’相契合的道德,是可能給貧苦農民帶利益并‘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的高尚的道德”[38]。雖然道德并不等同于情感,但農民對中國共產黨的這種樸素認知,催生了他們心中的信任與感激。也正是在這種因素的作用下,黨和政府收獲了革命老區(qū)和新區(qū)農民的支持,為推動農地集體化做足了情感準備。

        2.2 關于農地產權的認知模式

        與情感這種非理性的因素不同,一些經濟學家從農地產權的認知模式出發(fā),探尋農民如何看待農地集體化[43]。這是典型的農民視角,其解釋重點不在于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而是更為關注農民對這些措施的認知。在不同的認知模式下,農民對農地集體化有著迥異的態(tài)度。進而,通過分析土改后農民的產權認知模式,就有可能探析他們對農地集體化所抱持的態(tài)度。

        通常情況下,農民獲得土地的途徑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經由市場交換而獲得,也就是以買賣為主要方式的交易模式;第二種是通過國家介入的市場而獲得,在這種情況下,價格的形成機制因受外部影響而變得不完全;第三種是不經市場交易而獲得,例如無償贈與和無償分配。三種不同來源的土地產權塑造了國家與農民截然不同的關系。在第一種情況中,農民具有獨立的選擇權,可根據(jù)國家為產權提供保護的質量決定納稅情況。當他們認為當下選擇不合算時,可隨時轉讓產權給任意對象。由于最初的價格形成機制受到了影響,農民的選擇權在第二種情況中大打折扣,他們在納稅和轉讓產權時都需要考慮國家政策的因素,無法任由個人意愿決定價格。對于第三種情況,在未支付一定代價而獲取產權的前提下,農民則完全喪失了這種選擇權。當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完成土改后,農民獲得土地產權的方式非常接近第三種情況,即不是經過市場交易而獲得。由此推斷,當國家決心推動農地制度的集體化改革時,農民沒有太多可以商討的空間,因為這早已蘊含在了產權的內在屬性之中[43]。

        上述分析雖然也注意到了國家采取的措施,但更為側重考察農民如何看待這些措施、如何認知農地的產權性質——這些觀察在國家視角中常常是被忽視的。

        2.3 基于分配正義的均平觀念

        在情感和認知因素之外,觀念因素是農地集體化的另一類解釋角度。這部分研究注重農民的精神世界,強調思想觀念的作用,從另一面凸顯了觀念動員的成效。具體而言,在農民關于土地產權的觀念中,存在一種有關分配正義的均平觀念。小到諸子均分,大到井田制,經過農耕文明的長期實踐,這種觀念既促成了國家共同體的發(fā)生,又維系著村落共同體的穩(wěn)定[44-46]。在集體化初期,均平觀念助推農民加入各類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并將土地、農具等主要財產交給集體。正是通過不斷正面引導這種觀念,國家推進了農地集體化的順利實現(xiàn),完成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

        在安徽省汪家村,村民自認為生活在一個等級制的世界,祖先余蔭、個人努力和命運機遇決定了每個人身處的位置。這種等級結構以往不僅受國家保護,同時還得到了村民的認可,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社會結構。與這種觀念不同的,是另一種以均平和共富為特征的觀念,它存在于另一部分農民當中。平時,均平觀念處于潛藏狀態(tài),村民遵守著既定的社會秩序。然而,一旦主張分配正義的觀念被激發(fā)起來,包括所有權制度在內的社會秩序就有可能發(fā)生改變,進而影響農地制度變遷的進程和方向[47]。

        無論在土地改革還是在集體化時期,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民的思想觀念。土改之前,農村的土地配置極不公平,農民雖有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但難以擺脫傳統(tǒng)等級觀念的束縛,無法自發(fā)地匯集成一股革命力量。土改之后,為了更好地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打消他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顧慮,國家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這些微觀技術以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農民的觀念,特別是將平日潛藏的均平觀念激發(fā)出來,并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下,使其適應農地集體化對土地配置的新要求[35,48]。

