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鄉(xiāng)愁?《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為“深切思念家鄉(xiāng)的憂傷的心情”。由于城鎮(zhèn)化建設的需要,許多村莊消失了或正在消失,直接摧毀了鄉(xiāng)愁的載體,使鄉(xiāng)愁無處可寄。鄉(xiāng)愁,因為沒有了“鄉(xiāng)”,只剩下“愁”了。如何撫慰思鄉(xiāng)之人空落落的心,幫他們找到心靈的寄托與精神支柱?筆者以為,村志可以有聲有色地留存歷史記憶,可以安放沒有實物載體的鄉(xiāng)愁,也可以通過“人人入志”,讓村民產生實實在在的根源感、存在感和歸屬感,無論人走多遠,離開多久,也不會忘記自己來自哪里。
昆山是江蘇省直管縣級市,截至2023年,連續(xù)19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玉山鎮(zhèn),是昆山市的城關鎮(zhèn),10多年位居全國千強鎮(zhèn)之首。昆山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以下簡稱昆山高新區(qū))是全國首個設在縣級市的國家級高新區(qū)。2000年后,昆山因撤鄉(xiāng)并鎮(zhèn),大多數(shù)的建制村與自然村都消失了,村民全部遷入新建的集中居住小區(qū),從此成了城鎮(zhèn)居民。2012年,玉山鎮(zhèn)與昆山高新區(qū)實行“區(qū)鎮(zhèn)合一、以區(qū)為主”管理體制。2018年起,昆山高新區(qū)分三批對全區(qū)22個建制村全面開展村志編纂。至2022年,《姜巷村志》《杜橋村志》《涇河村志》《南星瀆村志》首批4部村志出版發(fā)行,真實反映了昆山市城鎮(zhèn)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抒寫了時代巨變中的村莊變遷與鄉(xiāng)愁。閱讀這4部已經消失村莊的村志,更加印證了我的觀點:即使村莊消失了,故鄉(xiāng)變得面目全非了,村志仍可以讓鄉(xiāng)愁記憶永不消逝。
一、考述建置沿革,再現(xiàn)消失村落
村落消失了,世居的房舍隨之消失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讓所有的村民在村志中找到自己的家,心靈有歸宿,精神有慰藉,意義非凡。為此,村志中建置沿革必不可少,要考述村名的由來、轄區(qū)的變遷(隸屬沿革變遷)以及村落的歷史與現(xiàn)狀等。
姜巷村、杜橋村、涇河村、南星瀆村是由8個建制村合并而來,原下轄共有31個自然村,后來只剩下1個自然村。村莊的建置沿革是怎樣的?村落是何時、何因消失的?去向如何?這4部村志寫得十分明晰?!按迩f動遷”“村落消失”在這4部村志的建置沿革里,也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
《姜巷村志》在“村情概覽”章之“歷史沿革”節(jié)、“撤并建制村”節(jié)、“自然村落”節(jié),記載了姜巷村、五四村、旗南村3個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1年,3個村合并組建成姜巷村,五四村、旗南村的村名自此成為歷史。組建后的姜巷村,有11個自然村,2003—2018年,因建設需要,先后拆遷了下尖、新涇岸、三家村、方家橋、南楊家莊、北楊家莊、朱墓前村、朱墓中村、朱墓后村、下潭10個自然村,僅保留姜巷自然村。村志記載,拆遷的村落村民分別遷至巴城鎮(zhèn)嘉馨花園、昆山高新區(qū)南星瀆禮和苑小區(qū)、南星瀆仁心苑小區(qū)、南星瀆茗景苑小區(qū)等地居住。原地用于開發(fā)建設印象歐洲小區(qū),新建昆山開放大學及玉葉蔬菜基地,建設醫(yī)庫卡工業(yè)自動化(昆山)有限公司、江蘇東方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及歐洲工業(yè)城、天環(huán)冷庫等企業(yè),建設工業(yè)園區(qū)及蘇昆太繞城高速公路及312國道延伸段等。
