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平 葉叢如 譚靜茹 陳曌 郭芃
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設旨在實現資源整合、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和管理現代化等目標,已成為教學、學術交流和科研創(chuàng)新的新發(fā)展方向。尤其在新的經濟環(huán)境下,加速實現高校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高校信息化建設面臨著諸多現實阻礙,主要體現在技術、管理、人才和資金等方面。高校應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明確發(fā)展戰(zhàn)略、加強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yǎng),加大資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設穩(wěn)步推進,從而促進信息化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信息化建設;阻礙;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7-0057-04
當今社會已進入科技飛速發(fā)展的階段,其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推動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對傳統(tǒng)產業(yè)變革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新時代具有科技高速發(fā)展、信息化普及、創(chuàng)新驅動、產業(yè)變革等特征,為高校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眾多的機遇[1]。高校需要從技術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改革、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借助現代技術的力量推動信息化建設。同時,也需要應對新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尋找解決方案和應對措施。高校需要深入理解新時代的特點和趨勢,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為教育、科研和學術交流等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更有力的支持。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信息化建設不僅是邁向數字化的迭代,更是涉及資源整合、教學科研、管理現代化和服務升級等多個方面的全面變革,它關系到高校的內部運行,更影響到高等教育的未來。然而,各高校在財政投入、人員構成、組織結構、項目類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往往需要針對自身具體情況,量身定制適合自身發(fā)展需求的信息化建設平臺。而在這一過程中,管理與技術并重,高校管理層的領導與決策、技術層的支持與實施,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協作是推動高校信息化建設向前發(fā)展的關鍵因素[2]。
信息化建設意味著要在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方面引入新的技術,以提高教學質量,拓展學術研究,提高管理效率。以“互聯網+”為核心技術的大數據、移動網絡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逐漸成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3]。一方面,在規(guī)模較大、實力雄厚的高校中,管理層在信息化建設中扮演著主導角色,他們負責制定決策、進行資源調配,并通過建立信息化建設部門等措施推動高校信息化建設。另一方面,技術層的支持也至關重要。專業(yè)技術人員負責構建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平臺,使信息化平臺實現數據交換、資源利用、數據備份等多種功能。管理層與技術層的合作,是高校信息化建設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也是適應新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必然選擇[4]。在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管理層和技術層的協作尤為關鍵。二者需要相互協作,才能推動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全面發(fā)展,使信息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和管理,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1.現代化技術設施落后
信息化建設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必須依托先進的技術設施及設備,然而一些高校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長期使用舊設備,技術更新步伐不快,在信息化建設中出現技術設施滯后的問題。有的高校使用的計算機、服務器、網絡設備等硬件設施已經過時,其性能不足以滿足當今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需求,出現系統(tǒng)運行緩慢、服務質量下降的問題,以致影響廣大師生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5]。有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缺乏對先進技術的應用,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整體信息化建設水平不高,難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數據資源,無法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效率。
2.管理體系不完善
管理體系不完善包括管理層面的決策機制不夠科學、規(guī)劃不夠完善、協同合作不夠密切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順利推進。首先,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設上存在缺乏全面的風險評估、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不足等問題,對信息化建設的規(guī)劃缺乏系統(tǒng)性和前瞻性,其決策多傾向于局部性需求而非整體性戰(zhàn)略,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局面。其次,信息化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和層級的協同合作,但一些高校的管理體系不完善,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難以有效進行,尤其在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實施、資源的分配和運作協調等方面存在協同困難,以致影響整體信息化建設的進展。同時,一些高校缺乏嚴謹的執(zhí)行機制,導致信息化項目進度延誤、成本超支、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不符等情況的出現,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層面的指導不夠明確、責任不夠清晰。
3.人才短缺和培訓不足
在信息化建設中,一些高校對信息技術領域所需人才的供給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以及對新技術的培訓與應用不足,這些因素綜合影響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推進速度和質量。信息化建設通常需要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數據庫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專業(yè)人才,但一些高校往往缺乏這些領域的技術人才,導致信息化建設項目執(zhí)行困難。一些高校即使擁有一定數量的信息技術人才,但其結構和分布也有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問題,缺乏全面發(fā)展的信息技術團隊[6]。此外,高校對新技術的培訓和應用不足也是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當前,部分教職員工對新技術的了解程度低、應用能力有限,但一些高校并不重視對教職員工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以致影響信息化項目的推進。
4.資金緊缺和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資金投入不足、資金分配不合理及資金籌集困難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信息化建設涉及硬件設備更新、軟件開發(fā)、人才培養(yǎng)、網絡安全等多方面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一些高??赡苡捎谪斦A算有限、資金分配不合理或者對信息化建設不夠重視,所以資金供給不足。還有一些高校在資金分配方面可能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如過分傾向于某一方面的投入,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需求。