        2.4 日常實踐中的策略行為

        在觀念與行為一致的情況下,通過分析有利于農地集體化的觀念因素就能解釋其成因,無須考察研究對象的實際行為——這是上述三種路徑在方法論上未曾言明的前提假設。不同于此類研究路徑,一些學者反其道而行之,躍過農民的精神世界,分析他們在農地集體化進程中的行為模式。在農地集體化的相關文獻中,這種研究路徑相較之下更為直接。

        在集體化時期,雖然大部分農民都支持和擁護國家推行的集體制度,但也有一些農民只顧自身利益,出現(xiàn)了一些狹隘的短視行為。他們時常在表面上表現(xiàn)出一種“順從”姿態(tài),假裝支持國家政策,卻在背地里以自己的方式阻礙集體化。這些策略行為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直接針對制度的行為,如壓產、限產、擴大自留地和包產到戶;另一類雖不針對制度本身,卻影響著制度的維護,如瞞產、偷拿、借糧和散播謠言等[49-52]。提及阻礙集體化的那些行為,安徽汪家村就曾出現(xiàn)農民摧毀農具、任稻子爛在地里的現(xiàn)象[47]。據(jù)學者統(tǒng)計,全國農村約有12%~15%的牲畜在1955—1957年遭到屠殺[53]。可以看出,農民的策略行為往往從個體理性出發(fā),無法以集體理性顧及整體利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需要更好地加以引導。為順利推進農地集體化,國家開展了農業(yè)合作化、社會主義教育等工作,有力地維持了農村的集體制度①。

        對農民行為模式的研究,與斯科特關于東南亞農民的研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它們都屬于日常實踐中的策略行為[55]。此類研究意在尋找阻礙制度的力量,而非維護制度的力量。在探究農地集體化的實現(xiàn)機制時,農民策略行為的普遍存在,恰好印證了國家政策動員和觀念動員的有效性,反映出對農民個體理性的成功規(guī)引。事實上,也正是從行為的角度分析農民時,得以在其中捕捉到國家治理的身影,進而將國家和農民兩個視角對應了起來。這或許比林毅夫[56]僅從農民視角所做的研究更為有益,因為在他的分析模型中,國家?guī)缀踝兂闪瞬荒敲粗匾闹贫缺尘啊?/p>

        3 村莊視角:連接國家與農民的中介領域

        村莊既是介于國家與農民之間的分析單位,也是在方法論上對兩者的融合。作為分析單位,村莊研究在學界有著很深的傳統(tǒng)[57]。遵循該傳統(tǒng)的學者,試圖通過個體的特殊性邁向整體的普遍性,借由對村莊社會的細致解剖,將個案的局部變化與總體的結構變化連接起來,達到以“擴展性個案”認識中國農村的最終目的[58]。因此,即便以單個村莊為樣本,也可以探究農地集體化的整體過程。此外,借村莊視角考察集體化,還在于它能融合國家和農民兩類視角的優(yōu)勢。國家視角側重宏觀政策,農民視角關注個體行動,它們都未能足夠重視國家與農民的互動,并且默認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更加重要。當以村莊為視角時,便可在此中介領域考察由國家主導的制度環(huán)境和由農民參與的日常生活[59]。

        根據(jù)側重點的不同,本文將基于村莊視角的解釋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偏重文化因素的“共同體論”,另一類是偏重利益因素的“博弈場論”。

        3.1 作為“共同體”的村莊

        關于中國鄉(xiāng)土社會是否可以被看作共同體,日本學者依托《中國農村慣行調查》展開了激烈論戰(zhàn)。清水盛光和平野義太郎認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具有強烈的共同體性質,存在公會這樣的自治組織和以寺廟為中心的生活組織,在農耕、治安防衛(wèi)、祭祀信仰、娛樂、婚葬等方面均具有共同體意義[60]。戒能通孝和福武直則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不存在日本農村那種能夠對村民產生制約的社會規(guī)范,村民之間的關系是擴散性的,村莊集團也只是利益社會,因而不具備共同體的性質[60]。