《杜橋村志》在“村情概覽”章之“歷史沿革”節(jié),記載了杜橋村(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3—2014年,杜橋村下轄的杜橋、范草溇、川家?guī)?、泗馬涇4個自然村全部消失,村民分別遷至杜橋景園自建別墅房、杜橋花園安置房集中居住。原地用于建設工業(yè)小區(qū)、民營科技園等。
《涇河村志》在“村情概覽”章之“建置區(qū)劃”節(jié),記載了涇河村、北漁村2個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0年,2個村合并組建為涇河村,北漁村的村名不復存在。2006—2018年,涇河村下轄的東廟涇、外塘角、斜浜、鼎涇、侯家濱、西廟涇、大潭溇、大澞塘、宋家濱、北漁10個自然村全部消失。村民分別遷至涇河花園及北區(qū)示范區(qū)、朗晴園、御墅臨峰小區(qū)、鹿城花園小區(qū)等地集中居住。原地用于市政建設,如昆山市職工活動中心圖書館、昆山市食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分局、昆山自來水廠、城北電纜線廠、得通天然氣公司、熱電廠、三麗眼鏡廠、虹橋公路等。
《南星瀆村志》在“建置地理”章之“歷史沿革”節(jié)、“撤并村”節(jié)、“自然村”節(jié),詳細記載了方向村、幸福村2個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1年,2個村合并組建新的建制村,取名南星瀆村,方向村、幸福村的村名不再被使用。2005—2018年,南星瀆村下轄的南星瀆、北城、辛家村、浜郞、羅莊涇、杏彩溇6個自然村全部消失。村民分別遷至茗景苑社區(qū)、美豐社區(qū)居住,原地用于昆山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建設。
《姜巷村志》等4部村志,除了記錄行政意義上的建制沿革,還對各村歷史有著詳細的梳理。其中,《杜橋村志》還設置了“村名由來”專節(jié),《姜巷村志》《涇河村志》《南星瀆村志》“撤并村(撤并建制村)”專節(jié)中對已撤并的村名,包括已消失的自然村的村名由來、歷史變遷都有記載,成為了永不消逝的鄉(xiāng)愁記憶。即便在百年后,村民的后代通過閱讀村志也會記得他們的根在何處,讓祖先的故事永久流傳。
更讓人為之眼前一亮的是,這4部村志中,有3部村志在“自然村落”節(jié)(目)中,記述了各自然村分布、動遷前農戶住房分布、動遷后村民居住分布情況?!赌闲菫^村志》專設“居住分布”節(jié),下設“自然村分布”“村民住房分布”“動遷后村民居住分布”3個條目。且4部村志均插入了各自然村動遷前農戶住房坐落平面圖,內有戶主、河流、道路、橋梁等注記,周邊的農田、魚塘、學校、墳地等也有標注。這些資料,來源于昆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昆山市自然村變遷圖志·玉山卷》,比較權威可信?!抖艠虼逯尽愤€繪制了1962年重建杜橋農業(yè)生產大隊時各自然村景況圖:幾戶人家,大片的農田,綠樹環(huán)繞,十分令人懷念。今時今日,物是人非,但那時那景,因村志的記載,成為村民永遠的念想和靈魂憩息之地。
二、記述農業(yè)生活,重憶農耕歲月
過去的人們以土地為生,祖祖輩輩對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當農民沒有了土地,村莊沒有了農業(yè)生產,沿襲上千年的農業(yè)、農事、農具離我們遠去的時候,我們要怎樣留存這段歷史記憶,留住這份鄉(xiāng)愁?