1.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加強網絡安全建設
在當前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技術創(chuàng)新對促進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領域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高校應積極探索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教育科研領域的具體應用,以此為師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教學環(huán)境和科研平臺。通過智慧校園系統(tǒng)的構建,實現信息資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為科研活動提供更便利和有效的支持。例如,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高??梢曰趯W生的學習數據和行為模式,個性化地為學生定制教學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此過程中,高校要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信息化建設與產業(yè)深度融合。高校應積極與企業(yè)合作,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例如,在教育領域,可以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智能化教學輔助系統(tǒng),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建議和資源;在科研管理領域,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科研數據進行分析,協助科研人員更快速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為高??蒲刑峁└嘀С?,也為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提供更廣闊的平臺[7]。此外,高校將信息技術有機融入教育教學,不僅僅是為師生提供在線學習資源和平臺,更重要的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和需求實現因材施教。通過應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智能化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高校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高??梢陨钊肓私鈱W生的學習行為和習慣,為教師提供更科學的教學指導和支持,以推動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營造更有利于創(chuàng)造力和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網絡安全建設方面,高校需要構建嚴密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以確保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高校需要針對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要求,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其中包括物理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等多個方面。在物理安全方面,高校需要保障服務器機房、數據中心等重要設施的物理安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在網絡安全方面,高??梢圆捎梅阑饓Α⑷肭謾z測系統(tǒng)(IDS)等先進技術對網絡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防護,及時發(fā)現并應對各類安全威脅[8]。在應用安全方面,高校要對關鍵應用程序和數據庫進行嚴密的安全設置與監(jiān)控,防止被攻擊者利用漏洞進行攻擊,還要加強對敏感信息的加密處理,并制定嚴格的權限管理規(guī)范,對訪問權限進行精準的控制,確保數據安全,提高網絡安全防護水平。此外,高校需要加強網絡安全意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員工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梢耘e辦網絡安全培訓和教育活動,教育用戶注意網絡安全風險,避免在網絡中泄露個人信息或點擊惡意鏈接,從而降低遭受網絡攻擊的風險。同時,要制定詳細的安全策略和規(guī)范,對安全事件進行及時處置和整改,并進行事后的安全漏洞分析與改進,以不斷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和水平。
2.明確發(fā)展戰(zhàn)略,加強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
擁有明確的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和完善的信息化管理體系,是確保高校信息化建設順利推進的關鍵。高校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需要綜合考慮高校自身的發(fā)展定位、未來規(guī)劃,以及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管理方面的需求。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主要包括總體目標、方向、重點及針對不同階段的目標和策略性舉措。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模式和科研特點,明確信息技術在教學改革、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方向[9]。此外,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必須與高校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相契合,確保信息化建設與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相互支撐,為高校整體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高校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注重提高教育質量與國際競爭力,其信息化戰(zhàn)略則應側重于構建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在線課程平臺,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國際交流能力。
建設完善的信息化管理體系能夠規(guī)范各項工作,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和運行支持。首先,完善信息化管理機構設置與職責分工至關重要。高校要設立信息化管理委員會或辦公室,負責整合協調信息化工作,制訂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等,以確保信息化建設與高校發(fā)展目標相一致。其次,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規(guī)范是高校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校要制定信息化管理規(guī)章制度,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和權限,規(guī)范信息化工作的各項流程,如信息化項目的立項程序、審批流程及各級管理人員在信息化項目中的責任與權限等,以確保信息化工作有序進行。最后,高校要建立信息化管理流程,明確信息化項目立項、需求分析、系統(tǒng)設計、實施推進等各個階段的工作流程,確保信息化建設工作按照程序有序推進,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評估和監(jiān)督機制,以確保信息化項目合理、高效推進。
3.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yǎng)
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加快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yǎng)是確保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首先,針對信息化人才短缺的問題,高校需要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形成激勵機制。例如制定培養(yǎng)年輕人才的配套政策,為其解決人才編制和職稱評定等問題,增強其職業(yè)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其次,對校領導和信息化主管領導進行信息化戰(zhàn)略思維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高校需要為領導層提供系統(tǒng)的信息化培訓,使其具備信息化戰(zhàn)略思維,成為更具決策力和戰(zhàn)略指導能力的掌舵者。最后,要對信息化骨干和基層領導進行信息化思維及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更好地推動和實施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
