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厚植學生的人文情懷,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七年級下冊《驛路梨花》一課為例,這篇課文以其細膩的情感描繪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教學契機。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著重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元素,讓他們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傳遞出的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通過情感教育的融合與滲透,學生不僅能夠領略文學作品的魅力,更能夠在情感的熏陶中體驗人生的真諦。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理解作者通過故事傳達的情感與思想。
2.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式,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3.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感恩之心和樂于助人的品質。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逐段剖析文字,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與邏輯。
2.著重體會作者通過故事傳達的情感與思想,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
3.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置身故事之中,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境,增強對文章的情感共鳴。
【教學難點】
1.將課文中的情感教育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感同身受。
2.引導學生將文中的積極情感轉化為生活態(tài)度。
3.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從而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情境,導新課
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巧妙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更快地融入課堂,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教師:同學們,上課前我有個問題想考考大家,你們知道“驛路”是什么嗎?
學生1:老師,我知道!驛路,其實就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所用的道路,沿途設有驛站供人休息或換馬。
教師:非常好,那么,你們是否能夠想到,在我國西南部,有一條開滿梨花的驛路,那里曾發(fā)生過一些怎樣的動人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的《驛路梨花》,感受那里的山水之美,體驗那里的人情之濃。
教師:我相信大家都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那么,誰能告訴我,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呢?
學生1:老師,這是一篇小說。
教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準確。不過,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有些評論說這是一篇散文式的小說,你們覺得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2:可能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人,語言也很優(yōu)美,還展現(xiàn)了人性的美好。
教師:確實,這篇小說不僅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語言也極具美感,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
(二)體會美,理故事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初步了解故事的內容。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深入剖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過程入手:
1.理解故事框架、把握整體脈絡的第一步是細心圈出文中涉及的人物,并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們各自的行為與貢獻。這樣,學生便能清晰地看到故事中的主角以及他們在情節(jié)推進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2.學生需要為每個重要事件擬一個動態(tài)小標題。這些小標題如同故事中的路標,既能幫助學生迅速回顧事件的軌跡,又能直觀地展現(xiàn)文章中事件的排列順序。通過小標題的串聯(lián),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的發(fā)展脈絡,進一步領略作者的敘述之美。
3.在梳理課文的過程中,還應特別關注其中的寫作順序和特點。這些特點如同樂曲中的旋律,決定了文章的結構和節(jié)奏,對故事的推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這些特點,并思考它們如何為文章的整體效果增添色彩。
4.引導學生認識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巧妙設置的兩次誤會和三次懸念。第一次懸念出現(xiàn)在“我”和老余來到梨樹林中的小茅屋時,產生疑問:“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緊接著,第一次誤會隨之而來,瑤族老人的出現(xiàn)讓他們誤以為他就是小屋的主人。隨后,第二個懸念“主人家”浮出水面。直到哈尼小姑娘的出現(xiàn),學生才得知了真相,消除了第二次誤會。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結束,第三個懸念“解放軍戰(zhàn)士為何要蓋這所房子”如同謎團般縈繞在學生的心頭。這些懸念不僅為故事增添了趣味性,更使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通過品味故事之美、梳理情節(jié)之脈,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課文的內涵,領略作者的寫作魅力。同時,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維能力,為他們的語文學習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賞語言,品感情
在學生對故事內容有了深刻領悟之后,教師可以引領他們進一步品味課文中的語言藝術之美。通過仔細剖析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匠心獨運的句式構造以及精準傳神的詞匯選擇,我們可以共同探尋作者是如何以文字為媒介,將深沉的情感表達得細膩入微、感人至深。此外,教師還可以激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他們對課文中情感的個性化理解和真切感受,從而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融合,營造更為深刻的情感共鳴與體驗。
教師:同學們,文章里提到,這么多年來,小茅屋一直在發(fā)揮著它的作用,人們到了那里就像到了家一樣。但你們想過嗎?為什么作者沒有選擇“一件久遠的好事”或“路邊茅屋的故事”作為題目,而是用了“驛路梨花”這個名字呢?