4部村志都記載了土地征用情況,除了姜巷村還保留了1606畝耕地以外,其余3個建制村的耕地全部征用,祖祖輩輩依靠土地為生的歷史由此終結。失去土地之后,村民以務工為主,勞動力轉向第二、第三產業(yè),幾乎每家農戶都有物業(yè)收入、就業(yè)收入和政策性福利收入。雖然2018年各村的人均純收入均超4萬元,村民收入多了,沒有了過去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但也沒有了農耕勞作豐收的欣喜。
在土地被征用之前,各村以農業(yè)為主,種植水稻、小麥、油菜以及養(yǎng)殖等。各村志都設置了“農業(yè)”章節(jié),又在志末設置“村民憶事”專章,圖文并茂地記述了生產關系變革(含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改革、農業(yè)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確權發(fā)證、分配制度等內容)、農作物種植(含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yǎng)殖業(yè)(含魚塘養(yǎng)殖、特種水產養(yǎng)殖)、飼養(yǎng)業(yè)(含家禽、家畜)、農機農具(傳統(tǒng)農具、現(xiàn)代農機具)、水利設施、農事技藝(如油菜免耕法、土法捕魚)等,故事性強,存史價值高?!督锎逯尽愤€設置了“四季農事”專章,分節(jié)記述春季農事(備耕、小麥管理、油菜管理)、夏季農事(夏收、夏種)、秋季農事(秋收、秋種)、冬季農事(田間管理、農閑雜活)。這些今時已然消失的農事活動,留存志中,意義非凡。
4部村志配置的圖照也別出心裁,向讀者生動地講述“昨天的故事”。例如,《南星瀆村志》之“作物栽培”目,配置了“蒔秧”“裝秧船”“拔秧”“耙田”“犁田”等場景照片,還有“牽水車”“挽子”等農具照片?!抖艠虼逯尽穼TO“搖擔繩”“竹編織”條目并配置手繪圖。這些圖照增強了村志的真實性、直觀性和鮮活性,讓人難以忘懷,更讓后人不忘過去,珍惜當下,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三、追記民俗風情,品讀地域文化
離開世代依存的土地,村民的身份也隨之轉變,其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禮儀也逐漸城市化。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們仍會懷念過去那種鄰里一家親、粗茶淡飯也是香、民風民俗淳樸的溫馨日子。新與舊、今與昔的對比,時常會觸動人心,滋生無限惆悵,轉換成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村志通過對鄉(xiāng)土民俗文化的記錄,留存今昔變遷,承載這份感情。
4部村志都設有專門的章節(jié)記述衣、食、住、行、娛樂的今昔對比以及生活習俗、禮儀的變遷。例如,《姜巷村志》設有“村民生活”“物產美食”“禮儀習俗”,翔實反映各方面變化與發(fā)展?!赌闲菫^村志》亦設有“村民生活”章之“生活變遷”節(jié)、“傳統(tǒng)美食”節(jié),“村落文化”章,“習俗禮儀”章等,反映各方面的變遷及現(xiàn)狀?!稕芎哟逯尽愤€專門設置了“歷史陋俗”目,分別記述“算命”“關亡”“踏藥渣”“夜啼郎”“賭博”“吸毒”等已經被淘汰的陋俗。村志中對民間游戲的記載也十分亮眼。《姜巷村志》記載了13種游戲的玩法;《杜橋村志》記載了15種游戲的玩法,還分別配以手繪圖;《涇河村志》記載了12種游戲的玩法;《南星瀆村志》記載了5種游戲的玩法。至今,這些游戲絕大部分已經消失,年輕人也不會玩了。