高校應積極開展綜合全面的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活動,如專業(yè)發(fā)展培訓、研討會、項目研究等,以確保教師能夠緊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掌握最新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教學技能。其中,專業(yè)發(fā)展培訓可以涵蓋從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到教學應用的廣泛范圍,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yǎng),而舉辦研討會和鼓勵教師參與項目研究,則有助于開闊教師的信息化視野,提高教師的信息化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實施時,高??梢猿闪iT的信息技術培訓中心。該中心提供針對教師的定制化培訓課程,課程涵蓋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教學應用技巧及在線教學平臺操作等內容,可以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4.加大資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設穩(wěn)步推進
高校在信息化建設中的經費投入,直接影響著智慧教育發(fā)展的速度與程度。高校信息化建設所需經費投入不限于對硬件設備的購置和維護,還要為人才培養(yǎng)、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資源更新等方面提供支持。充足的經費投入可以促進高校信息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保障其技術水平與安全性,同時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優(yōu)質的培訓計劃和學術研究項目,吸引并留住高水平的信息技術人才。因此,高校要加大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設穩(wěn)步推進。
信息化建設依賴于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這些設備和設施需要不斷更新、維護和升級,以適應教育發(fā)展需要。高校網絡的覆蓋范圍、帶寬、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等,都需要得到持續(xù)改進和優(yōu)化,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可以促進高校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與引進。資金可以為人才提供專業(yè)的培訓計劃、獎學金和科研項目,從而吸引和留住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人才,為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設隊伍的穩(wěn)定性和整體實力提供保障。加大資金投入還有利于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整合,因此高校應該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更新和豐富數字化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視頻、電子教材、虛擬實驗室等,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質量的提升。另外,高校還應推動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支持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進而穩(wěn)步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
新時代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教育,尤其是為培養(yǎng)新時代高素質信息化人才服務。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對技術的應用和設備的更新,更是為了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種新的教育模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設需要持續(xù)深入,通過更加全面、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及創(chuàng)新意識等。高校需要不斷探索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以滿足時代的需求,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園,李軍.新時期加強高校教學管理的有效措施[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9(05):106-108.
[2]李萍,薛穎.數字化轉型賦能高校智慧教育生態(tài)圈的建設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3,9(30):16-18+22.
[3]黃橙.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14):144-146.
[4]王丹飛.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12):5-9.
[5]李衛(wèi)寧,張琳.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3(07):1-4.
[6]張波.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路徑探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07):12-14.
[7]李明波,李輝鵬,鄭澤濤.高校信息化精準建設的價值指向與路徑優(yōu)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23,45(02):316-322.
[8]周培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系統(tǒng)建設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04):30-32.
[9]呂金寶.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路徑探討[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9(05):124-126.
Research on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and Smooth Paths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Hu Hongping, Ye Congru, Tan Jingru, Chen Zhao, Guo Peng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rmy Command Academy, Nanjing 211800,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im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cost re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modern management, and has become a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cademic exchan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Especially in the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is urgent. Th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faces many practical obstacles, mainly reflected i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lent, and funding.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hance network security construction, clarif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increase talent cultivation efforts, enhance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literacy, increase funding investment, and ensure the steady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hereby promo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 new era;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obstacles;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