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為隋煬帝時期的陪都,文獻中僅見只言片語的記載。除了隋煬帝墓外,在今揚州地區(qū)并未留下更多清晰的隋陪都痕跡,后人也難以認識到揚州作為陪都地位的歷史全貌。而《太平寰宇記》中關(guān)于“長阜苑”的記載,為研究隋代江都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本文試以此為線索,分析長阜苑的性質(zhì)、范圍等相關(guān)問題。
一、長阜苑及其形制
《太平寰宇記》記載,蜀岡之上有“江都十宮”:“十宮,在縣北五里長阜苑內(nèi)。依林傍澗,竦高跨阜,隨城形置焉,并隋煬帝立也,曰歸雁宮、回流宮、九里宮、松林宮、楓林宮、大雷宮、小雷宮、春草宮、九華宮、光汾宮,是曰十宮?!睂τ谶@段記載,以往研究多注意到十宮,即認為蜀岡上有十座離宮,而忽視了“十宮”所在的長阜苑,對于長阜苑的形制與規(guī)模等更是缺少探究。“十宮”既然是隋煬帝所立,那么長阜苑也不是一般的園林。
隋煬帝時期,江都作為陪都。大業(yè)二年(606),隋煬帝巡幸江都,“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并且在江都宮制留守。張學鋒認為,隋煬帝將邗江縣改名江陽縣,將縣治遷往江都郡,與江都縣同治郡城,江陽、江都兩縣都位于江都郡城內(nèi)也屬于都城待遇。[1]另外,唐宋時代的一些詩歌中也凸現(xiàn)了隋時江都的陪都地位。武元衡《奉酬淮南中書相公見寄》云:揚州隋故都,竹使?jié)h名儒。北宋梅堯臣《和張民朝謁建隆寺二次用寫望試筆韻(其一)》云:蜀岡井味人猶品,隋帝宮基闕尚雙。蘇轍《揚州五詠其一九曲池》云:鳳闕蕭條荒草外,龍舟想象綠楊陰。此處鳳闕是指隋唐時代的闕樓和五鳳樓,見于隋洛陽宮城正門則天門和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是都城才有的建制。[2]北宋詩人常在蜀岡上游賞,見到鳳闕遺跡是有可能的。營建江都宮、臨江宮等是隋煬帝營建江都都城的重要舉措。與之類似,修建長阜苑和“十宮”也是隋煬帝確立江都陪都地位的舉措之一。
楊烜子根據(jù)園林所處的位置、興建的緣由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將隋唐時期的皇家園林分為內(nèi)苑、禁苑和離宮行宮御苑這三類。[3]內(nèi)苑位于宮城之中,作為園林區(qū)與前朝區(qū)、寢殿區(qū)一同構(gòu)成宮城,并且經(jīng)過統(tǒng)一規(guī)劃,與宮殿一同建設(shè)。太極宮和大明宮內(nèi)苑以及東內(nèi)苑、西內(nèi)苑屬于此類。禁苑位于都城近旁,為拱衛(wèi)都城安全而設(shè),作為駐兵和軍事訓練的場所,依托于都城旁廣袤的自然環(huán)境,具備馴養(yǎng)禽獸馬匹、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的功能,還有數(shù)座供娛游、宴飲的宮殿和園林。長安和東都洛陽皆有緊鄰都城的禁苑,以自然山水為邊界。建于長安城的隋大興苑、唐禁苑以及洛陽城的隋西苑、唐東都苑屬于此類。離宮和行宮是帝王在都城近郊營造的供避暑消夏、冬春療養(yǎng)和臨時駐蹕的宮殿建筑群。唐長安九成宮、玉華宮、翠微宮屬于此類。[3]
至于江都長阜苑,從“縣北五里”的地理方位來看,其與江都宮極為接近。梳理記述江都兵變的相關(guān)文獻,《隋書》與《資治通鑒》記載了江都宮等地名,包括江都宮、東城、成象殿、西閣、左閣、永巷、芳林門、玄武門、溫室、流珠堂等。[4]但未見長阜苑及“十宮”的名稱。可以認為,長阜苑不在江都宮內(nèi)。實際上,子城的南北及東西距離均為2000米左右,將“十宮”納入如此促狹的場地難以想象。而唐長安九成宮、玉華宮、翠微宮三處離宮,其共同特點是與都城之間并不相連,且有一定的距離。隋代江都的臨江宮應(yīng)屬此類。綜上,長阜苑非內(nèi)苑和離宮,而屬于禁苑這一類。
二、長阜苑范圍與作用
