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強調(diào)任何學科都源于生活,最終也將為生活服務。語文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閱讀是語文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版塊,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結合閱讀教學,遵循陶行知教育理論,探討創(chuàng)設溫馨語文情境、巧妙提出問題、引導文段鑒賞、鼓勵小組辯論等有效措施,科學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有效措施
思辨與語言表達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橋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與較高的思辨能力清楚地闡述觀點、表達想法,是高中生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在表達中不失自然,在思辨中展現(xiàn)個人風格,則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與理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將縝密的思維用獨到的思辨與表達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
一、思辨與表達能力培養(yǎng)依據(jù)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關注學生是否讀懂了文章,是否能理解文章內(nèi)容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等,容易忽略借助課文或閱讀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當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與重視時,學生便難以學好語文、愛上語文。新課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應利用思辨性閱讀教學發(fā)展學生的實證、發(fā)現(xiàn)、推理和批判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筆者認為,在正確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語言表達會更具邏輯性、思維更有變通性,繼而能輕松解決文本閱讀中的問題。
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探究
(一)結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啟發(fā)學生的思辨與表達情感
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支持。教師應認真研究、靈活運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在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中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或者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實踐感受,在參與中遇到的曲折經(jīng)歷,讓學生在閑話家常中萌生思辨與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才能有感而發(fā),在思辨與表達時才能有理有據(jù)。教學片段如下:
師:出示《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精彩片段,要求學生在認真賞析后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說一說中醫(yī)藥學的神奇。
1955年,我從北京醫(yī)學院藥學系畢業(yè),在衛(wèi)生部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開始了富有意義的工作,特別是在全脫產(chǎn)全時學習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那兩年半中,我對中草藥從好奇轉變?yōu)闊嶂浴=?jīng)過兩年半的訓練,使我發(fā)現(xiàn)了中醫(yī)藥學的豐富寶藏,領悟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關人體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學生在閱讀后,聯(lián)想自己或家人生病時,找中醫(yī)看病的經(jīng)歷后認為:中醫(yī)藥學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色彩,其中蘊藏的知識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醫(yī)學和藥學的積淀,中醫(yī)藥學內(nèi)容豐富,看病時醫(yī)生會關注到病人的氣血津液、人體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等多個方面,所以中醫(yī)治標更治本。其他學生聽后有感而發(fā),陸續(xù)分享自己知道的相關知識。在表達、交流中學生的知識得以豐富,也在無形中掌握了語言表達方法。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與表達
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種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思辨與表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營造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能讓學生走入文本,近距離感受作者筆下的大千世界;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能感受到各種事物的趣味性,有機會觀察社會百態(tài)、體驗生活的滋味;在潛移默化中積累知識、提升思維水平;在適宜的情境下感受、閱讀文本,有效促進心智成長。在優(yōu)美的文段之中對學生開展思辨教育,引導學生用心聆聽、親自見證,促使學生透徹理解課文,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與表達欲望,讓學生心中產(chǎn)生千言萬語,筆者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凸顯《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這篇課文的立體感,同時也能營造一種近距離與人物對話的感覺。以下是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課文的具體呈現(xiàn):