        秦暉[61]在戒能通孝和福武直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中國村落的傳統(tǒng)并非西歐和日本社會的那種“小共同體本位”,而是在“儒表法里”之下的“大共同體本位”。在他看來,自秦以后,中國社會就已然是“大共同體一元化統(tǒng)治”:只有自上而下的大共同體,沒有分散獨立的小共同體。通過對歷史的仔細考證,他還發(fā)現(xiàn)清末及之前的鄉(xiāng)村也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皇權不下縣”的領地,國家治理早就已經深入到鄉(xiāng)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現(xiàn)代國家政權的建立,這種治理格局在土改中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黨政組織在村莊中取代了昔日鄉(xiāng)紳的角色,完成了鄉(xiāng)村社會權力文化網絡的更替。由于大共同體調和了地方差異、引領了文化意義,當國家以集體化名義取消農地私有制時,農民并沒有太多猶豫就加入了集體。

        需要注意的是,秦暉的判斷主要來源于他對關中地區(qū)的長期研究,該區(qū)域的基本情況與江南、華南相比存在著顯著差別。比如在江南地區(qū),密布的河網使得村莊的水面資源極為豐富,對水面公產強烈的保護意識促進了村落的共同體性質,作為地理和產權邊界的“村界”觀念在當?shù)厥滞怀鯷62]。實際上,秦暉也承認集體化遭遇阻力較大的,正是那些盛行公產和宗族組織活躍的地區(qū),如廣東、江蘇和浙江等省份[61]。由此可見,關于中國傳統(tǒng)村落共同體討論的分歧,并非完全源于村莊的自身特征,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不同區(qū)域經驗材料的殊異[63]。

        從村莊“共同體”性質的強弱程度,的確能夠看出農地集體化在不同地區(qū)的異質效果。相對于北方農村(弱共同體),集體化在南方農村(強共同體)的推進確實較為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共同體論”的解釋力,凸顯了建立大共同體的實踐意義。

        3.2 作為“博弈場”的村莊

        博弈場論將村莊視為蘊含功能子系統(tǒng)、社會階層和實際生活的社區(qū)。雖然“社區(qū)”與源自德國學界的“共同體”均可用英文“community”來表示,但兩者的關注點卻有所不同[57]。社區(qū)取向更關心村莊的內在結構,重點從內部社會的發(fā)生機制中尋找集體化的成因。共同體取向雖也留意到了村莊的內在結構,但它更側重考察村莊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這在秦暉[61]的論述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

        在集體化進程中,村莊內部包含著國家與農民,以及農民與農民這兩類博弈。李懷印以江蘇秦村為例,以微觀史方法研究了前一種博弈關系。他指出國家與農民在偶有發(fā)生的對抗之外,更多地表現(xiàn)出雙方的不斷調適。一方面,隨著國家治理能力的逐步增強,農民越來越倚靠國家政策確保行動的正當性,以此避免與國家機構發(fā)生正面沖突;在另一方面,國家也改變了解決農民問題的慣常思維,減少運用行政手段,更多地采用說服和教育的柔性方式。正是這種不斷增多的調適與回應,部分地解釋了集體化為何發(fā)展得如此之快,且沒有像蘇聯(lián)那樣付出高昂的成本[10,64-65]。