學生1:老師,我覺得“驛路梨花”這個名字很有詩意,而且梨花在文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老師:很好,你提到了梨花的重要性。那么,梨花在文中僅僅是一種植物嗎?
學生2:不是,我覺得梨花在文中還代表了那些樂于助人的人們,他們就像梨花一樣,純潔、美好。
教師:非常到位!梨花在這里不僅是大自然的美景,更是人物心靈美的象征。那么,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描寫了梨花呢?
學生3:第1自然段就有描寫,說“山,好大的山??!”然后提到了梨花林,我覺得那時候的梨花林對“我”和老余來說,是一種希望,一個安慰。
教師:說得很對。作者從哪些事物中描寫了梨花林的美呢?
學生4:提到了月、花、風。新月和淡淡的月光,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涼涼的風和飄落的梨花,則讓人覺得很舒適。
教師:很好,大家體會得很深入。文中還提到了一個夢境,這個夢境對表現(xiàn)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5:夢境中描寫了哈尼小姑娘的美麗形象,同時也體現(xiàn)了她的善良和淳樸。
教師:沒錯,夢境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容,還深化了人物形象。那么,最后一段引用的詩句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6:我覺得引用的詩句不僅使文章更有詩意,還進一步強調了雷鋒精神代代相傳的主題。
教師:總結得很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梨花,這不僅僅是為了寫景,更是為了襯托人物的心靈美,點明文章的主題?,F(xiàn)在,大家應該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為什么選擇“驛路梨花”作為題目了吧!
(四)做小結,談收獲
在課堂快要結束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本節(jié)課的精髓進行簡要概括,并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分享他們在這堂課中的學習體會與收獲。在這個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見解與感受,同時,對學生的分享給予中肯的點評和有益的補充,共同營造充滿思考與交流的學習氛圍。
教師:這堂有深度的語文課即將結束。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一同領略了“梨花”的景物美與人物美,那么現(xiàn)在,我想請大家看著板書,分享一下,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獲呢?
驛路梨花
學生1:老師,這節(jié)課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如何在寫作中巧妙設置結構。作者通過設置懸念,讓讀者一直保持好奇心,想要繼續(xù)讀下去,這種寫法真的很吸引人。
教師:很好,這位同學捕捉到了文章結構上的巧妙之處。確實,設置懸念和誤會,能使文章變得更加引人入勝。那么其他同學呢?
學生2:我覺得這篇文章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梨花與人相映成趣,既有詩情畫意,又展現(xiàn)了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師:確實,文中的人花相映不僅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也進一步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那么,還有沒有其他同學想分享自己的收獲呢?
學生3:通過這節(jié)課,我學到了如何從日常小事中挖掘深意,以小見大。文章雖然講述的是小茅屋的故事,但卻傳達了雷鋒精神。
教師:以小見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寫作手法,它能夠讓讀者從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深刻的道理。
學生4:我覺得這節(jié)課我還學到了雷鋒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傳承。
教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對。雷鋒精神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大力弘揚的。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不僅學到了寫作技巧,還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
教師: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獲和感悟。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很多,希望同學們能夠將這些收獲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教學反思】
《驛路梨花》一課的教學中,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得以凸顯。這堂課不僅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更力求在深入解析文本的同時,引導學生體驗并感受作者所傳遞的深情。
教學開始時,教師利用與梨花相關的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溫馨、美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情境設置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使他們更愿意深入文本,探究其內在的情感價值。在“體會美,理故事”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朗讀和分析課文,學生得以感受梨花林的美麗和人物的美好心靈。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些畫面,并嘗試理解人物的行為和情感,使他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物內心的善良與純真。然而,在“賞語言,品感情”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雖然嘗試通過提問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但過于依賴對文本的解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感體驗。未來,教師應更注重引導學生從個人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使他們在情感體驗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在“做小結,談收獲”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分享了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感受,表現(xiàn)出對課文深層含義和情感的理解。這表明情感教育在這堂課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也證明將情感教育與語文知識傳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
《驛路梨花》一課的教學實踐表明,情感教育與語文教學的緊密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語文素養(yǎng)。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情感教育與語文知識傳授相融合,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語文的魅力,體驗生活的美好。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jié)市第一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