在轟隆隆的推土聲中,推土機推掉的不僅僅是村舍農田,還有橋梁墓廟等,其中不乏古橋、古河、古石板路、古廟、古墳、古建筑。有的古跡消失了,但是與它相關的傳說、故事要留存下來;有的歷史名人逐漸被人們淡忘,但是他的傳奇人生和突出事跡要傳承下去,這些都是今人引以為豪的歷史文化遺產。4部村志都設置了相關的章、節(jié)、目予以記載。如《姜巷村志》設置了“遺址遺存”章,下設“朱墓村遺址”“古跡遺存”“古橋 古樹 古石板路”3節(jié);“村域人物”章里,設置了“姜巷先賢”專節(jié)。《南星瀆村志》設置了“古跡拾遺”章,下設“南星瀆古鎮(zhèn)”“古建筑”“古廟”“古橋”“古墓”“古樹”6節(jié);在“鄉(xiāng)賢名人”章里,傳記已逝的先賢名人?!稕芎哟逯尽贰敖逃?文化”章之“文化”節(jié)里,設置了“古跡遺址”目。
杜橋村的龔家墳,原先有青松翠柏,有石人、石馬、牌坊,還有護墳河環(huán)繞,1954年墳地松柏被砍伐殆盡,石人、石馬被推倒毀滅,2003年墳跡湮沒。2018年編寫《杜橋村志》的時候,才查證到龔家墳是龔賢的祖墳。王清在村志“跋”中寫道:“多年來,龔賢在昆山的痕跡毫無影蹤。21世紀初,我擔任昆山市政協(xié)委員,準備寫一個關于紀念龔賢的提案,我依稀記得杜橋村西頭有一個龔家墳,便約上昆山市文物管理所的領導來村尋訪,可惜,占地很大的龔家墳已被開挖成魚塘。我們采訪了村里的一些老人,他們均不知道龔賢何許人也,也說不清龔家墳和龔賢的關系,遂作罷?!庇纱丝梢?,關于龔賢的故事和傳說,在當?shù)禺敃r已經鮮有人知道了。在修志人的努力下,《杜橋村志》設置“古跡遺存”章,下設“古廟”“古橋”“古墳 墳堂 古樹”3節(jié);除了在“人物榮譽”章里,傳記了歷史名人,還設置了“大家龔賢”專章,下設“傳奇人生”“金陵畫圣”“詩壇大家”“遺址遺跡”4節(jié),詳細記載明末清初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龔賢的傳奇人生(包括故鄉(xiāng)童年、流寓金陵、二上揚州、設帳海安、漂泊秦淮、歸隱金陵)和他的詩畫作品(選錄了35幅書畫作品、16首詩文入志),以及相關遺跡遺址(掃葉樓、紀念館、龔家墳)等。倘若沒有修志人的調查,沒有村志的搶救性記載,有關傳說故事就會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已經消失的古跡和逐漸被遺忘的名賢故事,因為村志的挖掘記錄,永遠留存在杜橋人的記憶中,成為杜橋人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自豪感的源動力。
方言就是鄉(xiāng)音,鄉(xiāng)音就是鄉(xiāng)情。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的融合以及教育的普及,富含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方言以及民歌民謠正在流失,不知帶走多少人的鄉(xiāng)愁。如何讓它們永不消失?除了有聲地傳承方言,口口相傳和開發(fā)利用以外,還要把它們永遠留存在村志中。例如,《姜巷村志》在“村落文化”章里,設置“方言 俗語 歇后語”節(jié);在“傳統(tǒng)文化”節(jié)里,設置“民歌民謠”目,分別記述方言、俗語、歇后語和民歌民謠?!抖艠虼逯尽吩凇按迓湮幕闭吕铮O置“方言 歌謠”節(jié),分目記述方言俗語、慣用語、諺語、歇后語、民歌民謠?!稕芎哟逯尽吩凇皼芎语L土”章里,設置“方言土語”節(jié),分目記述俗語俚語、諺語、歇后語、謎語。《南星瀆村志》在“村落文化”章里,設置“山歌民謠”節(jié)、“方言土語”節(jié),分目記述山歌始祖、張良山歌選錄、民謠民歌、方言、俗語、歇后語。其中,錄入張良山歌25首、民謠民歌10首、方言土語300多句(含注釋)。這些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哲理的方言土語、民歌民謠,無論你從書中看到,還是親耳聽到,都會倍感親切,最是解鄉(xiāng)愁。
四、邀請人人入志,抒寫共同記憶