        盧暉臨[47]以安徽汪家村為研究案例,細致考察了農民與農民之間的關系。他在文中提醒不要過分專注于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忽視了不同農民之間的博弈,因為后者在現(xiàn)實中可能更加普遍。例如,在合作社時期出現(xiàn)的“瞞產私分”和田間勞作時的“磨洋工”現(xiàn)象,與其將之視為農民對國家政策的反應,倒不如把這些算計視作農民之間博弈的產物,它們從根本上是一種理性驅動下的策略行為。從宏觀層面來看,集體制度雖然是由國家推動,但在微觀層面,農民也有其能動性。看重自身利益的農民,常以自己的方式選擇利益最大化的行動——這種現(xiàn)象在張樂天研究的浙江聯(lián)民村也十分常見。有時,“在生產隊中,有人偷竊集體的東西,另一些人會起來揭發(fā),后者的想法是,集體的東西也有我的一份,他拿集體的東西就損害了我的利益”[38]。農民之間的利益博弈,轉移了他們對國家政策的關注,一定程度上為集體化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利條件。

        4 結論與討論

        集體化是我國農地制度變遷的重要歷史階段,國家、農民和村莊是理解這一階段的三個關鍵視角。國家視角以現(xiàn)代國家建設為基本脈絡,將農地集體化視為一項革命性的制度安排。推動農地集體化的原因,既有領導人的思想觀念和黨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也是為了應對土改后國內外政經形勢的劇變。在此期間,國家建立了針對糧食產銷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和規(guī)范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同時還輔以大量動員工作激發(fā)農民的自覺意識。面對如此巨大的制度變遷,作為參與者的農民也有其能動性。為了凸顯這一特點,農民視角分別從對黨和國家的情感、對產權的認知模式、均平觀念以及策略行為等方面,論析了農民在集體化進程中的觀念和行為。這其中既可窺見農民對農地集體化的反應,也見證了黨和國家在現(xiàn)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實踐。作為連接國家與農民的中介領域,村莊扮演了文化上的“共同體”和利益上的“博弈場”的雙重角色。對于前者,國家治理的深度介入重塑了村莊共同體,降低了農地集體化遭遇抵制的風險。對于后者,農民不僅與國家,同時還與其他農民在村莊這一博弈場中互動,以此展現(xiàn)了農地集體化的微觀機制。

        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到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大力深化城鄉(xiāng)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面臨諸多棘手問題時,回望集體化進程對深入認識農地制度的集體屬性有著重大意義。無論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農地“三權分置”,還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應當看到,這些政策的制定基點都是由過去的集體化進程所形塑。如果未能充分了解當初是為何以及如何實現(xiàn)集體化的,就很難理解黨和國家堅持農地“集體所有”的初衷和決心,也容易忽視農民對于“集體所有”存有的那份認知。

        未來,為深化該領域研究,可考慮著重推進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化學科交叉,促進理論提煉。近年來,國內學者憑借資料獲取的便利在經驗研究上取得了許多進展,但眾多經驗分析的堆砌并未帶來理論上的突破①。歷史研究擅長事實考證,社科研究擅長理論建構。兩類學者或可憑己方之“長”補對方之“短”:一方面,在扎實史料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拓展現(xiàn)有理論的邊界(如制度變遷、國家治理);另一方面,依托推進后的理論進行演繹,指引史料的進一步挖掘。

        第二,超越單一視角,尋求整體理解。國家視角偏重宏觀,注重分析制度和政策;農民視角偏重微觀,注重考查觀念和行為;村莊視角雖連接了兩者,但重在研究村莊本身。為尋求更為全面的整體理解,可將研究從“主體型視角”轉移到“理論型視角”,推進研究視角的多重融合。例如,若從象征性的話語視角切入,可考慮統(tǒng)合分析國家如何建構新話語、農民如何應對新話語、新話語如何重構村莊文化等內容②。

        第三,突破方法局限,增進多元認知。對同一事件,不同研究方法對經驗資料的處理差異極大,所產生的新知也不盡相同。為了增進對農地集體化的認識,應當鼓勵基于不同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分析路徑,吸引更多學者進入該領域。比如,相較于傳統(tǒng)的史學分析范式,量化歷史在理論基礎、方法工具和數(shù)據(jù)分析上都有顯著差別,其近年來的蓬勃發(fā)展勢頭也說明了學界對于多元認知的需求[67-68]。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劉守英. 土地制度與中國發(fā)展[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4 - 7,72 - 81.