隋大興苑、唐禁苑形制和規(guī)模見于《舊唐書》:“禁苑,在皇城之北。苑城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東至灞水,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內(nèi)離宮、亭、觀二十四所。漢長安故城東西十三里,亦隸入苑中。苑置西南監(jiān)及總監(jiān),以掌種植。”大業(yè)元年(605)五月,隋煬帝命人筑西苑,周二百里?!短苾删┏欠豢肌份d:“隋舊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廣,毀之以賜居人?!碧茤|都苑,“東抵宮城,西臨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飛仙。苑城東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5]。從以上記載來看,長安、洛陽禁苑的范圍極其廣闊,長阜苑只有具備與之相當?shù)姆秶?,才能將“十宮”容納其中。而“十宮”也正好可以對應(yīng)唐禁苑內(nèi)的“離宮、亭、觀二十四所”。
長阜苑的具體位置,從名稱來看,阜的原意為土山、丘陵,如《詩·小雅·天?!贰叭缟饺绺?,如岡如陵”??疾鞊P州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長阜一般是指從儀征延伸至揚州灣頭、橫亙于城北的長條狀丘陵—蜀岡。這也與“縣北五里”的描述相吻合。由此可知,長阜苑應(yīng)與蜀岡密切相關(guān)。
禁苑范圍廣闊,以自然山水為邊界。隋唐時代,子城位于蜀岡上。子城以北的地域中,西北方向有小新塘、上雷塘、下雷塘三座大型水塘,正北方向雷塘之水通過槐子河(今槐泗河)向東流入運河,東部則有南北向大運河。南側(cè)是蜀岡邊緣。以上地域符合長阜苑“依林傍澗,竦高跨阜”的描述。至于長阜苑是否在這一范圍,“十宮”的名稱為這一問題的探究提供了線索。余國江認為,大雷宮、小雷宮對應(yīng)上雷塘、下雷塘。[6]因此可以推論,大雷宮與小雷宮分別位于上雷塘與下雷塘近旁,并因之得名。北宋詩人梅堯臣在《山光寺》一詩自注:煬帝故宮??梢姰敃r對此有清晰的認識,山光寺即隋煬帝營建的一處宮殿。據(jù)張南等人考證,山光寺位于距唐子城正東不足1公里的蜀岡南沿。[7]此宮應(yīng)屬于“十宮”之一,因此長阜苑的范圍涵蓋了蜀岡南部邊緣一帶。
據(jù)《大業(yè)雜記》記載,大業(yè)元年春隋煬帝“又敕揚州總管府長史王弘大修江都宮。又于揚子造臨江宮,內(nèi)有凝暉殿及諸堂隍十余所”,故推測長阜苑是在這一時期修造的。值得注意的是,大業(yè)元年(605)五月,隋煬帝命人也在洛陽筑西苑。楊烜子認為禁苑有拱衛(wèi)都城安全、作為駐兵和軍事訓練的場所以及飼養(yǎng)馬匹、開展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等功能。在江都兵變時,司馬德戡“從至江都,領(lǐng)左右備身驍果萬人,營于城內(nèi)”,“屯于東城”。[8]東城是屯兵之地,隋煬帝利用緊鄰東城的長阜苑進行驍果軍的軍事訓練也在情理之中。而從“松林宮”“楓林宮”這兩宮殿名則可以想見長阜苑內(nèi)植被的豐富與茂盛。
三、長阜苑與揚州城北交通
辛德勇指出,“隋唐長安城北筑有東西27里的禁苑,西連長安故城,北枕渭水,中渭橋以南為苑地,絕非普通行旅可經(jīng)取”,因而,“嚴耕望先生謂長安北出涇陽或西出咸陽須經(jīng)中渭橋或中渡橋,實誤”。[9]禁苑一般人難以通行即在于其森嚴的門禁制度,劉瑞也有過充分的論證。故此,這種禁閉性也存在于長阜苑,并且產(chǎn)生了兩種顯見的歷史現(xiàn)象。
其一就是隋代的墓葬區(qū)遠離江都宮城。根據(jù)公開發(fā)表的資料,目前揚州地區(qū)的隋墓,只有鳳凰河[10]和余橋村郭莊[11]兩處。鳳凰河隋墓西距蜀岡上城址4.5公里以上,余橋村郭莊隋墓東距蜀岡上城址約5.8公里,二者應(yīng)該都在長阜苑之外。唐代揚州子城東部的蜀岡地帶發(fā)現(xiàn)大量唐代墓葬,如中信泰富·嘉境唐墓群[12]、佳家花園五期唐墓群[13]、三星葉橋唐墓群[14]。張祜直言這一區(qū)域為“禪智山光好墓田”[15],表明隋朝覆滅后,作為皇家園林的長阜苑便不復(fù)存在。