一個偉大的城市,理應容得下昨天的故事。有的從記憶中來,有的由實物(老票據(jù)、老物件)見證。昆山高新區(qū)(玉山鎮(zhèn))4部村志都設置了“村民憶事”章,有的講述過去的生產生活故事,有的記錄歷史上的若干個第一,有的選錄民間傳說、遺聞軼事、消失的票證等等,反映出村莊變遷與歷史文化底蘊。
從篇目看,4部村志的“村民憶事”章不完全雷同:《姜巷村志》設置“生產故事”“生活故事”“姜巷‘第一’”“傳統(tǒng)用具”4節(jié)22個目,其中“姜巷‘第一’”就描述了姜巷村4個值得紀念的故事(第一場集體婚禮、第一批拔秧凳、第一臺半自動草包機、錦鯉魚養(yǎng)殖第一人)?!赌闲菫^村志》設置“公共記憶”“村民記憶”“南星瀆‘第一’”“傳說故事”4節(jié)26個目,其中南星瀆的“第一”多達16個。《杜橋村志》設置“民間故事”“土地改革”“聯(lián)產承包”“特殊歲月”“勤儉辦社”“農事技藝”6節(jié)17個條目?!稕芎哟逯尽吩O置“農耕農事”“消逝的票據(jù)”“軼聞雜記”3節(jié)9個目,展示了20世紀60—90年代的糧票、油票、布票、煤球票、豆制品票據(jù)照片19張。各志集中與分散記述相結合、口述資料與檔案資料以及實物資料兼用,圖文并茂地講述歷史故事和遺聞軼事,讓已經消失了的事物和被淡忘了的人、事、物,再現(xiàn)于村志中。
與其他志書不同的是,4部村志除了采用章節(jié)體,橫陳各業(yè)、縱述史實以外,還分別編制了“村民家庭記載”分冊,以表格的形式,記錄各家庭成員和家庭大事項。如《涇河村志·村民家庭記載》冊,分16個村民小組,以表格的形式,依次羅列各戶家庭成員和家庭大事。表格的橫向欄目,設有“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出生年月”“民族”5項,表格的縱向欄目,設有“家庭成員”“家庭大事”2項。所載“家庭成員”以常住戶籍登記為準,不包括部分遷出戶籍家庭,“家庭大事”記錄每個家庭發(fā)生的大事,多則超十件,少則一兩件大事,個別家庭因各種緣由留白。這一創(chuàng)新嘗試,是村志與家譜的較好結合。
當前,許多省、市、縣(市、區(qū))推行鎮(zhèn)村志編纂文化工程,有的還推行村村修志,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yè)?!抖艠虼逯尽分鞍稀睂懙?,“那時候的農村,依舊保留了很多傳統(tǒng)社會的習俗,自然環(huán)境也非常好,雖然生活很清苦,但鄉(xiāng)野情趣于少兒時期的我來說,還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后來“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杜橋村原貌已蕩然無存。最近,我特地沿著風雷河從高架往北走,試圖找尋兒時記憶,除了河道還在以外,原來的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村舍農田、雞犬相聞都已無影無蹤,代之以風光秀麗的城市公園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這是發(fā)展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必然。編撰《杜橋村志》,留住歷史,留下村民的情感和記憶,非常有必要”。村志為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村莊留存歷史,傳承弘揚鄉(xiāng)土文化,筑建精神家園,讓鄉(xiāng)愁有了寄托和安放之處。昆山高新區(qū)出版的《姜巷村志》《杜橋村志》《涇河村志》《南星瀆村志》,體例齊全,內容豐富,行文規(guī)范,資料性強,可讀性強,很有特色,值得學習與借鑒。
(作者簡介:莫艷梅,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研究員。)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