        [2] 劉守英,顏嘉楠. 體制秩序與地權結構——百年土地制度變遷的政治經濟學解釋[J] . 中國土地科學,2021,35(8):1 - 14.

        [3] 高海. 論“三權分置”與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堅持[J] . 中國農村觀察,2019(3):39 - 51.

        [4] 程恩富,張楊. 堅持社會主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大方向——評析土地私有化的四個錯誤觀點[J] . 中國農村經濟,2020(2):134 - 144.

        [5] 行龍. 回望集體化:山西農村社會研究[M] .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3.

        [6] 李金錚. 問題意識:集體化時代中國農村社會的歷史解釋[J] . 晉陽學刊,2011(1):13 - 21.

        [7] 行龍,李懷印,胡英澤,等. 集體化時期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研究[J] . 開放時代,2017(5):12 - 38.

        [8] 陳軍亞,王琦. 集體化時期的國家滲透與農民回應——以“結構中的行為主義”為分析框架[J] .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1):17 - 23.

        [9] 常利兵. 集體化時代的中國鄉(xiāng)村:相關研究回顧與思考[J] . 社會史研究,2013(00):153 - 216.

        [10] 李里峰. 土地改革與華北鄉(xiāng)村權力變遷:一項政治史的考察[M] .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2 - 16,368,378 -382.

        [11] 葉揚兵. 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研究述評[J] .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1):61 - 73.

        [12] 辛逸. 人民公社研究述評[J] .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1):74 - 86.

        [13] SCHURMANN F.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1 - 16.

        [14] VOGEL E F. Canton under Communism: Programs and Politics in a Provincial Capital, 1949—1968[M]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1 - 350.

        [15] 鄭衛(wèi)東. “國家與社會”框架下的中國鄉(xiāng)村研究綜述[J] .中國農村觀察,2005(2):72 - 79.

        [16] 肖瑛. 從“國家與社會”到“制度與生活”:中國社會變遷研究的視角轉換[J] . 中國社會科學,2014(9):88 - 104.

        [17] DUARA P.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M] . Redwoo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 - 3.

        [18] SHUE V. Peasant China in Transition: 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Toward Socialism, 1949—1956[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321 - 333.

        [19] 姜楠. 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國有化的作用及啟示[J] .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3(7):98 - 107.

        [20] 莊孔韶. 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M] . 北京: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6:107 - 121.

        [21] 吳毅,吳帆. 結構化選擇:中國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再思考[J] . 開放時代,2011(4):59 - 84.

        [22] 朱佳木. 中國工業(yè)化與中國共產黨[J] .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2(6):30 - 45.

        [23] 薄一波. 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M] .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50 - 162.

        [24] 常利兵. 組織起來與提高技術——新中國農業(yè)集體化的宏觀機制及在地化實踐[J] .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4):72 - 92.

        [25] TSE K K.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J] .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1977, 2(3): 199 - 221.

        [26] 溫鐵軍. “三農”問題與制度變遷[M]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155 - 185.

        [27] 林毅夫,蔡昉,李周. 中國的奇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M] .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2 - 48.

        [28] 周曉虹. 1951—1958:中國農業(yè)集體化的動力——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下的社會動員[J] . 中國研究,2005(1):22 - 43.

        [29 ] DENG J. How did land reform and collectivization reshape China’s rural-urban relations[J] .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10): 523 - 546.

        [30] BERNSTEIN T P. Leadership and mass mobilization in the Soviet and Chinese collectivization campaign of 1929—1930 and 1955—1956: a comparison[J] . The China Quarterly, 1967, 31: 1 - 47.

        [31] SKOCPOL T.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36 - 285.