其二是,長阜苑的存在遮斷了當時揚州向北方向的交通。據(jù)考證,兩晉至隋朝時期,蜀岡以南沖積平原已經(jīng)形成。隋煬帝在揚子津筑臨江宮,大業(yè)七年(612)在該宮大宴群臣。[16]1988年在邗江縣汊河鄉(xiāng)柏圩村發(fā)現(xiàn)一座隋代的銅錢窖藏,出土了隋五銖錢若干枚,[17]說明當時蜀岡下已有人定居,這為蜀岡下筑城奠定了基礎(chǔ)。顧風甚至認為,蜀岡下很可能存在隋羅城,并估算隋代江都城市人口約為15萬,也主要居于羅城。[18]按此,蜀岡上下交通當極為頻繁。蜀岡下,由江都至臨江宮之間應(yīng)是一條南北向交通動脈,貫穿揚州南北,前述的大宴群臣均與此路相關(guān)聯(lián)。蜀岡上,通過劉元臺漢墓出土買地券記載及揚州、天長、盱眙地區(qū)墓葬分布可知,甘泉山附近的官道從廣陵延伸至東陽城,與今天的揚天公路—揚子江北路的走向較為接近,甚至有部分重合。漢代至今,此條道路一直延續(xù)使用。[19]在隋之前,蜀岡下沖積平原與北部的交通連接線路之一就是此西北向道路。在長阜苑營建后,由于長阜苑與江都宮的禁閉性,上述道路的通行受到影響,故只能改道,另尋他徑。筆者認為,唐詩中的一處古驛樓與這一改道有關(guān)。杜甫《解悶(其二)》云:“商胡離別下?lián)P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睋?jù)學者考證,西陵就是蜀岡西峰。據(jù)杜詩意,蜀岡西峰上有古驛站。[20]隋煬帝墓即位于古驛站附近。隋煬帝墓位于唐子城西南1.8千米,驛站距離子城也應(yīng)與此相當,且驛站位于子城西門外,斷無由此向其他方向的可能,因此蜀岡西峰是驛道西出揚州的起點。此處驛道在唐人詩歌中稱為“廣陵道”。唐代趙嘏《廣陵道》詩云:“斗雞臺邊花照塵,煬帝陵下水含春。青云回翅北歸雁,白首哭途何處人?!薄督鈵灐穼懹谟捞┒辏?66),詩中稱“故驛樓”,顯然,永泰二年驛站已經(jīng)廢棄,作為一處古跡存在。2013年出土的《隋煬帝墓志》中記載:“隋故煬帝墓志 惟隋大業(yè)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于揚州江都縣……于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 貞觀元(元或九)年……朔辛……葬煬……禮也……方……共川……”[21] “西陵荊棘蕪”說明貞觀年間埋葬蕭后時,蜀崗西峰已然荊棘雜草叢生,十分荒蕪。道路的荊棘意味著不再作為驛道使用,因而此處驛道使用當在貞觀之前。筆者曾認為此處驛站的廢棄與揚州水驛的興起有關(guān),蜀岡西峰陸驛功能在唐初被水驛所代。但結(jié)合隋代長阜苑的修筑的情況來看,很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在此認為,揚州向北道路在長阜苑建成后改道向西繞行,故而在蜀崗西峰設(shè)置驛站。隋唐更替后,作為禁苑的長阜苑不復(fù)存在,因長阜苑而遮斷的“廣陵—東陽”這一交通道路恢復(fù)使用,蜀崗西峰驛站無存在必要而廢棄。
四、長阜苑與隋煬帝墓選址
隋煬帝的埋葬過程曲折復(fù)雜。余國江指出,對隋煬帝的殯葬“實際進行了的有三次:一是大業(yè)十四年三月蕭后殯之于江都宮流珠堂并埋之;二是同年八月陳稜葬之于吳公臺下;三是貞觀元年改葬于曹莊。至于武德三年六月詔改葬隋煬帝及其子孫、武德五年八月詔改葬于雷塘,只停留于詔書層面,均未真正實施?!盵6]
簡而言之,涉及隋煬帝墓的位置有三處:吳公臺、曹莊及雷塘。其中吳公臺是陳朝吳明徹攻打廣陵(今江蘇揚州)時于城外修筑的弩臺。近來學者將其推定在隋江都城西門外的大明寺之北至小新堂(小星塘)一帶[22]。雷塘即雷陂,在隋江都宮北?!遁浀丶o勝》云:“雷塘,在江都縣北十里。隋煬帝葬其地?!盵23]而曹莊位于隋江都以西1公里處。三處葬地的變化異常曲折,而每個地點的選擇都有其不同的考量。吳公臺、雷塘、曹莊距離江都宮位置都極為接近。另外十宮中大雷、小雷的名稱也表明長阜苑與雷塘的密切關(guān)系。故此,吳公臺、雷塘、曹莊也可能位于長阜苑內(nèi)。這僅僅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已不可考。或許使隋煬帝死后不遠離其生前建造的皇家禁苑是墓葬營建時的一種考量。