一群打著寒顫、發(fā)著高熱的病人,正被病痛折磨著,由于生病多日,他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影響,精神狀態(tài)也不佳,每天病懨懨的樣子,嚴重擾亂了生活、工作的秩序。為了拯救這群病人,醫(yī)生特地為他們帶來了青蒿素并且明確了用藥注意事項:在飯后服用;按照規(guī)定劑量服用;根據(jù)癥狀至少服用3天或以上。病人按照要求服用藥物后,病情逐漸好轉,直到最后完全康復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學生結合角色表演進行發(fā)言,有的學生告訴藥品研究者:瘧疾本身也不是特別嚴重的疾病,但過去一直沒有研究出對癥的藥品,這才導致患者受到生命威脅,是你們研究出了青蒿素,是你們挽救了瘧疾患者的生命。有學生認為:從某種角度上,研究出特效藥品的研究人員不亞于沖鋒在一線的醫(yī)生。
(三)巧妙提出問題,尋找思辨與表達技巧
沒有問題的課堂注定是沒有成效的,教師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每日一問”的好習慣。陶行知先生認為:“人力勝天,只在每事問?!闭n堂教學活動中有問題才能引發(fā)思考,學生才能有進步。提問是語文活動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難度適中的問題對于師生雙方均有裨益。教師要科學設計課堂問題,并在恰當?shù)臅r間節(jié)點利用藝術性的提問方式,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讓其在深思中尋找思辨、表達技巧,如此可提高其思維發(fā)展水平,以及語言或情感表達能力。舉例如下:
在預習中,大家已經(jīng)了解了《祝?!返臅r代背景,以及祥林嫂的基本情況,為了引導學生找到思辨與表達技巧,教師提出了難度適中且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是誰導致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認真思考一番后有學生提出:造成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那個時代腐朽的觀念,自從第一任丈夫去世后,人們便覺得祥林嫂是一個不祥的女人,在當時那種大環(huán)境下,大家都習慣性地壓榨中下層婦女,其次就是封建社會中人們偏執(zhí)的思想,在人們的刻板觀念中,死了丈夫和兒子的女人,同樣會給身邊其他人帶來“霉運”。
基于上述學生的發(fā)言,有人繼續(xù)補充:如果是剖析一件事、分析一個人,要從時代背景和個人命運的角度出發(fā)挖掘原因,再結合已掌握的信息組織語言,就能用言簡意賅的話點明中心,如果將這種方法運用到習作和閱讀中,能提高學習效率。
(四)文段引導鑒賞,培養(yǎng)思辨與表達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記錄民風民俗、人情世故、世間萬態(tài)的篇章,這些篇章中的經(jīng)典文段具有一定的鑒賞價值。教師需引導學生解讀課文,細致品味文中的片段,使學生在朗讀或抄錄中近距離接觸文本中的人和事。教師還要啟發(fā)學生進行奇思妙想并積極發(fā)言,使語文課多一些生趣與活力,激發(fā)學生對文本學習、探討的熱情,與此同時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懷,引導其走上寫作的藝術道路,達到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個人修養(yǎng)的目的。
教師出示了《祝?!分械囊粋€片段,要求學生在認真品讀后發(fā)表觀點:
傍晚,我竟聽到有些人聚在內(nèi)室里談話,仿佛議論什么事似的,但不一會兒說話聲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且高聲地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繆種!”
生1:從四叔說的那句話就能充分看出他的性格,這是一個有文化但是思想特別封建、腐朽的人,他對于祥林嫂死在祈福期間的事情深惡痛絕,甚至痛恨這個女人,他怕對方這些晦氣的事情玷污了神佛,可是很多時候人的生死從來都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作者之所以多次提到想要離開“家鄉(xiāng)”,其實就是想遠離這些愚昧、封建的人。
生2:祥林嫂的死與她所生活的時代,以及她周圍人的冷言冷語有著莫大的關系,作者魯迅所寫的祥林嫂,只是這個時代不幸的女性的一個縮影,魯迅寫作這篇文章,是想要表達對封建主義的厭惡與反抗。
師:是時代造就了人,而人也影響了時代,我們剖析課文要從時代背景和人物經(jīng)歷兩個方面著手。
(五)鼓勵學生辯論,培養(yǎng)思辨與表達品質(zhì)
將各種形式的辯論引入語文課堂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參與辯論能讓學生有效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需在認真研究學情、教材后,提前指導學生搜集辯論所需的素材,讓學生在參與中升華思辨與表達品質(zhì)。
學完《祝?!芬晃暮?,筆者組織了一場辯論活動,正反雙方需要圍繞“是社會導致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還是她自己造就了凄苦人生”展開討論?;顒娱_始之前,正反雙方學生圍繞自己的觀點搜集資料,為辯論奠定理論基礎。經(jīng)過一個星期的準備,熱鬧的辯論會開始了:
正方:祥林嫂的不幸是封建社會造成的,起初她也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只想老實本分地相夫教子守護自己的家庭,可是自從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受盡婆婆和周圍人白眼的她,被迫嫁給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二婚后也算過了一段安穩(wěn)的日子,可是沒多久她再次受到周圍人的迫害,從此之后祥林嫂就變成了一個麻木的人,在作者魯迅的筆下就出現(xiàn)過很多類似的人。
反方:祥林嫂的不幸,雖然有一部分原因來自當時的社會,但是與她自己的性格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萬惡的舊社會消磨了她的斗志,讓她逐漸失去掙扎、反抗的勇氣,養(yǎng)成了逆來順受的性格。但是如果她能夠斗爭到底,與封建的社會、封建的人徹底決裂,毅然決然地開啟自己的新人生,或許她就不會淪落成一個可憐的乞丐。
陶行知先生認為:“有問題、有智慧、有聲音的課堂才有活力,學生才會真正成長?!睂W生是學習活動的主角,是學習的主體,因而一切教學工作都要以學生為本,教師需主動將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思辨和表達觀點。教師應起到指導引領作用,幫助學生提升思考、辨析、表達能力。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劉玲玲(1983— ),女,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民族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