        [32] SELDEN 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Development[M] .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 107 - 108.

        [33] 郭于華,孫立平. 訴苦:一種農民國家觀念形成的中介機制[J] . 中國學術,2002(4):130 - 157.

        [34] LIU Y. Why did it go so high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in China[J] . The China Quarterly, 2006, 187: 732 - 742.

        [35] 褚剛. 政治動員與土地產權觀念——理解中國農村土地的集體化進程[J] . 復旦政治學評論,2021(1):142 - 175.

        [36] 郝宇青,安琪雅. 中共執(zhí)政的舊社會“負面合法性”功能及其限度[J] .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8(4):40 - 49.

        [37] 黃樹民. 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國農村變革[M] .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86.

        [38] 張樂天. 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 5,329.

        [39] 袁芳,辛逸. “新集體化史”初探——以農村人民公社研究為中心[J] .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9(2):31 - 40.

        [40] 李懷印. 鄉(xiāng)村中國紀事:集體化和改革的微觀歷程[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1.

        [41] 裴宜理. 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J] . 中國學術,2010(4):97 - 121.

        [42] 趙鼎新. 社會與政治運動理論:框架與反思[J] . 學海, 2006(2):20 - 25.

        [43] 周其仁. 中國農村改革:國家和所有權關系的變化[J]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夏季號),1994:61 - 84.

        [44] 臧知非,周國林,耿元驪,等. 唯物史觀視閾下的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J] . 中國社會科學,2020(1):153 - 203.

        [45] 陳新明,高小平. 均平而非平均:中國古代治理思想中的共同富裕[J] . 東南學術,2023(3):64 - 72.

        [46] 蘇力. 歷史中國的分配正義:實踐與思想[J] . 學術月刊,2020,52(3):79 - 95.

        [47] 盧暉臨. 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于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M]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79 -96,126 - 129.

        [48] 吳毅,吳帆. 傳統(tǒng)的翻轉與再翻轉——新區(qū)土改中農民土地心態(tài)的建構與歷史邏輯[J] . 開放時代,2010(3):49 - 72.

        [49] 高王凌. 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M] .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xvii - xviii.

        [50] OI J C.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ance[M] .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1 - 236.

        [51] ZHOU X. How the Famers Changed China: Power of the People[M] .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6: 1 - 275.

        [52] 劉握宇. 基層檔案揭示的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以江蘇省寶應縣為例1953—1957[J] . 中國鄉(xiāng)村研究,2016(1):29 - 45.

        [53] CHEN S, LAN X H. There will be killing: collectivization and death of draft animals[J] .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7, 9(4): 58 - 77.

        [54] 馬維強,鄧宏琴. 集體化時代鄉(xiāng)村干部“反行為”研究——以山西平遙雙口村為考察中心[J] .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5,47(6):70 - 77.

        [55] SCOTT J C.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M]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 - 350.

        [56] LIN Y F. 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6): 1228 - 1252.

        [57] 杜靖. 作為概念的村莊與村莊的概念——漢人村莊研究述評[J] . 民族研究,2011(2):91 - 102.

        [58] 渠敬東. 邁向社會全體的個案研究[J] . 社會,2019,39(1):1 - 36.

        [59] 應星. 身體與鄉(xiāng)村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運作——對中國集體化時期一個村莊若干案例的過程分析[J] . 中國鄉(xiāng)村研究,2003(2):133 - 172.

        [60] 李國慶. 關于中國村落共同體的論戰(zhàn)——以“戒能—平野論戰(zhàn)”為核心[J] . 社會學研究,2005(6):194 - 213.

        [61] 秦暉. 傳統(tǒng)十論[M] . 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55 - 107,241 - 261.

        [62] 張佩國. 有土茲有財:近代江南地權與農民日常生活[M] . 上海:中西書局,2023:58 - 74.

        [63] 黃宗智. 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 .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32.