(作者簡介:魏旭,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秦宗林,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館員。)
欄目編輯:張 麗
參考文獻
[1]張學鋒.隋煬帝對揚州的經(jīng)營及江都陪都地位的確立[J].揚州文化研究院叢.2009(2).
[2]李合群.論中國古代鳳闕及其演變[J].古建園林技術(shù),2020(4).
[3]楊煊子.隋唐皇家園林造園特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9:25-29.
[4]汪勃,王小迎.隋江都宮形制布局的探尋和發(fā)掘[J].東南文化,2019(4).
[5]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421.
[6]余國江.揚州曹莊隋煬帝墓與唐初改葬問題再認識[J].東南文化,2022(2).
[7]張南.揚州發(fā)現(xiàn)涉及山光寺位置的墓志[J].文物,1984(5).
[8]魏徵.隋書:卷85" 列傳第五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3:1888-1889.
[9]辛德勇.隋唐時期長安附近的陸路交通——漢唐長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二[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4).
[10]蔣纘初.江蘇揚州附近鳳凰河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通訊,1957(1).
[11]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蘇揚州郭莊隋代墓葬發(fā)掘簡報[J].東南文化,2017(4).
[12]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中信泰富·嘉境晚唐五代墓葬發(fā)掘簡報[M]//揚州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第1輯).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28-35.
[13]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侯莊組漢、晚唐至五代墓葬發(fā)掘簡報[J].東南文化,2020(4).
[14]孫晨,張敏.江蘇揚州三星葉橋墓葬區(qū)[J].大眾考古,2021(7).
[15]全唐詩:卷511[M].北京:中華書局,2013:5887.
[16]隋書:卷3" 煬帝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3:75.
[17]印志華.從出土文物看長江鎮(zhèn)揚河段的歷史變遷[J].東南文化,1997(4).
[18]顧風.隋江都羅城規(guī)模的蠡測[J].武陵學刊,2010(1).
[19]魏旭,王小迎.漢廣陵至東陽官道與廣陵城水陸交通網(wǎng)絡(luò)[J].長江文明,2022(1).
[20]余國江.也說杜詩中的“西陵”[J].古典文學知識,2017(1).
[21]束家平,等.江蘇揚州市曹莊隋煬帝墓[J].考古,2014(4).
[22]薛炳宏,束家平.吳公臺考辨——結(jié)合揚州隋煬帝墓的發(fā)現(xiàn)為線索[J].唐都學刊,2020(2).
[23]王象之.輿地紀勝:卷37" 淮南東路" 揚州[M].北京:中華書局,1992:1565.