        [64] LI H Y. Confrontation and conciliation under the Socialist State: peasant resistance to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in China in the 1950s[J] . Twentieth-Century China, 2008, 33(2): 73 - 99.

        [65] 李里峰. 集體化時代的農民意愿表達與黨的農村政策調整[J] .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30(1):91 - 97.

        [66] HUANG C C. Rural class struggle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epresentational and objective realities from the land reform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J] . Modern China, 1995, 21(1): 105 - 143.

        [67] 陳志武. 量化歷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J] . 清史研究,2016(4):1 - 16.

        [68] 劉偉,何頔. 論量化歷史對歷史政治學的價值與風險[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4(6):182-190.

        Review on Collectivization of Farmland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Farmers-Villages

        CHU Gang1, ZHANG Qingyong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llectivization of farm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farmers and villages, to reveal the causes and the process of the large-scal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is employed. The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moted collectivization as a social engineering. This group of literature conceives state-making as the essence of collectivization, and probes into its causes by analyzing the motivation and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state. The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emphasize on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and show the changes of their affection, cognition, ideas and behaviors. However, we can not only see how the farmers reacted to collectivization, but also witness how the state explored the way of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s a linkage between state and farmers, villages have played the dual roles of community as well as game space. The results of this perspective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mechanism of collectivization. In conclusion, collective ownership is the cornerstone of farmland institution, and collectivization helps to comprehend i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iverse methods are emphasized. In doing so, the collectivization of farmland in China can bring its critical value to the global academia.

        Key words: farmland; collectiviza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review

        (本文責編:郎海鷗)

        ①SCHURMANN和VOGEL開創(chuàng)了針對當代中國研究的“國家與社會”范式[13-14],鄭衛(wèi)東對這一框架下的中國鄉(xiāng)村研究進行了細致梳理[15],肖瑛則認為該框架難以解釋社會變遷的復雜機制,進而提出“制度與生活”的替代視角[16]。盡管如此,“國家與社會”范式仍是集體化研究的主流范式,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①最早注意到動員并對其展開研究的是西方學者。例如,BERNSTEIN指出,中國共產黨富有成效的動員工作讓中國以較低的代價完成了集體化[30]。相關的早期文獻還包括SKOCPOL[31]、SELDEN[32]、郭于華和孫立平[33]、劉瑜[34]等學者的研究。

        ①袁芳和辛逸將歷史敘事由國家制度下移至農民生活的趨勢稱作“新集體化史”[39]。

        ①不僅是普通農民,鄉(xiāng)村干部也出于經濟理性、人情關系、重情不重理等原因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莊公共事務和組織管理工作[54]。

        ①早在2011年,李金錚[6]就指出了集體化研究的弊端:“許多成果只是下了事實描述的功夫,很少個人的思考,更缺乏理論性的提煉,從而也就很難產生相互間的爭鳴?!边@一現(xiàn)象至今仍未有實質性的改變,沒有形成基于集體化進程的成規(guī)模的理論對話與學術爭辯。

        ②在1995年的一篇論文中,HUANG[66]從布迪厄和??碌睦碚摮霭l(fā),通過區(qū)分結構和主體在表達、客觀兩個維度上的背離,系統(tǒng)討論了中國社會的變遷。這其中,表達(representation)維度則受啟發(fā)于??碌脑捳Z理論。

        尤物yw无码网站进入|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一区欧美二区高清三区| 亚洲两性视频一三区| 福利视频自拍偷拍视频|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黄|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五月婷|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观看在线人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激情五月开心五月av| 91日韩东京热中文字幕 | 无码专区一ⅴa亚洲v天堂| 免费看黄色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不卡|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av在线免费观看蜜桃|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免费黄色福利|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熟妇| 国产区女主播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18禁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美女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91综合久久婷婷久久| 国产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丝袜国产高跟亚洲精品91|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口述|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强d漂亮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